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的發病因素中,是否和原生家庭有關係?

2020-11-22 澎湃新聞

原創 上海浦精 浦精心靈驛站

2020年6月11日,作為上海市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與上海浦融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浦心堂】第五期的主講人-孫喜蓉副院長為大家帶來了「抑鬱症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以下內容根據本次節目主持人欣繪和孫喜蓉副院長對話整理,希望分享給更多有需要的朋友。限於篇幅,無法完全感受直播中精彩,歡迎收聽隨文所附音頻。

1

抑鬱症的假說

欣繪:人們為什麼會得抑鬱症,「江湖上」有各種傳說,醫學上稱之為「假說」。關於抑鬱症的假說,孫院長您怎麼看?

孫喜蓉:抑鬱症是目前最常見的精神科的疾病之一,從病因學上來講,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有生物學的因素,也有心理、社會學的因素。生物學因素中單胺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五羥色胺和多巴胺這3種)相互聯繫,調控情感、認知以及行為;心理、社會的因素同個人的人格特徵、所遇到的社會事件(如社會上他所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應激事件)等是密切相關的。

2

抑鬱症的表現

欣繪:悶悶不樂,失眠或者對有些事情的過度焦慮,是否屬於抑鬱症的一種?

孫喜蓉:抑鬱症常常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且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臨床表現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部分患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甚至因此死亡。抑鬱障礙單次發作至少持續2周,常病程遷延,多數病例有反覆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症狀或轉為慢性,可造成嚴重的社會功能損害。

抑鬱症的表現除了上述的持久的心境低落,還有愉快感缺失、疲勞,興趣缺乏,及其它症狀,如睡眠障礙、食慾減退、性慾下降、自責自罪、自信心下降,興趣缺乏,包括注意力下降等一系列非常多的症狀。

早期抑鬱症的話可能會出現疲勞,食慾減退,睡眠問題,而且最早抑鬱症最明顯的早期的表現是早醒。抑鬱和失眠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也有些患者是先睡眠不好,導致情緒不好,有些患者是先情緒不好,導致睡眠不好,其實哪個因哪個果我們沒必要追究,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互為因果,然後是惡性循環的,是很容易惡性循環的。

欣繪:聽眾陳女士提問,她說身體很累不想動,而且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學什麼都記不住。她想問一下她這個屬於抑鬱症嗎?

孫喜蓉:依據抑鬱症的表現,陳女士已經存在一部分症狀。但是醫學上要綜合症狀的質和量。診斷抑鬱症,除了抑鬱症的核心症狀和其它症狀外,還有一個病程達到至少兩周的必要條件,而非只是從一般情緒低落、興趣下降來判斷。

欣繪:上面您講到部分病例有時會有運動性的激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運動性激越?

孫喜蓉:運動性激越主要是坐立不安,無法靜心做事,非常焦慮,時常搓手,來回走動,且容易發脾氣,說話就容易火冒三丈,如同一個導火線一樣一點就著。

欣繪:抑鬱症患者是否情緒變化比較大?一會兒悶悶不樂,接下來很可能就出現暴躁、焦慮等,和之前迥然不同的一些表現。

孫喜蓉: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穩定性一般比較差,容易產生激越、暴躁,且情緒波動的振幅比較大。一般的人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抑鬱症患者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激動、發脾氣,經常喜怒無常,常給人感覺脾氣有點不好。

抑鬱症的患者除了剛才講的情緒低落、興趣缺乏、疲憊、精力不濟,有時還表現為對陌生人緊張害怕。這是一個焦慮的情緒,焦慮是由於對未來一些不確定的因素而產生過度的擔心、害怕。這和不夠自信,害怕受傷害,過多的自我保護也有關係。

抑鬱症其實並不可怕,患有抑鬱症後,除了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患者本身的自救也很重要。我們在做心理治療的時候,患者自救的一些方法或者自我調節,對病情的康復非常重要。因為即使有專業醫生的幫助,每周看一次門診,但平時主要還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包括認知的一些調整,對病情的緩解要有信心。

當然了,抑鬱症的確診還是需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專業的科室進行專業的、全面的評估,避免延誤病情。

3

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欣繪:對於抑鬱症的診斷,是否有嚴格的診斷標準?

