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家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

2021-01-17 騰訊網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有人情來往,但有的東西可以外借,有的東西則不能外借。

1

人情往來,金錢不能外借

不論任何關係,只要談錢,就會傷感情。

以前的一個同事,因為在一個部門,關係還可以,有一次他和我借錢,說是三個月內還清,於是我就借了1000元給他。

三個月後,我給他發消息,他說好的,讓我把帳號發過去。

我當時也覺得這人不錯,說還就還。

結果過了很多天都沒有收到消息。

再到後來,這位欠我錢的大哥從我生命中消失了,手機聯繫不上,微信也被拉黑。

過了很長時間,另外一位同事問我能不能聯繫上他,原來,也欠了他三千,一直沒還。

《錢鍾書有感》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借錢前稱之為朋友,借錢後是你大爺,還錢了他便成了你的恩人。

深以為然。

借錢還是不借錢,有時候很糾結。

借出去收不回來鬧心,畢竟是自己辛苦掙的;不借吧,多年的感情也就淡了。

借錢看關係,欠錢看人品。

生活中,不管是向別人借錢,還是借錢給別人,都要慎重考慮。

2

人情往來,房屋不能外借

雖說是「助人為樂」,能幫助他人就幫一把,但有人要借房的話,那就得慎重了。

電視劇《安家》中,房似錦帶著客戶看房,一進門就被老太太一伙人一頓痛罵。

房似錦給房東龔先生打了電話,才知道這批人是他的遠房親戚,這位老太太是他的太表姑奶奶。

幾十年前,太表姑奶奶的丈夫生病去世,她投靠龔先生的太爺爺,太爺爺心地善良收留了他們。

就這樣,他們一家在這一住就是40年。

這次,龔先生急於賣房周轉資金,可這家子人聲稱房子他們也有份,賣房子得經過他們同意才行。

龔先生無奈請爺爺前去商量,這家人說要按人頭算,每個人1000萬,加起來就是7000萬。

最後,龔先生爺爺被氣得犯了心臟病。

當一個人將他的善良,給了一個不值得的人,非但得不到感恩回報,反而儘是得寸進尺。

3

人情往來,車子不能外借

人們常說:「車與老婆概不外借」。

話是這樣說,但平時親戚朋友借車,不借吧,都是熟人,借了吧,出了事兒很難說清。

叔叔幾年前買了小汽車,有一次,表哥借車拉著老婆孩子去城裡玩,結果路上出了車禍。

由於車子全責,最後賠了對方小一萬,加上自己車子維修,花了一萬五。

叔叔車子有保險,保險公司賠償了大概1萬,而車子另外的維修費小五千是叔叔付的。

都是自家人,叔叔只能自己認栽。

因為這事,兩家人還鬧得很是不開心。

再後來,只要有人來借車,叔叔堅決不借。

生活中,很多人借完車不給車加油,下回還繼續來借,如果不借,就會記仇。

所以與其如此,還不如第一次就拒絕。

4

人情往來,信用不能外借

借信用,就是幫別人打保票。

發小有個叔叔,經常在外闖蕩,有一次回到村裡,要借發小爸媽的身份證,原因是要增加自己的業績,發小爸媽也沒多想就借了。

結果,發小的叔叔借了老兩口的身份證後,辦理了高利息網貸,借到錢就拿去賭博,最後輸得血本無歸。

網貸公司催貸,直接找到了發小爸媽。

發小爸媽被逼還了錢,但從此也不再跟他有任何往來。

資訊時代,信用非常重要。

如果失信,不僅自身信譽會受到影響,嚴重可能會有災禍。

給我點【在看】

你也越好看!

