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幾句就打成一團?用「衝突協調模型」,化解小孩的攻擊性行為

2021-01-17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煌煌是幼兒園中的"小霸王",經常與同學打架,鬧彆扭,有一次和其他小朋友玩扮演遊戲時,煌煌突然就和另一個小男孩打了起來,還咬對方。煌煌媽媽聽到老師的反映後心驚不已,對孩子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感到無比擔憂。

媽媽在嘗試與煌煌溝通談話時,煌煌一口咬定是另一小男孩的錯,大聲喊道:"是他要搶我的球!"煌煌媽媽"反擊"道:"可是你打人就是不對,你應該去和他道歉。"

煌煌聽了媽媽的話後,感到委屈極了,眼眶都紅了一圈,不再理睬媽媽,還傷心地說媽媽偏心。

煌煌媽媽進退兩難,也許這件事真的是另一小男孩有錯在先,但自己孩子沒說幾句就與人打成一團,橫衝直撞的性格也實在讓家長老師苦惱。

自己到底該如何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改善孩子"過火"的性格特點?

為什麼孩子容易與他人"打成一團"?

表達自身的想法與願望小年齡兒童由於語言能力尚未發育完全,以及認知的不成熟,"攻擊"就成了他們表達自身想法與願望的最直接方式。

孩子想得到某樣東西或者想玩某個玩具,往往是直接付諸行動,並不會事先與人溝通交流。即便有些孩子比較早熟,善於克制自己,懂得向大人闡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懂得"攻擊他人"是不正確的行為。

但據相關研究證明,當孩子的願望無法被滿足,或者爭吵爆發時,他們最終的解決方式還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想要孩子學會忍耐,似乎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孩子總是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也有可能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

很多兒童在面對家長的漠不關心、冷漠等待遇時,常常會以"叛逆、攻擊"這樣偏激的方式引起家長的關注。

在這種過於放縱的家庭氛圍與教育中,孩子沒有學會正常的與人溝通交流的方式,也沒有人教導他們"攻擊性行為"的錯誤,孩子遵循著本能行動,用"攻擊"向父母強調對自己的關注。

深受家庭環境與教育的影響家長應該如何對待犯錯誤的孩子?有人回答:"打一頓就好了。"

孩子為什麼總是與人打成一團,總是向他人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家庭環境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說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可以說孩子自從出生以來的大部分習慣與行為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深受影響。

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非常強大,如果父母是遇事善於溝通,從不以暴力謾罵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會向父母學習。但如果父母經常打罵孩子,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問緣由便開始責罵體罰,那麼孩子也會模仿父母,以"攻擊"解決問題。

有效運用"衝突協調模型",化解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什麼是"衝突協調模型"?衝突協調(conflict mediation)模型最初是由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林伯格(Greenberg P.)提出的,包括最初的問題確定到最終以令雙方滿意的方式解決問題。

而馬喬裡·克斯特爾尼克則提出了衝突協調的七條要旨,其中包括:

建構更加平和的目標,建構兒童之間以及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信任,教給兒童處理強烈情緒的方法,教給兒童解決問題的策略,鼓勵兒童用積極的行為取代打架行為,促進兒童間的友好相處,提升兒童的能力感和價值感。

從這七條要旨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運用"衝突協調模型"的過程中,家長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步一步地引導孩子如何處理自己負面的情緒,解決自己身上發生的矛盾。有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在幼時學習的社會技巧很有可能會持續沿用到成年時期。

"衝突協調模型"總結起來可以分為四個步驟:

家長應該保持中立的位置我們回想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兩個孩子鬧起了矛盾,B孩子突然跑過來,哭著對你說A孩子打他,而B孩子手臂上的紅手印就是A孩子打人的證據。

我相信很多家長會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懲罰A孩子,要A孩子向B孩子道歉。因為我們下意識地認為打人的孩子是"壞孩子",而被打哭的孩子就是"被欺負"的一方。

這其實是個常年禁錮我們的思維誤區,很有可能A孩子才是"被欺負"的。但當A孩子看到家長表現出明顯偏袒B孩子的態度時,他們便開始不信任家,即便家長詢問誰對誰錯,他們也不屑於回答。

那麼家長想要使用"衝突協調模型"處理爭端的第一步便失敗了,因此當兩個孩子發生爭端時,家長應該保持自己的中立,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傾吐自己內心的想法。

了解事情的過程,傾聽孩子的想法在幼兒園吃早餐的時候,壯壯看到小美面前已經吃空的碗,回想起老師昨天教導他們要樂於助人,於是壯壯想幫小美將碗放回回收的箱子中,小美不願意,護著自己的碗不讓壯壯碰,壯壯硬是將小美的碗搶過來,惹得小美在課堂上哇哇大哭。

很明顯,壯壯想要幫助小美,但他卻用錯的方式。一些老師或者家長,在看到小美大聲哭喊時,可能會直接下定義壯壯欺負了小美,實則不然。

因此家長在使用"衝突協調模型",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對他人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原因與初衷,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起孩子們的談論,讓他們彼此和解。

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一步是運用"衝突協調模型"最重要的一步,能夠充分引起孩子們的思考與討論,讓他們從這個"和解"的過程中,學會解決人際矛盾的技巧與方式。

兩個孩子因為某樣玩具打成一團時,家長及時制止了他們,在傾聽兩人的想法後,知道孩子們都對這個玩具情有獨鍾,不願意讓出。

這時家長道:"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大家都高興?"見到兩個孩子都沒有回答,家長去詢問其他孩子解決的方式,回來又道:"有個小朋友建議你們輪流玩,你們覺得這個提議怎麼樣?"

