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 - 借米- 文創瀏陽 - 新湖南

2021-01-16 湖南在線

借米

文/李建軍

(如今晶瑩剔透的大米)

二十世紀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對借米、討米這個詞基本上沒有概念。老家農村中仍有信迷信的人為了給家人治病或消災,偶爾會走家串戶去討百家米。媽媽說,現在農村裡借米過日子的人家早就沒有了。借米這個詞僅僅留存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人的記憶中。

說到借米,我想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子路借米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子路為了盡孝心,不辭辛勞爬山越嶺去借米讓飢腸轆轆的父母吃飽肚子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我們這代人經歷的借米多半都是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待客而去借米過日子。借米過日子年代經歷的辛酸雖早已過去,我卻始終未曾淡忘。

(當年量米用的竹升筒)

二十世紀60—70年代,物資匱乏,農村中能吃上米飯餵飽肚子的家庭還蠻少。不少家庭的日常三餐基本上有一兩餐要靠吃野菜吃番薯或者是吃稀飯過日子,每碗菜裡能有點點油腥味就不錯了,不少人家是用油布擦鍋炒菜,很多時候都是吃冇油炒的白鍋菜。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添加幾個菜,吃上肉和魚,或者是家長安排去某人家吃餐酒席,那可是難得的打牙祭。小孩子不懂事就期盼著家裡天天來客,天天過年過節,天天有酒席吃。60年代出生的我,雖未經歷過斷炊,但記憶中家裡無米下鍋或等米下鍋的時候還是經常有的,三根番薯絲扛一粒米是常事。作為家中長子,小小年紀的我,受父母之託也要經常去借米還米。

那時農村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一家一戶過日子的糧油都是先從生產隊上借著吃,年底隊上再統一算帳,根據社員家庭出集體工掙的工分(也可用錢買工分)核算工分產值,再確定年終分配和分紅。勞動力多小孩少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年終分紅時有谷多有錢進的戶子,人口多小孩子多的家庭幾乎都是要欠帳過年的戶子。我家因為上有老下有小,又沒有什麼老底子,一個六口之家,全靠著父母親兩雙手做工夫,雖然每天起早貪黑做個沒停,年底隊上算帳分紅時,依然是欠帳過年的時候多,口袋中常常是布粘布,沒有一絲半文的積蓄,家裡的口糧常常也是寅吃卯糧,吃了上餐愁下餐。

(當年撮米用的竹皮撮箕)

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母親經常要候著生產隊長講好話,乞求隊長借谷借錢過日子。遇上災年歉收,生產隊上也無存糧,就只好生產隊上出面去向鄰村鄰隊借糧,需借糧的農戶自己安排人去鄰村鄰隊擔谷。我記憶中就隨父母去相隔8裡路遠的鄰鄉金鐘大隊孔家生產隊擔過谷。

除了向生產隊借糧外,日常生活中鄰裡親戚之間借米借油借錢更是家常便飯常有的事。不少人家都會因為白天要出集體工,晚上才發現米桶空了,沒有第二天的早飯米,才臨時晚上去找鄰居或親戚借早飯米。因為一般家庭存米也不多,有時候,借米也經常撲空,一晚上要走三、四戶人家才能借得到米。

(當年農村盛米用的米桶)

那時,借米幾乎都不用秤稱,多數都用竹升筒量,用升筒量著借也用升筒量著還。多半都是出借人量米給借米人,出借人會將升筒往米桶中一插再豎起升筒,然後,雙手捊著米往升筒中灌,待升筒差不多裝滿米後,再用手掌沿著升筒的上沿平平一刮,就是一升米。一般的竹升筒平平一筒就是一斤半米,也有半斤和一斤裝的小升筒。有些大方人家或者是親戚之間借米會讓借米人自己去量米,還米時也由借米人量著還。因為升筒量米時堆得滿滿尖尖,可以多裝一二兩米。正因為借米是用升筒量米,沒有準確具體的數量,因此,鄉下常常會發生鄰裡之間因為借還米時量米不勻或因米質優劣而產生的糾紛。有些尖酸刻薄愛沾小便宜的人總愛在量米時做點小動作,或借多還少、或借好還差被人指稱借米還糠不懂感恩。也有些厲害的出借人借給別人碎米卻要求別人還好米,遇上了這樣的厲害人家,借米人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吃虧還受氣。

