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裡行間
現在網絡上很多音樂創意社交類的APP,都流行二次創作後加入不少粵語經典歌曲,甚至翻唱版,乃至一些音樂選秀節目也流行翻唱粵語金曲。當然從表面來看,編曲的確膾炙人口,但其實字裡行間,也隱約看到當年作詞人的深厚功底。突發奇想也就寫寫這篇文章。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縱觀以前粵語金曲,特別是一些填詞優美的作品,不難發現一些特點——不少粵語詞彙並非生僻語氣詞,但卻在日常使用當中不常用,或者是普通話語系已經不再使用的文言文。
而我們現在粵語交談當中,都有哪些已經漸漸少用甚至部分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的詞語呢?
我坐你隔籬 像對孖公仔報喜-女校男生 Twins
「隔籬」。指鄰居。農村家庭的屋前屋後都會種些瓜果蔬菜,並以籬笆為界(後來才用牆),與鄰居是籬笆相隔。杜甫詩《客至》中有「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個詞目前在粵語當中還用得十分多,不過曾經看到一個笑話,一個老爺爺和他的孫子用粵語說,我在隔離等你,結果孫子反問:爺爺你是感染病毒需要隔離嗎?為什麼要隔離?
甚麼得閒飲茶嗎 沒有愛怎可消化-得閒找你 鍾嘉欣
「得閒」。指有時間,有空。韓愈詩《東都遇春》有「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我們經常問對方有沒有空,都是說:得唔得閒?不過根據網上資料介紹,此詞語同時湘贛鄂交匯處方言都有,如赤壁話,嶽陽話,用法和廣東話基本一致,只是「唔」替換做「不」,也由此也反應出,中國大部分地區方言都有「北化」的現象
繁忙時晏晝 你吻我的清秀冷麵-飽滿愛 林海峰楊千嬅
「晏」。古文中意思很多。在廣東話中有遲,晚的意思。《論語·子路第十三》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孔子問冉子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屈原的《離騷》中有「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廣東話中,「晏晝」表示中午或者下午,吃午飯叫「食晏」。
目前看來,用晏這詞其實也開始少了,第一個意思表示遲,或許相對用得還算多。我推測會不會因為晏的讀音和晚的讀音在粵語上有點類似呢?
不敢早死要來陪住你 我已試夠別離並不很悽美 我還如何撇下你 年華像逝水衝走幾個愛人與知己-相依為命 陳小春
「撇」。嚴格上說,其實現在還有用,棄置不顧、拋棄的意思。
不過現代人更喜歡用其他替代,如扔下。或者現在用作口頭禪,就是撤,離開那樣子。
就算你壯闊胸膛 不敵天氣 兩班斑白 都可認得你-約定 王菲
「認得」。同上,現代有用但是不常用,通常喜歡用「記得」等等替代。翻查字典,記得的意思引用在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詞:「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以及辛棄疾的《八聲甘州》詞:「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不過「認得」在字典中還有「認識」的意思,這個在目前普通話中依然在用,不過本歌詞似乎意思是「記得」。
七個矮仔佢諗計仔掯 果個巫婆望到心驚到發冷震-七個小矮人 尹光
「諗」。根據《大宋重修廣韻》裡面解釋,謀也,告也。而粵語裡面一般意思是想,謀劃。在這句歌詞裡面就是想辦法。
「佢」。第三人稱代詞,意思是「他、她、它」。現在普通話已經不使用。但是大家最印象深刻的,估計就是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由源頭活水來」。句中得「渠」字在現代漢語中意為「水道」,如「水渠」。在詩中卻作人稱代詞,意為「他」。
這兩個字在普通話當中就幾乎不適用,在粵語中甚至似乎被認為是俚語搬的存在,起碼,寫出來的都不多了。
到新春必有大運 營商必滔滔生意熟客多幫襯-四大才子發大財
「幫襯」。其實,「幫襯」一詞,古已有之,中有一義解作「贊助、資助、幫忙」,與今天粵語中的意思,完全一致。如元代曾瑞《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第二折:「今日一天大事,都在這殿裡,你豈可不幫襯著我。」又《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虧秦老一力幫襯,製備衣衾棺槨。」又見《說嶽全傳》第一回:「師父,虧我說了多少幫襯的話,員外方肯請師父到裡邊去。」
其實不少詞語已經漸漸消失在日常口語當中,唯獨部分粵語歌曲在填詞人的創作下才保留一絲痕跡,但也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棹忌
這個詞講就會講,寫出來也不是也容易的事。棹指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這裡代指船,「棹忌」原指水上人的禁忌、忌諱。源於廣東疍家。
拿籌
拿籌這個詞一聽就知道廣東人才說的。現在拿籌已經稱為:拿號。那麼拿籌的「籌」是什麼意思呢?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大家都記得吧?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籤籌;算籌 (chip)。木或象牙等製成的小棍兒或小片兒,用來計數或作為領取的物品的憑證。不過假如說「籌碼」,那目前在普通話當中還是很常用的一個標準詞語。
幾多
這個詞太常見,常見得也快成俚語了。從《水調歌頭》的「明月幾時有」,到《虞美人》的「問君能有幾多愁」。現在「幾多」已經被稱為「多少」。
飛入
假如說起這個詞,第一腦海印象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主題曲:「老屋飛入D外來雁」。「飛入」這個詞目前在普通話交流中,大部分用作「飛進」,你假如在搜尋引擎中搜索「飛入」,其實是很少造句的。不過,「進」和「入」意思上大概相似,在網上搜到:「進」和「入」都有「到某東西裡邊」、「到某環境裡邊的意思」,例如「進門」、「進場」也2113可以說「入門」、「入場」。5261但「進」的用途比「入」要更廣泛一些。一般而言,「進」可以代替「入」,而「入」不一定可以代替「進4102」。具體來說,其實這個「飛入」,我們可以詳見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更多例子還很多,不過我不是專門研究這玩意,網絡上也更多專業文章評析。只是偶爾說說,僅供參考。如有不對,及時指正。
南人北相 不是東西
愛攝影+城市漫遊 有空寫城事+旅行日記
極具探險精神的獨行客 發現不尋常地方
文風詭異嬉皮笑臉 寫出一切不正常的奇怪事
怪俠一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