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汙染獅子魚變性

2021-01-08 中國水網

據外電墨爾本消息:海洋生物學家相信他們已扭轉了獅子魚變性的異常趨向,因為這趨向危及墨爾本菲利浦灣港水域的生態環境。

  海洋和淡水資源學會在八十年代末,發現一種洗船的化學物質TBT,令菲利浦灣的雌性獅子魚長出陽具。

  TBT改變了雌性獅子魚體內賀爾蒙的均衡狀態,令它們長出雄性器官,而且罹患不育。

  政府於一九八九年下令不足二十五米長的船隻,不準使用TBT洗船。

  該學會在調查報告中稱,禁令的施行,令雌性獅子魚不再長出陽具。

  儘管對繁忙商港來說,汙染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但至少菲利浦灣港的魚類生活環境,已得到改善。(2001年2月17日香港《大公報》)

編輯:全新麗

相關焦點

  • 獅子魚真的要被滅了?!
    有很多魚友都會因為獅子魚奇葩的造型去飼養它,但是在加勒比海,因為獅子魚的天敵很少,獅子魚開始泛濫,
  • 獅子魚品種及餵養小知識介紹
    獅子魚   獅子魚又名蓑鮋,在海水魚中獅子魚是比較常見的觀賞魚。由於獅子魚的外形非常特殊,並且鰭棘具有毒腺,人被獅子魚刺後會產生劇痛,嚴重的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產生暈厥的情況。獅子魚外形特點獅子魚   獅子魚是海水魚中鮋形目圓鰭科獅子魚亞科魚類的通稱,他們典型的特徵就是有一個像扇子一樣大的胸鰭。
  • 讓獅子魚扎一下是怎麼樣的體驗?
    這一舉動是在吸引獵物的注意力,也能讓獅子魚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於它的獵物。當獵物縮在角落,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時,獅子魚便突然收起它所有的鰭,最快的速度,在眨眼間,將獵物一口吞下。它半小時可以吃掉30種其他種類的魚,毒性僅次於刺鰩,幾乎沒有什麼天敵。
  • 「蛟龍」號深潛馬裡亞納海溝6699米 近距離拍攝獅子魚深淵遊弋珍貴...
    當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繼續在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下潛,最大潛深6699米,獲取到巖石、沉積物、生物和近底海水樣品,近距離拍攝到兩條獅子魚在深淵海底的遊弋影像。新華社發(中國大洋協會供圖)新華社「向陽紅09」船5月30日電(記者劉詩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日繼續在世界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下潛,最大潛深6699米,獲取到巖石、沉積物、生物和近底海水樣品,近距離拍攝到兩條獅子魚在深淵海底的遊弋影像。這是「蛟龍」號今年在馬裡亞納海溝的第4次下潛,也是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第4潛。
  • 獅子魚威脅珊瑚礁引發科學家關注
    獅子魚通常都生活在太平洋海域。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它們被發現出沒於從佛羅裡達到羅得島的海域,甚至在哥倫比亞的南部海域也有它們的蹤跡。如今,獅子魚正對生活在加勒比海珊瑚礁中的其他魚類進行著瘋狂的屠殺,這不免為本就危機四伏的珊瑚礁平添了一個新的不幸。
  • 揭開獅子魚深海「耐壓」謎團
    深海獅子魚樣本(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記者昨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下「抗壓」的機理,4月
  • 利用陷阱以對抗入侵的獅子魚
    來自佛羅裡達州的一組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一種新的方法來捕捉墨西哥灣入侵的獅子魚,他們設計了深水陷阱來捕捉一種對美國大陸東海岸珊瑚礁造成巨大破壞的獅子魚。獅子魚是印度-太平洋地區潛水者的最愛,然而它們在美洲大西洋沿岸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問題。
  • 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淵環境?看看以下研究成果
    最常見的深淵脊椎動物是獅子魚,棲息廣泛,從潮間帶到深度超過8,100米海區均有獅子魚分布,此外,最近研究表明,獅子魚是深海帶食物網中的頂級捕食者,並主導深海帶魚類組成。然而,我們對獅子魚如何適應深海生活的遺傳基礎和進化歷史卻知之甚少。
  • 獅子魚物種入侵影響生態系統 巴拿馬辦捕撈大賽捕殺
    中新網4月29日電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獅子魚是一種蓑鮋屬有毒魚類,原產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意外進入加勒比海域後,由於沒有天敵,數量急劇增長,給當地海洋生態帶來了物種入侵危機。巴拿馬自2015年開始舉行獅子魚捕撈比賽,以限制其繁殖速度。資料圖:獅子魚。
  • 獅子魚很危險,它背鰭上的刺毒性很強!
