有近萬年養豬史,我國餐桌上卻是洋豬肉,中華土豬已瀕臨滅絕?

2021-01-19 騰訊網

如果年紀稍微年長點的朋友,在20、30年前,一定有這種印象,當時只要誰家煲排骨湯,隔壁左右的鄰居都可以聞到豬肉的香味,湯味濃鬱,豬肉細膩,滿口留香。

但是如今不到近前已經聞不到豬肉的香味,更不用說隔壁左右的鄰居了。吃起來肉味不那麼濃鬱,沒有那麼細膩,更不用說口中留香了。

許多人歸結為現在生活條件變好,只要願意,每天都可以吃上肉,吃多所以感覺乏味了。不像20、30年前那樣,受條件限制,一個星期,甚至一個月才能吃上一餐肉,因為吃得少,所以感覺特別香。

如果有生活在偏遠地區的朋友,一定不會這麼認為,他們那裡雜食餵養的中華土豬肉,跟20、30前一樣的香。

所以吃多了會變得乏味,存在這種可能性,但是只佔極少一部分因素。而主要的原因是豬的品種和飼養方式的改變,造成目前豬肉乏味的原因。而在這兩者中間,豬的品種又要佔大部分因素。

而要了解豬的品種,就得從豬的進化史從頭說來

豬的演化史

據現有的研究發現,豬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萬年前的「郊豬」,這時的郊豬身材只有兔子大小,身體細長,長尾巴,四肢較短,腳上長著長長的利爪,能夠非常靈活地攀爬樹木,後來由於環境變化,跟人類祖先一樣,從樹上下來,並完成新一輪的進化。

郊豬

郊豬進化的種類大約有這麼幾種:古巨豬、完齒豬(弓頜豬)、恐頜豬,隨後這其中的一支,古巨豬在1500萬年前,演化成為庫班豬,也就是現在家豬和野豬的祖先。

庫班豬

而家豬就是野豬馴化的亞種,目前世界主流認可的亞種主要有三種:歐洲中部野豬(Sus scrofa)、東南亞野豬(Sus vittatus)和印度野豬(Sus cristatus),而我國祖先馴化的就是東南亞野豬,形成一個獨特的品種——中華土豬。

中華土豬的養殖史

我國的養豬歷史可以說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馴養野豬的國家,據現有研究數據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的早、中期,我們祖先們就已經開始馴養野豬,養豬有近萬年的歷史了。

在殷商古蹟的發掘中,發現有專門養豬的豬舍,並且根據甲骨文的記載,當時已經對養殖的豬,用途不同加以區分,並且開創了在豬養殖上的一個技術創新,那就是閹割術。

隨著養殖技術的推廣,豬的養殖逐漸昌盛起來,豬的數量,在當時成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漢字中的「家」就是由「宀」和「豕(shǐ)」組成而「宀」指的是房子,豕在古代指的是豬,也就是說房子下面有豬,才能組成一個家,可見豬在當時的重要性。

出土的漢朝泥陶豬舍

但是在漢朝以後,從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從北方帶過來的羊,成為當時餐桌上的主流肉食,並且這種情況延續了1000多年,直到明清時期,才恢復豬肉在餐桌上的主要地位,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現在。

中華土豬的現狀

中華土豬不是指一種豬,而是榮昌豬、陸川豬、淮豬、太湖豬、金華豬、東北名豬、香豬等的總稱,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土生土長。

進入上世紀70、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國門重新打開,洋豬開始引進國內市場,但是那時的數量也不太多,中華土豬還是絕對的主力,佔據市場90%的份額,洋豬只是佔很小的一部分。

金華豬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國民也逐漸富裕起來,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中國作為一個飲食大國,生活品質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就是餐桌上的肉食數量,所以國民越富裕,對豬肉的需求量也就越高。

中華土豬雖然肉好吃,但是有三個缺點:

食量很大,中華土豬想要長一斤肉,至少需要6斤飼料,而洋豬只需3斤

養殖周期長,按照傳統的養殖方式,至少要一年時間,而洋豬只要6個月

脂肪層較厚,中華土豬的瘦肉率佔比大約35%,而洋豬的佔比達到65%

正因為有以下的幾個缺點,中華土豬的肉質好吃,因為養殖的周期長、飼養成本高,所以價格也高,另外由於脂肪層較厚,也不被市民所接受。

養殖一年以上的大肥豬

由於這些原因,市場逐漸選擇食量更少、成長更快、脂肪層少、生得多的洋豬,並且洋豬的養殖比例在逐年上升。

據最新的研究表明,中華土豬的市場份額已經由當初的90%,下降到2%,也就是說現在市面上98%都是洋豬市場,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絕大部分人的餐桌上都是洋豬肉。

據《中國青年報》曾經的報導,目前中華土豬已經有定縣豬、龍遊烏豬、窄勒黑豬等4個品種已經滅絕,另外有至少37個品種瀕臨滅絕。

部分瀕臨滅絕的中華土豬

如何突破現狀?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曾在接受採訪時說到:「豬種的滅絕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農業部曾經發布《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中華土豬一共有90個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有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這些品種列入重點保護。從數據中也可以看出,國家要防止中華土豬滅絕的決心,也看出90個品種中,只有1個品種沒有被列入保護名錄。看了這組數據著實讓人心酸。

