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為什麼稱普通話?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2021-01-20 人文使者

「普通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

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

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出版過一本書《漢語淺談》,書中專設一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王力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人們一般將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稱為「藍青官話」,「藍青」的本義是顏色混雜,「藍青官話」是指夾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因為這種話大多在官場使用,所以稱為「官話」。

後來,大家都說這種大多數人都能聽明白的話,包括尋常百姓,「官話」不再限於官場,於是在民國初年出現了「國語」,代替「官話」,有了「民」味,開始接地氣。

但是,「官話」、「國語」都有不妥,因為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並不是所有人都使用漢語,不能將漢民族的共同語言作為「國語」。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進行文字改革時,經過專家學者充分科學論證,決定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採用將過長的音節節縮的方式,簡稱「普通話」。

相關焦點

  • 中國有國旗、國歌,為什麼沒有國語?我們為何不稱普通話為國語?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漢字是語素文字,而非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必須做到「語同音」,否則的話,每一個單詞就會有不同的發音,發音不同,拼寫規則也會不一樣,這樣就無法做到文字的統一。漢字只要書同文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語同音。
  • 還叫「國語」不叫「普通話」?
    政協委員:表述更準確,兩岸認同高  本報北京專電 特派記者蔣錚、周敏、餘穎、李宜航、張演欽報導:「普通話推廣好處多,但我們建議改稱老名字———『國語』。」全國政協委員許世銓,以臺灣問題研究專家的角度,闡述了他和另10位委員為此專門提案的理由:一方面,「普通話」並不是普通沒特點,而是「普遍」的意思,「國語」的表述更準確;另一方面,臺灣、香港、澳門都把「普通話」稱為「國語」,改回舊名,兩岸認同度將更高,更利於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 臺灣人為什麼都會說普通話?
    來到臺灣,我發現臺灣人的普通話,普遍比香港人好。在臺灣,把普通話叫做「國語」。細細探究起來,其實「國語」一詞早已有之。  1902年,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總教習吳汝倫前往日本考察,見到日本正在推廣「國語」,又稱「共同語」。吳汝倫回國之後,提出中國也應該推廣「國語」。他以為,中國的「國語」以北京話為基準。
  • 為什麼普通話是國語,各地方言互相較量,沒想到河北一小縣城勝出
    當初有一傳言,說粵語就因為差了一票,要不就是國語了,其實這只是一個謠傳,但是當時很多人卻信以為真了。其實很多地方都有相同的說法,比如陝西人也說自己家鄉的話差一票就獲選了,只不過因為當時有一個投票人去廁所了,才導致沒有選上。去洛陽打聽一下,洛陽人也說差一票,全國還有很多地方都說差一票,大家都說的和真的一樣,其實國語的確立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並不是大家一起投個票就可以決定的。
  •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
    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了,只是叫法不同,普通話真的不「普通」!最近教育部的相關官員對外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實現了普通話的雙向交流,但是依然有四億多人口只能實現普通話的單向交流,意思就是只能聽懂普通話,但是不會說普通話!
  • 普通話標準音為何從河北灤平縣採集,而不是北京?
    普通話作為一種普遍使用的通用發音,大力度推廣,對全國各地的融合、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很多人都以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其實有些誤區,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只不過普通話的標準音採集地卻主要在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灤平縣是河北省承德市下轄縣,總面積3213平方千米,位於承德市西部,處於京冀蒙的交通要衝、京承走廊之間,縣城距北京市二環約165公裡,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
  • 臺灣省講的「國語」,為何跟普通話發音這麼像?原因你未必能想到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其實嚴格來講兩者不僅僅是相近,理論上講大陸普通話的發音規則、聲調和臺灣省使用的「國語」是完全一樣的。之所以不少臺灣人的國語帶著「臺灣腔」,是受到臺灣原住民發音特點的影響。1949年前後,國民黨軍退守臺灣島的部隊總人數在60萬人以上,而各級軍官的家眷也被先期送往臺灣,以確保部隊不會譁變。這樣一來從大陸來到臺灣的人口數量約有200萬。
  • 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很多朋友注意到,我國臺灣省的民眾除了使用方言之外,基本都會說「國語」。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
