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多數家庭在生育子女一事上都考慮優生優育,從而使得社會上獨生子女家庭不在少數,而面對家中唯一孩子,父母往往會予以其極致的疼愛,讓孩子從小就過著"泡在蜜罐"裡的生活,然而家長們不知道的是,有時候蜜罐也能使人"溺亡"。
對於家中獨子獨女,家長們總是害怕他們受到傷害,為了守護孩子的成長,家長往往予以孩子極致的保護,然而在這種過度的保護下,家長們卻造就了一個有著成人身體,卻無堅韌之心的"巨嬰"。
當孩子步入學習階段,從幼兒園到大學,家長的過度幹涉、過度保護,就如同一個籠子一般,讓孩子活在籠中,哪怕有天家長打開籠子,跟孩子說你可以自由飛翔,這時沒經歷過天空廣闊的孩子,也不知如何展翅,他們只會怯懦地呆在自己熟悉的成長環境中,依賴籠子予以的保護。
我們不難發現,時代的變化下,如今依然有著不少"巨嬰"存在,生活不能自理,嚴重依賴父母的他們,很難獨自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而家長們對於這類孩子也很是頭疼,卻又不知道為何孩子會有著這般變化,其實這一切都是家長們在無形中,用錯誤的教育方式一手造就的。
那麼錯誤的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變化?
1、 過度依賴
當父母從孩子小的時候,便對孩子展現出超強的保護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孩子有著過多的保護,一手操辦孩子的事情,很容易就會使得孩子對父母有著過度的依賴,在生活或是面對難題時,第一個想到的不是如何解決,而是尋找父母,成為活脫脫的"巨嬰"。
2、 失去自主
過度的保護欲下,使得一些父母對於孩子有著很強的管控欲,他們嚴格管束孩子,對於孩子的人生有著過多的幹涉,在孩子面對選擇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便先行為孩子做出選擇,久而久之,當孩子一切都聽從父母的安排時,他們就會漸漸的失去自我,形同"機器人"一般,只知如何服從命令,同時在面對選擇時會表現出一副猶豫不定的樣子。
3、 極度自我
父母的寵愛、過度保護,也會導致另一幅局面出現,那就是子女性格變得愈發自我,當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增長之後,面對家長們無條件地滿足要求,孩子便會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這一切揮手可得,在這種錯誤的認知下,孩子的內心會漸漸變得膨脹,欲望也開始不斷的變大,最終變得慾壑難填。
當家長無法滿足孩子的條件時,孩子甚至會以一個蠻橫的態度來去責怪家長,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長圍著孩子轉的樣子,會讓孩子錯誤地認為,自己才是"一家之主",性格上也變得愈發自我、自私,不為他人做感受。
那麼面對孩子這類情況時,家長該如何做出調整?
1、 適當放手
當家長發現孩子過度依賴自己時,這時候家長就得學會適當放手,開始著手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從小事開始,讓孩子一步步學會 如何掌握自己的生活,學會獨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在融入集體生活中時不受他人排擠。
2、 予以選擇
家長身為過來人,固然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以及社會經驗,為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能夠少走一些彎路,多數家長都會為了孩子考慮而去幹涉孩子的選擇,有些時候甚至不詢問孩子的意見,予以強硬的態度,其實這麼做反而會使得孩子漸漸失去自主,失去獨立的判斷能力,抑制了孩子成長的可能性,所以在這方面家長們可以適當的做出調整,在孩子面對選擇時,不要強硬的幹涉,而是在一盤予以孩子直觀的意見,讓孩子多條可以選擇的路,並為孩子進行分析,讓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3、 拒絕無理
在面對孩子的無理要求時,家長不要一味答應,適當的拒絕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可能一時間孩子會表現出無法接受,甚至耍小性子的樣子,但是長遠看來,一次拒絕更能讓孩子認清現實,而非一度的以為父母會"服從"自己。
育兒道路上遍布坎坷,每個家長都在借鑑前人經驗的同時,一步一個腳印前進著,企圖教導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家長們有沒有思考過一句話"育人先育己",有些時候,親子出現問題,孩子身上劣跡頻出,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家長的影響,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給孩子起到一個良好的榜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