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有太多的父母知道溺愛對孩子的危害,但並不知道什麼樣的愛是溺愛,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庭中有沒有溺愛。我曾經詢問過一些父母,在家裡需不需要孩子分擔家務,有的家長卻說「孩子那麼小,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怎麼捨得讓孩子去分擔家務呢!」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需要大人追著餵飯,還不會自己穿衣服;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的家務活,不懂得勞動的快樂和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的責任。
在空餘時間總會和一些父母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但仍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要求他做過多的事情,即使做錯事情,都不忍心責怪自己孩子。因此,「童言無忌」這句話在某些家長眼裡成了「擋箭牌」、也成為了別人眼裡的「熊孩子」。難道孩子還小,大人就應該讓著他?孩子還小,就可以為所欲為,他所做的一切讓別人覺得沒教養的事情都是可以被原諒的嗎?
有一句俗話「窮養兒,富養女」,但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只有孩子有教養,即使再平凡的身軀,也能因此增色不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引導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讓孩子變得有教養?一定少不了父母的耐心教導。下面的這篇教育孩子的文章,相信各位家長朋友一定會有所感悟的,往往有遠見的父母,都帶點「絕情」。希望家長朋友們好好觀看文章。
01教育孩子要趁早,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讓社會這個大家庭來替你教育他。
有人說中國孩子是圈養長大的,而外國孩子是放養長大的。真的見過太多的父母,特別是祖父祖母,總擔心孩子餓著、凍著,恨不得替孩子吃飯、把所有衣服都穿到孩子身上。也有一些父母嫌孩子笨手笨腳的吃飯、又髒又麻煩,乾脆及直接餵了。但是,如此一來,不僅僅剝奪的孩子成長、自我探索和獨立進食的樂趣,也沒有辦法培養他對於事物的敬畏之心。
02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後不能好好吃飯,甚至於吃不飽,歸根到底,孩子父母在家慣出來的。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經常會在幼兒園門口,聽到好多父母詢問老師,孩子在幼兒園吃了多少,有沒有吃飽,老師有沒有餵孩子吃飯等。好多父母覺得孩子在上學之前,讓他們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是根本辦不到的。但殊不知兩歲多的孩子就能獨立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他不會,只要你願意讓他嘗試、讓他犯錯,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超乎你想像的。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件事情看似很簡單,卻有很多家長狠不下來心,總是對於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尊重父母和長輩,但你天天都幹著保姆的工作,孩子又如何能升起敬畏之心。孩子都體會不到做一件事情的辛苦,他又怎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呢!所以一定要培養孩子從小就做家務,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03孩子有自己的圈子,孩子與孩子的事情就要交給孩子自己去解決。
孩子之間的吵鬧,孩子之間的小矛盾,都僅限於他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和感受,但家長卻會把這件事情放大。一個真實的事情,一個孩子把另一個孩子的玩具弄壞了。犯錯的孩子小聲說了一句對不起,但是另一個孩子去放聲大哭了。這時另一邊的兩位家長聽到後,頓時覺得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兩人鬧得不可開交,可兩個孩子卻早在一邊,嘻嘻哈哈玩到一起去了。有的時候孩子之間的事情,就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這也是鍛鍊他們人際關係能力的機會。
04要讓孩子自己選擇和做主,不要總是幹預孩子的判斷,哪怕是錯誤的。
曾經在商場看見一位母親領著孩子買衣服,母親覺得粉色的小裙子好看,而孩子卻覺得藍色的好看。一旁的媽媽著急的說「寶貝,你聽媽媽,粉色的好看,小女孩就應該穿的粉粉的」,而且已經迫不及待的把衣服給孩子穿上了。孩子在一邊很委屈地看著媽媽,最終穿上了這件粉色的小裙子。這位母親沒有想到一件很小的一件事情,卻剝奪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也因此孩子對自己判斷力產生懷疑,長此以往失去了自信心。如果父母一直幹預孩子的判斷,在思考的過程中總被打斷,那孩子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永遠應用不到生活當中。
05學會「放手教育」並不是說父母不負責任,而是對孩子的一生更負責任
只有學會放手,孩子才會真正地長大;愛他,就應該在他的能力範圍讓他自己學會面對一切。過分的「溺愛」,只會讓孩子迷失自己;適當的放手,會讓孩子快速成長。人生路很長,父母只能陪伴他一時,卻陪伴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