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流傳的諺語總是有獨到的意味,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理解淺顯文字下蘊涵的魅力,有些是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些是風土人情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思想、有些是是非善惡的告誡。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諺語的介紹和解釋,讓大家了解一下諺語中所反映的農村傳統。
這句農諺是「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可以向別人借衣服,但不能借鞋穿,可以向別人借米做飯,但不能借柴火。可是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的確就是農村傳統習俗關於借東西的忌諱,但鞋子和柴火為什麼不能借呢?
其實,我們要從諧音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詞語,鞋子,在農村方言裡被讀作「孩子」,柴,更像是財的發音,由此大家就豁然明了這句話背後所蘊藏的意思了。孩子怎麼能隨便借,借走了孩子農村家庭裡就沒了香火,所以借鞋子的意思接近於斷子絕孫的不良兆頭。借財當然也是忌諱的,財都被借走了家裡只能走向衰敗沒落,所以借柴有破財的意思。在農村大家都明白鞋子和柴火是不可以借的,否則會讓別人以為是在詛咒他們的生活。
諧音其實在我國算是一種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藝術,最常見的就是八和發的發音接近,所以大家都認為八是一個吉利的數字,還有很多人在新年的時候都要貼門貼,通常都是福字倒著貼,帶有「福到了」的意味。
還有很多農村諺語值得大家了解和學習,雖然很多都沒有科學依據,但卻是生活當中的經驗之談。雖然柴火在城市中已經不會再使用,而借鞋子是常有發生的事,這則農諺對於城市而言是不被流傳的,但通過這些短小簡練的語言,我們可以看出農村的風俗人情和傳統觀念,對於當今現代化的社會,我們應當去了解這些傳承多年的諺語、俗語,取其精華、取其糟粕,繼續發揚美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