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孩愛打人」,如何解讀孩子的攻擊性?應對方式很重要!

2021-01-09 騰訊網

《哪吒》這部動畫片看得很多觀眾從頭哭到尾,不光是為人父母一看到涉及親子關係的題材就淚點奇低,更多的是幾次被哪吒的父母對他全然地接納而感動,李靖夫婦真正做到了「愛他如他所是」,這個「所是」指的是,即使他是魔丸轉世。

尤其在哪吒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

影片一開頭,剛剛降生的哪吒橫衝直撞、毀壞房屋,就在百姓都主張除掉這個妖怪的時候,哪吒的媽媽衝過來一把護住了哪吒。

就在這時,哪吒在她的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印出絲絲血跡,媽媽的表情卻絲毫沒有變化,依舊溫柔地看著哪吒,他眼裡的恐慌和戾氣就慢慢消失不見了,他也同樣溫和地望著媽媽。

這一幕,濃縮了一位母親接納、抱持並轉化攻擊性全部的過程。

這一幕也讓我想到幾天前一位媽媽和我聊天,說孩子和奶奶鬧著玩,拍了奶奶臉一巴掌,她看見後馬上教育了孩子:「你怎麼能打奶奶呢!」,老人家怪她小題大做,說孩子還小又不是故意的,何必這麼較真,可她卻覺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把行為糾正過來,不然長大就養成習慣了。

也許老一輩都覺得這位媽媽有些大驚小怪,但說實話自己也猶豫,擔心孩子是不是生性就愛打人呢,未來孩子會不會成為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他打人的行為呢?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其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摩英老師覺得,在正確回應孩子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性?

1、什麼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對於0~3歲的寶寶而言,行為的發育往往先於語言的發育。這期間的寶寶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經常生氣,亂發脾氣。

他們想引人注意的時候,不會像大人一樣通過打招呼的方式來解決,而是很直接地用小手拍打對方,或稍有不如意就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哭鬧、摔東西、搶奪玩具、大聲叫嚷等。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

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比例大概是11%,而且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攻擊性,其攻擊性的強度也明顯高於女孩。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在此後會逐漸減少。

2、為何要小心應對孩子的「攻擊性」

兒童心理學大師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曾說:父母應該讓孩子自由地表達其攻擊性而不畏懼報復。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寫錯了,父母的心該有多麼寬厚,才可能在孩子無情對待他人的時候仍然寵愛他,才能在孩子耍賴皮的時候仍然不討厭他?

雖然在我們看來無比陌生,但是以溫尼科特為首的大多數學者都一致認為,小心應對孩子的攻擊性十分重要。

第一,攻擊性本身是重要的力量源泉。

攻擊性是構成人類喜、怒、哀、樂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果無法適當地將攻擊性釋放出來,內部或外部的情感交流都無法順利進行。

攻擊性若無法外發,便會轉向內部,使孩子產生憂鬱情緒。根據弗洛伊德的定義,憂鬱是"發洩於內心的憤怒"。

不衝他人發火,取而代之地對自己產生厭棄和自責情緒,認為自己不夠優秀所以不配得到別人的愛,長此以往自然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信和自尊。

第二,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意味著孩子從中認識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自己。

父母的負面評價不但不能制止住攻擊行為,也給了孩子一個不好的暗示,這是最得不償失的地方。說到底,父母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學會如何自控。

當孩子情緒爆發或出現破壞性行為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怎麼做實際上是在給他做示範,讓他意識到他的攻擊欲望是可以被接納的,也是可控的。

3、避免孩子攻擊性行為的6種方法

意識到孩子的攻擊性是在經歷一個成長節點後,請接納他的攻擊性,陪他度過這個節點。

1)消除攻擊性的獎勵物

判別並消除攻擊性行為的獎勵物,以降低攻擊性是可行的辦法。

當孩子表現出攻擊行為時,家長應該查明原因,及時地處理,並且鮮明地表示自己的態度,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怎樣做才對。

2)鼓勵孩子的親善行為

鼓勵孩子的親善行為,如分享、合作、幫助別人等,也是消除孩子攻擊性的一種好辦法。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讓幼兒教師特別鼓勵孩子的一些親善行為,兩周之內,這種方法有效地減少了兒童之間的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行為,幾周後的繼續實施又進一步降低了攻擊性。

這就是說,對孩子的攻擊行為,並不一定非懲罰不可,成人可以對這種行為「視而不見」,而對他們的好行為大加讚賞,這種辦法同樣也可以降低孩子的攻擊性。這種無懲罰的方法的最大好處是,不給孩子提供「反攻擊」或「報復」的原型。