相關焦點

  • 「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哪三樣東西不能借?生活中不妨留意
    常言道:「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借人東西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小事,但這其中蘊含的門道也要讓人不得不提防,因為借的好便成了一份恩德,若借的不好甚至會讓親人反目,損人不利己,好心也成了壞事。
  • 東西有4不借,借了家敗亡
    早期的育種家知道將某一品種和其它品種種植在一起,對後代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他們保留了不少母本和新品種產生的資料,使我們夠確認一些品種的演化過程,但是,當時的育種學家,仍不清楚父本特性會通過授粉傳給下一代。在那時,也有一些二倍體品種演化出四倍體品種來。現代月季的主要品種幾乎都是四倍體。
  • 「借衣不借鞋,借米不借柴」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借?
    農村流傳的諺語總是有獨到的意味,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理解淺顯文字下蘊涵的魅力,有些是老祖宗們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有些是風土人情的傳統習俗,有些是封建迷信的風水思想、有些是是非善惡的告誡。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句農村諺語的介紹和解釋,讓大家了解一下諺語中所反映的農村傳統。
  • 借米 - 借米- 文創瀏陽 - 新湖南
    不少家庭的日常三餐基本上有一兩餐要靠吃野菜吃番薯或者是吃稀飯過日子,每碗菜裡能有點點油腥味就不錯了,不少人家是用油布擦鍋炒菜,很多時候都是吃冇油炒的白鍋菜。逢年過節或家裡來客添加幾個菜,吃上肉和魚,或者是家長安排去某人家吃餐酒席,那可是難得的打牙祭。小孩子不懂事就期盼著家裡天天來客,天天過年過節,天天有酒席吃。
  • 在農村,老人說「老狗上房,家敗又亡」啥意思?有沒有道理?
    小黑和其他狗一樣,都是拴在門口的樹上,雖然有點不捨得,但是以防出現咬傷他人只好如此,而我每天都會等到早上和天黑帶上它去山邊溜達溜達。對於我來說小黑的不止是看家護院的作用,還有著驅趕人的作用,一些借錢,尋仇的來家,狗便會狂叫,我便會裝著沒聽見,狗汪汪汪的一聲高過一聲,來人朝著家裡吆喝幾聲,自知聲音沒狗聲高便會悻悻離開。
  • 幼兒園老師獅子大開口,「家有急事借3萬」,寶媽機智回答受讚揚
    幼兒園老師獅子大開口,「家有急事借3萬」,寶媽機智回答受讚揚小芝的兒子剛上幼兒園小班,班主任李老師對他還算照顧,尿褲子了會給換褲子,小芝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細節,老師也是知無不答,讓她感到很安心。年關臨近,這些天小芝去接孩子,感覺李老師總是有意無意地在和她「訴苦」。什麼「現在錢不好掙」「誰都有難處」之類的話,莫名其妙的,寶媽也沒往心裡去。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經典)
    - 1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米是救濟人,是為自己積福,所以一般人都不會拒絕。但是柴遍地都是,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去打柴。古人救窮,但是不救懶。不借鞋,是因為每個人的尺碼都不一樣,很難找到合腳的。
  • 借糧
    我最怕看媽媽愁眉不展的樣子,出來進去,兩手空空,不知道該給我和妹妹做點兒啥吃食。屋外的老榆樹迎風招展,樹上的榆錢,早被我們吃的差不多了。媽媽是個樂觀的人,愁上一會兒,就有辦法了。媽媽的辦法,就是借,借糧食。那些個春天裡,媽媽帶著我,似乎把能借的人家都借了個遍。先是我的舅舅家,然後是媽媽的結拜姊妹家,終於,在我13歲那年的春天,媽媽不願意再到這些人家借了。
  •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
    「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寶藏!而其中有很多的俗語,也是寶貴文化的一部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借三不借二,救急不救窮」。而這句話的含義也是蘊含了很多的道理。其實這句話意思也就是說借錢方面有諸多避諱,有三種情況能借,有兩種情況則不能借,並且往往都是救急而不能救窮。我們先來說說這「借三不借二」,看看分別是哪幾種情況?
  • 宰相之孫落魄去借米,苦力竟然扛不動,說出身份:讓他大驚失色
    中國有句話叫作富不過三代,封建社會,家族興衰其實也是讓人猝不及防。尤其是王朝末年,多少王孫貴胄變成販夫走卒。「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正是其中的真實寫照。這種事在明末清初,則表現得最為明顯。等到家族蒙難,才知道手無縛雞之力,身無餘財有多麼可悲。既沒有謀生的手段,也不想放下身段,生活之悽慘也是難以言述了。明朝的貴族恐怕比清亡時的宗氏子弟還要悽慘,因為清到民國相對而言比較緩和,對皇氏甚至採取了優待政策,而清代對明代皇室則是趕盡殺絕。明代許多顯赫一時的家族,煙消雲散。清代筆記《埋憂集》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