養殖場中的洋豬

僅有保護,還是不夠的。必須要讓中華土豬走向市場,有更多的人願意購買,養殖戶才願意養殖,才能避免中華土豬的滅絕。

而要讓中華土豬走向市場,就必須要解決中華土豬食量大、生長周期慢、脂肪層厚的這些缺點。而要解決這些缺點,就必須進行品種改良。

而品種改良就要涉及到最底層的基因研究,就是在這一方面跟國外比起來,我們還處於弱勢,西方發達國家在這一方面確實走在我們的前面,這也是他們所培育的洋豬能夠佔領世界市場的原因。

近些年來,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由於中華土豬肉質鮮美的特點,一些網際網路巨頭嗅到這裡面蘊含的商機,紛紛涉足中華土豬的養殖行業中來,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中華土豬的品種改良也取得一些研究的突破。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整改中華土豬的改良工作不太現實,得有個過程,所以就目前階段來說,中華土豬的價格還是要比洋豬價格要高。

如果有選擇,你是否願意購買價格更高,但是肉質更鮮美的中華土豬肉呢?

此內容由騰訊新聞提供

相關焦點

  • 洋豬入侵:英、美、丹三國壟斷,中華豬瀕臨滅絕,網際網路能救豬?
    網際網路大佬們在社區菜籃子中拼殺的同時,不知道有沒有大佬會關注,中華豬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這麼說,絕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毫不誇張。上世紀80年代,本土豬還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佔據了90%的市場。然而,30年過去,當一場非洲豬瘟肆虐整個中國時,終於有人感嘆:土豬消失,急需保護。100多個本土豬種,31個瀕臨滅絕。
  • 洋豬入侵:從九千年養豬大國,到中華豬瀕臨滅絕,僅用三十年時間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能夠發現,即使資源如此豐富的中國,也會有物種極其稀缺的時候,並且這種情況已經開始出現,只是沒有有心人能夠重視。中華本土豬目前已經開始逐漸走向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土豬一直都是中國人餐桌上的主角,本土豬基本上是市場中的佼佼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三十年後,隨著一場非洲豬瘟的侵襲,中華本土豬基本上消失了,它們甚至比熊貓還要稀少。
  • 中國養豬史近萬年,但每年要通過「洋豬」傳宗接代,這是為什麼?
    這只不過是第1批,未來還會有第2批豬順利的來到四川,這批豬是帶著特殊使命來的,那就是為我國的豬進行傳宗接代。這個時候會有人問到,中國明明這麼能吃豬肉,也是一個比較強大的養豬國家,而且養豬歷史近萬年,自給自足完全沒有問題,為什麼還要從國外選擇進口呢?最後是不是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外國豬來傳宗接代,是否會讓中國豬長得更好。
  • 即使是一級保護動物,也瀕臨滅絕,我國瀕危動物有哪些?
    眾所周知,世界上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有很多已經瀕臨滅絕,很多國家都會把瀕臨滅絕的動物劃歸國家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的保護。可是由於人類之前對環境的破壞,很多動物即使作為國家級保護動物,數量還是一直在減少。那麼我國的瀕危動物有哪些呢?
  • 有網友問:中華穿山甲是如何走向瀕臨滅絕之路的?
    有網友問:中華穿山甲是如何走向瀕臨滅絕之路的?中華穿山甲走向滅絕的主要原因就是「吃」,中國傳統醫學認為穿山甲有滋補功效,現代這種思想仍影響深遠,盜獵使大量穿山甲上了餐桌,對中華穿山甲種群造成毀滅性打擊。
  • 教授網上賣種豬背後:種豬進口創下新高 本土豬種瀕臨滅絕
    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佔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來自國外的豬種幾乎完全佔領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而大量本土豬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種豬進口創下新高中國人養了全世界一半的豬,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豬肉消耗量達1.009億噸,中國消耗4486.6萬噸。
  • 教授網上賣種豬背後:豬肉超八成來自國外引種 本土豬種瀕臨滅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教授網上賣種豬背後:超八成中國豬肉來自國外引種,本土豬種瀕臨滅絕作者:夏旭田作為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陳瑤生帶領其團隊近日在中國內貿批發平臺1688上開通了一家名為「雲豚」的種豬企業店,銷售豬精、種豬、本土黑豬肉等產品。
  • 教授網上賣種豬背後:超八成中國豬肉來自國外引種,本土豬種瀕臨滅絕
    從1994年到2007年,我國本土豬種市場佔有率從90%暴跌到只有2%,來自國外的豬種幾乎完全佔領了中國老百姓的餐桌,而大量本土豬種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 種豬進口創下新高 中國人養了全世界一半的豬,也吃掉了全世界一半的豬。
  • 中華穿山甲瀕臨滅絕?
    受訪者供圖綠會宣布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專家呼籲通過國家力量加以救護和保護6月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會)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中華穿山甲在中國大陸地區已「功能性滅絕」。
