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2021-01-09 諸葛品歷史

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有機會讀書的普通百姓並不太多,但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並不遜色於現代人,從流傳至今的經典俗語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一傳十,十傳百,因蘊含哲理且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從而凝結成俗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裡:「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俗語的數量越來越多,有些不分地域,炎黃子孫都能聽懂,有些具有地方特色,一般人未必理解。今天介紹一句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啥意思?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此處的「升」和「鬥」,都屬於古代計量單位,所代表的容量,跟現代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咱們分析俗語。從漢朝開始規定,十升為一鬥,那麼「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字面意思是說,你給別人一升米,別人會把你當成恩人,若給他一鬥米,就會把你當仇人,究竟有沒有道理?

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反覆告訴我們,要記住別人給予的幫助,學會知恩圖報,千萬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人,否則會被戳脊梁骨。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可以說枉為人。

但是,自古以來,總有一小部自私自利之人,把別人的好不放在心上,認為理所當然,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在旁邊看笑話,甚至落井下石。關於「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出自何處,已經無法考證,但這句俗語背後有一段故事,值得所有人深思。

古時候,在一個小村莊裡,有兩個關係比較好的鄰居,為了敘述方便,分別稱他們的為張三和李四。兩人年紀差不多,從小一起長大,原本家庭條件也相差無幾,但張三長大後勤勞能幹,李四卻比較懶惰,整日遊手好閒。上天非常公平,不努力肯定沒有收穫,幾年後,李四越來越窮,而張三越來越富裕。

有一年,連續幾個月沒下雨,發生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張三從城裡買了許多大米,考慮到鄰居李四家境貧寒,不忍心看著鄰居餓肚子,心地善良的張三,親自給李四送去一升米,想幫他渡過難關。李四心裡充滿感激,並說:「你的這份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年春天,到了播種的季節,李四家裡太窮,問親戚借了一些種子,但還是不夠。正當他發愁時,鄰居張三又給他送來一鬥米,並安慰李四:「大家都是鄰居,感謝的話不用多說,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互幫互助是應該的。」連一口水都沒喝,張三就回家了。

李四的妻子從娘家回來,得知張三給他們送了一鬥米,非但沒有表示感謝,還對丈夫說:「張三那麼有錢,才給我們這點大米,太摳門了,真是為富不仁。」另外,她逢人便說張三很壞,編造許多謊話,故意敗壞張三的名聲。幾天後,張三得知此事,氣得臉色煞白,感嘆道:「好心送給他大米,反而養了個仇人,簡直瞎了眼。」

上面的故事也許只是傳說,但也說明「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不是沒有道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起初會把別人的好放在心裡,但時間長了,會把這種恩情當成理所當然,一旦給他們的少了,立馬心生怨恨,大衣哥朱之文對此應該深有感觸。所以,要銘記「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為避免「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不要對誰都掏心掏肺,網友的一句話非常經典:「對人不能太好,餵狗不能太飽。」各位看官,你對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是如何看待呢?有沒有過相同的經歷?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古人常說,有恩不報枉為人,但民間還有這樣一句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猛一聽感覺就是胡說八道,但仔細領悟其中的道理之後,會發現確實如此,該俗語是啥意思呢?所謂的「升」和「鬥」,都是古代的容量單位,一升米相當於現在的1.25斤大米,而一鬥等於十升,從字面上來看,「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的意思也不難理解,小恩小惠能讓別人記住你的恩情,但大恩大德有可能讓對方記恨你,把你當成仇人,說好的「大恩大德,沒齒難忘」,怎麼成了「鬥米養仇」?古代有兩戶人家,主人分別是老張和老王,原本他們家境差不多。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相信在我們中間,有很多人是來自農村的,有些人就是從小是在農村生長,免不了在農村聽了很多俗語。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雅俗共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
    「升米養恩,鬥米養仇」,講的就是當一個人窮困潦倒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會感恩戴德。而當你老是給他幫助他,當他再遇到困難,他認為你給他幫助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不幫助他,或者幫助減少時,他反而會心生怨恨,反目成仇。這揭示了人的弱點,不知足,不記恩。對於這種現象,反應在心理學上,那就是持續的、過多的幫助會讓人認知失調。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往往蘊含著先民的智慧,是由長久的生活經驗中,凝結出來的智慧結晶,雖然只有短短幾個,卻往往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個人危難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都會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他漸漸養成依賴時,如果你突然停止幫助,他就會對你心懷忌恨。
  • 《易經》智慧: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儘量遠離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人為何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要學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但現實中卻充斥著不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
    《易經》忠告: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人到中年,要遠離這3種親戚「升」和「鬥」都是古代的計量單位,《漢書·律曆志上》記載:「量者,龠(yuè)、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漢唐時期規定,一鬥等於十升。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自古就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一說法,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是善良的開始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難道給的多了還不如給的少嗎?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施捨別人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戴德,會念及你的善舉,把你當作恩人一樣對待。
  • 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老百姓非常重視農田的產量。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導致地裡的收成嚴重減產,甚至一家人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窮得沒飯吃,也有的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會給予窮苦百姓物質上的幫助。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真心地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幫助你能夠早日渡過難關。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所謂人無完人,就是這個道理,在英雄的好漢,也逃不過人情世故。武松的汙點不是他手刃潘金蓮,更不是他幫助施恩搶快活林,而是他在對柴進和宋江的態度。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
  • 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我們常說,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一些時候,做一些「忘恩負義」之事,你無止盡的付出,最後卻換來對方無休止的索取,完全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愛情也一樣。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跟隨明一悅讀來學習下吧,當你得遇愛情時,希望能夠謹記,不要付出了愛,最後卻徒留了恨。【你越付出,對方越習慣被照顧】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是付出,對方越不知感恩。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現實生活當中,農村人的印象大多都是以純樸善良而著稱,雖然會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憑著自己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也有部分人選擇冷漠遠離來作為自己的保護屏障,而選擇遠離有需要幫助的人或親人。一旦不給與幫助呢?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對這幾種人太好,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生活中有一些熱心腸的人,喜歡幫助別人,只要是自己能幫到的忙都會去做,但是他們卻偶爾也會遇到不知好歹的人,不懂得知足,幫了忙還挑三揀四的人,所以也曾經讓自己寒了心。想必大家也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家裡長輩的口中聽到一些俗語,經常聽到他們說老祖宗的話不能不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 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