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克萊默夫婦》中的賽思在憤怒的情況下尖銳的向爸爸高喊:「我恨你!」
他的爸爸把他扔到了床上,也同樣回了一句:「我恨你。」
這一切都是因為繁忙的工作讓賽思備受冷落。
促使他擾亂爸爸的工作進度。
最終造成了父子之間的矛盾爆發。
而家長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孩子經常會想盡辦法激怒我們。
無論是打斷談話還是肆意的哭鬧。
我們除了無奈與發怒沒有任何其他的方法。
但是其實孩子們故意做這些行為,只是在布置陷阱。
目的就是得到父母們的注意力。
阿德勒曾提出「目的論」,具體內容為:
當一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時候,就會跟隨某個目標去改變自己。
所以在家長們看來,孩子所做的一些行為很奇怪。
歸根到底都是孩子在滿足自己的目標與需求。
並且阿德勒把兒童常布置憤怒陷阱的行為進行了分類:
報復、自暴自棄、尋求目光、搶奪權利。
孩子們布置陷阱,激怒父母時,家長一定要保持情緒上的穩定,而不是像賽思爸爸一樣,升級矛盾。
01
孩子布置陷阱的根本原因:
一、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度
心理學教授愛德華·特羅尼克曾做過「靜面實驗」。
實驗具體內容為:媽媽在與孩子進行互動的時候,突然轉換表情。剛開始時,孩子一臉茫然,但是發現無論做什麼動作都吸引不了媽媽的那一刻開始,孩子開始哭鬧。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聯繫最緊密的關係之一。
在成長過程中,如果孩子被家長開始忽略,那麼恐懼就會充斥他的內心。
尤其是對於嬰幼兒來說,哭鬧是他發洩不安的最好途徑,
嘗試激怒父母,所求的不過是得到家長的關注度。
02
二、搶奪權利與肆意報復
很多家庭裡都會有一個犟小孩。
總是闖禍不說,還從不低頭認錯。
尤其是在父母進行棍棒教育之後,這種行為會變本加厲。
這都是因為孩子在搶奪惹父母生氣的權利。
而與之相鄰的就是,棍棒教育之後孩子內心充滿了負能量。
孩子會產生報復心理,把負能量想辦法傳遞給父母。
方法再次回到原點,那就是激怒父母。
三、自暴自棄
阿德勒曾說把這一點總結出了一個現象,叫做「廉價的自我優越感」。
很多孩子在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後,就會走上叛逆的道路。
逃學、打架、早戀。
不僅幼稚,還傷人傷己。
作為家長得我們只要仔細分辨就可以找到,孩子為家長布置陷阱,肆意惹怒的家長的具體原因。
那就是孩子的安全感與關注度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用憤怒也不用仇恨。
03
掌握「3不」原則,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指出:
如何對待錯誤,比犯錯誤本身更重要。
當孩子因為尋求關注度,做出錯誤行為的時候,我們應該自我反思,孩子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我們要認真的化解孩子的錯誤行為,教會他們正確表達情感需求。
【不逃避】
《傾聽孩子》中有這樣一段話:
孩子每一個錯誤行為的背後都存在一個正當的理由,那就是宣洩自己的負面情緒,呼喚家長的關注,從而使自己得到康復。
當看到孩子有錯誤行為的時候。
家長不應該逃避問題。
孩子犯錯或許是因為家長的錯誤教育手段、過高的期待、忽略性的行為等。
總有一部分原因在家長的身上。
所以家長一定要及時找到問題所在,與孩子進行友好的溝通,最終化解孩子的悲傷與戒備。
【不糾正】
《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家來了兩位小朋友。
霍思燕熱情好客,無意中忽略了嗯哼。
嗯哼開始發脾氣、放狠話激怒霍思燕。
霍思燕的解決方式就是講道理。
但是此時家長們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糾正孩子的錯處。
換位思考,與孩子進行情感連接才是正確的處理辦法,
【不拖延】
在做了以上兩步後,我們就應該具體的解決孩子的這個問題。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孩子得到關注的時候,生命力是紅色、充滿愛的;而如果忽略了他,那麼他的生命力就會變成黑色、充滿憤怒與攻擊性。」
而教育家德雷克斯指出: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解釋能力卻很差。
所以家長們在看到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拖延。
要讓孩子了解,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那就是溝通與表達。
我是超超,一位成長中的多平臺育兒作者,在育兒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每篇科普都是根據相關科學文獻和多年自我育兒經驗進行的總結,關於今天的討論內容,各位家長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會及時觀看並進行溝通,如果科普內容有什麼不足,歡迎大家指出,我會及時進行更正,帶給大家更科學有效的育兒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