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能「溺愛」?錯!孩子3歲前正需要家長的「溺愛」!

2021-01-08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一談到"溺愛"這個詞,父母大多會認為這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對於3歲前的孩子來說,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溺愛"。

3歲之前,是孩子人生的頭一個三年,在這三年裡,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以及給孩子提供的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時期會對孩子人格的發展、情商、免疫系統的建立等等,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些父母帶著孩子去上各種早教班,讓孩子學習更多啟迪課程,自己卻忽略了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以及給予孩子滿滿的愛意。最終,孩子可能發展得沒有父母想像地那麼好。

父母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孩子的身心足夠健康嗎?

在我的指導下,孩子能夠獨自解決問題、或者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件事情嗎?

再者,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孩子還能像小時候那樣,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關係嗎?

如果父母希望自己能夠得到一些肯定的答案,那麼孩子的頭三年父母就必須要好好地注意和把握。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父母要逐漸地學會放手,但是在孩子三歲之前,父母應該要學會正確地去溺愛孩子。

為什麼要溺愛孩子:由兩個因素決定

夏巴尼說過這樣一句富含哲理的話語:"人的品性在童年開始形成。 我們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童年時的所學與所為。"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得知,童年是人生中的開始,孩子在童年時期塑造的品格將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而孩子三歲之前打下的懵懂的基礎正是為孩子童年時期的言行舉止打下基礎。

那麼,為什麼父母要溺愛孩子呢?這是有兩個因素決定的:

1、 三歲之前的孩子正處於敏感時期

"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反覆操作某一動作或反覆學習某一項能力,並且學習能力特別強的時期。"

"敏感期"有不同的形式和種類:比如說最常見的"口腔敏感期",孩子出生不久,就總是不自覺地把手放進嘴巴裡,無論父母怎麼勸導,孩子就是吃的津津有味。

"口腔敏感期"會持續到孩子一歲多一些。"肢體敏感期"是跟在"口腔敏感期"的後期。

在"肢體敏感期"中,孩子總愛用手去仍各種東西、用手指去扣某個東西、還會用手去打人。

隨著孩子年紀再增大一點點,兩歲多的孩子就會進入到"物權意識敏感期"。孩子會常常說"這個是我的""那個是我的""你不許動"。無論是什麼東西,孩子都不願意與其他人分享,甚至連媽媽都不可以。

因為孩子在三歲之前比較敏感,這就需要媽媽溺愛和包容孩子。父母只需意識到孩子正處於敏感期,出現這樣的行為也只是短暫的而已。

2、 幫助孩子養成"安全型依戀"

親子之間有三種依戀類型,這個依戀類型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還

會影響孩子是否能夠學會人格獨立。研究表明,"安全型依戀"是孩子最適合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是指孩子與媽媽待在一起的時候,很依戀媽媽。他們把媽媽當成一個安全的地方,並且依靠著這個地方去探索外在世界。

當媽媽離開孩子身邊時,孩子起初會產生焦慮,後來就慢慢地冷靜下來了,但是孩子的活動範圍會減少。當媽媽重新回到孩子身邊時,孩子會重新變得依戀媽媽。

而其他兩種類型的依戀則沒有這樣的效果。

其中一個是"迴避型依戀",媽媽在離開孩子之後,孩子會變得很焦慮;當媽媽回來之後,孩子還是會感覺到焦慮。而且,孩子還會表現出迴避與父母之間的相處。

另外一個焦慮類型就是"抗拒型依戀",媽媽在離開孩子之後,孩子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一種陌生和牴觸的情緒。媽媽重新回到孩子身邊之後,孩子面對媽媽又會產生新的情緒——憤怒。

所以,就算媽媽返回之後,孩子內心的焦慮情緒還是很難散去。

培養"安全型依戀"容易陷入的教育誤區:把"示範"當成"教"

父母為了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會對孩子變得寬容和有耐心一些。所以,在孩子做錯某一件事情時,父母沒有直接地責怪孩子,而是手把手教孩子去做。耐心地教導孩子是好事,但是一味地教導很有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所以,與其不停地教孩子一些東西,不如父母直接親手示範孩子,讓孩子跟著自己做,而不是手把手教。因為小孩子還不能理解太過於複雜的東西,父母倒不如做一個步驟,然後孩子也跟著做,直到孩子完全學會了某一件事情為止。

舉個例子,吃完晚飯後父母與孩子一起外出散步。看到小孩子不會穿鞋,一些父母可能會說:"寶寶你看啊,我教你這樣穿鞋。"說著,父母就幫助孩子把鞋子穿好。

雖然孩子看了一遍,然而下次孩子可能還是不會穿。但是如果父母用的是"示範"的手段的話,效果可能會不同。父母讓孩子拿起自己的一隻鞋子,然後父母也拿起自己的鞋子:"寶寶,你看我怎麼穿。"

孩子看完父母穿了之後,就能夠自己動手給自己穿鞋了。

同樣的,如果有長輩到家裡了,孩子沒有叫人,這是,父母如果說:"趕緊叫人呀,怎麼這麼沒有禮貌呢?"孩子聽到父母說自己沒有禮貌,可能會更不想叫人了。

父母可以給孩子示範一句:"叔叔阿姨好!"於是,孩子也跟著叫一聲:"叔叔阿姨好。"

父母要明白示範的力量,在教育的過程中,多運用示範。通過示範,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完成。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效率肯定會大大提升,接受程度也會增加。

如何正確地"溺愛"孩子?如何與孩子處成"安全型依戀"模式?

