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而下一句更深刻,老祖宗的智慧

2021-01-17 李子說農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下一句是什麼,包含老祖宗的智慧

一些農村俗語是非常有道理的,放在生活中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因此我們在對待農村俗語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著敬畏之心,用辯證的方法進行解讀。當讀懂了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古人們的智慧是非常的偉大。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句農村俗語:「送人一頭米是恩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下一句是什麼?我們改如何去做這件事。

生活中往往有這麼一種人,而且這種人還不再少數。當他生活很困難了,一些善良人看到後就起了憐憫,給予他很大的幫助。由於人心都是肉長的,因此這位仁兄對幫助過他的人心存感激。然而當這位善良的人在幫助這位仁兄第二次後,這人的心理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認為善良人幫助自己是應當的。

但是在第三次後,這人的心理變化就更大了,認為這善良人是虧欠自己的。如果第四次沒有幫助他,這位仁兄必定心存怨恨,就把這位善良的人看做仇人,到處中傷這位善良的人。而這種人往往凸顯了一個心理,認為別人幫助自己是應當的,不存在感激之說,如果那人不幫助他,他甚至把人家看成仇人,活脫脫的呈現了一個「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下一句是,「送人一擔米是仇人」,在現代來看也是比比皆是。

我以前有一位朋友,我們是在工作的時候認識的,平時也相處的不錯。但是在有一天,這位朋友突然辭去了工作,去幹傳銷了(事後我才知道)。

在過了大約兩個月後,我突然接到他的電話,電話那頭的感覺明顯不對,說是跟我借錢,說話前言不搭後語的,然後就掛了。我當時心裡一驚,過了一分鐘後,就給他回了電話,原來是他進入了「傳銷窩」了,身上的錢都被別人給搜刮乾淨了,而身邊的人正逼著他到處找錢呢。。

在經過一番思索後,我讓他這麼這麼辦,讓他儘快的脫離了身邊的人,然後給我回回電話。後面的事情比較順利,我把一些錢打過去,就這樣把他撈回來了。他回來後,對我心存感激,我們的關係也是更近了一步,就以兄弟相稱。

但是自從我幫助過他以後,他也時不時的跟我借錢,而借錢也不算多,每次在5000~10000元左右吧。剛開始的時候,他還是比較守信的,而錢也是有了就還的。可是在經過多次後,又跟我開口借錢,我因為手頭緊沒有借給他,但是他卻發生了變化,認為我不配做兄弟,我們當時就吵了起來。從此以後,我們從朋友做到了陌生人。

從上面的故事上可以看出,即是是再好的朋友,你幫助他多了,他非但沒有心存感激,還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所以來說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是沒有錯的。

總上來說

我們也知道「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也知道做人要講義氣。所以有些人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我們也會伸出手來拉一把。但是在傾囊相助久了,有的人也是變味了,會覺得這事情上是理所當然的,為此我們也是不理解。畢竟「及時雨」宋江的夠黑學我們做不到,可能是「救急不救貧」的事情我們善良的人還沒有研究透吧!因此來說,農村俗語:「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也要好好的去研究。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 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天文地理、養生之道、為人處世等等,還有很多俗語說出了人性,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發出很多共鳴。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富有憐憫心、同情心,經常發善心幫助別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俗語的數量越來越多,有些不分地域,炎黃子孫都能聽懂,有些具有地方特色,一般人未必理解。今天介紹一句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啥意思?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此處的「升」和「鬥」,都屬於古代計量單位,所代表的容量,跟現代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咱們分析俗語。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從小我們被教育,做人要善良,對人要真誠。可是長大後,當我以真誠待人時,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傷害!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事,老人摔倒,好心人去扶,卻反被老人家屬要求賠償,這樣的事不在少數,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總有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將我們傷的遍體鱗傷。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
  • 《易經》智慧: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儘量遠離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相信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來自農村的,有些人就是從小是在農村生長,免不了在農村聽了很多俗語。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的汙點不是他手刃潘金蓮,更不是他幫助施恩搶快活林,而是他在對柴進和宋江的態度。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
  • 「升米恩,鬥米仇」,記住老祖宗這3句傳世名言,做個精明的好人
    如果沒有掌握好善心的度,很有可能就會反被人記恨,就像我們經常聽說的那句「升米恩,鬥米仇」,所以說我們在做好人好事的時候,都應該牢記下面老祖宗留給我們的3句金言,做一個精明的好人。一、「升米恩,鬥米仇」首先我們要說的當然就是這句「升米恩,鬥米仇」了,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就是指在別人危難之際,即使你只給了很小的幫助,對方也會感激你;反過來,如果你給別人的幫助太多,讓對方養成了習慣,但某一天突然停止了幫助,反而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仇人。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如今吃穿不愁的情況,許多人更是扛起了養生大旗。人到四十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這麼一句充滿打趣的話,實際上則是充斥著中年人的無奈。關於養生一說,民間向來有著許多說法,雖然有些說法我們找不到科學依據,但是老祖宗的經驗總歸是有道理的。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恩情可分為三種,一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唐代詩人孟郊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二是親朋友好的幫助,這種最為常見,老話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三是陌生人的恩情,相對而言非常少見,通常被稱為知遇之恩,也就是所謂的貴人。古代關於報恩的正能量事跡不勝枚舉,韓信早年家境貧寒,加上父母去世較早,他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日子越來越艱難。
  •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農村人的印象大多都是以純樸善良而著稱,雖然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部分人選擇冷漠遠離來作為自己的保護屏障,而選擇遠離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親人。一旦不給與幫助呢?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
  • 俗語:「兩腮無肉,小鬼難鬥」,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之術,至今適用
    很多人認為,古代那些算命先生都是假的,沒幾個有真本事的,其實這種觀念卻是有些以偏概全了。識人之術背後,涵蓋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兩腮無肉,小鬼難鬥」被記載於《老人言》中,同樣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識人之術。直到今天,對照這句話,你會發現其依舊適用。有句話叫做「相由心生」,似乎一個人的善惡,一個人的未來一生,全部寫在了一張臉上。
  • 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和老話,這些俗語都是前人總結的一些生產、生活經驗,一般用詞簡單,朗朗上口,很有趣味性,也很有時代的特徵。有些俗語在今天依然堪稱金句,但一些俗語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了一種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那麼,農村俗語「寧可借人一鬥米,不願借人半擔柴」,啥意思有何講究?
  • 人為何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要學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但現實中卻充斥著不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 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下一句是老祖宗看人秘術,十有九準!
    俗語就是如此,短小精悍,卻飽含濃厚的文化,不論是吃穿住行還是衣冠文物,都能在其中尋到端倪。說白了,俗語就是人基於吃穿住行、衣冠文物的經驗總結,是老祖宗千百年來生活出的智慧。比如俗語「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看人不用刀」就是講述生活智慧的。前面我們說生活細節可以以小見大窺探文化,而這兩句俗語14個字就可以教你看人心,窺探人生學問。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這些俗語,經過了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承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