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義務教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家長有義務教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媽媽不願賠,她覺得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專家說逛超市也是一堂家庭教育課,家長要重視

  媽媽們經常會帶著孩子逛超市,可能很少會有媽媽想到,在每次逛超市的過程中,你也可以給孩子上一堂課。有人說,家庭教育其實沒有什麼高深理論,有的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的細節。

  超市故事>

  前日,巴南區土橋某超市,珠珠(化名)抱著一個1歲的大眼睛男童在超市選購物品。超市進門處有一排洗衣液,男童對一瓶洗衣液產生了興趣,伸出手去抓洗衣液。洗衣液的蓋子是擰開的,男童小手一拂,洗衣液倒在了地上,灑了一地,散發出陣陣香味。超市的工作人員小唐(化名)聽到響聲,發現物品被損壞,要求珠珠賠償,小唐語氣比較兇,用詞也不太得當。

  珠珠覺得小唐的話有些不好聽,她認為自家的小寶貝年幼無知,無意中把東西損壞了,小唐不該說那麼難聽的話,畢竟只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行為。兩人在現場吵得面紅耳赤。小唐解釋說,因為她此前碰見過小孩把東西弄壞還覺得無所謂的家長,所以比較反感,說話也就有些刺耳。

  洗衣液要30多塊錢一瓶,珠珠不願意賠償,她向土橋派出所報警。土橋派出所的教導員宋時明接警後,來到現場調解。在調解下,超市方不要求珠珠賠償。但是珠珠仍舊覺得生氣,在超市門口的廣場上跟群眾說她的遭遇,說超市對她不客氣,要大家給評評理。珠珠懷中的男童,睜著大眼睛好奇地面對人群,和媽媽比起來,他很平靜。

  記者觀察>

  小孩拿著沒付錢的飲料 喝得津津有味

  昨日下午3點半,記者在發生糾紛的超市發現有六七位市民帶著小孩購物。記者現場觀察了一下,在乾貨區,一位穿著時尚的少婦把一個1歲左右大的小女孩放在購物車裡,車裡裝著選購的一些食物。

  小女孩拿起一盒乳酸飲料喝得津津有味。記者詢問為何還沒有付款孩子就喝了起來,該女士說:「小孩口渴了嘛,就讓她喝。有包裝盒在,一會兒再到收銀臺付款。」

  有一個婆婆帶著約2歲的小男孩在超市選水果,小男孩拿起一個桂圓塞進嘴裡。該超市防損部的負責人文先生介紹,一個月有六七起小孩損壞超市物品的事。其中最多的是小孩把玩具外包裝拆開來看,超市人員勸阻時,家人還會說不打開看是不是好的怎麼買呢。損壞超市物品的小孩以6歲以下的學前兒童居多,也有少數10歲的小孩。

  文先生介紹,夏天的時候,有的小孩喜歡在賣水產品的水箱裡耍水,把螃蟹、牛蛙抓出來玩,到最後把有些動物給玩死了,還有就是摳魚的腮,「摳壞了腮後魚活不了多久」。小孩子還喜歡「品嘗」魷魚須和一些小水果,比如小橘子、葡萄、桂圓。「有的是家長不注意看管小孩,有的是家長慣著孩子。小孩哭鬧想吃,就讓孩子吃了。」推車時撞玻璃製品、把米撒了,也是小孩子喜歡做的惡作劇。

  一位超市工作人員回憶,這個月有一位爸爸帶著小孩逛超市,小孩抓起水果就吃,工作人員勸阻時,孩子的爸爸還很生氣,把工作人員都說哭了。「有時候,我們都懶得勸了,說多了也是氣。」

  對於帶娃娃逛超市,顧客有也自己的看法,文娟的女兒5個月了,昨日她推著嬰兒車在逛超市,她說帶著小孩買東西很不方便,建議超市設立一個看護小孩室,讓家長可以專心挑選物品,購物後把小孩接走,「收點費也是可以的。」

  專家聲音>

  逛超市也是一堂課 沒付錢的東西最好別吃

  重慶明亮心理諮詢所的邱駟表示,家長要注意孩子從小的言行,逛超市也是一堂值得孩子學習的人生善惡課。

  家長帶孩子出去,就有義務照管好孩子,遵守社會公德。應當告訴孩子:這些東西不是我們家的,或者我們沒有付錢購買的就不能使用,不是想要就可以要的。控制不了欲望,行為就無法管理。

