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2020-12-03 騰訊網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

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退守臺灣島的部隊總人數在60萬人以上,而各級軍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臺灣,以確保部隊不會譁變。這樣一來從大陸來到臺灣的人口數量約有200萬。但是200萬人在臺灣當時的700餘萬總人口中還是只佔少數,原住民才是大多數。49年後國民黨當局為便於管理,在島內推行了統一的「國語」,多數原住民的口音不好改,帶著方言特色,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我們熟悉的「臺灣腔」國語,佔了島內的大多數。而發音標準的「國語」,則是和大陸的普通話一樣,以類似鄧麗君這種父輩移居臺灣的人士為代表,國語發音極其標準,在臺灣省內也是存在的。

說完「國語」的情況,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何普通話和國語的發音是一樣的。大陸人口在49年便超過了4億人,所以不用說大家也知道,發音上南腔北調,各省方言差異極大,如果沒有一定的基礎,像粵語和各少數民族的語言,一般老百姓根本無法互通,政府在各種工作場合也有障礙。所以大陸在1956年2月開始正式推廣普通話。關鍵點來了,這套普通話的規則並不是臨時制定的,而是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行推動。而這個「原有基礎」,就是1945年時國民政府在大陸開始推行的「國語」。

換句話說,49年後臺灣推行的國語發音,跟45年起在大陸推行的發音規則,完全是一套東西,也就是後來五十年代大陸使用的普通話。這便是臺灣人民至今講的國語和大陸百姓用的普通話高度相近(刨除臺灣腔的因素,實際是一回事)的原因了。其實中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方言不通的問題自古就存在,明清時期政府已經在這方面採取措施,1909年晚清政府就曾經制定過一版統一語言的規則,而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相關焦點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
  • 還叫「國語」不叫「普通話」?
    全國政協委員許世銓,以臺灣問題研究專家的角度,闡述了他和另10位委員為此專門提案的理由:一方面,「普通話」並不是普通沒特點,而是「普遍」的意思,「國語」的表述更準確;另一方面,臺灣、香港、澳門都把「普通話」稱為「國語」,改回舊名,兩岸認同度將更高,更利於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為何我們以前看到的香港電影國語版,都是臺灣配的音?
    為什麼不叫普通話版本?從國語這個說法,我們就可以明確,港片的國語版本大多數都是和臺灣有關。很多人以為當年港片的國語版本,是為了方便在大陸發行,所以要配音,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港片的國語版本,本來就是特供臺灣市場放映。說到這裡,咱們就不能不說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常識了。其實上世紀8、90年代香港電影的繁榮,那段港片的黃金時代,它的根基都在臺灣。
  • 國民黨的新五軍軍長,投誠後主動留在大陸,卻在「鎮反」中被處決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眾多追隨蔣介石的國民黨將領也等來了不同的結局:有的選擇繼續追隨蔣介石,最終逃到臺灣,比如周至柔等;有的選擇留在大陸繼續頑固抵抗,比如胡宗南(1950年才逃到臺灣);還有更多的將領選擇起義投誠,加入解放軍。
  • 臺灣人說話很多發音是錯的?細數兩岸發音的不同及其歷史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疑問啊,就是當我們看臺灣影視劇或者節目的時候,他的一些文字的發音和我們的發音不一樣,還有一些臺灣歌手的歌曲,裡面也有很多發音不一樣。很多人小時候因為看臺劇就受影響,然後在學校讀錯字就會被老師罵。
  •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表音文字,必須做到「語同音」,否則的話,每一個單詞就會有不同的發音,發音不同,拼寫規則也會不一樣,這樣就無法做到文字的統一。漢字只要書同文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語同音。 因為漢字傳播到日本、韓國和越南時,日本人、韓國人和越南人學的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漢語的發音。
  • 1960年,解放軍進入緬甸境內20公裡,打擊這支國民黨殘軍
    1949年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四野先遣兵團等部隊向東南,西南,中南各省挺進,橫掃國民黨殘餘勢力。這些國民黨軍一路南逃,有的被解放軍俘虜,有的逃往臺灣,還有的逃往越南,緬甸等國家。
  •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最近教育部的相關官員對外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實現了普通話的雙向交流,但是依然有四億多人口只能實現普通話的單向交流,意思就是只能聽懂普通話,但是不會說普通話!
  • 官至國民黨軍中將的地下黨,犧牲後骨灰被從臺灣秘密運回大陸
    民國時期,當時不論是國民黨方面還是共產黨方面,都有自己的情報機構。在國民黨方面,比較有名的是陳立夫,陳果夫領導的中統,還有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而在共產黨方面,最早是上海特科,還是李克農,潘漢年領導的社會部。
  • 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這種情況在當時的社會其實也是得到了國家的注意,正是因為如此,一種語種需要站出來作為中國的通用語言來讓大家方便交流。民國政府成立的時候,就已經準備統一讀音了,也幸虧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字早已經統一,不然這個問題就更難解決了。中國的方言有很多種,不過其中有幾種人口使用的比例還是比較大的,比如粵語和陝西話。
  • 旅遊小知識:看一下臺灣跟大陸的語言差異,去旅遊的時候注意點
    旅遊小知識:看一下臺灣跟大陸的語言差異,去旅遊的時候注意點文/縱為浮雲能蔽日排灣族有69625人,分布在屏東、臺東兩縣,過去也以狩獵火耕為生,部落領土屬於一位或數位頭目,由長嗣貴族繼承頭目職位,凡是庶民耕獵所得,都必須納租給頭目,而頭目對庶民有照顧孤老之義務,目前頭目的職能僅限於祭典祭司而已
  • 島內這個效仿大陸提案,意外獲綠營支持
    1945年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後,無論當局還是民間都使用威妥瑪拼音,1996年以注音二式作為統一全臺街道譯名的版本。目前,經常使用的注音符號有37個,臺灣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都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而臺灣的羅馬拼音系統,在多年來的發展中,一直沒能取代注音符號。
  • 林文龍充當郭可盈國語老師 語言功底令人稱讚
    在節目中林文龍以他標準的國語,超凡的唱功令主持人及現場觀眾都感到驚訝,不禁大讚他厲害。  問及林文龍的國語為何如此厲害,他表示因為自己喜歡唱國語歌,原來唱國語歌是可以學習普通話。他還現場演唱了「隱形的翅膀」,和「吻別」,其演唱功力絕對達到專業水準,而且普通話發音準確,咬字清晰,在香港藝人中來講,絕對稱得上講的非常棒的了,但當主持人稱讚他時,他還謙虛的表示自己仍有一些特別字眼的咬字發音不夠準確,還需要多多學習。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臺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九二共識」本為國民黨手中的一副好牌
    臺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接受訪問時表示,中國國民黨9月6日全代會通過「新兩岸論述」,即基於「憲法」的「九二共識」。大陸方面或許不全然滿意,但應該知道這是臺灣內部在新的時代要求由「模糊」到「清楚」的民意,重要的是,國民黨未來能否以在野身份做出對臺有利的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