要知道,對孩子攻擊行為的懲罰,實際上也是一種攻擊行為,是一種「以牙還牙」,它可能使孩子在受到別人攻擊時採取報復手段。

3)冷處理

如果孩子有非常嚴重的侵犯行為,家長和教師就不能採用只鼓勵、不懲罰的方法了。

所謂冷處理,就是暫時不理睬,對孩子表示冷漠,在一段時間裡不理他,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性,如把孩子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直到他自己平靜下來。儘管這種做法會產生一些怨恨,但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等攻擊原型,這種方法如能與前邊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4)榜樣訓練

同伴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通常的方法無非是反攻擊(報復)、自己緩解、別人勸解三種方式。

後兩種方式是好的,但兒童並不能自覺地採取,必須經過訓練來學會。如果兒童經常看到大人或別的孩子採取這兩種方法來解決衝突,或家長、教師經常訓練他們採取這兩種方法解決衝突,他們以後就可能也採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問題。

5)提供非攻擊的環境

這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能儘量減少衝突的可能性。

研究證明,缺少遊戲材料會引起攻擊性行為,而如果玩具豐富,更多的孩子便可以不引起任何衝突地加入遊戲中。另外,玩具本身的攻擊性定向(如玩具槍、玩具刀等)也會導致攻擊性傾向。

在一個對5—8歲兒童的研究中發現,被鼓勵使用攻擊性玩具的兒童比使用中性玩具的兒童更容易發生爭鬥。因此,對那些天性攻擊的孩子,要少給他們買刀、槍、武器等攻擊性的玩具。

6)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無論小學生、青少年還是成人在受害者明顯表現出痛苦時,都會停止攻擊。

家長可以通過提供移情原型和採取一些約束方法來培養兒童的移情能力。首先指出兒童攻擊行為導致的危害後果,同時引導孩子移情換位,想像受害者的感覺和心情。這是從本質上消除孩子攻擊性的一種好辦法。

孩子的攻擊行為只是一種語言,它在向周圍傳遞尋求幫助的信號,只要父母能夠準確識別,理性引導,滿足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這種壞行為一定會被好行為所取代。