孫喜蓉:診斷標準系統非常多,目前我們臨床上常用的是ICD-10,也就是國際疾病診類診斷與分類系統。根據ICD-10診斷標準:心境低落、興趣和愉快感喪失,易疲勞最典型的抑鬱症狀,其他常見症狀是:(a)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b)自我評價和自信降低;(C)自罪觀念和無價值感(即使在輕度發作中也有);(d)認為前途暗淡悲觀;(e)自傷或自殺的觀念或行為(f)睡眠障礙;(g)食慾下降。

在抑鬱症診斷中,核心症狀一般都要滿足相應的條件。輕度抑鬱,核心症狀要滿足兩條,其他症狀要滿足兩條;中度抑鬱;核心症狀需滿足兩條,其他症狀要滿足3~4條;重度抑鬱,核心症狀要3條都要滿足,其它症狀至少要4條以上。另外,時間上,病程必須要大於兩周,而且社會功能,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社交等,也要受到一定的程度的影響。重度抑鬱的患者一般無法正常工作、學習、生活,所以抑鬱症的診斷需要參照一定的診斷標準,不是簡單的情緒低落或不開心。

欣繪:患者診斷過程中,是否會做一些類似於像心理測試的題?

孫喜蓉:抑鬱症患者在診斷過程中需要做一些心理測試,如漢密爾頓焦慮量表,漢密爾頓抑鬱量表。而且在做心理測試的時,也會採用兩套系統,一套系統是患者自我評價的心理測試,另一套系統是專業醫生進行的心理測試,通過對兩套系統的比較(患者自我的體驗和醫生的專業的判斷的匹配度)來進行評判,依照匹配度標準來判斷抑鬱程度和焦慮程度。

4

抑鬱症會遺傳嗎

欣繪:通常我們會說很多的精神系統的疾病可能會和我們的原生家庭的環境、這樣理解的話,抑鬱症是否會遺傳呢?

孫喜蓉:抑鬱症患者最關心,也是疑問最多的就是抑鬱症到底會遺傳嗎?確實它是一個遺傳度非常高的疾病,僅次於孤獨症。情感障礙遺傳因素的研究顯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率較正常人高8-18倍,抑鬱症發病率較正常人高2-10倍;抑鬱症患者的一級親屬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率較正常人高1.5倍-2.5倍,抑鬱症發病率較正常人高2-3倍。通俗講,就是抑鬱症患者生小孩患有情感障礙疾病的概率低於雙相情感障礙,但高於正常人。而且在雙生子的研究當中,雙生子的同胞的患病率也可以高達40%~50%,還有如早發抑鬱症(發病比較早,30歲之前就有發病)及反覆發作的抑鬱症患者,在研究中也發現他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傾向。

5

抑鬱症和孤獨症區別

欣繪:如您前面所說抑鬱症是一個遺傳度非常高的疾病,僅次於孤獨症。抑鬱症和孤獨症有什麼不同?

孫喜蓉:孤獨症主要是在兒童青少年期間,它的發病一般在兒童三歲之前,兒童孤獨症居多。雖然現在的研究中發現成人孤獨症也有,但是大多數還是兒童孤獨症。孤獨症的兒童主要表現為興趣狹窄、刻板動作,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現在大家稱他們是「來自星星的孩子」。

6

抑鬱症與食物的關係

欣繪:抑鬱症,孤獨症又或者是之前談到過的精神分裂,這些疾病是不是都和我們腦部的,比如說缺乏多巴胺有關係呢?

孫喜蓉: 精神科疾病的發病因素中,其中一個病因就是單胺類神經遞質,(五羥色胺神經遞質,多巴胺神經遞質,去甲上腎上腺素神經遞質),這些遞質相互作用、相互聯繫。如果這些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紊亂,活動減少耗竭,就會引起情緒的不穩定,產生焦慮,產生抑鬱。

欣繪:提到缺少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素,人們會想從食物中提取這些物質好,如香蕉,甜品,巧克力,是不是我們通過食物中去補充,我們得這些疾病的概率就會降低?

