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彼此之間借個東西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是在農村,這樣一個熟人社會裡,村裡人常常是低頭不見抬頭見,再者不是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嗎?很多人在有事情的時候往往會求助於鄰居或者比較近的人。每每當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鄉裡鄉親的都會伸手給予援助。但為什麼說「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呢?
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是過去在農村,人們生火做飯、燒炕全用的是柴火。柴火的來源一般是夏天收完麥子的秸稈和秋天收完玉米的秸稈。過去的人,農業機械化還很低,這些柴火的收集和運輸也是很費事的。有時候,怕不夠,秋天還會去路上掃一些落葉來當柴火。我小時候就常常被派出去掃落葉,回來儲備起來,冬天燒炕。所以只要是勤快的人家,一般都可以獲取足夠的柴火,而不需要向別人借;二是「柴」與「財」同音,一般人是不願意借人柴的!
那既然連柴都不借,怎麼還願意借米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於大米來說,誰家都會遇到臨時揭不開鍋的時候,這時大家也都會援助一些,幫助別人渡過難關。
雖然現在大部分的農村已經不用柴火做飯了,天然氣、電磁爐早已深入了各家各戶。但這個俗語在今天解讀起來依然很有道理,它告訴我們在生活裡要自立自強,別人幫助你也只是救急不救窮。
現在知道了「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的意思了吧!你還知道哪些農村俗話,請告知我們,我們分享給大家,把我們的優秀文化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