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2021-01-09 大農圈農業大市場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間借個東西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在農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裡,村裡人常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再者不是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嗎?很多人在有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求助於鄰居或者比較近的人。每每當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鄉裡鄉親的都會伸手給予援助。但為什麼說「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呢?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去在農村,人們生火做飯、燒炕全用的是柴火。柴火的來源一般是夏天收完麥子的秸稈和秋天收完玉米的秸稈。過去的人,農業機械化還很低,這些柴火的收集和運輸也是很費事的。有時候,怕不夠,秋天還會去路上掃一些落葉來當柴火。我小時候就常常被派出去掃落葉,回來儲備起來,冬天燒炕。所以只要是勤快的人家,一般都可以獲取足夠的柴火,而不需要向別人借;二是「柴」與「財」同音,一般人是不願意借人柴的!

那既然連柴都不借,怎麼還願意借米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於大米來說,誰家都會遇到臨時揭不開鍋的時候,這時大家也都會援助一些,幫助別人渡過難關。

雖然現在大部分的農村已經不用柴火做飯了,天然氣、電磁爐早已深入了各家各戶。但這個俗語在今天解讀起來依然很有道理,它告訴我們在生活裡要自立自強,別人幫助你也只是救急不救窮。

現在知道了「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的意思了吧!你還知道哪些農村俗話,請告知我們,我們分享給大家,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揚下去。

相關焦點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農村流傳的諺語總是有獨到的意味,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理解淺顯文字下蘊涵的魅力,有些是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些是風土人情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思想、有些是是非善惡的告誡。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諺語的介紹和解釋,讓大家了解一下諺語中所反映的農村傳統。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相信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來自農村的,有些人就是從小是在農村生長,免不了在農村聽了很多俗語。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從小我們被教育,做人要善良,對人要真誠。可是長大後,當我以真誠待人時,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傷害!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事,老人摔倒,好心人去扶,卻反被老人家屬要求賠償,這樣的事不在少數,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總有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將我們傷的遍體鱗傷。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古人在經過各種社會實踐後,將一些道理總結成俗語,流傳至今。有些俗語聽起來是一些非常顯而易見的道理,而有些俗語或者一些習俗,則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含義。比如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有借鑑意義。
  •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而下一句更深刻,老祖宗的智慧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下一句是什麼,包含老祖宗的智慧一些農村俗語是非常有道理的,放在生活中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因此我們在對待農村俗語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著敬畏之心,用辯證的方法進行解讀。當讀懂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古人們的智慧是非常的偉大。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喪事晦氣,這話卻在唱反調?
    老人所說的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的各個角度,它們是農民生活的指南和準則,一旦有什麼問題,農村人總能對號入座,尋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那麼老人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話怎麼去理解?包含了哪些哲理?從字面上並不難解釋,寧可將自家的房子讓出來,給別人辦理喪葬之事,也不能出借給別人當作婚房。
  • 農村老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正確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句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老話,同時也是人情世故,是煙火人間,是人性的一部分,是多少人發出的無奈感嘆。這句話用在古代合適,用在現代也合適,用在未來同樣也合適。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任何一個人,都會有面臨困難而無可奈何的時候,於是有些人就需要借一些錢來周轉,困難的時候甚至需要借糧,而這句話就是從以前借糧總結出來的,因為那時候人們想要有口飯吃就滿足了。現在借糧的人不多了,但是這句話用在現在一點也不過時,還是有道理,我們說一下這句話的意思,然後說一下這裡面的智慧。
  • 在農村,老話說「人到中年,四不貪、三不借」指的是什麼?啥意思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人到中年,四不貪、三不借」,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流傳著很多耐人尋味的俗語老話,每一句俗語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而農村流傳下來的俗語,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言簡意賅,細細品讀能讓人悟出很多哲理。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農村人的印象大多都是以純樸善良而著稱,雖然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部分人選擇冷漠遠離來作為自己的保護屏障,而選擇遠離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親人。一旦不給與幫助呢?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
  • 借米 - 借米- 文創瀏陽 - 新湖南
    老家農村中仍有信迷信的人為了給家人治病或消災,偶爾會走家串戶去討百家米。媽媽說,現在農村裡借米過日子的人家早就沒有了。借米這個詞僅僅留存在二十世紀60年代之前出生人的記憶中。 說到借米,我想起了歷史上有名的子路借米的故事。小小年紀的子路為了盡孝心,不辭辛勞爬山越嶺去借米讓飢腸轆轆的父母吃飽肚子的故事感動了不少人。我們這代人經歷的借米多半都是父母為了孩子為了待客而去借米過日子。
  • 農村俗語:「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講的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多多少少都流傳著一些富有特色的俗語,在不同的地方,這些俗語在句式和表達形式上略有不同,但表達的意思卻是相似的。它們在農村被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富有人生哲理,是我們祖先的重大發明。充滿了我們祖先的智慧,祖先們用「話粗理不粗」的俗語教會我們人際交往、為人處世、農耕經驗等。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經典)
    - 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寶藏!每個國家都形成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特點,這即是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也是每個國家不同于于其他國家的標籤,我國在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俗語。而其中有很多的俗語,也是寶貴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而這句話的含義也是蘊含了很多的道理。
  • 農村俗語「友不交三,婚不結三,錢不借三」,啥意思?
    農村的生活是讓人留戀的,它沒有城市的繁華和喧囂,也沒有深山荒無人煙的空鏡,它更多的是一種愜意,悠然,自在。說到對農村的記憶,每個人心中都能描繪出一幅如詩如畫的風景,是的,農村的田園生活是所有人的最好記憶。
  • 「借米不借柴」,這句老話包含了人際關係的關鍵
    「借米不借柴」就很好地總結了這個準則。2.借米是助人於危難之中,行善積德,我們有時候對待朋友不能太過絕情。朋友有了困難,我們能夠伸出幫助之手去解決他們眼前的困難,這是應該的,朋友之間就是應該互相幫忙,尤其是當我們都是在背井離鄉的時候,或許朋友就是我們的全部,所以朋友之間學著慷慨沒有什麼問題,能夠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在你今後有了困難的時候,大家才會伸出手去幫助你。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知恩圖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一定要做個知道感恩的人,把別人的好記在心裡,日後找機會報答。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恩情,都要銘記於心,然後千倍百倍去回報,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同時也是極為悲哀的,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