孫喜蓉:通俗地講吃甜品、喝下午茶,會有幸福感,其實像巧克力這種甜食,確實能讓我們產生愉悅的感覺。還有運動,如果你經常運動的人,體內也會產生一種內啡肽,快樂遞質,也會情緒比較開心,能產生幸福感,能有激情的感覺。

欣繪:但是好像最近流行一種「深紅飲食」,就是要少攝入穀類,多素食,這種是不是有衝突?

孫喜蓉:我個人覺得飲食方面,主要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就像中醫講要辯證論治,缺什麼補什麼,有的時候如果過剩了還去補,雖然營養元素作用非常大、非常好,但是你的體質不需要或者是不匹配,可能也不是最合適的。

欣繪:你們有沒有做過一個研究,就說得這些精神系列疾病的人群,是不是他們平時的飲食結構可能會和正常的人群會有所不一樣?

孫喜蓉:這方面研究倒不多,健康人群平時飲食中營養攝入還是相對均衡的。目前沒有具體研究到抑鬱症患者的飲食有什麼偏向或者有哪些缺少。主持人的這個提問非常好,以後或許會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7

抑鬱症發病率及其原因

欣繪:現在的人們喜歡聊抑鬱,那麼真正的抑鬱症的發病率有多少?

孫喜蓉: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顯示抑鬱症的患病率呈現快速上升趨勢,目前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終生患病率為10%-20% ,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負擔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抑鬱症的高發病、高復發、高致殘的特點,已嚴重困擾著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和日常人際交往。抑鬱症是一種非常嚴重且普遍的精神疾病,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健康調查顯示:超過50%的職業人群處於抑鬱狀態。2014年《Nature》雜誌報導了全球抑鬱症流行病學情況,其中中國抑鬱症患病率為3.02%。若以3%的普通人群患病率推算,13億中國人中約有3900萬抑鬱症患者,但真正接受抗抑鬱有效治療的比例不足10%。正視抑鬱症並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才是減少疾病帶來的傷害的最有效的途徑。

欣繪:為什麼我們有超過50%的職業人群是處於抑鬱的狀態?

孫喜蓉:現在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社會競爭越來越強,社會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快,人們的生活在無形中產生了比較。有了比較之後,相應這部分人群就會有焦慮這種人格特徵的人,會在這種長期的精神壓力和工作壓力下,長期處於一個心理疲倦的狀態,造成了睡眠不好,食慾下降一系列的問題,久而久之會逐步向抑鬱症發展,但是這是一個非常長的過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突然抑鬱症來了。

欣繪:爭強好勝雖是一個人優秀的品質,但是如果沒有在很好的估量自己能力的前提下,去隨意的攀比、比較,其實也是屬於一種人格的易感性是嗎?

孫喜蓉:是的。如果沒有自我很好的評估,沒有對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有很好的認識,盲目與人比較,常會導致自己的心情壓抑。因此需要先對自我的能力進行一個全面的、綜合的評估,包括性格特點,外部環境,周邊資源等。抑鬱症患者往往會選擇性概括,有一種錯誤的或者是認知的偏差,就單某方面進行比較,這種比較得出的結論,往往會造成情緒抑鬱、焦慮。

欣繪:抑鬱症,為什麼有高發病、高復發、又高致殘的特點?

孫喜蓉:抑鬱症的發病率是非常高的,據研究統計,抑鬱症首次發作,如果不經過藥物治療,大約有1/3患者在一年內復發,50%的患者在疾病發生後2年復發,75%~80%的人可能在5年內會復發。而且抑鬱症的患者如果沒有經過有效的治療的話,有時殘留一部分的症狀會影響到工作、學習和生活,造成社會功能的影響,所以抑鬱症是高復發、高患病,高致殘。積極有效的、持續規範的、全病程的治療可以有效的降低抑鬱症復發率。

欣繪:那麼這個致殘怎麼理解?

