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2021-01-08 人民日報海外網

在咱們河南老百姓的生活中,每天都接觸到無比熟悉的河南話,「中」「得勁」「吃了冇」「排場」等充滿中州韻味的詞不絕於耳。但近日,收藏家馬未都在一檔節目中揭秘了宋朝人的普通話是如何發音的,聽後讓大多數觀眾感到意外,節目中朗誦的一首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聽起來廣東味兒十足。

許多讀者致電本報希望就河南話的演變問題探一究竟。昨日(31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在查閱史料、採訪專家的基礎上,初步理清了宋朝官話、現代河南話以及客家話、廣東話之間的淵源,在專家看來,它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也有專家認為,咱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其實跟古代河南話的關係不大。

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

馬未都在節目中介紹,這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科學家、學者用音韻模擬技術,結合史料中的音律記載,還原了宋朝人的口音。

有網友感慨:「我活了20多歲,聽了這麼多年河南話,卻不知道宋朝人說話帶著港腔!」也有網友質疑:「這樣的語音還原有多少準確性呢?」在不少網友看來,雖然古代人說話和現代人有很大差異,但是河南話和廣東話之間的距離太大了,兩者在語言長河的演變中又是如何交融、發展的?

馬未都解釋,雖然現代人沒有生活在古時,無法判斷宋朝人到底是如何發音的,但通過科技還原出來的發音相對來講還是有道理的,「語音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改變是一個事實,」馬未都表示,「這不僅僅是地域問題,就算一直生活在一個地方沒有挪窩,口音也是改變的,這是一個規律。」

河南大學國際漢學院教授、「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國家核心專家及河南省首席專家辛永芬則從專業的角度對兩種語言進行了解析,雖然在普通人聽來,宋朝「普通話」跟廣東話有些相似,但區別還是很大的,辛永芬解釋,首先兩種方言的聲調系統是不一樣的,原來宋朝時的聲調有8個,現在的廣東話有9個聲調,而且宋朝時的韻母發音比現在複雜,辛永芬說:「宋朝時重修《廣韻》,聲母有36個,還分清濁音,隨著口音的演變,現在的廣東話也不分清濁了。兩者的區別其實還是挺大的」。

歷史悠久的河南話到底是什麼?

據資料記載,河南話屬漢語中原官話,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通行於河南大部分地區的中原官話,即為人們通常習慣所說的狹義的河南話;其次是通行於豫北太行山一帶的晉語,主要分布在濟源、焦作、新鄉、鶴壁、安陽等地;還有一小部分是通行於豫南地區的江淮方言,以信陽的新縣、光山縣為主。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種方言雖然同屬河南話,但它們之間均不可以順利交流。尤其是江淮方言,在某種意義上屬於河南話向西南官話的過渡地帶,比如新縣、信陽市區南部、羅山縣帶湖北口音,東部潢川、固始、商城帶有濃重的安徽口音。

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新俊告訴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一般意義上的河南話是指第一類中原官話,在宋代時主要是由河洛方言加東京(今開封)方言而形成,是以中古音《廣韻》為代表的音韻系統,「現在的南方口音比如廣東話則較多地保留了中古音的成分,現代語言學家的擬音技術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考了南方方言。」張新俊表示,「所以聽起來宋代『普通話』和現在的廣東話有點像。」

若論其河南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夏朝,據史料記載,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處於夏朝統治版圖中,其方言源自受東夷一定程度影響的華夏語,商朝統治中原幾百年後,商語被中原地區的華夏語所同化,成為今日河南話的雛形,也就是洛陽話。

以洛陽方言為標準音的華夏語後來成為全國通用的語言,魏晉南北朝時,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通語」從中原傳向北方和江左一帶,《魏書鹹陽王禧傳》就有關於北魏孝文帝通令「斷胡語,用正音洛陽話」的記載。南朝宋齊梁陳都建都於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當時的金陵話是洛陽話的沿用。經歷過秦漢魏晉的演變後,隋煬帝楊廣以洛陽為首都,推廣以洛陽話為代表的正音和正語,唐朝時,洛陽話仍然被看作漢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由此可見,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河南話都是官方指定用語,「在歷史上,我們的河南話一直是有延續的,從來沒有斷過。」辛永芬如是說。

