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2021-01-08 中國臺灣網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臺灣一直沿用「國語」一詞至今。

  現在臺灣會說「國語」的人,將近90%。50歲以下不會說「國語」的人很少。

  在臺灣是怎麼學普通話的?臺灣中小學都實行「國語教育」,老師用「國語」講課,學生要用「國語」回答問題,所以從小就學習講「國語」。

  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在臺灣會講「國語」的人並不多。那時候,臺灣人主要講方言——閩南話和客家話。此外,就是日語。

  從明朝以來,大批福建人移民臺灣。他們講閩南話。如今,臺灣最多的是閩南人,佔總人口的73%。閩南話成了臺灣最主要的方言,稱為「臺語」或者「臺灣話」。

  後來,來自廣東(主要是廣東梅州一帶)的移民也大批移居臺灣,他們講客家話。如今在臺灣,客家人佔總人口的20%。

  臺灣的原住民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只佔總人口的2%。原住民講南島語言。

  除了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之外,還有佔總人口13%的外省人。外省人來自中國大陸各省,大部分都會講「國語」。

  在臺灣,大部分人既會講「國語」,又會講閩南語。這樣的「雙語族」佔總人口的70%。不過,在我「聽」來,這些「雙語族」所講的「國語」,往往帶有明顯的「臺灣腔」。

  追根溯源,「國語」在臺灣如此普及,要感謝國民黨政府當年大力推行的「國語運動」。

  跟臺灣人打交道,我發現有的常用詞,臺灣人的發音與大陸人不同。比如,我在美國舊金山觀看臺灣頒發電影「金馬獎」的實況轉播時,臺灣主持人把「主角」、「配角」的角念成「腳」,而不念「覺」,以為念錯了。可是,到了臺灣,發現那裡人人都念「腳」,方知按照臺灣的「國語」是這麼念的。

  臺灣朋友常說「男生」、「女生」,在大陸人聽來,仿佛是指「男學生」、「女學生」,其實是指年輕的男人與女人。

  不過,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臺灣人講「國語」,總是把「我和你」的「和」念成「汗」。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探根求源,這才發現,把「和」念成「汗」原本是北京的土語。從1946年5月1日起,臺灣電臺由「老北京」齊鐵根先生每日清晨七時起作「國語讀音示範」,播講民眾「國語」讀本、「國語」會話。齊鐵根先生按照北京土話把「和」念成「汗」。從此,那麼多的臺灣人,都把「和」念成「汗」。(來源:北方新報)

[責任編輯:石宏]

