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
文/李建軍
(如今晶瑩剔透的大米)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借米、討米這個詞基本上沒有概念。老家農村中仍有信迷信的人為了給家人治病或消災,偶爾會走家串戶去討百家米。媽媽說,現在農村裡借米過日子的人家早就沒有了。借米這個詞僅僅留存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人的記憶中。
說到借米,我想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子路借米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子路為了盡孝心,不辭辛勞爬山越嶺去借米讓飢腸轆轆的父母吃飽肚子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我們這代人經歷的借米多半都是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待客而去借米過日子。借米過日子年代經歷的辛酸雖早已過去,我卻始終未曾淡忘。
(當年量米用的竹升筒)
二十世紀60—70年代,物資匱乏,農村中能吃上米飯餵飽肚子的家庭還蠻少。不少家庭的日常三餐基本上有一兩餐要靠吃野菜吃番薯或者是吃稀飯過日子,每碗菜裡能有點點油腥味就不錯了,不少人家是用油布擦鍋炒菜,很多時候都是吃冇油炒的白鍋菜。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添加幾個菜,吃上肉和魚,或者是家長安排去某人家吃餐酒席,那可是難得的打牙祭。小孩子不懂事就期盼著家裡天天來客,天天過年過節,天天有酒席吃。60年代出生的我,雖未經歷過斷炊,但記憶中家裡無米下鍋或等米下鍋的時候還是經常有的,三根番薯絲扛一粒米是常事。作為家中長子,小小年紀的我,受父母之託也要經常去借米還米。
那時農村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一家一戶過日子的糧油都是先從生產隊上借著吃,年底隊上再統一算帳,根據社員家庭出集體工掙的工分(也可用錢買工分)核算工分產值,再確定年終分配和分紅。勞動力多小孩少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年終分紅時有谷多有錢進的戶子,人口多小孩子多的家庭幾乎都是要欠帳過年的戶子。我家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又沒有什麼老底子,一個六口之家,全靠著父母親兩雙手做工夫,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做個沒停,年底隊上算帳分紅時,依然是欠帳過年的時候多,口袋中常常是布粘布,沒有一絲半文的積蓄,家裡的口糧常常也是寅吃卯糧,吃了上餐愁下餐。
(當年撮米用的竹皮撮箕)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親經常要候著生產隊長講好話,乞求隊長借谷借錢過日子。遇上災年歉收,生產隊上也無存糧,就只好生產隊上出面去向鄰村鄰隊借糧,需借糧的農戶自己安排人去鄰村鄰隊擔谷。我記憶中就隨父母去相隔8裡路遠的鄰鄉金鐘大隊孔家生產隊擔過谷。
除了向生產隊借糧外,日常生活中鄰裡親戚之間借米借油借錢更是家常便飯常有的事。不少人家都會因為白天要出集體工,晚上才發現米桶空了,沒有第二天的早飯米,才臨時晚上去找鄰居或親戚借早飯米。因為一般家庭存米也不多,有時候,借米也經常撲空,一晚上要走三、四戶人家才能借得到米。
(當年農村盛米用的米桶)
那時,借米幾乎都不用秤稱,多數都用竹升筒量,用升筒量著借也用升筒量著還。多半都是出借人量米給借米人,出借人會將升筒往米桶中一插再豎起升筒,然後,雙手捊著米往升筒中灌,待升筒差不多裝滿米後,再用手掌沿著升筒的上沿平平一刮,就是一升米。一般的竹升筒平平一筒就是一斤半米,也有半斤和一斤裝的小升筒。有些大方人家或者是親戚之間借米會讓借米人自己去量米,還米時也由借米人量著還。因為升筒量米時堆得滿滿尖尖,可以多裝一二兩米。正因為借米是用升筒量米,沒有準確具體的數量,因此,鄉下常常會發生鄰裡之間因為借還米時量米不勻或因米質優劣而產生的糾紛。有些尖酸刻薄愛沾小便宜的人總愛在量米時做點小動作,或借多還少、或借好還差被人指稱借米還糠不懂感恩。也有些厲害的出借人借給別人碎米卻要求別人還好米,遇上了這樣的厲害人家,借米人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吃虧還受氣。
每次媽媽要我去別人家還米時,我告訴媽媽是平升筒借的米,但媽媽總是要用升筒裝得滿滿尖尖去還米,並告訴我「眼睛珠子不要咯子小,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還回去的米要主家自己量咯,千萬莫量少了米給別人家,讓人家心裡不舒服,多了的米嗯寧可帶回來,莫嫌麻煩。」
(當年農村盛米用的米桶)
經常晚上去找人借米或白天讓小孩子去借米,除了大人白天事多確實沒空這個因素外,還有一些要面子的人家就是怕白天去借米被別人看見講閒話,被別人說不會當家理事,窮得冇早飯米才去借,小孩子卻不會在乎這些。小時候我在外婆家就曾遇到過這樣一回借米的尷尬事。那天,我正在外婆家玩,上午十點多鐘時,外婆家一下來了幾個客人,熱情好客的外婆連忙請坐倒茶、燒火做飯,留客人吃飯。外婆安頓好客人後,灶上燒著水準備煮飯時才發現家裡米不夠吃了,機靈的外婆怕客人發現家裡冇米下鍋失面子,趕快拿個布袋子放在菜藍子裡,跟客人說:「嗯哩寬坐一下子,我去菜土裡摘點菜就回」,然後帶著我從後門出去,一路小跑到別人家去借了米後,讓我先提著米袋子又從後門進廚房,莫讓客人看見了。外婆順便去菜地裡摘了點菜才回來煮飯。
(當年生產隊上用的記工本工分簿)
那時候,因為糧食的珍貴,老輩人經常會用「老鼠沒有隔夜糧」的俚語來形容家庭的一貧如洗,也會經常用「米湯拌飯胖礅礅」「吃噠剩飯頭髮青」、糟蹋糧食會遭雷劈的古訓來教育小孩子多吃米湯多吃剩飯,別浪費糧食。如今我的腦海中還時常會浮現媽媽給我講的一個關於雷公錯打死了人的寓言故事。故事情節大致是:很久很久以前,打雷時是雷聲在前,霹靂在後。因為雷公發現一戶不愛惜糧食的人家把白花花的米飯傾倒在臭水溝裡,一發怒就「轟隆轟隆」一個炸雷把這個主人炸死了。緊隨雷公之後的霹靂公主一看,才發現這戶人家傾倒在臭水溝白花花的東西是冬瓜籽,並不是米飯。玉皇大帝知道這件事後,為了避免雷公再錯打死人,從此以後就安排霹靂公主走在雷公之前。也就是如今的霹靂在前雷聲在後的來歷。
常憶昔日苦,珍惜今日甜。如今,我們的國家經過改革開放已經步入了新時代,加上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人人吃飯都不成問題了。但願人們珍愛糧食,杜絕浪費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莫忘記。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