相關焦點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我聽了之後覺得有點驚訝,姥姥好像把孩子的打鬧看成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姥姥的反應可能是我們父母輩比較代表性的一種,對孩子打人攻擊別人的行為習慣性地喝止,並且有一些負面評價。 到了我們這一輩呢,朋友說覺得媽媽有些大驚小怪,但說實話自己也猶豫,擔心孩子是不是生性就愛打人呢,未來孩子會不會成為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他打人的行為呢?
  • 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化解「攻擊性行為」,家長需要這3步
    不料小侄子二話不說,拿起那個模型飛機就往人家頭上砸去,那小孩委屈得哇哇大哭,我連忙上前跟人賠不是。對於小侄子不分青紅皂白打人的行為,所有人都已經忍了很久了,於是我問他:「為什麼你二話不說就打人呢?人家又不是故意的。」沒想到小侄子說:「我不管!他打我,我就打他!」
  • 反覆教育孩子打人不對,為啥不管用?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孩子打人的行為屬於典型的攻擊性行為,相信正常的父母看到都會制止,但他們最常採用的就是斥責孩子,這樣的方法其實未必合適。只有了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產生的真正原因,父母才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01什麼是攻擊性行為?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02 攻擊行為出現的情境有哪幾類 生活中,有的孩子攻擊的方式是直接打人、踢人,而有的孩子只是喜歡開玩笑、捉弄他人,這些攻擊性行為往往是在某種特定情境下出現的。那麼,究竟哪些情境容易誘發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呢?
  •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其實小霸王的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孩子們之間普普通通的玩鬧了,而是對其他人產生的攻擊性行為。
  • 小孩突然喜歡打人,父母要如何對症下藥
    作者:寶寶知道 親子百科有些2歲左右的孩子不管遇到成人還是兒童,都要動手打人一下,有時力氣用得很大這特別多見於男孩。小時候喜歡打人並非到成人也是如此。喜歡打人或出現其他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一些。
  • 孩子幼兒園裡愛打人怎麼辦?惡孩子並非天性,只是不懂交友規則
    但有些孩子鬧矛盾可不止是調皮搗蛋那麼簡單,他們習慣以「出手傷人」的方式解決問題,這種被稱為「天性本惡」的孩子讓不少父母操碎了心。可話又說回來,「愛打人」真的是天性使然嗎?孩子幼兒園裡愛打人,寶媽管教無果,得知原因卻是不善交際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寶媽發的朋友圈,她最近為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發了愁,孩子找不到幼兒園上。
  •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孩子有「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首先檢討
    很多家長把這種行為看做"孩子還小,比較調皮不懂事",這是其中原因,但是如果經常性帶著攻擊性行為,家長就要注意了。而且,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家長首先要檢討。什麼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的傷害另一生物體而為該生物體所不願接受的行為。它可能是言語上的也可能是身體上的。
  • 孩子動不動就打人咋辦?面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父母可用這3招
    文章/熊二編輯/萌媽有位家長很困擾,他發現自己的六歲的孩子竟然會動不動就打人,孩子的脾氣很差,當有事情不順心的時候,他就會用暴力的行為發洩自己的不滿,除了在家大吼大叫,有時候還會對大人用咬或者踢的方式進行洩憤。家長問:現在孩子年紀還小,還能夠壓得住孩子,等孩子長大一些,力氣也變大的時候,孩子性格這麼暴躁可怎麼辦?
  • 孩子剛入園愛「動手」,這並非暴力,別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因此,成人對於孩子打人的行為不要太敏感,以免造成更壞的影響。孩子動手打人的行為往往會被家長誤認為是具有攻擊性的暴力行為,一旦給孩子扣上了「打人」的帽子,孩子是會察覺並感受到被不理解的,會更焦慮和著急。因為孩子本身打人並沒有什麼惡意,只是為了引起他人注意或是自己太過興奮而無法控制自己,就使用了肢體語言表達情緒。
  • 孩子愛打人?從這幾個方面下功夫才是正解
    前陣子,小土豆班上轉來了一個愛打人的小孩,整天不是抓這個的臉,就是踢那個的肚子,或者打某個小孩子一個巴掌。搞得整個班級雞犬不靈。持續了大概一個月以後,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被這個小孩打過了。家長們坐不住了,集體向園長提出,把這個小孩轉走,太愛打人了,我們的小孩送到幼兒園可不是被別人揍的。
  • 孩子愛打人 屢教不改是性格缺陷?用對方法只需4步搞定孩子憤怒
    他媽媽不是正在處理打人事件,就是在去處理打人事件的路上。家裡人焦頭爛額,經常教育但孩子又總是不聽。孩子愛打人,講道理聽不懂、不管用,打他一頓心痛捨不得,家長應該怎樣正確的處理孩子愛打人的事件呢?01 父母因為孩子打人事件被約談了,是老師小題大做嗎?
  • 用「衝突協調模型」,化解小孩的攻擊性行為
    煌煌媽媽進退兩難,也許這件事真的是另一小男孩有錯在先,但自己孩子沒說幾句就與人打成一團,橫衝直撞的性格也實在讓家長老師苦惱。自己到底該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改善孩子"過火"的性格特點?為什麼孩子容易與他人"打成一團"?
  • 家長要分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對症下藥
    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時地引導孩子,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會讓"打人"、"罵人"變成理所當然。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消退"攻擊性行為"首先就是要"對症下藥"!要掌握攻擊性行為的兩大類別,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 國際不打小孩日:孩子身上這4個部位千萬打不得,會致命
    但是,懲戒只是管教方式,而不是父母的情緒發洩。 事先在家中立好規矩,家庭成員中無論誰違反了規矩,都必須接受相應的懲罰。這個「約法三章」在我家施行得卓有成效。
  • 孩子太愛咬人?可能是孩子到了「口牙敏感期」,4個小妙招來幫忙
    其實每位寶媽都經歷過孩子愛咬人這個問題,有些放任著不管,有些為了讓孩子長記性,直接出手教訓。其實作為父母,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應該要先明白為什麼孩子愛咬人?這可能是孩子到了」口牙敏感期「,原因有四點首先生理原因不是孩子能左右的,有以下幾種:部分孩子大腦神經發育遲緩或是受損。容易導致出現咬人打人等攻擊性行為;出牙期的牙齒問題。
  • 紀錄片《小人國》:孩子有攻擊行為,需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而之前我家孩子班上的那一位「小霸王」與池亦洋相比,甚至猶有過之,讓幼兒園和家長都頭疼無比。同時大家都無比疑惑,孩子們本來玩的好好的,怎麼突然就動手打人呢?一、孩子攻擊的類型有專家稱,孩子從嬰兒時期起便具備了一種攻擊的衝動,而學齡期的兒童的攻擊類型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工具性攻擊,一種是下意識攻擊,還有一種便是敵意性攻擊。
  • 孩子打架如何處理?無論打人還是被打,這3招能輕鬆解決
    導語: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孩子要糙養,有人認為孩子應該細養;就算是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性格的家長也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 ,那就是誰也不願意自家孩子受欺負,但是同時也不希望他們欺負別人。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三個原因解讀孩子攻擊行為,要重視
    因此老王非常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就提到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指小孩通過言語或者肢體上的方式,對他人做出攻擊的表現。但很多家長卻並不清楚,自家小孩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行為,下面就帶各位家長具體的了解一下。
  • 孩子脾氣總不好?打人咬人怎麼辦,家長的反應最關鍵
    很多家長發現孩子一歲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表現出一些不好的習慣,比如咬人,打人。雖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咬人打人的現象很常見,但這個問題值得家長關注。要知道,父母的所作所為會直接決定孩子的未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一、寶寶為什麼咬人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