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煌煌是幼兒園中的"小霸王",經常與同學打架,鬧彆扭,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玩扮演遊戲時,煌煌突然就和另一個小男孩打了起來,還咬對方。煌煌媽媽聽到老師的反映後心驚不已,對孩子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感到無比擔憂。
媽媽在嘗試與煌煌溝通談話時,煌煌一口咬定是另一小男孩的錯,大聲喊道:"是他要搶我的球!"煌煌媽媽"反擊"道:"可是你打人就是不對,你應該去和他道歉。"
煌煌聽了媽媽的話後,感到委屈極了,眼眶都紅了一圈,不再理睬媽媽,還傷心地說媽媽偏心。
煌煌媽媽進退兩難,也許這件事真的是另一小男孩有錯在先,但自己孩子沒說幾句就與人打成一團,橫衝直撞的性格也實在讓家長老師苦惱。
自己到底該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改善孩子"過火"的性格特點?
為什麼孩子容易與他人"打成一團"?
表達自身的想法與願望小年齡兒童由於語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以及認知的不成熟,"攻擊"就成了他們表達自身想法與願望的最直接方式。
孩子想得到某樣東西或者想玩某個玩具,往往是直接付諸行動,並不會事先與人溝通交流。即便有些孩子比較早熟,善於克制自己,懂得向大人闡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懂得"攻擊他人"是不正確的行為。
但據相關研究證明,當孩子的願望無法被滿足,或者爭吵爆發時,他們最終的解決方式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想要孩子學會忍耐,似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總是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也有可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很多兒童在面對家長的漠不關心、冷漠等待遇時,常常會以"叛逆、攻擊"這樣偏激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
在這種過於放縱的家庭氛圍與教育中,孩子沒有學會正常的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也沒有人教導他們"攻擊性行為"的錯誤,孩子遵循著本能行動,用"攻擊"向父母強調對自己的關注。
深受家庭環境與教育的影響家長應該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有人回答:"打一頓就好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與人打成一團,總是向他人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家庭環境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可以說孩子自從出生以來的大部分習慣與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深受影響。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大,如果父母是遇事善於溝通,從不以暴力謾罵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學習。但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問緣由便開始責罵體罰,那麼孩子也會模仿父母,以"攻擊"解決問題。
有效運用"衝突協調模型",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衝突協調模型"?衝突協調(conflict mediation)模型最初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林伯格(Greenberg P.)提出的,包括最初的問題確定到最終以令雙方滿意的方式解決問題。
而馬喬裡·克斯特爾尼克則提出了衝突協調的七條要旨,其中包括:
建構更加平和的目標,建構兒童之間以及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信任,教給兒童處理強烈情緒的方法,教給兒童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兒童用積極的行為取代打架行為,促進兒童間的友好相處,提升兒童的能力感和價值感。
從這七條要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運用"衝突協調模型"的過程中,家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負面的情緒,解決自己身上發生的矛盾。有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在幼時學習的社會技巧很有可能會持續沿用到成年時期。
"衝突協調模型"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家長應該保持中立的位置我們回想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兩個孩子鬧起了矛盾,B孩子突然跑過來,哭著對你說A孩子打他,而B孩子手臂上的紅手印就是A孩子打人的證據。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懲罰A孩子,要A孩子向B孩子道歉。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認為打人的孩子是"壞孩子",而被打哭的孩子就是"被欺負"的一方。
這其實是個常年禁錮我們的思維誤區,很有可能A孩子才是"被欺負"的。但當A孩子看到家長表現出明顯偏袒B孩子的態度時,他們便開始不信任家,即便家長詢問誰對誰錯,他們也不屑於回答。
那麼家長想要使用"衝突協調模型"處理爭端的第一步便失敗了,因此當兩個孩子發生爭端時,家長應該保持自己的中立,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傾吐自己內心的想法。
了解事情的過程,傾聽孩子的想法在幼兒園吃早餐的時候,壯壯看到小美面前已經吃空的碗,回想起老師昨天教導他們要樂於助人,於是壯壯想幫小美將碗放回回收的箱子中,小美不願意,護著自己的碗不讓壯壯碰,壯壯硬是將小美的碗搶過來,惹得小美在課堂上哇哇大哭。
很明顯,壯壯想要幫助小美,但他卻用錯的方式。一些老師或者家長,在看到小美大聲哭喊時,可能會直接下定義壯壯欺負了小美,實則不然。
因此家長在使用"衝突協調模型",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原因與初衷,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起孩子們的談論,讓他們彼此和解。
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一步是運用"衝突協調模型"最重要的一步,能夠充分引起孩子們的思考與討論,讓他們從這個"和解"的過程中,學會解決人際矛盾的技巧與方式。
兩個孩子因為某樣玩具打成一團時,家長及時制止了他們,在傾聽兩人的想法後,知道孩子們都對這個玩具情有獨鍾,不願意讓出。
這時家長道:"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都高興?"見到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家長去詢問其他孩子解決的方式,回來又道:"有個小朋友建議你們輪流玩,你們覺得這個提議怎麼樣?"
比起家長強制為孩子制定"輪流玩"的規則,強迫孩子做出選擇,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主動、自願地成為參與者,讓他們就這個問題達成彼此之間的協議。即便有些孩子不能夠就協議感到滿意,他們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忍讓。
當孩子們"冰釋前嫌"時,家長應該及時鼓勵當孩子通過彼此達成協議而解決矛盾問題,愉快地在一起玩耍時,家長應該及時上前鼓勵,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協商、溝通、談論"帶給自己的好處,漸漸的,攻擊性行為會被孩子"拋棄"。
比如:"你們能夠想到一起玩這個玩具的方式,真是太厲害了!媽媽感到很高興!""這麼快就能找到方法,緩解矛盾,我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針對孩子的妥協及時鼓勵,可以說是運用"衝突協調模型"的完美收尾,能夠讓孩子總結思考自身的行為,並在之後矛盾出現的情形中反覆運用。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