  • 普通話是如何普及的
    1902年秋,《教育世界》刊出沈紘譯《歐美教育觀》一文,內有專節強調「國語教學之必要」,正式提到「國語」的稱謂,指出:「環球各國,無不教授國語,以國民之團結賴以鞏固也。欲滅其國家,必先禁其國語為第一政略,蓋可破壞其國民之團結,而使其同化於我,帖然而為我之新領土也。」在此之前,「國語」一詞都被少數民族政權用以指稱本族語言,如北朝的鮮卑語、金代的女真語,元代指蒙古語,而清朝則指滿語。
  • 《山海情》:為什麼有方言和普通話兩個版本,真實原因竟是這個!
    閆妮只出現在開頭,但因為很多觀眾一開始看的是國語版,所以對此深有芥蒂。但是,如果你回顧一下方言的原版,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事實上,張嘉譯也有同樣的情況。在《山海情》中,張嘉譯不僅挺直了腰杆,還以真實的立體塑造了農民的形象。  此前,我寫過一個關於《山海情》的故事,明明發生在寧夏。為什麼演員的原聲都是陝西話?
  • 訪談︱王東傑:「普通話」是如何產生的?
    直至清末,朝野各方才將「統一國語」推上日程。這是後來「國語」、「普通話」出現的發端。然而這場運動的初衷不僅是要在全國推行標準音,而且要為下層民眾提供識字工具。在清末讀書人的思想中,普及教育和統一語音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 「普通話」是如何誕生的?
    從安史之亂以後,到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後不斷崛起,並南下劇烈衝擊中華大地,由於北方平原地域廣闊、一馬平川,這就使得胡語在北方更容易滲透和流傳,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北方方言更具有異族色彩,而南方由於山河阻隔,卻得以保存了漢民族古老語言的原因。
  • 港人自評英語能力遜於普通話 普通話地位日益重要
    港人自評英語能力遜於普通話 普通話地位日益重要     港府統計處昨公布的調查顯示(香港經濟日報圖)   中新網5月3日電 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日發表有關港人使用語言的調查報告,發現市民自我評估普通話的能力稍高於英語;6至65歲的人口中,僅23.7%自評英語為良好或非常好,比普通話的24.1%略低。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馬未都在節目中介紹,這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科學家、學者用音韻模擬技術,結合史料中的音律記載,還原了宋朝人的口音。有網友感慨:「我活了20多歲,聽了這麼多年河南話,卻不知道宋朝人說話帶著港腔!」也有網友質疑:「這樣的語音還原有多少準確性呢?」
  • 你說的每一句「普通話」:為何浸透了血淚和徵服?
    從安史之亂以後,到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的契丹、女真、蒙古人先後不斷崛起,並南下劇烈衝擊中華大地,由於北方平原地域廣闊、一馬平川,這就使得胡語在北方更容易滲透和流傳,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北方方言更具有異族色彩,而南方由於山河阻隔,卻得以保存了漢民族古老語言的原因。
  • 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方言和普通話轉換真的很難嗎?
    小編有個廣東的朋友外號叫「菠蘿」,是潮汕人,他的塑料普通話就比較典型,屬於比較「燙嘴」的那種。把普通話說出燙嘴的感覺是什麼樣?最燙嘴的普通話當然要從「雨你無瓜」說起,2008年一部《巴啦啦小魔仙》橫空出世,以一口「燙嘴」的塑料普通話,低配版5毛特效,成為回憶中的一股泥石流。首當其衝代表人物就是「遊樂王子」的普通話。「為什麼你老是戴著面具啊?」遊樂王子靜默幾秒,高冷地回答道:「雨女無瓜(與你無關)」。
  •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
    為什麼北京話可以「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四川人:仙人板板四川話被譽為「最難懂的方言之一」,當然川普也成功地被調侃成「最難懂的普通話」。至於為什麼北京話會「打贏」四川話成為普通話,這一點也是有一個故事的。普通話最早是推廣在1913年,那時候民國時期要統一讀音,就好像白話文一樣,要統一,據說粵籍議員和北方議員互不相讓,最終粵語和北京話票數持平,最後還是孫中山先生出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才把普通話交給了北京話。
  • 為何我們以前看到的香港電影國語版,都是臺灣配的音?
    那麼說到為什麼要找石班瑜給周星馳的電影配音呢?很多人有個誤解,說是因為周星馳國語不好,所以要找人專門配音。這個說法流傳很廣。那麼,它是不是真的呢?我要說錯,大大的錯誤。說到這個問題,就涉及到當港片在臺灣上映的國語版配音問題了。今天咱們專門給大家科普一些。
  • 普通話其實是滿州人的蹩腳漢語
    現在通行的普通話,其實是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鮮卑族、女真族等等遊牧民族學習漢文時所說的蹩腳漢語,但他們成了統治階級,於是他們說的蹩腳漢語就成了國語。400年前的北京話:吳語北京自建城以來經歷過了許多個朝代的變遷,自古以來北京話有過多少變化?如何變化?
  • 普通話證書遺失 部門:集體補辦
    鹹寧網訊 記者王恬報導:近日,有網民在鹹寧網絡問政平臺上發帖諮詢,稱自己去年上半年在鹹寧職教集團考試拿到的普通話證,前段時間不慎遺失了,因為疫情影響,一直沒有補辦,想了解一下詳細的補辦流程。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回復,2018年1月1日至今,在鹹寧市普通話測試站三個站點(鹹寧職教集團、崇陽中職、蒲圻師範)參加測試的人可以通過鹹寧市普通話測試站補辦證書。補辦人員需要向鹹寧市普通話測試站提交考生書面申請、身份證正反兩面複印件、在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信息資源網或者普通話水平測試成績查詢系統上查詢到的證書信息截圖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