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激怒父母只是在博關注?家長掌握「3不」法則,化解錯誤行為

2020-11-28 超超育兒知識

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的賽思在憤怒的情況下尖銳的向爸爸高喊:「我恨你!」

他的爸爸把他扔到了床上,也同樣回了一句:「我恨你。」

這一切都是因為繁忙的工作讓賽思備受冷落。

促使他擾亂爸爸的工作進度。

最終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矛盾爆發。

而家長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想盡辦法激怒我們。

無論是打斷談話還是肆意的哭鬧。

我們除了無奈與發怒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

但是其實孩子們故意做這些行為,只是在布置陷阱。

目的就是得到父母們的注意力。

阿德勒曾提出「目的論」,具體內容為:

當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就會跟隨某個目標去改變自己。

所以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很奇怪。

歸根到底都是孩子在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

並且阿德勒把兒童常布置憤怒陷阱的行為進行了分類

報復、自暴自棄、尋求目光、搶奪權利。

孩子們布置陷阱,激怒父母時,家長一定要保持情緒上的穩定,而不是像賽思爸爸一樣,升級矛盾。

01

孩子布置陷阱的根本原因:

一、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度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靜面實驗」。

實驗具體內容為:媽媽在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候,突然轉換表情。剛開始時,孩子一臉茫然,但是發現無論做什麼動作都吸引不了媽媽的那一刻開始,孩子開始哭鬧。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聯繫最緊密的關係之一。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被家長開始忽略,那麼恐懼就會充斥他的內心。

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來說,哭鬧是他發洩不安的最好途徑,

嘗試激怒父母,所求的不過是得到家長的關注度。

02

二、搶奪權利與肆意報復

很多家庭裡都會有一個犟小孩。

總是闖禍不說,還從不低頭認錯。

尤其是在父母進行棍棒教育之後,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

這都是因為孩子在搶奪惹父母生氣的權利。

而與之相鄰的就是,棍棒教育之後孩子內心充滿了負能量。

孩子會產生報復心理,把負能量想辦法傳遞給父母。

方法再次回到原點,那就是激怒父母。

三、自暴自棄

阿德勒曾說把這一點總結出了一個現象,叫做「廉價的自我優越感」。

很多孩子在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後,就會走上叛逆的道路。

逃學、打架、早戀。

不僅幼稚,還傷人傷己。

作為家長得我們只要仔細分辨就可以找到,孩子為家長布置陷阱,肆意惹怒的家長的具體原因。

那就是孩子的安全感與關注度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憤怒也不用仇恨。

03

掌握「3不」原則,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指出:

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誤本身更重要。

當孩子因為尋求關注度,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自我反思,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要認真的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教會他們正確表達情感需求。

【不逃避】

《傾聽孩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每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都存在一個正當的理由,那就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呼喚家長的關注,從而使自己得到康復。

當看到孩子有錯誤行為的時候。

家長不應該逃避問題。

孩子犯錯或許是因為家長的錯誤教育手段、過高的期待、忽略性的行為等。

總有一部分原因在家長的身上。

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找到問題所在,與孩子進行友好的溝通,最終化解孩子的悲傷與戒備。

【不糾正】

《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家來了兩位小朋友。

霍思燕熱情好客,無意中忽略了嗯哼。

嗯哼開始發脾氣、放狠話激怒霍思燕。

霍思燕的解決方式就是講道理。

但是此時家長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糾正孩子的錯處。

換位思考,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

【不拖延】

在做了以上兩步後,我們就應該具體的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孩子得到關注的時候,生命力是紅色、充滿愛的;而如果忽略了他,那麼他的生命力就會變成黑色、充滿憤怒與攻擊性。」