孫喜蓉:致殘是指工作、學習、生活等社會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上下班,影響了他的工作效率,學習效率。初發病如果能夠有效治療的話,相對比較預後好一點,如果沒有合理的治療,容易反覆發作,復發率越來越高。這點說明首發患者要要進行系統治療,復發一次容易加重一次,相應的一些社會功能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在全病程治療的時候,反覆發作三次以上的,基本上都是要終身長期治療,是否需要終身的服藥,還要結合抑鬱症的輕、中、重程度。如果中重度的話,還是要堅持要長期服藥。

欣繪:為什麼會復發,可能這其中有個因素就和你比如說不當用藥停藥也是有關係的?

孫喜蓉:是的。如果不堅持服藥,如果外部的環境又激發一些誘發因素,加上素質因素(素質因素即人格特徵,如焦慮,容易抑鬱,內向又不願意與人溝通,自我封閉、自我防禦、又不太相信別人)等。在諸多不良因素(危險因素)中,我們發現喪偶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抑鬱症發病的危險因素。還有一個持續因素,這類患者往往缺少很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比如說朋友不是很多,家庭關係不太好,夫妻、父母子女等等,不能給到他很好的支持,給到他的疏導,給到他情感上的支持,這些患者就會容易復發。

欣繪:抑鬱症的發病因素中,是否和原生家庭有關係?

孫喜蓉:是的,抑鬱症的發病因素當中,除了基因的因素(生物學因素),環境(如家庭環境)對抑鬱症的發病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曾有過童年創傷的患者,其身體、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在兒童青少年關鍵時期,特別是兒童青少年關鍵時期,心理遇到了障礙,遇到了問題,如果沒有很好的調適,或者如父母沒有教育調整,那麼可能是他以後發病的因素之一。抑鬱症並不可怕,它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常見病多發病,還是能夠可控、積極治療恢復正常。

在抑鬱症患者治療中,主要是讓他們從心裡上有了希望,就有了動力,抑鬱症患者往往是動力缺乏,我們希望每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發電站,而不是儲蓄池,能夠自己產生無限的動力,擁有內在動力,就能夠有正能量多一點。

同時,自律對於抑鬱症患者有一定的重要意義,生活比較有規律,有計劃性,有規律的生活對情緒穩定也是有好處,因為往往不確定的因素(缺乏掌控感)是引起焦慮、情緒低落的原因之一。

8

抑鬱症的治療

欣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他不接受治療?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抑鬱症嗎?

孫喜蓉:一個是可能知識普及的關係,另外一個可能也是一個病恥感。因為現在普通大眾對心理疾病還是有社會偏見,有了病恥感,一般人們習慣能摒就摒,不希望去醫院看病,真正要到非常嚴重,才被迫會去醫院診斷、治療,這樣可能延誤了前期的、很好的、最佳的治療的時期。無論什麼疾病,肯定是早發現早幹預比較好的。

欣繪:聽眾王先生的問題

前段時間失眠非常的厲害,很想去看病,醫生說,如果是看失眠的話,很可能就要在所屬地居委會要登記。很怕這種登記,就不敢再去醫院看了。

孫喜蓉:這位聽眾可能有點擔心多了,一般的睡眠障礙不需要到居委會登記,從我們的精神障礙患者的管理來講,只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可能會影響到公共衛生安全,才會作為疾病報病系統,到居委會進行報備,主要便於居委幹部、精防醫生等後期隨訪。

欣繪:如果患者明白自己存在抑鬱的問題,但還能堅持正常工作。這種情況下需要藥物治療嗎?

孫喜蓉:如果能夠正常工作、學習、生活, 增加了與社會的連接,社會的溝通,其實對抑鬱症來講也是一個是治療方法。藥物治療要看輕度還是中度,重度?重度:我們建議是藥物治療,如果輕中度,可以通過自我的一些調適、轉移注意力,加強運動、聽聽舒緩的音樂、瑜伽治療,跟朋友溝通交流聊聊天。如果能夠通過這些方式,能夠把情緒調節的比較舒適,情緒能夠激活,就沒有必要採取藥物治療。因為一旦開始藥物治療,不可以隨隨便便吃藥的,歲歲便便停藥,需要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欣繪:希望他我們大家能夠依靠,比如說自己的意志力,或者說我們自己培養各種興趣愛好,能夠讓我們自己達到一個自愈的效果。

孫喜蓉:是的,如果在自愈(自我療愈)能力較薄弱的情況下,也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不是一上來就需要用藥。除了自愈(自我療愈)的方法之外,還可以用一些心理治療,系統的心理治療其實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時間相對比較長,我們目前常用的心理治療有認知行為治療,因為一般抑鬱症的患者往往是存在很多負性的認知,他都是自我歸因,消極歸因的,自責自罪的,可以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家庭包括如果有家庭問題的,有夫妻關係問題的,可以用家庭治療,有一系列的心理治療方法也是可以治療的,暫時也不用考慮用藥治療好。

9

兒童、青少年也會得抑鬱嗎?