  邱駟曾治療過一個小孩,家裡是開店的,吃東西就不花錢。長到12歲後,小孩就到親戚家拿錢,上千元也敢拿。這個小孩被別人像小偷一樣防備,沒有朋友。他以為自己的行為叫拿而不叫偷。邱駟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才把這個小孩的觀念糾正過來。「看起來是件小事情,但是會影響到人格,長此以往,小孩不知道自尊心為何物,也不懂禮義廉恥。」邱駟建議家長要重視逛超市時對小孩行為規範的教育。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姜雅娟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從小遵守社會公德
    遵守社會公德在一些人眼裡變得不值得重視,甚至會認為講公德吃虧;自私自利的行為變得不臭,甚至認為是當今社會做人的行為準則。社會上產生這種胡塗觀念的人不少,也影響了兒童青少年。  我們一起思考一下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都有社會公德要求來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一旦社會公德被破壞,必然導致人們行為失範、社會混亂,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老百姓。
  • 讓遵守社會公德蔚然成風
    讓遵守社會公德蔚然成風 發表時間:2014-11-03   來源:日照文明網社會公德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貌似小節,卻關係到社會全面進步,關係到物質文明建設的質量和品位,直接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自古以來,任何一個國家都用社會公德來要求維護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促進社會進步,而社會公德一旦受到破壞,必然導致人們的行為有失風範、社會混亂,最終受害的還是廣大老百姓。
  • 開發區六小開展「遵守社會公德,爭做文明小學生」系列德育課程
    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遵守社會公德是我們擁有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證。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更是祖國的希望,只有努力鍛造自己的靈魂,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將社會公德意識蘊含於學生和老師的講話中。例如,在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主題升旗儀式中,以演講的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學雷鋒」活動中去,讓學生深刻體會雷鋒的奉獻精神,樹立助人為樂的公德意識。
  • 社會公德的內涵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社會公共生活進一步擴展到網絡虛擬世界。公共生活發生在公共空間,具有公開性和共享性。要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利益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人們必須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  生:哦,那老師您能不能具體說說,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都需要哪些規範來調節人們的行為呢?
  • 遵守社會公德市民文明旅遊意識增強
    原標題:遵守社會公德市民文明旅遊意識增強 在我市開展的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一月一主題」整治活動中,市文化和旅遊局以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文明行為為突破口,通過開展文明旅遊宣傳、教育、勸導、整治等舉措,切實解決了當前文化旅遊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
  • 別以為是小事,不遵守社會公德,將被人詛咒的體無完膚
    最常見的就是「在此大小便死全家」,甚至還有「在此倒垃圾生個孩子沒沒屁眼」的標語。看後簡直震驚而又無語。其實想想,標語的言語太過激了,而侵害他人利益的人更是始作俑者。在此想說的是:1.社會是個大家庭,遵守社會公德、美德和基本價值觀,是對每個公民的起碼要求,這是一條底線,也是紅線。如果大家都不遵守,社會豈不亂糟糟的毫無秩序,一團亂麻。
  • 孩子的「公德」意識,直接反映家長的教育水平,這些細節不可忽視
    孩子從小有公德心的好處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更應該注意自身的行為,以免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後果。那麼,孩子有公德心,到底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家長該怎樣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公德心是指人們在社會的正常公共生活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所必須遵守的公共生活規則。而道德的存在,是調整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公德心不是通過法律來規範,而是通過內心的一種信念,以及社會的輿論來維持。
  • 光澤鎮嶺社區開展「遵守社會公德 做文明好市民」活動
    為了大力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和個人文明禮儀,努力營造全社會人人參與宣傳、教育、踐行文明禮儀的濃厚氛圍,11月8日,光澤縣鎮嶺社區開展「遵守社會公德 做文明好市民」社區課堂活動。本次活動圍繞家庭禮儀、行路禮儀、乘車禮儀、聚會禮儀、餐飲禮儀、吸菸禮儀、服務禮儀和個人儀容儀表等方面進行講解,引導廣大居民從個人基本行為習慣抓起,在遵守公德、待人接物、工作生活、公務交往等方面,自覺克服不良言行舉止,養成講究文明禮儀的良好習慣,保持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文明氣度。
