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市民都有一種習慣和廣州的吳先生一樣,剔牙的時候習慣把牙籤叼在嘴邊,但是吳先生因為一個突發的噴嚏,令到這一支牙籤來了一趟「人體之旅」,這一趟「旅行」一去就是長達一個月,險些令到吳先生性命不保。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肝膽胰腺外科主任醫師萬雲樂介紹,打噴嚏必然有一個深吸氣的動作,牙籤就順著氣流很快就進到這個胃腔裡面,但是病人只是感覺到輕微的咽喉不適感,異物感,所以患者就掉以輕心。
因為吳先生沒有及時地處理,牙籤就開始了「環遊之旅」,它在體內周圍走,醫生只能到處搜。
牙籤環遊之旅首站胃部
主任醫師萬雲樂表示,患者來到醫院的時候是一個發燒的狀態,20多天沒有吃東西了。知道(牙籤)還在身體裡面,但是不知道是在腸腔裡面還是腸腔外面,這是一個手術關鍵,如果腸腔裡面就不用外科醫生大動幹戈,在胃鏡下面我們就可以把它取出來了,如果是在外面就必須要開刀了。
為此萬主任馬上安排患者進行了胃鏡檢查,但是多次仔細地尋找,甚至去到空腸都沒有找到牙籤的蹤跡,究竟牙籤又繼續遊走到哪裡呢?
牙籤環遊之旅第二站十二指腸
尋尋覓覓中,萬主任再次留意到CT檢查片中。
萬雲樂稱,可以看到肺部已經有感染,胸腔已經有積液,那我們順著消化道看下來,這是胃,但是我們在胃裡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到了這邊就是十二指腸,它們是連接的。在這裡看見了有空氣。
牙籤環遊之旅第三站腹腔
終於在十二指腸附近,隱隱約約見到了牙籤的陰影。到了這個位置我們就看到牙籤了,這是腎臟,這是左腎靜脈,這是空腸段。
牙籤終點站腹腔
在CT片中,終於發現了牙籤的明確位置,萬主任見到都心頭一震,因為牙籤所在的位置非常特殊,前後左右都是重要的內臟以及靜動脈,稍有差池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患。
萬雲樂介紹,進入胃腔至十二指腸的這個過程是非常狹窄的,胃極易進行收縮運動,這個病人(病情)屬於穿透出去了,由於胃腸的收縮運動,把牙籤一點一點地推出去了,刺破腸管。
萬主任表示,患者都可謂是不幸中的萬幸,穿刺方向位置都沒有達到最壞的情況,尚可挽救,但是一個月時間的耽誤也為手術帶來了極大的難度,由於牙籤滋生的細菌會令血管腫脹,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大出血情況。
最終,吳先生牙籤順利取出,牙籤都結束了一個月的環遊旅行,目前吳先生還在住院康復中。醫生提醒各位街坊,要做到「食不言寢不語」,如果吞到異物一定要及時就醫,避免錯過最佳救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