欣繪:聽眾馬小姐,她說他想到了以前學生時代有一位平時非常開朗活潑的女生,因為抑鬱自殺了,怎麼就會這樣子呢?

孫喜蓉:確實是這一類抑鬱叫微笑型抑鬱,或者是隱匿型抑鬱,就是說一個人的表面根本看不出看不出她不開心。其實她的內心世界非常抑鬱了,消極自殺的念頭都出來了。她表面和正常人一樣,要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給大家看,所以這個叫微笑型抑鬱。

欣繪:這個會和人格分裂有關係嗎?就是我呈現給你是我特別開朗的一面,往往我的內心世界已經崩塌了,特別的痛苦。

孫喜蓉:其實這種情況下人格是有缺陷的,人格分裂還不算,那麼其實人格還是有缺陷的。這種人往往是有一些衝動型人格,既然要自殺或者有這種念頭了,性格的因素當中有一個衝動性在裡面。

欣繪:我就在想他剛才講到的是他學生時代一位女生,為什麼孩子們也會抑鬱?

孫喜蓉:因為現在確實孩子們的抑鬱發病率非常高,像在我的門診當中,兒童青少年的抑鬱也非常多。因為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很大,我們的父母其實都是焦慮的父母,都有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潮,孩子們學習壓力也很大,現在補課也很多,外面的學習、做作業,有的甚至要做到很晚十一二點,然後在長期這些不良的因素,很大的學習壓力下,父母的這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壓力下會造成長期的精神緊張。必然會造成他的心理彈性下降,心理免疫力下降,然後就出現情緒低落,往往會第一個出現的就是一個厭學。特別是像這次疫情影響,學習方式改變,開學後很多同學不適應,不願意去上學了。在這種多因素的作用下,兒童青少年的抑鬱的發病率非常高,而且現在大多父母都是焦慮的,教養的方式也存在一些問題,現在很多都有家長群,每天在家長群裡好多信息互相在交流,然後家長變得非常焦慮,然後在他的家庭氛圍也是焦慮的,孩子們接受到的信息也是負性的,所以大環境及教育方式產生了問題,而且家長對孩子的一些期望值太高,又與孩子本身的能力又不成正比,那麼這樣的話往往會產生很大的落差。

欣繪:所以我覺得每當我們父母可能你又在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你們家孩子的時候,請你先問問你自己,當初懷孕的時候,你的初心是不是我只要生一個健康的孩子就好了?

孫喜蓉:是的,在懷孕的時候肯定是希望生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四肢健全就可以了,但是生出來之後就不一樣了,要和其他的孩子相比,人家的孩子怎麼樣,然後期望值又非常高,和孩子的能力又不相匹配。所以我們講孩子出問題了,往往他家庭出現了問題,他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

我們說抑鬱症它還有很可怕的地方在於患者他很難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比如說孩子也很難得到家長的一個理解,家長往往自認為孩子可能就是不用功,可能就是矯情,可能就是太作。其實我倒覺得,不光是孩子家裡的老人、孕婦、產婦有情緒方面的情況,希望家人能夠給到多一點的理解和支持,能夠幫助對方迅速的康復起來。