而教育家德雷克斯指出: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解釋能力卻很差。

所以家長們在看到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拖延。

要讓孩子了解,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那就是溝通與表達。

我是超超,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

相關焦點

  • 孩子不承認錯誤,還總是頂嘴。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很多家長都抱怨說:孩子做錯了事,不但不承認錯誤,而且頂嘴辯解的聲音比父母說教的聲音還要大!還要激動!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對的,沒有人喜歡被批評,被指責。大多數人在自己的行為被否定時,第一反應都是集中精力為自己辯解。
  • 孩子喜歡動不動就打人?化解「攻擊性行為」,家長需要這3步
    言語上的「攻擊性行為」具體表現為謾罵、譏笑、嘲諷、誹謗等,身體上的「攻擊性行為」主要體現為身體傷害,比如打人,用東西傷害他人身體等。如果孩子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有「攻擊性行為」,那麼家長無需擔心,這是孩子進入了叛逆期,但是如果一段時間過後孩子還是如此,就另當別論了。
  • 孩子「家裡熊,外面慫」?家長避免這3個錯誤,讓孩子在家也乖巧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與條件的越來越好,許多父母也開始盡力滿足自己孩子的要求,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但有些孩子在這種愛下,卻逐漸形成了在家常常發脾氣和不尊重家長的壞習慣。為什麼孩子會變成這樣?家長又該如何改變孩子「窩裡橫」的性格呢?掌握原因是關鍵。6歲的平平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他媽媽發現他最近總是喜歡對爺爺奶奶大喊大叫,甚至推打長輩。
  • 還在和孩子「相愛相殺」?刺蝟法則告訴家長:育兒也要保持距離感
    這些話語相信家長應該不會感到陌生。家長總會給自己越線的關愛與管教,冠以"為孩子好"的美名,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就是"必須聽我的"。所以,孩子並非不會感恩,只是家長過多的愛和過度的靠近,像刺蝟身上的刺那般,讓彼此都感到疼痛。
  • 孩子不聽管教,可能是父母的錯誤,試試這兩個方法,孩子乖乖聽話
    很多家長也應該遇到這種事情,孩子分辨不清好與壞,總是不經意間就會開始模仿周圍人的壞習慣。對於孩子來說,童年時,因為他們沒有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所以很多內容對於他們來說都不好也不壞,只是覺得新鮮而興奮,所以他們想模仿。
  • 高教養的父母,都在用這3個「黃金教育法則」,讓自己孩子更優秀
    有人說家長就是孩子的一盞明燈,指引孩子走向更好的人生,也有人說家長是孩子的一面旗幟,引領孩子走向更高端的未來。不過,這世界上沒有天生就完美的父母,只有為了孩子不斷學習的父母,在教育界一直有這3個著名的「黃金教育法則」,不知道你們聽過嗎?
  • 魚缸法則:孩子叛逆不服管教?與其強迫孩子聽話,不如以柔克剛
    正文字數:180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教育孩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是成年人比兒童學的多。孩子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因此父母也需要學習更多新的技能。到了青春期,孩子越來越叛逆,完全聽不進去父母的教導,甚至還要和家長反著幹。家長可以試試「魚缸法則」,打破和孩子之間的壁壘。
  • 孩子的壞毛病總改不掉?家長不妨先了解一下「盤尼西林法則」
    總有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壞毛病束手無策,不過有的家長卻不一定是束手無策,而是放縱和寵溺,或者說在了解到孩子的壞習慣後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任,久而久之孩子的壞毛病就根深蒂固了。案例:我的鄰居小吳就遇到這麼一個情況,幼兒園的老師突然打電話給他跟他告狀,說是孩子打了其他的小朋友,但是非但不認錯,還跟幼兒園的老師和園長說自己的爸爸手下有一批人,如果他們欺負自己,就叫這些人去打他。小吳只是一個包工頭,哪裡會有什麼樣的打手?
  • 孩子打架引家長互毆:沒教養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對於有能力反擊的孩子,如果家長還教唆他反擊,其實是對他的安全不負責。不但激怒對方,更會讓孩子充滿挫敗感,以後就算被欺負也不敢告訴父母。也許你寧願賠別人醫藥費,都不願自家孩子被欺負。可孩子下手沒輕沒重,用一時的衝動為未來的幾十年買單,有沒有必要?
  • 教育孩子總是吃力不討好?父母謹記「刺蝟法則」,距離適當愛適量
    所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同樣需要遵循「刺蝟法則」。什麼是「刺蝟法則」?「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父母總想過度控制孩子,可能會造成哪些後果?1、父母想控制,孩子卻想逃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希望孩子的成長過程可以一路順遂,最好不要走彎路。這一類的父母,也總是喜歡去操控孩子的行為,甚至試圖控制孩子的想法和人生。