  • 全球十大瀕臨滅絕動物盤點:中華眼鏡蛇幾近絕種
    原標題:全球十大瀕臨滅絕動物盤點:中華眼鏡蛇幾近絕種 【科技訊】12月1日消息,動物們生活在地球上,雖然每天都要面對天敵的捕殺,同時也要獵食其他生物,但是它們每一個都和人類一樣,都是地球的主人,不過由於人類的捕殺與侵擾,越來越多的動物瀕臨滅絕,很多動物將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 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
    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英國《衛報》指出,據11月11日發表在學術期刊《動物學研究》上的研究顯示,波巴葉猴(Trachypithecus popa)得名於緬甸的一座死火山,該地為它最大的棲息地,約有100隻生活於此。研究稱,波巴葉猴已經存在了至少100萬年。
  • 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
    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猴子新品種——波巴葉猴,得名於緬甸的一座死火山,它們已存在了至少100萬年。2018年,這些「隱居」的猴子被拍攝到,它們長著「白眼圈」,身上的毛呈「奶奶灰」色,前爪為黑色,像戴了一副「黑手套」。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卞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科學家發現猴子新品種 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
    【科學家發現猴子新品種 長著白眼圈、已瀕臨滅絕】科學家發現波巴葉猴 綜合外媒報導,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種猴子新品種——波巴葉猴。這種一直「隱居」野外的猴子長著「白眼圈」,身上的毛呈新潮的「奶奶灰」色。目前,其在野外的數量僅有200到250隻,瀕臨滅絕,科學家呼籲採取措施保護這一新品種。
  • 我國五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最少的僅存一隻,滅絕或成定數
    伊利屬兔,這一物種首次於1983年在我國天山山脈中被科學家所偶然發現到,屬於我國特有的小型山地哺乳動物,其外貌憨態可掬像兔子又像老鼠。實際上,伊利屬兔的野生種群數量僅有不到三千隻,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華南虎,我國十大瀕危動物之一,在野外環境已經滅絕,先僅有少部分生存在我國的保護園區之內,而在上世紀,華南虎還是我國野生環境中分布較為廣泛的虎類亞種之一,因為人為捕殺才將華南虎逼至瀕臨滅絕的的處境。斑鱉,是目前龜類物種中最瀕危的物種之一,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僅存三隻斑鱉,其中有兩隻分布在越南,在中國僅有一隻分布在蘇州動物園中。
  • 6種看似常見卻瀕臨滅絕的動物,幾乎都分布在中國
    禾花雀,禾花雀是民間的一個俗稱,其真正名稱為黃胸鵐,這種鳥類常常集成數百至數千隻的大群活動,曾在中國普遍分布,但看似常見的禾花雀現今卻已經成為了極危甚至瀕臨滅絕的動物。中華田園犬,中華田園犬這種產自中國本土的犬科動物,俗稱「土狗」,看起來更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動物,但其實由於人們近年來就外來洋犬的青睞以及本土純種犬的不重視,而今純正血統的中華田園犬已淪為稀有物,甚至瀕臨滅絕。藍鰭金槍魚,金槍魚作為一種商業價值高的食用魚,在市場上隨處可見,看似常見的金槍魚其實也正在面臨各種危機,其中藍鰭金槍魚便是極其瀕危的一種,已經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
  • 研究數據顯示在近12.6萬年裡共有至少351種哺乳動物滅絕
    研究數據顯示在近12.6萬年裡共有至少351種哺乳動物滅絕(© AP Photo / Peter Dejong)(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研究數據顯示,在近12.6萬年裡共有至少351
  • 這幾種豬瀕臨滅絕!
    2019年2月5日(農曆大年初一),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發表文章,主題是新年快樂,並提醒在路上的旅行者有責任去保護目前面臨危險的豬群,尤其是在亞洲(佔到世界養豬量的57.6%),2018年爆發了非洲豬瘟疫情,每個人都可以為之努力,使疫情不再蔓延開來,其實,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可能被非洲豬瘟感染的生豬
  • 瀕臨滅絕的我國四大本土名犬
    ,在本地作為獵犬和看護犬使用,是急需拯救的本土犬種,純種早已十分罕見,以至於到了瀕臨滅絕狀況。最早以前作為皇室行獵的獵犬品種,之後被作為看家護院及作為打鬥用途,較為統一的說法是虎斑犬源自江西上饒,因為長期沒有血統維護,虎斑犬在產地內與各種各樣雜犬混種,身上僅有虎斑這一特點易分辨,而該犬純種已極其難尋,歸屬於急需拯救的我國本土稀有品種。
  • 瀕臨滅絕的「國產4大名犬」,你有見過嗎?
    相信大家都了解我們的中華田園犬吧,其實除了中華田園犬之外,我國也有一些出名的名犬,不過它們都已經瀕臨滅絕了,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我國瀕臨滅絕的國產4大名犬吧!Top1:虎斑犬性格:聰明、機警、速度快、勇敢、忠心身高:40~60cm壽命:12~20年如果你有見過虎斑犬的話,那麼肯定知道它有多威武,現在純種的虎斑犬很少了,甚至屬於待拯救的本土犬種,已經是瀕臨滅絕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