「官話」是如何演變成的

馬未都表示,節目中模擬出來的口音並不是某地的方言,而是宋朝的「官話」,所謂官話就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提倡的標準溝通的語言,叫雅言,據說孔子講的就是雅言,因為孔子廣招天下門客,如果用當地方言來講課的話,溝通就是個大問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中國歷代官方語言有雅言、正音、官話、國語等不同的稱呼,也是中國不同歷史時期對「普通話」的定義。辛永芬表示,歷史上各朝統治者規範讀音的最大作用就是便於交流,秦朝雖然提倡了「書同文車同軌」,在文字上實現了相通,但語音並沒有徹底規範,也無法通過行政手段進行規範,只有靠長期的民族融合、人口遷徙來慢慢調整。官話一般是指文人寫字、賦詩、做文章所用,方言更多是為廣大老百姓所用。

「方言是任何歷史時期都存在的,語音從魏晉南北朝到現在也一直在變化,而且一直趨向於簡化。」辛永芬介紹,閩南話、湘語、吳語都是從中古時期的中古語演變來的,但幾種語系相比,變化最快的是北方官話,這跟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相關。

張新俊介紹,無論是官話,還是雅言,在歷朝歷代主要還是以統治者定都的城市方言為主,同時會兼顧這種口音的使用基礎,比如人們現在熟練使用的普通話,事實上,在清朝末年就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政府於1909年規定北京話為「國語」,民國時期曾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河南人的口音變化最快

辛永芬介紹,在全國範圍內的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口音變化是最快的,宋朝時的河南話還是8個聲調,到了明朝就變成了5個聲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元朝到明朝的歷史社會動蕩和朝代更迭。

辛永芬認為,我們現在熟悉的河南話口音是從明朝時期開始逐漸定型的,張新俊的觀點卻是現代的河南話,除了林州話體系外,跟中古語幾乎沒有太多關係,其中主要原因還是元明時期的社會動蕩造成的人口大遷徙使得中原地區的口音發生了很大變化,明朝中期以後,社會逐步穩定下來,中原地區的語言也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形成咱們現在熟悉的口音。

為何單單要把林州話拎出來?原來林州話和河南話並不屬於同一語系,林州話屬於晉語,也和閩南語、廣東話一樣保留了較多的古語成分,有學者認為,林州之所以能夠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其地理原因所致,河南雖大部分地處平原,但林州位於太行山脈,大部分地處山巒,交通閉塞,使得古老的音韻得以延續和保留。

有熱愛古詩詞的讀者會發現,很多詩詞用現代普通話朗讀並不押韻,反而福建客家話、廣東話朗讀會更顯韻律,這種現象也有理論依據支撐。辛永芬解釋,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更接近於古代語言,因為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這兩個地區的變化比較慢,保留了更多的古語成分。因此就有了「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的說法。

張新俊介紹,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也在不斷變化,不能與古語畫等號,只是比較接近而已,「從歷史人口遷徙來看,福建兩廣的居民很多都是南宋以後的中原人遷移而至,與外界接觸少,語言融合慢,所以較多保留了唐宋時期的讀音。另外,很多古詩詞都是根據南宋劉淵的《平水韻》來進行平仄押韻的,當時所有的讀書人都必須遵從,不然就通不過科舉考試。《平水韻》是根據中古音系統編撰而成,結合上述原因,所以我們就感覺很多古詩詞用福建兩廣地區的方言朗讀順口了。」

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特點

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看宋代官話向現代普通話演變的幾個特點:

1.入聲消失。入聲就是一種音節末尾的輔音,又稱入聲韻尾。主要有-p、-t、-k這三種入聲韻尾。此一特點在如今官話區幾乎完全消失,只在南方方言區有所保留。

2.g、k、h聲母的顎化。很多漢字原本為g、k、h聲母,但在普通話中都變為j、q、x。比如視頻中:巧(古音kao或kiao,變為qiao)、間(gan→jian)、期(ki→qi)、橋(kiao→qiao)、久(giu→jiu)、豈(ki→qi)。

