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小土豆班上轉來了一個愛打人的小孩,整天不是抓這個的臉,
就是踢那個的肚子,或者打某個小孩子一個巴掌。搞得整個班級雞犬不靈。
持續了大概一個月以後,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被這個小孩打過了。
家長們坐不住了,集體向園長提出,把這個小孩轉走,
太愛打人了,我們的小孩送到幼兒園可不是被別人揍的。
園長勸慰了家長一陣子,但由於對方家長態度比較強硬,
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最後還是被轉走了。
後來,我們了解到,這個孩子短短的一年半時間裡,
已經由於打人的問題轉了三四次學,
孩子的這種行為肯定令他的父母很頭疼。
而孩子自己,肯定也因為沒法控制自己的暴力行為,
在被迫多次轉學,不停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處於崩潰的邊緣。
那麼,孩子愛打人的這個毛病該怎麼治呢?
《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一書中,給出了一些建議。
1. 為孩子提供非暴力的成長環境
據寶媽們反饋,那個愛打人的孩子,他的爸爸似乎也不善於社交,
家長們一起去參加幼兒園的親子活動,別人主動和他打招呼,他頭也不抬的玩手機,
當小孩出現什麼問題,他總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很容易對孩子發火,語氣態度都顯得很強硬。
我們不難推測,這孩子犯了錯,在家估計是要被暴力對待的,
所以,我們也為這個孩子感到惋惜,他打人的根源應該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
有的小孩,父母都特別慈愛,可孩子也愛打人,
這時候,我們也許要想想,家裡是不是有鼓勵暴力的因素,
小土豆,兩歲多的時候,一高興激動,就喜歡咬人,
爺爺奶奶,覺得他小,就老喜歡笑著逗他:
「哎呀,你這是小老虎咬人嗎?痛死啦」
結果,小土豆到幼兒園不久,就咬了一個自己喜歡的同學,
當時,立即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
回家以後,又受到了我和他爸的嚴肅教育,
並帶著他去給同學道歉,認錯。
再加上,那幾天老師對他特別察看的那種很強的壓力氛圍,
讓小土豆明白了咬人是一件不被認可的事情。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咬人的情況。
這說明,在家裡,我們不可以暴力對待孩子,
因為這樣是在給孩子做錯誤的示範,讓他以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決問題。
也不能因為孩子小,就鼓勵他的一些暴力行為,認為他長大了就自然會懂規矩。
美國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3歲的孩子已經明白承諾和合作的意義,
已經不完全是自我為中心了,要和他灌輸社會意識和規則意識了。
這時候已經不能放縱孩子在這階段的「熊」了。
2. 把道理「生動化」,用繪本和故事來教孩子效果更好
書中提到:
有個幼兒園班級常備繪本《手不是用來大人的》
《牙不是用來咬人的》,對於有暴力行為的小朋友,
老師會和他一起讀,還會讓小朋友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讀。
另外,還可以讓孩子把手和腳想像成兩個人,
告訴孩子自己監控「手先生」和「腳先生」,讓他們遵守規矩。
想打人的時候,就是「手|腳先生」不聽話了。
讓手握拳,再張開,提示「手先生」不要打人。
三到四歲的孩子就可以遵守這樣的「暗號」提示了。
3. 孩子正在打人,堅決制止 。
孩子正在大人的時候,要態度堅決的立刻制止,握住孩子的手,
帶他離開大人現場,給他的情緒降溫。
跟孩子一起回顧整個事件,而不是指責他。
孩子在這個階段,負責理性思維,自我控制的前額葉沒有發育成熟,
容易衝動,不能解決問題,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
我們此時要做的就是充當他的理性腦,幫他梳理出問題所在,一起想辦法解決。
處理的過程就是:
我們先同理他的感受,「你因為。。。很生氣」
當孩子感覺被認可,他就會平靜下來。
接著和他一起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實,也許我們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孩子動腦筋想辦法,他的理性腦就被啟動了。
再提醒他與對方道歉。「你看,對方可能因為你。。。而傷心,你去和他說聲對不起吧」
讓孩子道歉,是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是一種表達友好的社會能力。
如果孩子出現了愛打人這樣的問題,家長也不用有太大的壓力,因為孩子還有轉變的機會。
不妨按照文中所提的方法,操作一番。我們的每一份用心,都會在孩子的未來裡有所收穫。
如果您在孩子養育方面有什麼疑問或者是高招,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同時,也歡迎您關注土豆育兒,和土豆媽媽一起在育兒路上彼此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