  • 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難道我們的教訓還不夠嗎?
    一般大家都遵守1米以上的安全距離在排隊,卻偏偏有一個六十歲左右的大媽立刻擠到了第一個人身旁插隊,讓人很無語!後面又來了一個大媽又擠在了我前面,我只好趕緊退向後面保持距離。買完藥出了門診大樓,迎面而來一對老夫妻,老大爺規規矩矩戴著口罩,老奶奶把口罩拉到下巴頜下,露出口鼻,在激動不已的說話,並輔之以手舞足蹈。
  • 如何讓孩子認識公共道德?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缺乏公德的行為
    公共道德就是在公共場合下應遵守的社會社會規範行為,既需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也需要約束自身行為,自覺維護好和遵守公共秩序,保護公共設施,這是每一個人都應盡的責任。公共道德所涉及行為範圍其實很廣,不僅包括公共環境、公共場所,也包括整個社會環境,比如公交排隊、影院保持安靜、注意保持公共衛生、孝順父母、關心子女都屬於公共道德行為。案例中的兩個孩子都沒有遵守公共道德,隨意破壞公共設施,給寺廟和他人帶來不便以及安全隱患。
  • 社會公德要靠「官」德導航
    貪官們敗壞的不僅是黨和政府的形象,更敗壞了社會風氣,希望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公務員作風建設,讓官有官德,民有民德,樹立起良好的社會風氣。——濟南市民趙先生  省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 張憲省社會公德應納入公務員考核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均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更應模範遵守。
  • 社會公德培育從何入手
    這種消極性的、不作為式的公德是從狹義角度理解的社會公德,是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是每一個在公共領域活動的公民都應遵守的規則。社會公德失範在當今社會的具體表現,一方面是上述有所為式的、積極的公德方面的失範行為,主要表現是有責不擔、見義不為甚至是見死不救等;另一方面是上述不作為式的、消極的公德失範行為,主要表現是漠視公共規則,如「中國式排隊」現象、「中國式過馬路」現象、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大聲喧譁等。
  • 2014考研政治考前點睛: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規範一、社會公德的含義和基本特徵1.社會公德的含義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 也談公交車上的公德與私德
    而筆者覺得如此的結論,無助於社會認識的提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有點庸俗,因為這個討論從開始到結束,都沒能真正分清公德與私德的區別。  眾所周知,公民應該在公共場所遵守社會公認的道德規範,這是每個公民在社會活動中的義務。
  • 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社會公德
    ——習近平   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   【提出觀點】   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和公共交往中應該遵守的行為準則,是維護社會成員之間基本的社會關係秩序,是保證社會和諧穩定的起碼道德規範。
  • 初中政治知識點歸納之寬容與社會公德
    ★★3.寬容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要寬容)①寬容是一種美德②寬容是一種境界③善於寬容,利人利己   ★★4.如何做到寬容(寬容的原則是什麼)①寬容是有原則的②寬容要講究策略③要善於寬容別人的過錯,寬容不等於縱容。④要寬厚待人⑤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讓步⑥要寬容自己、悅納自己   5.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孟蘭芝代表:增強「文明行為」教育 弘揚社會公德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敏、楊帆)「進一步弘揚社會公德,增強『文明行為』教育。」全國人大代表、河北天柱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孟蘭芝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孟蘭芝說,「人民有信仰,國家才有力量。
  • 被曝光了才知錯,畏懼監督更應該遵守公德
    網際網路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特別是4G信號普及、5G時代正在到來的今天,任何人使用手機隨手一拍,都能很方便地將視頻上傳到網際網路上,當然除了記錄生活中的難忘瞬間、展示自的己才藝等,很多視頻也成為揭露社會上的不文明甚至違法行為的利器。
  • 社會公德與促進社會和諧
    黃 春  一個社會的有序運行,需要有明確的價值支撐與價值引導。道德觀是價值觀的內容之一,社會公德體現的是人們在公共領域的道德觀和道德行為方式。近來,大家對社會公德缺失問題深為關切,種種不文明、缺公德的事情,導致人們之間的信任感、親近感、安全感下降。針對「小悅悅事件」,廣東省正在開展「譴責見死不救行為,倡導見義勇為精神」大討論,抨擊和譴責見死不救、人心冷漠的可恥行為,大力弘揚見義勇為、扶助弱者的社會風尚,託舉向善的力量。
  • 社會公德是如何「管」出來的?
    (上接第一版)「外國人經常問我,為什麼德國人如此遵守社會秩序。」德國柏林博愛與市民社會研究所科學聯席主任艾克哈德普利勒打趣地表示,「父母教育子女、老師教育學生時,都把遵守紀律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一個父親嚴格的言傳身教,一定能培養兒子的公德心。而整個德國社會的公德心,正是由眾多這樣的『父親』培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