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問題是同一個問題。那麼究竟父母應該怎麼把握好孩子三歲之前的這段時光,如何利用"溺愛",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型依戀"?這裡有幾點小小的建議:

1、 正確處理孩子的情緒,要學會理解孩子

小孩子最大的特徵就是總是哭哭啼啼,情緒變化多端。上一秒孩子還樂呵呵的,結果下一秒孩子就哭出來了。面對這樣的情況,父母的反應態度很重要。

每一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孩子當然也是了。面對孩子時常崩潰的情況,父母應該要多一些耐心,用我們的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地說:"不要哭了,多大點事啊。" 父母可以嘗試著這樣與孩子對話:"寶貝,沒關係的。媽媽知道你難過,媽媽也很難過。"結尾的時候,父母最好再巧妙地加上一句"媽媽永遠愛你"這樣的話語。

2、 正確地處理孩子打鬧的情況,要幫助孩子處好人際關係

除了情緒大之外,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也有很多。面對小孩子之間的打鬧,父母也要學會妥善處理,這有助於孩子理解簡單的人際關係。

比如說,孩子突然打人了,父母不能直接說:"不能夠打人",因為孩子一聽到這一句話,可能會打的更賣力。父母最好先抱住孩子,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再去分析孩子為什麼會突然打人。

有些孩子打人可能就只想著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用一種好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心目中想的東西。

3、 正確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意

除了上面兩點之外,父母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辭。有時候,言語就像是一把刀子,會給聽者很大的傷害。而那些善於運用言語的人,就能夠迅速地拉近兩個人之間的關係。

父母在與孩子的對話,應該是充滿愛意和鼓勵的。比如說,孩子僅僅乖乖地吃下了一碗飯,那麼父母就可以說:"哇,寶貝你今天也太棒了,竟然吃下了一碗飯。我相信你很快就可以長得更高了!"