  • 《狗十三》:家庭教育中解決親子衝突,家長要學會應用「3R」法則
    這個時期的孩子帶有叛逆情緒,獨立意識也開始增強,有更多自己的想法,所以需要成人更多的關注和愛。「愛因斯坦」走丟,爸爸對李玩的解釋是「今兒個狗不聽話,跑了」,李玩馬上質疑問找過狗沒有?家人的表情說明了一切,所有人都想著如何不讓李玩哭鬧,卻沒人想到去幫李玩找找」愛因斯坦「。
  • 孩子犯錯不知悔改,打罵教育只會起反作用,「自然法則」了解一下
    3、影響親子關係父母打罵教育的方式致使其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而不是與孩子並肩站,這樣的親子位置只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父母的打罵會讓孩子想要逃離,孩子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一段破裂親子關係。打罵教育不可行,它也稱不上是一種得當的教育方式,它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孩子的未來成長發展,也是十分大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糾正和引導孩子的錯誤行為呢!不妨了解一下「自然法則」的教育方式。
  • 孩子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很有可能是家長「教」壞的,父母要注意
    很有可能是家長"教"壞的,父母要注意 在生活裡,孩子通常會使用鬧情緒的辦法逼迫父母同意自己做法,比如上街想要買某個玩具,父母不同意了,他們就躺在地上大哭大鬧,說什麼也不起來。一般情況下,父母通常會採用打罵孩子的方式,讓他們起來。
  •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打小報告和告密的行為呢?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孩子們喜歡告狀的行為主要是在他律階段,即孩子服從權力,遵守教師和家長,一旦發現錯誤的行為總是及時報告老師和家長,他們可能不打算給別人麻煩,僅僅因為規則下的道德意識,促進「打小報告」的行為。2. 想要取悅或被認可的。
  • 世界上最頂級的9大教育法則(父母必讀)
    有句話說得好: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你只有一次機會。 掌握科學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使孩子在成長裡少走彎路。 以下9種世界最頂級的教育法則,也許能讓你找到教育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 正確看待孩子的告狀行為
    不少小孩,尤其是4到5歲的小孩,總是喜歡在父母及爺爺奶奶面前告狀,經常是一天到晚沒完沒了,什麼鄰居家小華搶他的玩具啊,什麼同學小強在學校打他啦,不少年輕的父母會感到很厭煩。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這種告狀行為呢?
  • 孩子是愛打人的「小霸王」?化解「攻擊性」行為,要懂這3個策略
    他的父母已經被老師約談了好多次,但是小霸王的行為還是沒有收斂。 我覺得這個孩子的這種行為有些危險,因為孩子們小時候是不知道控制下手輕重的。如果他總是去打別人的話,就會養成一種打人的習慣。又因為別人對於她的這種行為無可奈何,所以孩子們就會以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
  • 孩子越管越叛逆?家長不妨試試「魚缸法則」,放手比控制更有力量
    想讓孩子作業早寫完早休息,磨磨蹭蹭玩手機就是不寫作業,家長說孩子兩句孩子就跟你急眼,嫌你嘮叨,根本聽不進去。家長"望子成龍",過程總是困難重重,越嚴苛的控制有時會換來孩子加倍的逆反心理。面對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妨試試"魚缸法則",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適當放手比時刻控制更有力量。何為"魚缸法則"?一個公司養了一缸金魚,基本都是三寸的長度。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不少寶媽在面對孩子這種脾氣不好的行為,多半都會在一氣之下對寶寶施行棍棒教育,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根據研究調查發現:2歲是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拒絕父母。
  • 家長的錯誤教導,讓孩子於蜜罐中「溺亡」
    我們不難發現,時代的變化下,如今依然有著不少"巨嬰"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嚴重依賴父母的他們,很難獨自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而家長們對於這類孩子也很是頭疼,卻又不知道為何孩子會有著這般變化,其實這一切都是家長們在無形中,用錯誤的教育方式一手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