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2021-01-09 趣聞文史

人性就是指人的心理屬性,人性有善惡之分也有冷暖之別。每個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性,一個善良的人,都會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幫助他人渡過難關。

每個人都要懂得感恩,有感恩之心,才能夠真正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沒有人有義務來幫助你。然而當你遇到困難,有人能夠伸出援手,就要時刻感激對方為你的付出,尋求回報對方的機會,這樣的人生才能更開闊。

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有的人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對他人感恩戴德。然而一旦習慣了他人的給予和付出,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散,甚至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

一、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古代生產力相對落後,老百姓非常重視農田的產量。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就會導致地裡的收成嚴重減產,甚至一家人過著忍飢挨餓的生活。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人都窮得沒飯吃,也有的人經濟條件比較好,就會給予窮苦百姓物質上的幫助。

當你在最困難的時候,有人真心地伸出援手拉你一把,幫助你能夠早日渡過難關。所以應該從心裡也感激他人的付出,等到家庭條件明顯好轉,就會想辦法回報別人的恩德。

誰都有困難的時候,鬥米之恩人能夠讓人銘記在心,「一飯之恩」也會讓人感激涕零。所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儘量幫助他人,既收穫了朋友的信賴,也為自己種下善良的種子,一旦自己需要他人幫助,自然就會有人毫無保留地為你付出。

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也是真善美的表現,但是助人「過度」就不是一個好現象。

如果一直伸出援手幫助他人,當別人渡過難關之後,仍然會繼續的施以援手,這種「大善人」的做法就把人養叼了,甚至讓對方變得懶散、無所事事,甚至「養」出了仇人。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當一個人的小願望很容易達成,那麼就會有更大的奢望,甚至希望能夠不勞而獲。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親戚朋友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就會習慣向別人伸手索要財物。

久而久之,貪婪的性格越來越明顯,就會讓他想要索取更多東西,一旦不再給予幫助,就讓對方心生怨念,甚至會結下仇恨。

所以古語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之說,人生在世善良也要有個度,受人恩惠要銘記在心,這才能夠有更美好的未來。

二、俗語寫出人之本性

人們口中常說一句話「世上還是好人多,」這裡所說的好人就是善良的人。善良也要有一定的原則和底線,如果過度善良,人們會認為你軟弱好欺負。

善良是人本性中最純潔的一面,「善良」的恰到好處,別人才能夠記住你的恩德。「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寫出了人的真本性。

在別人困難的時候你給予幫助,他就會時刻記住你的恩情,並且感激你對他的幫助。然而你經常給予他生活上的幫助,就會認為這種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是自己應該有的權利。

幫助別人時間長了或者幫助過多了,這種幫助就會變成意志消沉的蜜糖,對方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就希望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時刻出現在自己身上。不但對別人的幫助沒有一顆感恩之心,還會變本加厲的索取,最終導致了「擔米養仇」的結局。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也是本分。所以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要學會回報他人的恩情,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能覺得別人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結 語

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這種「善良」的度。過度的善良別人會認為你是傻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索取,甚至會做出「恩將仇報」的事情,所以無論是幫助別人還是受人恩惠,都要做到適可而止。

古代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含義。所以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定要適可而止,過度的幫助只能讓別人產生依賴性,如果一次不幫助就會產生仇恨心理,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做到恰到好處。

相關焦點

  •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 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插圖【一種聲音】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你給他一擔米,他會要更多,不給則恨你。一粒米都不給他,他反而不會怨恨你。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很多人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受了別人的恩之後,他們逐漸忘記了感激,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為了讓自己的自私「合理化」,為了讓自己的身份從「被幫助者」變成「被利用者」,他們往往會加入人性「壞」的部分,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都是別有用心。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照這樣說,最大的仇人該是自己的孩子
    主要共性問題有這樣幾個。一,作息時間。白天睡大覺,晚上玩手機。二,外賣。家裡做的家常菜不愛吃,點外賣很隨意。三,學習上拖拉講條件。好像是幫大人在上學。四,自私或者是冷漠,對很多事都是無所謂的態度。這些問題,大概率存在很多孩子身上。那麼就值得思考。這是為什麼呢?按道理說,目前的孩子們生活條件比我麼小時候好了很多很多。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在我們眼中,農村老人的這一做法就有點迷信了,當然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科學的。
  • 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我們常說,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一些時候,做一些「忘恩負義」之事,你無止盡的付出,最後卻換來對方無休止的索取,完全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愛情也一樣。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跟隨明一悅讀來學習下吧,當你得遇愛情時,希望能夠謹記,不要付出了愛,最後卻徒留了恨。【你越付出,對方越習慣被照顧】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是付出,對方越不知感恩。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是梁山為數不多的真好漢之一,但就是這樣的好漢,也有著自己的汙點。所謂人無完人,就是這個道理,在英雄的好漢,也逃不過人情世故。武松的汙點不是他手刃潘金蓮,更不是他幫助施恩搶快活林,而是他在對柴進和宋江的態度。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自古就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一說法,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是善良的開始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難道給的多了還不如給的少嗎?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施捨別人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戴德,會念及你的善舉,把你當作恩人一樣對待。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不是的,生活在當下,正因為我們的善良反而遭到這社會的理所當然而被傷害。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而選擇冷漠。那麼在農村老人常說的這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又是什麼意思呢?
  • 人為何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要學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但現實中卻充斥著不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恩情,都要銘記於心,然後千倍百倍去回報,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同時也是極為悲哀的,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相處。恩情可分為三種,一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唐代詩人孟郊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樣的事,老人摔倒,好心人去扶,卻反被老人家屬要求賠償,這樣的事不在少數,現實就是這麼殘酷,總有人利用我們的善良將我們傷的遍體鱗傷。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雖然大衣哥成名之後一直保持一個樸實憨厚的莊稼漢的本色,但是人紅是非多,因此也一直深陷各種傳聞的漩渦中。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有機會讀書的普通百姓並不太多,但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並不遜色於現代人,從流傳至今的經典俗語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一傳十,十傳百,因蘊含哲理且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從而凝結成俗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對這幾種人太好,吃虧的只會是自己
    很多人都把這些不當回事,但是有些話結合實際來看,還是很有道理的,比如這一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一個人快餓死的時候,你給他一升米,他會很感激,但是如果你給的多了,有一天不再給他米的時候,他就會覺得你是個壞人。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人性惡該如何化解?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問: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鬥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升恩鬥怨」,老話或說成「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中國人特別有智慧的一個詞。當人快被餓死的時候,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一鬥米,他就會怨你不給更多;你若一粒不給,他反而一點怨恨都沒有。用經濟學概念或可稱為「感恩的邊際效應」,如佛經所言則是「魯扈抵突,不識恩義」。 其中大意是說,人在一連串得到恩惠的活動中,心中的感恩遞減,而減到一定程度時,受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並認為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