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2021-01-09 歷史芷天

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告訴你,什麼叫做人性

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感恩,除了父母,沒有誰有義務幫助我們,所以當有人願意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一定要懷著感恩之心,並且尋求合適的機會回報對方。

說實話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困難、一些坎坷,但有的人能夠憑藉獨立自主的能力挺過去,有的人卻習慣了依賴別人,等著別人來幫助自己,並且將這種幫助視為理所當然,這樣的人最終會讓自己陷入沒人可求的境地。

不過那些對其伸出援手的人,難道就沒有錯嗎?有的人聽到這句話可能心裏面會不服,心想我幫助別人,難道也錯了嗎?不,樂於助人沒有錯,錯的是沒有控制好度,就好比古人所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如果你悟透了這句話中的人性,那麼你就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在古代,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比較差,萬一要是遇到天災人禍的話,那地裡的收成就會受到影響,進而使得全家人一年的口糧不夠吃,這個時候若是你的經濟條件比較好,糧食有所剩餘,對這些沒飯吃的人給予幫助,他們便會打從心裡的感激你,等到他們度過了這個歉收的年份,家裡的條件變好起來的話,便會對你的恩情進行報答。

可若是你一直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在他們度過了短暫的困難後沒有及時抽身出來,還想著繼續做大善人的話,那麼可能會讓對方失去了奮鬥的想法,他們認為反正有你一直提供糧食,那他們還這麼辛苦地去種地幹嘛呢?而一旦養成好吃懶做的心理的話,後續就很難再發憤圖強了,萬一你哪天沒有幫助他們,他們還會將所有的責任都怪罪到你頭上,完全忽略了你之前對他們的恩情。

曾經有個新聞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有個明星資助一個貧困學生上大學,可沒想到這個學生在大學時有了攀比的心態,什麼東西都要用名牌,剛開始這個明星都滿足他,一直到後面,覺得不對勁之後便拒絕了他的要求,沒想到這個學生竟然在網上惡意詆毀這個恩人,這就是擔米養仇的真實寫照。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非常多,它們經常在我們身邊上演,所以不管我們是受助者還是捐助者,都要學會把握好一個度,如是超越了那個紅線,那麼樂於助人的好事也會變成恩將仇報的壞事。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千萬要牢記這個道理,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凡事靠自己最實在,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的道理。