抑鬱症可能只是一個情緒的重感冒,他的到來不是說讓我們就是永遠陷在痛苦的深淵,而是為了能夠正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經過風雨的洗禮,早日走出抑鬱。當然如果說你無法自救自度,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因為抑鬱它並非是與生俱來不可挑戰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都很仇視父母?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抑鬱症是一個在生活中經常出現的詞語,我們對它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呢? 抑鬱vs抑鬱症 抑鬱是一種常見的情緒,伴隨有短暫的情緒低落的特徵,是每個人都會體驗的情緒,具有來的快、消失得也很快的特徵。周圍的人善意的關心就能讓人輕鬆走出抑鬱情緒。
  • 「原生家庭」成熱詞:變遷中的個體與家庭關係再思考|特別策劃
    安慰在社交平臺上,網友們看到別人的經歷後也不忘送上自己的關懷,特別是「抱抱」「可愛」和「加油」,在詞雲圖中佔比較大。調侃此番「原生家庭熱」是由電視劇引起,所以不少討論都是和劇中情節直接相關,網友對蘇大強各種「作」的表現和蘇明玉應該如何處理家庭關係有著鮮明的個人看法,還有評論表示對「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存疑,「吃瓜」「Doge」也成為高頻表情。
  • 口腔白斑病的發病因素是
    口腔白斑病的發病因素是?口腔白斑雖是比較常見的疾病,並且其症狀損害也比較大,會出現口乾、進食庸俗等症狀。但咱們對其病因是否了解呢,這就由專家為口腔白斑患者講述一下。口腔白斑病的發病因素是:1.吸菸等理化影響流行病學的查詢顯現,白斑的發作率與吸菸史的長短及吸菸量成正比關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每日吸菸支數×吸菸年數>400支/年,發作白斑的風險度添加。喜飲烈性酒、食過燙或酸辣食物、嚼檳榔等部分理化影響也與白斑發作有關。
  •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時間:2020-04-02 17:05   來源:美一下女性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原生家庭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對子女婚姻的影響有多大? 我們會聽到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兩種術語,分別代表的家庭情況是不一樣的,其中原生家庭什麼意思呢?
  • 抑鬱症成自殺最大「兇手」 發病高峰年齡為20至60歲
    抑鬱症為什麼頻發 有數據顯示,抑鬱症發病高峰年齡為20至60歲。目前,抑鬱症的發病趨勢呈現出年輕化、老齡化、全覆蓋的特徵。 不可否認,抑鬱症的頻發與時代、與環境有關。 「門診經常會有十幾歲的小孩子被診斷患上抑鬱症,年輕化的趨勢還是比較明顯。」
  • 老年抑鬱症的預防和護理
    其發病率居高不下,且逐年增加,對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已成為全球性的重要精神衛生保健問題,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各國的防治目標之一。老年抑鬱症泛指發生於老年期 ( ≥ 60 歲 ) 的抑鬱症,包括原發性抑鬱 ( 包含青年或成年期發病,老年期復發 ) 和老年期的各種繼發性抑鬱。相關文獻報導,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存在明顯抑鬱症狀者佔 16% ,其中重症患者超 50% 。
  • 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多重要?對孩子性格、未來生活和婚姻都有影響
    在心理學越發普及的今天,人們對於心理學上的概念多了更多的了解和接納。比如說「原生家庭」這個概念更是時不時地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所談及。而在孩子的成長中,原生家庭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環境因素,不管是好是壞,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將會伴隨孩子一生。
  • 心理疾病如焦慮症和抑鬱症,它們是精神病嗎?
    可以這樣說,精神病人發作的時候認知和行為會出現絕對紊亂,他們會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這稱為精神病。通常意義上的精神病不包括強迫症、焦慮症、抑鬱症,為什麼?抑鬱症、焦慮症患者想要攻擊這個人的時候,他會有很多想法的,比如不道德、被指責、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的行為可控可自制,只是克制的時候會非常痛苦,這是核心差異。
  • 原生家庭是什麼?
    隨著心理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被更多的人熟知(雖然不全是正確的認知,但是畢竟要有個過程),「原生家庭」的概念深入人心。原生家庭是什麼?我做個類比你就知道了:「原生家庭關係,原生親戚關係,原生親家關係」,「原生班級關係,原生年級關係,原生學校關係」,「原生小組關係,原生部門關係,原生公司關係」。怎麼樣,是不是感覺好像明白了點什麼?包括原生家庭在內的各種關係,其實都是「原生環境」關係。在職場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學校被PUA,是你太弱了。在家庭被PUA,同樣是你太弱了。