相關焦點

  • 「普通話」為什麼稱普通話?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普通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出版過一本書《漢語淺談》,書中專設一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王力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 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
  •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最近教育部的相關官員對外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實現了普通話的雙向交流,但是依然有四億多人口只能實現普通話的單向交流,意思就是只能聽懂普通話,但是不會說普通話!
  • 為什麼福建人會講我們臺灣話?臺灣遊客的奇葩問題令人發懵!
    為什麼福建人會講我們臺灣話?臺灣遊客的奇葩問題令人發懵!文|阿歐這裡是行在歸途,遊山玩水看世界,我是你們的老朋友阿歐,今天要和大家談一談我們和臺灣省遊客的不同之處。像臺灣有很多的節目都會報導我們中國大陸的進程,很多年前,我們跟隨著臺灣的腳步,跟隨著臺灣的前進,現在,臺灣跟著我們的腳步,跟著我們前進,很多臺灣人都到我們內地來發展尋找機會,而臺灣人和遊客去的最多的也就是福建省了,因為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和臺灣非常的接近,兩者就是隔了一個臺灣海峽。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最燙嘴的普通話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遊樂王子靜默幾秒,高冷地回答道:「雨女無瓜(與你無關)」。
  •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四川話被譽為「最難懂的方言之一」,當然川普也成功地被調侃成「最難懂的普通話」。講起四川方言,可能知道的人還不少,但其中那個音腔調調能讓你感覺到些許的善意,所以許多人外地人都不曉得別人講四川話,即使對方笑眯眯,你也不能曉得別人是不是在罵你。但四川人民還是非常的熱情,其中熱情到許多你的碗裡面必須得有辣味。至於講川普有多難懂?可能外地人根本不能夠理解這層意思,明明是一個相同的意思,但用川普說出來卻能讓你忍俊不禁。
  • 普通話是如何普及的
    之後他去武漢教中學語文,然而學生們「照例的說聽不懂」,直至後來去廈門教華僑子弟和閩南各縣學生,他才遇到知音,他們「個個都會講國語,沒有人再說聽不懂我的話了」。正是在這些人的持續努力下,一些文化普及程度較高的區域,越來越多的新學生開始接受普通話。學者洪業1924年回福州時受邀到處演講,他「發現各校學生都會講國語,使他非常詫異,僅僅十年之前,他還是全校師生中唯一會講官話的人」(陳毓賢《洪業傳》)。1928年北伐的成功也使國語成為教學用語和社會交際語的運動,得到了一股強大推動力,其影響甚至波及泰國華人社會(施堅雅《泰國華人社會:歷史的分析》)。
  • 去臺灣玩,為何一眼就被認出是大陸人?臺灣人:這幾點暴露了
    臺灣一直是旅遊的熱門景點,加上如今去臺灣的籤證變得越來越便利,每年也會吸引很多的大陸遊客前來旅遊,參觀臺灣的風景同時,還是很多女生購買商品的聖地,可是為什麼我們都是黃種人,在外貌上都一樣,他們是怎麼一眼就能區分出來呢?原來是這幾點暴露了。
  • 中國臺灣省和廣東省,普通話比較「另類」,聽著感覺很彆扭
    其中一個是我國的臺灣省,臺灣人也會說方言,比較常見的有閩南語、客家語等,一般人聽不懂,所以很注意普通話教育,但是你知道,臺灣人的演講不再是「唉」的問題,感覺他們說第二種普通話,看過臺灣電視劇的人會發現臺灣演講都是「咆哮~你為什麼是紫色」,翻譯的話是「你怎麼了」。或者:「你創造了它嗎?
  • 港臺演員拍劇 普通話表演模式受考驗
    【花絮】  劉玉翠拍《楚喬傳》,用普通話夾廣東話念臺詞  劉玉翠:宋大娘很多時候都是在罵人嘛,需要說話特別快。(我)一邊想普通話發音一邊拍,就變得不是很流利。導演想了一個辦法,有時候(臺詞)中間我就用廣東話來代替。比如第一句我說普通話,然後最後一句再說回普通話,讓對手知道我說完了。
  • 深圳人是怎樣「學會」說普通話的?早期開會得找幾個方言翻譯
    原標題:深圳人,是怎樣「學會」說普通話的晶報2019年05月15日訊 深圳人說什麼話?當然是普通話啦!確切地說,深圳人說的,是帶有中國各個省份的各種口音的普通話。但是今天的深圳人或許想像不到,就在上世紀80年代,特區建立之初,深圳曾經是全國公認的普通話「沙漠」。
  • 《巴啦啦小魔仙》因為塑料普通話再次走紅
    提到《巴啦啦小魔仙》這部作品的名字,算得上是不少國內動漫愛好者的「童年記憶」了,當初這部作品不僅有真人版電視劇,還有動畫播出,而最近,這部作品突然又一次火了起來,成為了大家討論的熱點,而這次之所以火是因為裡邊的主人公們說的塑料普通話。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
  • 「香港鍾南山」在公開場合講普通話,為什麼會有人感到不舒服?
    自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就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兩文是書寫中文、英文,三語指說廣東話、英語、普通話。從1998年起,全港小學、初中、高中都開設普通話課,還有部分學校以普通話作為語文課的授課語言。年輕一代人接受普通話教學的條件遠勝於前代人。此外,這些年,隨著內地與香港人員往來頻繁,在銅鑼灣、旺角、尖沙咀等商業中心,會說普通話已成為做生意的重要條件。
  • 普通話不標準的伍佰,為什麼只有他可以唱出《Last Dance》的精髓
    但說來也奇怪,這麼多人唱過伍佰的這首《Last Dance》,但真的要論聽起來的感覺,還是感覺只有伍佰自己能唱出他自己這首歌的精髓,其中的韻律感和曲調,感覺其他人怎麼學都學不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那就是伍佰的普通話是不怎麼標準的,他的普通話仿佛還夾雜著一點鄉音,在唱歌的時候普通話不標準一般都會讓人覺得有幾分彆扭,一開始聽伍佰唱歌的時候,他開口就讓人有這麼一種微妙感。但神奇的是,《Last Dance》這首歌,還真的只有伍佰這樣普通話不標準的唱法聽起來好聽。
  • 普通話測試命題說話——學習普通話的體會
    說到考普通話,大家可能都覺得很簡單。的確,在全民普通話的今天,普通話已經是交流的基本媒介。然而,在我經過一段時間對考取教師資格證的朋友考普通話的情況的觀察,發現事實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樂觀。就拿語文教師的普通話水平來說吧,必須考取二甲等級才能任教語文。
  • 還叫「國語」不叫「普通話」?
    政協委員:表述更準確,兩岸認同高  本報北京專電 特派記者蔣錚、周敏、餘穎、李宜航、張演欽報導:「普通話推廣好處多,但我們建議改稱老名字———『國語』。」全國政協委員許世銓,以臺灣問題研究專家的角度,闡述了他和另10位委員為此專門提案的理由:一方面,「普通話」並不是普通沒特點,而是「普遍」的意思,「國語」的表述更準確;另一方面,臺灣、香港、澳門都把「普通話」稱為「國語」,改回舊名,兩岸認同度將更高,更利於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 你說的每一句「普通話」:為何浸透了血淚和徵服?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
  • 臺灣省資訊|你對臺灣偶像劇有哪些美好的回憶?
    微笑pasta,我最喜歡的偶像劇,沒有之一,我很多朋友都不能理解,其實我自己也說不清為什麼,它沒有勾心鬥角,也沒有愛恨糾纏,就是很簡單地喜歡或是不喜歡,友情或是愛情傻傻分不清楚,很輕鬆,很溫暖,這十年,我看了幾十遍,每一次都還會笑出來,用劇裡的話來說:「這就是微笑pasta的魔力啊~」《命中注定我愛你》多少年回看還是覺得「天啊太暖了啊啊啊」簡直是童話,其實那段時期的臺灣偶像劇質量都很高,從顏值演技到劇情布景
  • 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展映
    從2010年到2012年連續三屆臺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都被紀錄片抱走;臺灣電影金馬獎上也出現了《看見臺灣》《日曜日式散步》等最佳紀錄片,另一方面,大量作品通過院線上映,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它們記錄臺灣人、講述臺灣事,強調「在場」紀錄而非官方紀錄片系統生產,從下而上地呈現臺灣人民的視角和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