每次媽媽要我去別人家還米時,我告訴媽媽是平升筒借的米,但媽媽總是要用升筒裝得滿滿尖尖去還米,並告訴我「眼睛珠子不要咯子小,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還回去的米要主家自己量咯,千萬莫量少了米給別人家,讓人家心裡不舒服,多了的米嗯寧可帶回來,莫嫌麻煩。」

(當年農村盛米用的米桶)

經常晚上去找人借米或白天讓小孩子去借米,除了大人白天事多確實沒空這個因素外,還有一些要面子的人家就是怕白天去借米被別人看見講閒話,被別人說不會當家理事,窮得冇早飯米才去借,小孩子卻不會在乎這些。小時候我在外婆家就曾遇到過這樣一回借米的尷尬事。那天,我正在外婆家玩,上午十點多鐘時,外婆家一下來了幾個客人,熱情好客的外婆連忙請坐倒茶、燒火做飯,留客人吃飯。外婆安頓好客人後,灶上燒著水準備煮飯時才發現家裡米不夠吃了,機靈的外婆怕客人發現家裡冇米下鍋失面子,趕快拿個布袋子放在菜藍子裡,跟客人說:「嗯哩寬坐一下子,我去菜土裡摘點菜就回」,然後帶著我從後門出去,一路小跑到別人家去借了米後,讓我先提著米袋子又從後門進廚房,莫讓客人看見了。外婆順便去菜地裡摘了點菜才回來煮飯。

(當年生產隊上用的記工本工分簿)

那時候,因為糧食的珍貴,老輩人經常會用「老鼠沒有隔夜糧」的俚語來形容家庭的一貧如洗,也會經常用「米湯拌飯胖礅礅」「吃噠剩飯頭髮青」、糟蹋糧食會遭雷劈的古訓來教育小孩子多吃米湯多吃剩飯,別浪費糧食。如今我的腦海中還時常會浮現媽媽給我講的一個關於雷公錯打死了人的寓言故事。故事情節大致是:很久很久以前,打雷時是雷聲在前,霹靂在後。因為雷公發現一戶不愛惜糧食的人家把白花花的米飯傾倒在臭水溝裡,一發怒就「轟隆轟隆」一個炸雷把這個主人炸死了。緊隨雷公之後的霹靂公主一看,才發現這戶人家傾倒在臭水溝白花花的東西是冬瓜籽,並不是米飯。玉皇大帝知道這件事後,為了避免雷公再錯打死人,從此以後就安排霹靂公主走在雷公之前。也就是如今的霹靂在前雷聲在後的來歷。

常憶昔日苦,珍惜今日甜。如今,我們的國家經過改革開放已經步入了新時代,加上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人人吃飯都不成問題了。但願人們珍愛糧食,杜絕浪費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莫忘記。

(作者單位:湖南省瀏陽市人大常委會)