  • 《重啟人生》:原生家庭帶給我們創傷,就不要再把傷害傳給孩子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女士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從我們出生起,父母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夫妻關係等因素,就在我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而我們的人格正是在7歲以前,由這種看不見、記不得的力量下塑造完成的。
  • 骨關節炎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係?老年人骨性關節炎怎麼治療呢?
    骨關節炎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係?老年人骨性關節炎怎麼治療呢? 生活中很多人都受到骨關節炎的侵害,但對於患病原因並不是很清楚,不能提早防治,導致病情惡化。骨關節炎可由多種不同原因引起,最後發生共同的病理變化。骨關節炎可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 斬斷輪迴,摒棄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因素
    甚至有些經驗,比如穩定、搞關係、聽話這些,在越靠近大的地方、越貼近市場的環境,就越沒有用,反而會毀了你。 追求穩定、拼命搞關係、一味的吃苦…典型的窮人思維,長久如此,大概率還是成為你的父母,只能走他們的老路。 當父母不知道如何賺錢,你在他們身上也學不會怎麼賺錢。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在孩子幾十年成長的歲月中,在幸福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總是在學習、考試、選擇、工作、婚戀、社交等各個方面,更加自信,做得更加遊刃有餘,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社會精英,而且這些精英的背後,有很大一部分代表著幸福原生家庭在社會競爭中的勝利。
  • 抑鬱症為何盯上孩子?
    更嚴重的,會在痛苦和煎熬中選擇用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作為反抗或者暫時的解脫,有的甚至覺得活著沒意思,產生自殺的念頭乃至行動。 「我接診的不少抑鬱症青少年,都會有自殘表現,他們會用銳器傷害自己。」吳傳東說近期他接診的一名9歲兒童,發病時會用頭撞牆。
  • 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對孩子一生的影響
    提起原生家庭,總有人會不屑一顧,甚至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原生家庭,但是我想說的是,包括這起案例在內的幾乎所有的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衝突與矛盾,都與原生家庭的影響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原生家庭的影響不會因為我們長大,或者因為經歷了外界的很多事情而有任何的改變,這種影響會一直伴隨我們一生,直到有可能將來又通過你的影響給到下一代!
  • 進食障礙和抑鬱症有何關係
    在抑鬱障礙患者的症狀中,食慾減退是常見症狀之一;在非典型的抑鬱障礙患者中,食慾可有增加。和食慾減退與食慾增加不同,一組獨立的進食障礙與抑鬱症也有關聯。   進食障礙是以進食行為異常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精神障礙,主要包括神經性厭食症、神經性貪食症和狂食障礙等。
  • 心理學深度剖析:決定我們人生的,不是基因和原生家庭,而是自己
    到底是基因,還是原生家庭,讓閨蜜成為現在這樣的樣子?兒童心理醫生、關係精神分析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博士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中,揭開了困擾在我心中很久的謎團。詹姆士博士在書中,運用了大量的人類基因組織的研究,來論述我們之所以與父母相似的原因並非是基因決定。
  • 內源性抑鬱:比患抑鬱更可怕的,是「病恥感」和汙名化
    "很多人都以為,只有生活當中發生重大變故的人才會患上抑鬱症。其實並不是這樣。大家熟知的是「反應性抑鬱症」,因為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發展出的應激變化;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內源性抑鬱症」,並沒有明顯誘因,往往是因為生理症狀變化引起的。
  • 自卑、敏感、膽小……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該如何修補?
    在知乎上搜索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關注量上萬,瀏覽量更是超百萬,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力之大已經不言而喻了,可是如何改變那些不好的影響?又如何去修補原生家庭造成的性格缺陷?最近在讀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推薦給大家。
  • 原生家庭對女兒的影響有多大?這部豆瓣高分電影給出的答案太扎心
    文 | 果果 砍柴書院專欄作者編輯 | 毛毛雨 知愚姑娘微博上有個熱帖: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網友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原生家庭的不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致命的。在原生家庭中獲取不到足夠的愛,會讓一個人缺乏安全感。而在長大以後,這種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在極度地想要被認可,被接納,被愛,但是往往事與願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