比起家長強制為孩子制定"輪流玩"的規則,強迫孩子做出選擇,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主動、自願地成為參與者,讓他們就這個問題達成彼此之間的協議。即便有些孩子不能夠就協議感到滿意,他們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會忍讓。

當孩子們"冰釋前嫌"時,家長應該及時鼓勵當孩子通過彼此達成協議而解決矛盾問題,愉快地在一起玩耍時,家長應該及時上前鼓勵,對孩子的努力做出肯定,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協商、溝通、談論"帶給自己的好處,漸漸的,攻擊性行為會被孩子"拋棄"。

比如:"你們能夠想到一起玩這個玩具的方式,真是太厲害了!媽媽感到很高興!""這麼快就能找到方法,緩解矛盾,我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針對孩子的妥協及時鼓勵,可以說是運用"衝突協調模型"的完美收尾,能夠讓孩子總結思考自身的行為,並在之後矛盾出現的情形中反覆運用。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化解「攻擊性行為」,家長需要這3步
    有一次帶著他去公園散步,一個不認識的小孩子的模型飛機不小心砸在小侄子的背上,模型飛機是紙板做的,就算砸到也不會很疼。不料小侄子二話不說,拿起那個模型飛機就往人家頭上砸去,那小孩委屈得哇哇大哭,我連忙上前跟人賠不是。對於小侄子不分青紅皂白打人的行為,所有人都已經忍了很久了,於是我問他:「為什麼你二話不說就打人呢?人家又不是故意的。」
  • 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我們家孩子說她們班裡有一個小霸王,很喜歡跟別人打架,老師也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他。如果他在玩玩具的時候,其他的小朋友接近他的話,他就會突然的站起來推搡對方,阻止其他的孩子靠近自己。 有的時候他們正一起做遊戲的時候,他會突然的去打別人,把現場搞得一團亂。老師問他為什麼要打別的小朋友的時候,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 「我家小孩愛打人」,如何解讀孩子的攻擊性?應對方式很重要!
    ,老人家怪她小題大做,說孩子還小又不是故意的,何必這麼較真,可她卻覺得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把行為糾正過來,不然長大就養成習慣了。 他們想引人注意的時候,不會像大人一樣通過打招呼的方式來解決,而是很直接地用小手拍打對方,或稍有不如意就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哭鬧、摔東西、搶奪玩具、大聲叫嚷等。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
  • 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攻擊性行為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換句話說就是頻繁,即:第一個特點:頻繁(這一特點也受幼兒情緒不穩定、易衝動這一特點的影響)。這種頻繁的攻擊性行為是男孩表現出來的遠遠多於女孩,即:第二個特點:表現為性別差異:男孩大於女孩(如:搶玩具時對方是女孩爭搶發生的概率相對小,對方是男孩時發生爭搶的概率相對較大)。同時,幼兒的這種攻擊性行為肢體上的衝突多與言語上的攻擊。
  •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父母該如何面對?
    大量的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和兒童間的各種衝突,早在兩歲之前就已經出現,並且在整個0到6歲的期間迅速增加。 有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出現比例大概是11%,而且男孩普遍比女孩更具攻擊性,其攻擊性的強度也明顯高於女孩。4到5歲的學齡前兒童是攻擊性行為的高發年齡,但在此後會逐漸減少。
  • 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最常見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的行為之中,所以也是歷年的幼兒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那麼今天我們就專門針對於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這一個知識點進行解析。
  • 吉林幼兒教師招聘備考:學前教育熱點之攻擊性行為
    一、是什麼(內涵)攻擊性行為是指個體敵意性地傷害別人或破壞物體的行為。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二是言語攻擊,如通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造成人際衝突,不利於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
  •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人民法院 「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制度上牆
    (本網通訊員:宮兆洲、劉晨、張雨)5月20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人民法院「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工作制度正式上牆,標誌著行政爭議協調化解工作的規範化,也預示著長白縣「府院聯動」工作翻開了嶄新的一頁。據悉,從三月底長白縣人民政府與長白縣法院召開了第一次府院聯席會議之後,政府和法院為推進行政與司法良性互動,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行政爭議,扭轉行政案件持續攀升勢頭,促進依法行政,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進行多種探索,比如,在縣法院成立「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對訴到縣法院的行政案件,立案前先由縣司法局和縣法院結合各自職責和管理範圍開展聯合調解工作。