相關焦點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這句農諺是「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可以向別人借衣服,但不能借鞋穿,可以向別人借米做飯,但不能借柴火。可是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的確就是農村傳統習俗關於借東西的忌諱,但鞋子和柴火為什麼不能借呢?其實,我們要從諧音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詞語,鞋子,在農村方言裡被讀作「孩子」,柴,更像是財的發音,由此大家就豁然明了這句話背後所蘊藏的意思了。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經典)
    - 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間借個東西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在農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裡,村裡人常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再者不是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嗎?很多人在有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求助於鄰居或者比較近的人。每每當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鄉裡鄉親的都會伸手給予援助。但為什麼說「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呢?
  • 「借米不借柴」,這句老話包含了人際關係的關鍵
    「借米不借柴」就很好地總結了這個準則。2.借米是助人於危難之中,行善積德,我們有時候對待朋友不能太過絕情。不借柴因為柴遍地都是,有些人不努力就想依靠他人的幫助生活,是不對的,我們不能縱容這種情況。有些時候,只要我們肯努力,每個人的生活就不是眼前的這樣景象,同樣對於我們身邊的朋友也是如此。當他們只是想著不勞而獲的時候也同時在逐漸喪失掉自己的自主性,學著散漫起來,甚至是靠著別人去生活,這種情況下的幫助,不是幫助是助紂為虐,一味地縱容只能夠使得對方更加肆無忌憚。
  • 米房上借三千,還了13萬還欠12萬?米房:又沒逼著你借
    而前不久,一位姓沈的小夥子因為手頭較緊,在一個叫米房的平臺上借了三千塊錢,可噩夢也隨之到來。那麼,具體的情況如何呢?小沈告訴記者,年初時,他就經常接到自稱是米房工作人員的電話,問他需不需要借錢。2月份,因為手頭有點緊,他就想在米房上借三千,但當時寫的借條是六千,而實際到手卻只有2100塊錢,並且只有三天的還款期,利息一共900塊錢。
  • 孔子借糧,好借好還
    不知道大家現在最怕的是什麼,小編現在最怕的就是借人家錢,好吧,借了如果能準時還的還好,不能準時還的,那可是愁死了小編,也不知道如何開口問,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向老子借米,好借好還的故事。這糧我是不能借的。"子路不禁一愣,驚訝地問:"我答的有什麼不對?"老子一擺手說:"回去問問你師父就知道啦。"子路只得返了回去,路上,他考慮來考慮去,還是捉摸不透自己答的有啥差錯。等見到了孔子,就把老子問了些什麼,自己怎麼應對的,都一五一十地說了,又埋怨道:"明明是他不願意借,我答的有什麼不對?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楊茂:昔日借米做飯 今朝帶領群眾致富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 | 楊茂:昔日借米做飯 今朝帶領群眾致富 2020-05-31 0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借G20漢堡峰會刷存在感,安倍偷雞不成倒蝕一把米
    在自民黨東京都議會選舉失利的背景下,安倍原本欲借外交狠刷存在感,彌補國內失分。不幸的是,安倍的這一算盤沒能如意。最新民調顯示,安倍內閣支持率繼續下滑,跌至2012年上臺以來最低。(7月11日新華社)  近段時間,安倍深陷「低價門」等各種醜聞,安倍內閣成員也頻頻曝出女議員辱罵毆打男秘書等各種醜聞,導致安倍內閣支持率急劇下降,跌至2012年上臺以來最低。
  • 聚投訴網友投訴好想借APP:上海米螢商務打著借款的名號誘導消費者...
    2019年12月21日 23:40,戈先生發起對好想借APP的投訴。截止發稿前,好想借APP有效投訴770次。
  • 升米恩鬥米仇,開口就借大額錢的幾種親戚,要提防!