  • 「成」也《消愁》,「敗」也《消愁》,毛不易到底在《借》什麼?
    一杯敬朝陽 一杯敬月光 喚醒我的嚮往溫柔了寒窗於是可以不回頭的逆風飛翔不怕心頭有雨 眼底有霜簡單的幾句歌詞,讓很多在外漂泊著的人兒感同身受,仿佛這首歌就是在寫自己,這也是毛不易的歌受到人們歡迎的主要原因
  • 老婆,你太過分了,為啥要去我父母家把他們的電視借來呀?
    上月底的時候我們倆因為一些事情大吵了一架,那一次吵的特別兇,我老婆我們倆還打了一架,結果她拿玄關上的玻璃天鵝擺飾砸我的時候,我一躲正好砸到電視上,因為太用力,所以把我們家電視給砸壞了。因為已經過了保修期,就找了我們當地一個修家電的,結果他給的報價太貴了,我們就遲遲沒有修。反正我也不咋看電視,天天上班對著電腦,回到家就只想休息一下,也不看啥電視。
  • 如果有一天,父母在經濟上遇到點困難需要和你借點錢,你借不借?
    根本就不能有借與不借的猶豫! 父母給子女傾注了無盡的愛和祝福,只有給他們錢才叫報答 孩子自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已經開始做好了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打算。
  • 戀愛時,男人向女人借一萬塊錢,女人該借嗎?「我覺得不該借!」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昨天,有個朋友問了我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說男朋友向女朋友借錢,借一萬,這個該借嗎?」我當時的回答是,「沒有該不該,看你願不願意!」她沒有回覆,我也沒有再問。晚上臨睡覺前,在微信上再次看到這個問題,我覺得這種事不僅要分情況看待,而且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
  • 農村三大忌諱:「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啥意思?
    有人說俗語是一種有生命的文化形式,因為在閱讀俗語時,總會有一種難以抗拒的情感和魅力。由老百姓創造出來的通俗語言,經過不斷整理和加工最終形成了俗語。不僅是當時社會生活狀態的體現,同時也是人們思想以及習俗的縮影。「生人借房,門不避塘,屋上砌牆,家敗人亡」,相信很多人都沒有看過這句俗語。
  • 心理測試:在家的時候這四件東西不能借,不然以後家裡財運不好
    受鄉村空間分散、整體面積小等因素的影響,村民們「抬頭不見低頭見」,家與家之間聯繫特別緊密,「遠親不如近鄰」在農村也是客觀存在。古時候的村莊通常由大家庭組成,如李家村、汪家村等。從最初的近親結婚,到與外來者結合,這種形式延續下來,最終形成了一種最初血脈相同的關係。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血緣關係也漸漸淡去。
  • 孔子借糧,好借好還
    不知道大家現在最怕的是什麼,小編現在最怕的就是借人家錢,好吧,借了如果能準時還的還好,不能準時還的,那可是愁死了小編,也不知道如何開口問,今天小編要講的就是孔子的弟子向老子借米,好借好還的故事。當時,老子聽了,說:"借糧是行,不過我得出個題你對對,對上了,有現成糧你拿走,對不上那就得另說另論了。"子路心中暗想:我是孔子得意的弟子,六藝都會,讀過的那些書,就是幾大車也拉不完,什麼題還能難住我?想著,笑道:"那就請說吧。"老子問道:"什麼多來,什麼少?什麼歡喜,什麼惱?"子路聽了,想到:這麼簡單,有什麼難的?
  • 老祖宗講「家有四樣,不敗也亡「,是哪4樣?一個家庭衰落的徵兆
    老祖宗的智囊,說的句句在理這些《易經》中的智慧,已經讓很多讀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更是能夠讓我們在生活中掌握智慧,「不白忙」!易經忠告:「人貪四樣,不敗也亡」,如何理解呢?一旦有其中一件事,將是一個家庭衰落的徵兆,要懂得提前規避!貪賭賭博是人的一大惡習,沾染上就讓人很是頭疼。
  • 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借」走的方糖,還回去的「心」
    後來再想想,白皙也許是因為他被病魔折磨的吧(或許這就是宮老作品裡的細節 )……《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這部影片剛開始,進入視線的就是很「吉卜力風格」的田園風光。似乎一個神奇而美好的故事,更適合發生在這種人煙罕至的現代化之外的保留地。男主是吉普力標準的男主人公形象,溫婉、細心,又不失正義感與勇氣。
  • 「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喪事晦氣,這話卻在唱反調?
    老人所說的俗語包羅萬象,涉及到生活的各個角度,它們是農民生活的指南和準則,一旦有什麼問題,農村人總能對號入座,尋找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那麼老人常說「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話怎麼去理解?包含了哪些哲理?從字面上並不難解釋,寧可將自家的房子讓出來,給別人辦理喪葬之事,也不能出借給別人當作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