  • 2020山東教師資格考試: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2020山東教師資格考試:淺析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它最常見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的行為之中,所以也是歷年的幼兒教師資格和教師招聘考試中的高頻考點。那麼今天我們就專門針對於學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這一個知識點進行解析。
  • 4歲前的孩子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因為5點原因,趕緊收藏
    蹦蹦是幼兒園裡的「小霸王」,有一次在進行區域活動時,佳佳用積木搭火車,小夥伴們在一起玩得正開心,蹦蹦想用積木搭一個機器人,但是他發現機器人缺少了一個配件,於是他想找一塊正方形的積木,四處翻找,可是都沒有找到,這時他看見了佳佳用積木搭的小火車,他覺得火車頭正合適,於是他直接搶走了佳佳的火車頭積木,佳佳說:「你這樣是不對的」,而蹦蹦卻依舊不聽,並且還用積木打了佳佳的胳膊,小朋友們都不願意跟他玩,一氣之下
  •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三個原因解讀孩子攻擊行為,要重視
    同事老王最近就在為小孩的攻擊性行為感到苦惱,因為他最近總是接到幼兒園老師的告狀電話,表示他家小孩在幼兒園裡,常常和其他小朋友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說出來的話語也非常難聽,所以希望老王能對孩子的教育多多關注。但老王也感到非常鬱悶,因為他和他老婆都是高知分子,平常在家從來不會說髒話,而且行為舉止也都非常文明,所以在小孩面前起了好的示範作用。
  • 說了幾句普通話,麥兜被從「本土豬」裡面開除了
    說了幾句普通話,麥兜被從「本土豬」裡面開除了 Ⅱ 這是6月24日,「港獨」組織「本土民主前線」的facebook主頁分享的一條博文。著名的香港卡通人物(豬物……)麥兜想扮一個中國小朋友,媽媽說「傻嗎你?
  • 家長掌握「3不」法則,化解錯誤行為
    02二、搶奪權利與肆意報復很多家庭裡都會有一個犟小孩。總是闖禍不說,還從不低頭認錯。尤其是在父母進行棍棒教育之後,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03掌握「3不」原則,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指出: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誤本身更重要。
  • 貓咪之間的戰爭,可能原因有哪些,應該如何化解這場爭鬥
    貓咪打架實際上是一種很自然的行為,要化解貓咪間的無休止爭鬥,我們首先要弄明白貓咪為何打架。但是,貓咪的行為通常來說是比較複雜的,所以我們要花點時間和耐心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有時候,在我們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前,我們可能還要嘗試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剛會爬的嬰兒喜歡亂扔東西,學步期的兒童有咬人打人的行為,到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脾氣大增,處處跟父母對著來,這些攻擊性的釋放都伴隨著成長的重要節點發生著,孩子會享受製造混亂與激怒父母所帶來的快感,他試著用新的方式和父母溝通,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他對於分離在做進一步的準備。
  • 貓經常有攻擊性,可能是這些原因造成,了解這些能幫貓咪化解危機
    記住這種社會結構,貓產生攻擊性的一些原因就更有意義了。首先要考慮的的是,疼痛和疾病原因而表現攻擊性行為。即使是一隻通常溫順的寵物,在疼痛時也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如果你的貓開始表現出攻擊性,建議你讓你的獸醫評估你的貓兒子。這可以幫助識別你的寵物可能表現出行為變化的醫學原因。
  • 幼兒攻擊性行為產生的原因及對策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行為不是天生而是通過學習獲得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說:「凡人生所需要之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是順著他繼續增高地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地優良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移、態度成了不易變。家庭是幼兒出生後的第一個教育場所,撫養者的教育態度與方法,極大地影響了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 樓上太吵說了對方幾句,竟然一把刀扔下來!
    12月30日晚上,江西南昌東湖區某小區一戶人家就因為樓上太吵,說了對方幾句,可樓上的聽不下去了,最後乾脆扔下了一把刀。據這位6樓住戶說,樓上太「鬧騰」了,小孩子跑來跑去,狗也竄來竄去,到了晚上被影響得根本沒法好好休息。為這事找對方理論,沒想到爭吵中,對方竟從樓上扔下一把菜刀,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因實在影響了正常的生活,他們這才打了110報警。
  • 你需要知道狗狗的攻擊性行為
    狗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多因素和原因。狗的攻擊性行為有很多因素和原因。狗攻擊性行為的原因狗狗的攻擊性可以在6周大的時候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期的吼叫、毆打或嚴厲的懲罰會促進狗狗的攻擊性行為。當你的狗長到14周大的時候,它需要適當地與其他狗和人交往,以防止進一步的行為問題。真正狗的攻擊性是由幾個因素引起的。遺傳因素就是一個例子。有些品種的狗比其他品種更有攻擊性,但這不是一個普遍規律。此外,沒有被閹割過的狗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問題。
  • 認識「攻擊性」行為是關鍵
    隔壁的樂樂又被媽媽訓得嚎啕大哭,媽媽不停的問他:說了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改不掉打人的壞毛病?樂樂小聲的說:我跟天天好好說了那麼長時間,可他就是不把玩具給我玩,我一生氣一忍不住就打了他。樂樂在小區是出了名愛打人的孩子,一言不合就動手,似乎就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