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不願賠,她覺得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專家說逛超市也是一堂家庭教育課,家長要重視
媽媽們經常會帶著孩子逛超市,可能很少會有媽媽想到,在每次逛超市的過程中,你也可以給孩子上一堂課。有人說,家庭教育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理論,有的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細節。
超市故事>
前日,巴南區土橋某超市,珠珠(化名)抱著一個1歲的大眼睛男童在超市選購物品。超市進門處有一排洗衣液,男童對一瓶洗衣液產生了興趣,伸出手去抓洗衣液。洗衣液的蓋子是擰開的,男童小手一拂,洗衣液倒在了地上,灑了一地,散發出陣陣香味。超市的工作人員小唐(化名)聽到響聲,發現物品被損壞,要求珠珠賠償,小唐語氣比較兇,用詞也不太得當。
珠珠覺得小唐的話有些不好聽,她認為自家的小寶貝年幼無知,無意中把東西損壞了,小唐不該說那麼難聽的話,畢竟只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行為。兩人在現場吵得面紅耳赤。小唐解釋說,因為她此前碰見過小孩把東西弄壞還覺得無所謂的家長,所以比較反感,說話也就有些刺耳。
洗衣液要30多塊錢一瓶,珠珠不願意賠償,她向土橋派出所報警。土橋派出所的教導員宋時明接警後,來到現場調解。在調解下,超市方不要求珠珠賠償。但是珠珠仍舊覺得生氣,在超市門口的廣場上跟群眾說她的遭遇,說超市對她不客氣,要大家給評評理。珠珠懷中的男童,睜著大眼睛好奇地面對人群,和媽媽比起來,他很平靜。
記者觀察>
小孩拿著沒付錢的飲料 喝得津津有味
昨日下午3點半,記者在發生糾紛的超市發現有六七位市民帶著小孩購物。記者現場觀察了一下,在乾貨區,一位穿著時尚的少婦把一個1歲左右大的小女孩放在購物車裡,車裡裝著選購的一些食物。
小女孩拿起一盒乳酸飲料喝得津津有味。記者詢問為何還沒有付款孩子就喝了起來,該女士說:「小孩口渴了嘛,就讓她喝。有包裝盒在,一會兒再到收銀臺付款。」
有一個婆婆帶著約2歲的小男孩在超市選水果,小男孩拿起一個桂圓塞進嘴裡。該超市防損部的負責人文先生介紹,一個月有六七起小孩損壞超市物品的事。其中最多的是小孩把玩具外包裝拆開來看,超市人員勸阻時,家人還會說不打開看是不是好的怎麼買呢。損壞超市物品的小孩以6歲以下的學前兒童居多,也有少數10歲的小孩。
文先生介紹,夏天的時候,有的小孩喜歡在賣水產品的水箱裡耍水,把螃蟹、牛蛙抓出來玩,到最後把有些動物給玩死了,還有就是摳魚的腮,「摳壞了腮後魚活不了多久」。小孩子還喜歡「品嘗」魷魚須和一些小水果,比如小橘子、葡萄、桂圓。「有的是家長不注意看管小孩,有的是家長慣著孩子。小孩哭鬧想吃,就讓孩子吃了。」推車時撞玻璃製品、把米撒了,也是小孩子喜歡做的惡作劇。
一位超市工作人員回憶,這個月有一位爸爸帶著小孩逛超市,小孩抓起水果就吃,工作人員勸阻時,孩子的爸爸還很生氣,把工作人員都說哭了。「有時候,我們都懶得勸了,說多了也是氣。」
對於帶娃娃逛超市,顧客有也自己的看法,文娟的女兒5個月了,昨日她推著嬰兒車在逛超市,她說帶著小孩買東西很不方便,建議超市設立一個看護小孩室,讓家長可以專心挑選物品,購物後把小孩接走,「收點費也是可以的。」
專家聲音>
逛超市也是一堂課 沒付錢的東西最好別吃
重慶明亮心理諮詢所的邱駟表示,家長要注意孩子從小的言行,逛超市也是一堂值得孩子學習的人生善惡課。
家長帶孩子出去,就有義務照管好孩子,遵守社會公德。應當告訴孩子:這些東西不是我們家的,或者我們沒有付錢購買的就不能使用,不是想要就可以要的。控制不了欲望,行為就無法管理。
邱駟曾治療過一個小孩,家裡是開店的,吃東西就不花錢。長到12歲後,小孩就到親戚家拿錢,上千元也敢拿。這個小孩被別人像小偷一樣防備,沒有朋友。他以為自己的行為叫拿而不叫偷。邱駟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把這個小孩的觀念糾正過來。「看起來是件小事情,但是會影響到人格,長此以往,小孩不知道自尊心為何物,也不懂禮義廉恥。」邱駟建議家長要重視逛超市時對小孩行為規範的教育。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姜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