3.雙唇鼻韻消失。普通話有前後鼻音之分(-n、-ng),但在古代還有第三種鼻音韻,即雙唇鼻音(-m)。注意,此m不是做聲母,而是韻母。例:金(gim→jin)。

4.m聲母變為w聲母。很多字古代是m聲母,如今變為w。如視頻中「便勝卻人間無數」的「無」字,古音為mu。粵語為mou。

粵語保留的古漢語詞彙

1.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蘇軾

解說:「食」是廣東話,廣東人把「吃飯」說成「食飯」;「肥」也是廣東話,蘇軾的意思是「胖」,粵語把「胖」稱「肥」,胖人叫作「肥佬」。

2.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

解說:「樽」是粵語,廣東人把瓶子都稱作「樽」。酒瓶子,廣東人稱作「酒樽」。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

解說:廣東人把「天氣冷」說成「天氣凍」。「天氣好冷」說成「天氣好鬼凍」。

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解說:廣東人把「多少」說成「幾多」,是問數量時的常用語。例如問人:「多少錢?」廣東人說成:「幾多錢?」

(來源:大河客戶端 實習編輯:王嬌)

相關焦點

  • 粵語才是古代的「普通話」?
    換作粵語就可以和古人無縫銜接了?【變化的語音】解釋這些問題,要先從漢語的獨特性質說起。與拼音文字不同,漢字很大程度上獨立於語音——也就是說,語音的改變並不反映在文字上。這一特點不但讓一般人對於語音的變化缺乏意識,讓穿越徒增困難,還給研究歷史音變的專家增加了麻煩。
  • 不是古人說粵語,而是粵人說古語?
    辛永芬介紹,在全國範圍內的歷史時期,中原地區的口音變化是最快的,宋朝時的河南話還是8個聲調,到了明朝就變成了5個聲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從元朝到明朝的歷史社會動蕩和朝代更迭。原來林州話和河南話並不屬於同一語系,林州話屬於晉語,也和閩南語、廣東話一樣保留了較多的古語成分,有學者認為,林州之所以能夠把古音保存得如此完整,是其地理原因所致,河南雖大部分地處平原,但林州位於太行山脈,大部分地處山巒,交通閉塞,使得古老的音韻得以延續和保留。
  • 其實,我們粵語才是正宗
    另外,從使用地區和頻率看,「外婆」多於「姥姥」,「姥姥」只常見於東三省、內蒙古至河北、河南等地區。事實上,隨著電視、廣播、網絡的普及,南北之間的許多文化隔閡已經消失,對於「外婆」和「姥姥」的不同稱呼,全國絕大多數人理解起來都無障礙。那麼,為何還要勞教育部門來專門「校正」一下呢?倒是90後00後們,仿佛突然上了一堂親屬關係課。
  •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
    粵語、吳語、客家語、潮汕語、閩南語,為何廣東人對本地話更執著?粵語和北方/西南官話一樣,都屬於漢語。普通話屬於漢語中的官話被改造確立的標準語。當然,像「筷子」、「餃子」、「孩子」之類受官話影響的固定詞彙是存在的,比較受現代書面語官話規範。北方的一些地方話多是官話系統方言,粵語並不是官話系統內的方言。漢語語族裡,粵語和官話屬於兩條不同分支,而現代四川話就是官話支線內的分支,從屬於官話。粵語是漢語方言但不是官話集團的方言。至於四川話為何是遺落在南方的官話?還不是舊四川方言被擊潰的結果。
  • 普通話是如何普及的
    (周策縱《憶己懷人》)周先生之所以覺得此事「冤枉」而又「好笑」,是因為到他回憶此事的1997年,學習普通話對每個中國學生來說早已是理所當然之事。然而,在普通話未普及之前,師生之間「聽不懂」確實是常有的事。一個著名的事例是梁啓超在講南京官話時帶有濃重的粵語口音,學生感到極難理解(魏根深《中國歷史研究手冊》上冊),而他的文字倒是以淺白易懂著稱的。
  • 普通話其實是滿州人的蹩腳漢語
    這說明了當時的北京話不是現在的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無論北京話還是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徵。同時也說明了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都超不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話(考證為吳語)。具體的時間有待考證,在《康熙字典》中的語音跟今天的普通話的語音還是一定的差別的,但是跟其它漢語方言相比已經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話了。
  • 四川話和廣東話,都說僅一票敗北北京話,普通話到底如何形成的?
    說到如今的普通話,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人民除了在老家講方言,一般出門在外都是講普通話。大家都知道,普通話和北方的方言是比較接近的,與南方的差異相對來說要大一點。據說,當年人們對於採用何種方言作為普通話,討論非常激烈。
  • 當年國語真只差一票就是粵語了?其實不是,最有機會成國語的是它
    說是建國初期,我國在確定官方語言時,來了次全國性的投票,最後票選的結果裡,粵語和四川話也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粵語,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話成了官方語言。這種傳言並不準確,因為普通話不止在新中國建立後,在近代民國那會也是相當盛行。