相關焦點

  • 古人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這樣嗎?老祖宗教你看透人性
    然而當你遇到困難,有人能夠伸出援手,就要時刻感激對方為你的付出,尋求回報對方的機會,這樣的人生才能更開闊。實際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有的人在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對他人感恩戴德。然而一旦習慣了他人的給予和付出,自己就會變得越來越懶散,甚至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古人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有著深刻的道理。
  • 老祖宗講「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到底準嗎?古人的智慧揭示人性
    每個人都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時候也會遇到心術不正的小人,在你成功的時候給你使絆子,但仔細思考我們的一些行為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小人的囂張氣焰,知道他們人品不好,但是有時候就往往狠不下心來,老人就講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中華文化傳承上千年,這其中有諸子百家,也有唐詩宋詞,每個時代都有不一樣的特點,稍有文化的寄情於詩歌,留下了不少傳承千古的經典詩歌,而那些普通人自然也有自己文化傳承的方式,他們所創作出來的被後人們稱之為俗語,和詩歌不同的是,俗語大多比較容易理解
  • 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其實深究起來,與「救急不救窮」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麼,農村老話常說的「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插圖【一種聲音】送人一鬥米是恩人,送人一擔米是仇人。一個人快餓死了,你給他一鬥米,他會當你是恩人。你給他一擔米,他會要更多,不給則恨你。一粒米都不給他,他反而不會怨恨你。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這麼說
    自古民間就流傳著一句俗話,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細想之後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什麼意思?現代的社會雖然說我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難免還是有一些人生活拮据,貧衣少食,有時偶爾看到,就算是個陌生人難免也會心生憐憫。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很多人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
    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這樣的人,受了別人的恩之後,他們逐漸忘記了感激,把別人對他們的好,當成理所當然。為了讓自己的自私「合理化」,為了讓自己的身份從「被幫助者」變成「被利用者」,他們往往會加入人性「壞」的部分,認為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都是別有用心。
  • 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
    【明一悅讀原創,感謝喜歡,謝絕抄襲】我們常說,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一些時候,做一些「忘恩負義」之事,你無止盡的付出,最後卻換來對方無休止的索取,完全就是「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愛情也一樣。愛情也應謹防「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原因有三點,跟隨明一悅讀來學習下吧,當你得遇愛情時,希望能夠謹記,不要付出了愛,最後卻徒留了恨。【你越付出,對方越習慣被照顧】兩個人在一起久了,你會發現,自己越是付出,對方越不知感恩。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在農村廣為流傳,你知道什麼意思嗎?
    我們也知道農村有很多廣為人知的俗語,農村的這句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你們聽說過嗎?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我知道有很多農村的老人很相信這句俗語,儘管有的俗語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可言。在我們眼中,農村老人的這一做法就有點迷信了,當然了,我們還是比較相信科學的。
  •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武松一生的汙點,就因他不懂感恩
    武松的作為,正應了老祖宗的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俗語。老祖宗早已看透了人心,才有此一言。當初武松在老家醉酒後和人爭鬥,一不小心將人家打暈了。武松是什麼力道?那可是能夠將四五百斤重的石頭拋著玩的,那一拳下去,可不就傷筋動骨了!武松見那人不醒,誤以為自己將人家打死了,於是逃到了柴進的莊子上避難。
  • 在農村有這麼一句老話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呢?
    還有人會說你這人無情冷漠太可惡等等,難道是我們不夠善良,不夠資本去幫助別人嗎?不是的,生活在當下,正因為我們的善良反而遭到這社會的理所當然而被傷害。一而再再而三的使人與人之間有了一種自我保護的屏障,而選擇冷漠。那麼在農村老人常說的這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又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擔米養仇、鬥米養恩」到底啥意思?說的又有何道理呢?話說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水平,可是現實生活中,農村人所知道的知識和人生道理,一點也不比現在讀書人少。甚至在現代社會中還有很多讀過很多書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都比不上農村人。
  • 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什麼意思?許多人深有體會!
    民間有一俗語:「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道盡了人性,我相信很多人都深有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快要餓死時,你給他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若你給了他一擔米,他就會抱怨你為什麼不能給的更多點,反而會因此對你心懷不滿。也可以理解為在一個人危難時,你給他一點幫助,他都會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你給他的幫助太多,讓他漸漸養成依賴時,如果你突然停止幫助,他就會對你心懷忌恨。
  • 人為何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要學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但現實中卻充斥著不少「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故事。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二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只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句話有道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自古就有「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這一說法,很多人不理解。既然都是善良的開始為什麼結果卻大相逕庭?難道給的多了還不如給的少嗎?字面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施捨別人一鬥米,他會對你感恩戴德,會念及你的善舉,把你當作恩人一樣對待。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是什麼道理?
    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哪怕是一絲一毫的恩情,都要銘記於心,然後千倍百倍去回報,不懂感恩的人是自私,同時也是極為悲哀的,沒有人願意跟這種人相處。恩情可分為三種,一是父母給予孩子的養育之恩,唐代詩人孟郊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老祖宗直指人性,一定要遠離這三種人
    積極向上的人際關係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人生變得更加便捷。但相反,一些低質量的人際則可能拖慢你的生活節奏,甚至拖垮你的整個人生。因此辨人識人也非常重要。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人性的至理名言。今天給大家選了三句,句句直指人性,教會我們遠離這三種人。
  • 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今天介紹一句民間俗語「升米養恩,鬥米養仇」,啥意思?我們接著往下看。首先,此處的「升」和「鬥」,都屬於古代計量單位,所代表的容量,跟現代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咱們分析俗語。從漢朝開始規定,十升為一鬥,那麼「升米養恩,鬥米養仇」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字面意思是說,你給別人一升米,別人會把你當成恩人,若給他一鬥米,就會把你當仇人,究竟有沒有道理?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照這樣說,最大的仇人該是自己的孩子
    我覺得老話那句「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可以解釋這些現象造成的原因。如果說擔米養仇,那麼對自己的孩子,那是多少擔米,那得養出多大的仇人。水往下流,在中國家長對孩子是最慷慨大方的,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有多少父母拿著幾千塊的工資,平常省吃儉用給孩子報幾百一節的外輔課。現在孩子的鞋上千元,多少父母捨得自己穿,多少父母在咬牙支持孩子們的虛榮和體面。
  • 「評」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大衣哥」朱之文為啥被人常黑?
    (澎湃新聞綜合自 單縣公安局、@朱之文等)大衣哥朱之文曾發感慨「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引發了大家的一輪猜測。被人欠錢不還還?  很多網友在懷疑是不是大衣哥又借錢給別人沒收到好報了。雖然大衣哥成名之後一直保持一個樸實憨厚的莊稼漢的本色,但是人紅是非多,因此也一直深陷各種傳聞的漩渦中。
  • 「鬥米養恩擔米養仇」的人性惡該如何化解?
    我為你雪中送炭,你願我家破人亡(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問: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鬥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升恩鬥怨」,老話或說成「鬥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中國人特別有智慧的一個詞。當人快被餓死的時候,給他一升米,他會把你當作恩人;可你要給了一鬥米,他就會怨你不給更多;你若一粒不給,他反而一點怨恨都沒有。用經濟學概念或可稱為「感恩的邊際效應」,如佛經所言則是「魯扈抵突,不識恩義」。 其中大意是說,人在一連串得到恩惠的活動中,心中的感恩遞減,而減到一定程度時,受恩者幾乎已經坦然地接受了別人的饋贈,並認為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