    有些種,如北大西洋的獅子魚,生活於沿岸,另些,頭肛獅子魚屬的粉紅色種類棲居於深海。蓑鮋又稱獅子魚,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的通稱。約有9種。中國產5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棲息於巖礁或珊瑚叢中,有的見於深水。常成對遊泳,遇敵時,即側身以背鰭鰭棘向對方衝刺。鰭棘具毒腺,人被刺後劇痛,嚴重者呼吸困難,甚至暈厥。
  • 獅子魚
    當獅子魚越來越靠近獵物,準備一口把它吞掉的時候,它們的胸鰭就會豎起來,然後開始快速的抖動,這種抖動和響尾蛇尾巴的擺動非常相似。這一舉動是在吸引獵物的注意力,也能讓獅子魚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於它的獵物。當獵物縮在角落,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時,獅子魚便突然收起它所有的鰭,最快的速度,在眨眼間,將獵物一口吞下。它半小時可以吃掉30種其他種類的魚,毒性僅次於刺鰩,幾乎沒有什麼天敵。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
    原標題: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的獅子魚深海獅子魚照片。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深海獅子魚骨骼結構圖。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或許你並不了解:從廣闊無邊的海平面向下、向下、再向下……那片深度達6000米以下的深海水域,有著一個令人心悸的名稱——「海鬥深淵」。
  • 宏都拉斯漁民訓練鯊魚清除外來入侵物種獅子魚
    在宏都拉斯海岸附近坦島海洋公園的清澈海水中,一隻加勒比礁鯊正在大口咀嚼一隻獅子魚,這種掠食行為有助於維持生態平衡。獅子魚如同海洋中的老鼠,每年次產卵200萬枚美國佛羅裡達自然歷史博物館鯊魚研究部的主任喬治·伯吉斯表示,這些獅子魚如同是海洋中的老鼠,一條成熟的雌性獅子魚每年能產200萬枚魚卵,這些卵和孵化出來的幼魚會被洋流帶出很遠,於是這種獅子魚的入侵地盤被進一步擴大。所有海域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怎麼也趕不走殺不絕。
  • 海蛇居然因為海水汙染而變黑了!
    而在氣候宜人的澳大利亞,那裡的海蛇雖然躲過了高溫,但卻因為海水的汙染而變黑了!而汙染的影響堪稱海蛇的二次進化,雪梨大學的生態進化學家Rick Shine表示,根據他對15個不同地域的黑蛇的研究,這些黑蛇大多來自沿海城市、軍事場所或工業區附近的海域。(這類以珊瑚魚的卵為生的海蛇的頭部很像烏龜頭,膚色呈黑色,有些身上帶有條狀白色花紋。它們的雖然會周期性地蛻皮,但蛻皮前後膚色並無變化。)
  • 西工大與中科院揭開獅子魚深海「耐壓」謎團
    深海獅子魚樣本(圖片由西北工業大學提供)  記者昨日從西北工業大學獲悉,該校與中國科學院聯合攻關,對生活在馬裡亞納海溝7000米以下的獅子魚開展了多方面深入研究,解析了脊椎動物適應深海極端環境下「抗壓」的機理
  • 藏在珊瑚礁裡的豔麗毒師,獅子魚滿身刺棘,瘋狂生長難遇敵手
    圍繞大片珊瑚礁生活的獅子魚正悠閒的遊動,它喜歡溫帶海洋帶給他的安全感:陽光、食物跟充足的領地。圖片來源丨Pinterest進入捕獵狀態的獅子魚,跟很多海洋獵殺者一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掉獵物,這一招屢試不爽,成功率特別大。
  • 人為汞汙染已到達馬裡亞納海溝?
    學術界長期認為千米以下深海沒被甲基汞汙染汞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在常溫常壓下以液態存在的金屬元素,具有很強的揮發性。「自然和人類活動都會產生汞。汞有各種自然來源,比如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但是,人類活動,如煤炭和石油燃燒、採礦和冶煉,是汞汙染海洋環境的主要原因。」
  •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
    獅子魚為您揭開深海7000米的生命奧秘出處:中科院水生所 作者:孫慧 水產養殖網 2019-05-25 10:41:00 比如,生活在深海7415米的獅子魚。2016年底和2017年初我國深淵科學考察船「探索一號」通過「天涯」和「海角」號深淵著陸器帶回了海鬥深淵獅子魚樣本,這是目前我國在深海獲取魚類樣品的最大深度。兩年多來,中科院水生所和深海所、西北工業大學等單位聯合攻關,通過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獅子魚適應深淵極端條件的遺傳特性。
  • 突破深海7000米「地獄禁區」 獅子魚身體結構很神奇
    這裡終年無光、溫度低寒、缺乏氧氣、食物資源匱乏,有著巨大的海水壓力,化學環境也非常獨特,對於常規生命來說,這裡是地獄一般的禁區。&nbsp&nbsp&nbsp&nbsp然而,大自然的神奇依然在這裡顯現出它的無處不在——事實上,在這樣的「地獄禁區」,研究人員仍然發現了數百種物種,獅子魚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
  • 兇猛獅子魚狂吃加勒比魚類 引發生態危機(組圖)
    獅子魚經常會擺動著它巨大的胸鰭從水底掃過,用以發現一些潛藏在沙石下或石縫中的小魚。這種捕食之舞在不同種類的獅子魚身上會顯現出些許不同,如短鬢獅子魚在捕獵時,背鰭和胸鰭都會顫動;而象鼻獅子魚則用一種獨特的節奏前後顫動它們的背鰭,並且在捕獵時只抖動它們放射狀胸鰭的尖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