小孩子聽到這樣的話語,肯定會感覺到興奮和自信,也許下次都不用父母提醒,他就能乖乖地吃飯了呢。

孩子三歲之前,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滿滿地愛意,幫助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起來。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育養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夠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個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不能太溺愛,溺愛的孩子「長不大」
    寶貝,心肝,或者是名字前面加一個小字,這是父母叫孩子的專門稱呼,代表著特別心疼孩子,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過度溺愛孩子到底是好還是壞?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大家人在一起吃飯,有什麼好處的,第一時間想到是小孩,生怕他吃不到。第一:孩子其實很堅強。
  • 過度溺愛孩子的危害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或者兩個孩子,特別是獨生子女的孩子老人或者家長更是溺愛。但是如果長時間的溺愛,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有很大的危害,我們可以疼孩子但不要害了孩子,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情況是溺愛孩子,溺愛孩子又會出現什麼不好的習慣呢?我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經歷吧!
  • 家長特別溺愛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3.父母在生活中隱瞞家庭狀況有的父母家裡經濟狀況不讓孩子知道,平時孩子自以為自家不差錢,孩子知道真相後會埋怨父母,所以父母沒必要讓孩子生活在真空中。 在孩子小的時候,需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價值觀,長大後才能更從容地面對生活與困難,感激父母的教育。
  • 家長的溺愛,正讓孩子於蜜罐中「溺亡」,讓他一步步成為「巨嬰」
    這也在無形之中讓我們更加愛護自己的孩子,對於孩子的一切要求只要條件允許便有求必應。加上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於孩子便更加的溺愛,殊不知這樣的溺愛正使得孩子一步步成為「巨嬰」。當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便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 《虎媽貓爸》溺愛孩子就是害她,孩子該如何教育?
    最近刷視頻,看到人家剪輯《虎媽貓爸》一個鏡頭,當時沒怎麼在意,可以好像總留在眼前揮之不去,有個鏡頭是,爺爺奶奶看孫女,小女孩拿著一個魔法棒,爺爺奶奶準備給孩子換衣服時,女孩突然拿著魔法棒對著爺爺奶奶大喊:冰凍爺爺,冰凍奶奶,而然爺爺奶奶對孩子非常溺愛,非常配合,當場就不動了,之後還小公主小公主的叫著,給她穿衣服。你怎麼看待這一段?
  • 給孩子的「溺愛」等同於對他的「慢性傷害」
    如今的社會,有太多的父母知道溺愛對孩子的危害,但並不知道什麼樣的愛是溺愛,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庭中有沒有溺愛。我曾經詢問過一些父母,在家裡需不需要孩子分擔家務,有的家長卻說「孩子那麼小,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怎麼捨得讓孩子去分擔家務呢!」
  • 對孩子可以寵愛但不能溺愛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知道溺愛孩子不好,但常常分不清什麼是溺愛,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溺愛孩子。溺愛在孩子性格形成期和孩子漸漸獨立期這兩個階段危害最大。尤其是前者,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家長不得不反思:原來「太愛」也會有錯。
  • 專家批判接送學生是中國式溺愛,引家長群攻:你有孩子嗎?
    這下可點燃了家長的怒火:「讓孩子自己去上學,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而且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這位專家你有孩子嗎?現在車開得那麼猛,孩子早出晚歸誰能放心?這不是什麼溺愛不溺愛,而是安全問題。」說說為什麼高中生還需要接送?1、節約時間高中學習壓力很大,時間很緊張,每分鐘都是很寶貴的。
  • 一味地溺愛是否會害了孩子
    怎麼樣去教育好孩子,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適合孩子的,這好像是困擾著每個家長的問題。現在很多家庭因為夫妻雙方都有自己的事業,時間也不充裕,所以會選擇讓家裡的老人來幫自己帶孩子,這樣可以分擔一部分自己的負擔,但往往在教育孩子上,會存在不小的矛盾。
  • 58歲兒子活埋79歲母親背後,是「溺愛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悲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教育方式也會改變孩子的一生,而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持久的。58歲兒子活埋79歲母親的背後,是溺愛和原生家庭的悲哀這兩天,一則親生兒子活埋母親的新聞,在網上引起廣泛關注。
  • 專家批評接送學生是中國式的溺愛,引起家長的攻擊:你有孩子嗎?
    專家批評接送學生是中國式的溺愛,引起家長的攻擊:你有孩子嗎?女性最近很煩惱,高中畢業的孩子說什麼都不讓家人接送,一聽就知道是文章引起的災難。一位育兒專家在文章中批判家長的接送行為:幼兒園、小學接送還能理解,孩子上高中需要接送嗎?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給孩子裝上什麼硬體,孩子就會擁有怎樣的內核。父母給予孩子什麼教育方式,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孩子未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
  • 錯題不打叉,差生叫天使,家庭溺愛延伸到了學校!網友:叫皇上吧
    於是,領導規定,錯的不能打叉,要畫個圈。我忍不住要笑,而且牙都被笑的鬆動了,畫個圈跟叉有區別嗎?沒有任何區別,也還是告訴學生這裡錯了,需要改正。作用是一樣的。難道,花個圈就不打擊學生積極性了,就不會傷學生自尊了,就不會造成學生厭學了?如果這些是打叉造成的,那麼花圓圈的作用沒有半點不同!學生成績差,老師不能說是差生。根據專家的意見,改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學生。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教會你告別打罵和溺愛的6種使用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結合自己長期研究學齡前兒童的經驗。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心理的具體技巧。它能夠指導父母調整自身行為,幫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從而培育出獨立、感恩、正向正能量,有幸福感的好孩子。
  • 老師稱 「父母幫孩子背書包」是溺愛,遭家長反駁:你來背背看
    放學的門口總是熙熙攘攘,孩子一走出校門,就看到家長在門外等候。家長順手把孩子的書包接過來單邊背在肩上,孩子身上輕鬆了,蹦蹦跳跳地回家。01老師稱 「父母幫孩子背書包」是溺愛,遭家長反駁這一幕並不陌生,家長幫孩子背書包是一個普遍現象。
  • 盲目溺愛害了多少孩子?印尼男孩一天40根煙,每晚喝咖啡才能入睡
    有人曾經說過:"被溺愛是什麼感覺呢,就是不管你犯了什麼錯,任性蠻橫撒潑打滾之後,只要一句軟話,他就不自主地原諒你了。"溺愛是溫室裡被保護周全的花朵,是父母對於孩子獨特的寵愛。有人說溺愛是禍根,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迷失方向的催眠劑。
  • 孩子為什麼總愛哭?你的溺愛很有可能是在害他
    而寶寶在碰到壓力的時候並不會像我們大人一樣能夠表達出來,若此時我們不能及時的發現並舒緩孩子的壓力,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患上抑鬱症影響孩子身心健康,而哭就成為了孩子發洩的內心壓力的一種手段。過度的溺愛更是會讓孩子越來越愛哭,想要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溝通是最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哭?
  • 家長無底線的溺愛,只會害了孩子
    明星們尚且能這樣,再審視我們的生活,有不少的家長光顧著賺錢,認為讓孩子豐衣足食就是最好的愛;而有的家長只知道學習成績重要,而忽視孩子綜合能力的培訓。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孩子對家長產生的依賴心理不斷滋長,最後蔓延全身「病入膏肓」。
  • 如何教育4歲的孩子 四歲寶寶的教育和培養
    每個年齡階段的寶寶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長要根據寶寶的年齡和性格來教育寶寶。寶寶到了四歲之後,有很多事情都大約能懂了,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如何教育4歲的孩子吧!
  • 「心術不正」的孩子,不到10歲就有這3苗頭,12歲前不糾正就晚了
    養育孩子是一件多費時間精力的事兒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是只有當了父母才心領神會。在我們選擇承擔一份養育責任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做好許多準備,不僅要為養育孩子所需要的生活開銷做準備,也要做好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老師,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