  • 「普通話」是如何誕生的?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但他們或許不知道的是,作為一門被不斷改造的語言,普通話本非純粹的漢話,而南方的這些「鳥語」,才是我們的祖先,所真正說著的語言。
  • 一句「雷猴,唔該噻」,帶你走近粵語文化,領略不一樣的語言藝術
    二、粵語中的發音系統與語法使用與現代漢語的發音系統不同,粵語中所使用的發音系統較為複雜,光是聲母就有19個,韻母共56個,講究九聲六調,這與現代漢語發音系統簡化剩下的四聲調有著極大差別。首先了解現代漢語發音系統中的四聲調,以普通話為例分四個音調類別,分別是「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舉例可參考「à、á、ǎ、à」。
  •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陳小春:熱愛中國文化就該學好廣東話在2月6日的微博文章中,陳小春說自己在飯局上遇到一個湖北女孩,到廣州5年卻一句粵語都不會說,理由是粵語「比較沒文化」,「大家都講普通話就好」。普通話唔系用「隔籬」系用「隔壁」或「鄰居」。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幾多】,正是廣東話。廣東話日常例子如~幾多錢?幾多個?普通話唔系用「幾多」系用「多少」。學者:古代文學作品是用當時的官話創作的「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肯定不對。」
  • 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 「普通話」為什麼稱普通話?為什麼稱「國語」是錯誤
    「普通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為什麼不稱「國語」和「官話」?這似乎是一個很普通的問題,但實際上有許多人並不真正清楚。其實,「普通話」這個詞早在清朝末年就有了。1906年,語言學者朱文熊寫過一本書《江蘇新字母》,把漢語分為三類:國文(文言文)、普通話、俗語(方言),第一次提出了「普通話」的名稱和概念,他給「普通話」下的定義是「各省通行之話」。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力出版過一本書《漢語淺談》,書中專設一個小標題「什麼是普通話」。王力說:「什麼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 你說的每一句「普通話」:為何浸透了血淚和徵服?
    對於13億中國人來說,普通話是如今的民族共同語,然而,對於說著粵語、客家話、閩方言、吳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等六大方言體系的南方中國人來說,普通話卻顯得如此陌生;而對於北方民眾而言,這些南方方言也有如「鳥語」一般,根本聽不懂。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粵語支持者常說,當初確定普通話的時候,是北方方言與粵語競爭,最後粵語一票之差落選。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
  • 官話禁錮之下新聞發言人如何發言
    選擇了這位置,就不能只講"官話"。」(《東方早報》7月24日)  其實,王旭明的不少發言,也都非「官話」。至少他的「教育買衣論」、「大學生養豬論」、「範跑跑無恥論」等,都已經成為廣為流傳的名言。而且,作為一個為政策解讀代言的新聞發言人,他的這些言論,自然也符合官方立場。
  • 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並非你想的那樣!
    我們知道普通話是一種人為規定的語言,北方方言不等於普通話,北京話也不等於普通話,也就是說漢語方言中沒有一種方言可以與普通話劃等號。因為北方方言區人口佔絕大多數,北方方言理所當然地要在普通話中體現出來。普通話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海納百川,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各種方言得詞語,也吸收了很多粵語的方言,如"單車"、"的士"、"沙發"等。
  • 論方言的魅力,從河南硬核村幹部大喇叭喊話疫情管控文字實錄說起
    想一想,如果弄個播音員標準普通話,不帶感情色彩用大喇叭反覆播報一整天,是什麼效果?您自己腦補。前不久在火車上,有個年輕的父親就很有見識,對正在和偶遇的河南小朋友玩耍的兒子說:「你看小姐姐除了普通話,還會一種方言」。為這位爸爸點讚!普通話是為了全國各地中國人交流而規範的漢民族語言,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語音、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我覺得,普通話雖然推廣,尤其現代的孩子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接受普通話語境,但並不意味著這就是最有表現力、感染力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