    去年的時候,家裡的表叔,說自己兒子要準備結婚,新房子已經蓋好了,還缺十萬塊錢,來裝修房子。就想到了找我借錢。我對於農村人,沒有什麼歧視,因為我本身就是從這個地方出來的。但是,當他突然找我要這麼多錢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其實是,他們根本沒有能力,以後把錢還給我。所以,最後我並沒有把錢借給他們。因為我知道,這個錢,最後肯定是不了了之。
  • 宰相之孫落魄去借米,苦力竟然扛不動,說出身份:讓他大驚失色
    相過的子孫經常去家僕家去借糧食,這位家僕念著舊情也是有求必應。到了相國的孫子輩,更是完全就靠別人的救濟度日。其故僕有富於財者,往而乞憐。適舂米,以五鬥令傭負之以隨,傭不能勝,息於衢。某問傭曰:「何無力至此?」傭嘆息曰:「吾非傭工者,先祖為某學士。」某驚曰:「如此則親戚矣!」有一次相國的孫子又去借糧,說是借也不過是為了面子好看,從來都是有借無還。
  • 湖南衛視歌手開播,毛不易一曲《借》溫暖現場
    2020年湖南衛視王牌音樂節目《歌手·當打之年》於2月7日開播,與節目命名相呼應,這檔已經連載八季的音樂節目在鼠年伊始打響了漂亮的的一仗,諸位嘉賓的精彩開唱,也打破了賽制改變和歌手「年輕化」所帶來的質疑。
  • 民間故事:河神借米
    道士就回答他說,我有個如意袋,沒有底,可以裝幾萬萬斤,但是袋口很小,大一點的東西放不進去,沒什麼用處,不過放米進去應該是合適的。道士說完,就從身上拿出來個像錢袋子一樣的東西,放在桌上,商人看了不是很相信。道士就在米袋裡用如意袋裝米,前後裝了三袋進去,而袋子看起來卻沒有什麼變化。商人見了很高興,用低於運送價格很多的銀兩酬謝了他,道士也沒多說什麼,很爽快地答應了。
  • 莊子窮到問人借米,但他是被褐懷玉的聖人
    古代聖人莊子的故事我們讀過很多,給大家印象最深的除了莊子思想中的智慧,莊子語言的天馬行空,還有一點就是莊子的貧窮,莊子窮到什麼程度呢,窮到沒有米下鍋,去問別人借米,窮到老婆死了買不起棺材下葬。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連老婆都養不起的人,在今天肯定是娶不到老婆的,可是,他卻是一個被褐懷玉的聖人。
  • 湖南居民家驚現劇毒銀環蛇,1米多長!霸佔飯廳!
    捕捉現場(攸縣消防 供圖) 近2個月 湖南的居民家中 蛇頻繁出沒 1 長沙居民家門口驚現蛇窩! 常出來曬太陽 6月初的報導 ↓↓ 瀏陽高坪鎮毛運珍一家睡覺有點不踏實因為家附近頻頻有蛇出沒 還不是一條蛇而是一窩!
  • 除了借唄、花唄,支付寶還有這8種隱藏借款,哪個值得借?
    原文:除了借唄、花唄,支付寶還有這8種隱藏借款,哪個值得借?在行動支付領域,支付寶是當之無愧的大佬。最近艾瑞諮詢統計顯示,支付寶的市場份額連續3個季度增長,佔總體的55.1%,比排名第二的騰訊高了十幾個百分點。這幾年支付寶在吃喝玩樂、城市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為用戶提供了不少便捷的工具,尤其是花唄和借唄,花唄可以說是人手一個,借唄也有不少用戶開通。
  • 米渣米糠製糖 湖南研發新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米渣米糠製糖 湖南研發新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2009-07-10 08:42:48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王斌 李杜] [編輯:劉樂]
  • 59.07億,這個剛剛在長沙瀏陽動工的椒花水庫是個什麼大項目?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趙持 攝) 9月28日上午,椒花水庫工程開工儀式在瀏陽市達滸鎮舉行。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宣布開工。該項目建成後將有效解決受水區40多萬居民和長沙經開區、瀏陽經開區(高新區)的用水安全問題。 副省長隋忠誠講話,省政府秘書長王群主持開工儀式。
  • 莊子借米和沈魏撿垃圾,很多人為何對自己下手如此之「狠」?
    沈魏先生在上海以撿垃圾為生二十餘年,像極了莊子揭不開鍋的生存狀態,莊子借米與沈魏撿垃圾都是為了維持人的「基本生存狀態」,莊子若想衣食無憂易如反掌,楚王曾派使者請他做宰相,他只要跟著使者去楚國,便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沈魏要想活個體面的生活,做為上海本地人的他用不著撿垃圾,隨便做點什麼既會財源滾滾。「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 瀏陽有顆1900年古樹,你知道在哪嗎?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的瑰寶是記錄自然演化的「活化石」是人類歷史變遷的「活標本」……那麼瀏陽有哪些古樹名木呢?又有哪些古樹之最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瀏陽古樹之最最大:位於古港鎮新園村,編號為 43018100955的樟樹,幹徑4.07米,已入圍「湖南省十大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