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2021-01-17 小可可娛記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意思是在一個人快餓死的關鍵時刻,你給他一鬥米,讓他活了下來,他會感恩戴德,把你奉為恩人;可是如果你一直幫助他,他就會養成依賴,把你的幫助視為理所當然,一旦某天你沒有幫助他,他會把你當做仇人。

遇到那種不懂得感恩的人,再多的負責和付出都只是白用,你對他們好,但是他們給你壞臉色看,最後受傷的就是自己。

實際上我們都明白有些人是被慣壞的,他們不懂得感恩,哪怕你一而再,再而三的付出,他們都是一種習慣的態度,最後典型的就是一種自己的受傷。

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在古代非常看重糧食,特別是生產力落後看天吃飯的年代,糧食不好就是一個家庭的生存問題,所以遇到一些天災人禍的時候,家裡就會忍飢挨餓,不少人都會走親訪友去討糧食,在你最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你,給你支持,那是需要感恩的,但古人就講了,如果你一直幫助別人,當別人度過援手的時候還繼續幫助,那就會把別人養叼,甚至讓對方變得懶散,形成依賴,如果一旦你做出幫助,那別人就會對你生氣,甚至是嫌棄厭惡你,說你的不是。

有句古話,叫「幫困不幫懶,救急不救窮」,在別人遇到困難急需幫助的時候,幫他一把讓他渡過難關,他會感激不盡。

如果幫懶救窮,只會讓對方貪得無厭,更加依賴你,就像填一個無底洞,最終把自己拖垮。

廣東湛江企業家陳生發達後,花兩億在家鄉建了258套別墅,無償送給鄉親父老。本來是扶貧濟困的善行,以為家鄉人會感恩,沒想到村民得寸進尺,紛紛說:

「我兒女結婚了,一套不夠,我們家要多分幾套。」「我家雖然已經搬到城裡了,可我從小在這兒長大,我也有資格分一套。」「你拆了我們家的老房子,你除了要給我們分別墅,還要給我們賠償損失。」

村民的貪得無厭,讓陳生非常心寒,連續兩年沒回故鄉過年。

陳生說:「一回去,每個人都提出各種問題和要求,所以我乾脆就不回去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長久的付出,最後得到了別人的嫌棄。

古人講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就是告誡我們要懂得人性,同樣的看到生活中會有一些人你一味地付出,最後得到的不是善果,我們對人好,要懂得分人,一些人我們幫過之後就要懂得冷淡,不要一直幫助,這樣養成貪婪的脾氣,影響自己。

仔細想想有的時候不得不佩老祖宗的智慧,他們通過總結了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形成了一些金句,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就是一次提醒!提醒我們懂得如何生活,做人做事等等。

一句簡單的俗語,就能蘊含人生發展的大智慧,古人的智慧對我們的生活還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會發現生活中聽到的不少俗語,都是有道理的,而且總是能一針見血的點破,

如果想要學習更多的古人智慧,我們可以看一看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寫的《智囊全集》。這是一本被稱為「千古謀略第一書」的傳世佳作,聽說的人可能不多,但是讀過的名人可不少。

比如說曾國藩,他曾經把這本智囊全集,「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可以說是夜夜品讀,從中獲取智慧,從而成了一代名臣。

不止前人將它捧讀,現代人更是將他奉為經典

我們熟知的萬達總裁王健林,大富豪李嘉誠,企業家華為總裁任正非,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都曾經推薦過這本智囊,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學做人,學做事!普通人也能從書中了解大智慧,為人處世的經驗。

《智囊全集》最開始只是很普通的一本冊子,流傳至今,也出現過很多版本,但是由於古人都是文言文,並且沒有斷句,很多版本人們讀起來非常費勁!

再加上有些版本沒有白話文翻譯,更沒有注釋,人們讀起來枯燥乏味。

現在有了白話文注釋翻譯版本的內容,因為文言文一般人真的很難讀懂!所以增加了白話文的注釋,哪怕是小孩子也能閱讀,更生動也更貼切生活。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次提升自己,糾正錯誤的機會,懂得如何說話,懂得為人處世,就是自我的改變!對個人發展,家庭來說很有幫助,哪怕是送人,還是送孩子都很合適!

現在《智囊全集》6冊只要99元,平均一本十幾塊,一頓飯都不夠,平時自己看或者送給朋友,孩子都非常合適。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購買正品

相關焦點

  •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 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老百姓非常重視農田的產量。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導致地裡的收成嚴重減產,甚至一家人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窮得沒飯吃,也有的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會給予窮苦百姓物質上的幫助。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真心地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幫助你能夠早日渡過難關。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武松見那人不醒,誤以為自己將人家打死了,於是逃到了柴進的莊子上避難。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照這樣說,最大的仇人該是自己的孩子
    三,學習上拖拉講條件。好像是幫大人在上學。四,自私或者是冷漠,對很多事都是無所謂的態度。這些問題,大概率存在很多孩子身上。那麼就值得思考。這是為什麼呢?按道理說,目前的孩子們生活條件比我麼小時候好了很多很多。為什麼反而越來越不珍惜目前的生活呢?我覺得老話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可以解釋這些現象造成的原因。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我們常說,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一些時候,做一些「忘恩負義」之事,你無止盡的付出,最後卻換來對方無休止的索取,完全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愛情也一樣。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跟隨明一悅讀來學習下吧,當你得遇愛情時,希望能夠謹記,不要付出了愛,最後卻徒留了恨。【你越付出,對方越習慣被照顧】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是付出,對方越不知感恩。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很多人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受了別人的恩之後,他們逐漸忘記了感激,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為了讓自己的自私「合理化」,為了讓自己的身份從「被幫助者」變成「被利用者」,他們往往會加入人性「壞」的部分,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都是別有用心。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個人危難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都會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他漸漸養成依賴時,如果你突然停止幫助,他就會對你心懷忌恨。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在我們眼中,農村老人的這一做法就有點迷信了,當然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科學的。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不是的,生活在當下,正因為我們的善良反而遭到這社會的理所當然而被傷害。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而選擇冷漠。那麼在農村老人常說的這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又是什麼意思呢?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自古就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一說法,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是善良的開始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難道給的多了還不如給的少嗎?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施捨別人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戴德,會念及你的善舉,把你當作恩人一樣對待。
  • 人為何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要學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但現實中卻充斥著不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我發現咱們中國很多傳下來的諺語都直指人心,不愧為幾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升米養恩,鬥米養仇」,講的就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恩戴德。而當你老是給他幫助他,當他再遇到困難,他認為你給他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不幫助他,或者幫助減少時,他反而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直指人性,一定要遠離這三種人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人性的至理名言。今天給大家選了三句,句句直指人性,教會我們遠離這三種人。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他們發現索取變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時,就會習慣性向別人伸手。並且索取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胃口越來越大。曾經你給一點小幫助他能感激涕零,到後來哪怕你竭盡全力給了很多,但只要沒到他的心理預期,就會覺得你小氣,甚至轉化為一種對你的怨恨。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恩情,都要銘記於心,然後千倍百倍去回報,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同時也是極為悲哀的,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相處。恩情可分為三種,一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唐代詩人孟郊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有機會讀書的普通百姓並不太多,但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並不遜色於現代人,從流傳至今的經典俗語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一傳十,十傳百,因蘊含哲理且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從而凝結成俗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雖然大衣哥成名之後一直保持一個樸實憨厚的莊稼漢的本色,但是人紅是非多,因此也一直深陷各種傳聞的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