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普通話不常見的粵語|城事·粵語

2020-12-03 小小是個好同志

字裡行間

現在網絡上很多音樂創意社交類的APP,都流行二次創作後加入不少粵語經典歌曲,甚至翻唱版,乃至一些音樂選秀節目也流行翻唱粵語金曲。當然從表面來看,編曲的確膾炙人口,但其實字裡行間,也隱約看到當年作詞人的深厚功底。突發奇想也就寫寫這篇文章。

關於粵語和普通話之爭,在網上一直硝煙彌久。甚至之前某APP宣布不能用方言(如粵語)。不過這種紛爭之意義,假如純粹陷入所謂的地域優勢下,那就毫無意義。假如研讀一種語言,或者說文字,抑或說方言,假如不去了解其精粹,那實在敗興。

縱觀以前粵語金曲,特別是一些填詞優美的作品,不難發現一些特點——不少粵語詞彙並非生僻語氣詞,但卻在日常使用當中不常用,或者是普通話語系已經不再使用的文言文。

而我們現在粵語交談當中,都有哪些已經漸漸少用甚至部分年輕人已經不知道的詞語呢?

我坐你隔籬 像對孖公仔報喜-女校男生 Twins

「隔籬」。指鄰居。農村家庭的屋前屋後都會種些瓜果蔬菜,並以籬笆為界(後來才用牆),與鄰居是籬笆相隔。杜甫詩《客至》中有「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這個詞目前在粵語當中還用得十分多,不過曾經看到一個笑話,一個老爺爺和他的孫子用粵語說,我在隔離等你,結果孫子反問:爺爺你是感染病毒需要隔離嗎?為什麼要隔離?

甚麼得閒飲茶嗎 沒有愛怎可消化-得閒找你 鍾嘉欣

「得閒」。指有時間,有空。韓愈詩《東都遇春》有「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我們經常問對方有沒有空,都是說:得唔得閒?不過根據網上資料介紹,此詞語同時湘贛鄂交匯處方言都有,如赤壁話,嶽陽話,用法和廣東話基本一致,只是「唔」替換做「不」,也由此也反應出,中國大部分地區方言都有「北化」的現象

繁忙時晏晝 你吻我的清秀冷麵-飽滿愛 林海峰楊千嬅

「晏」。古文中意思很多。在廣東話中有遲,晚的意思。《論語·子路第十三》有: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孔子問冉子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屈原的《離騷》中有「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廣東話中,「晏晝」表示中午或者下午,吃午飯叫「食晏」。

目前看來,用晏這詞其實也開始少了,第一個意思表示遲,或許相對用得還算多。我推測會不會因為晏的讀音和晚的讀音在粵語上有點類似呢?

不敢早死要來陪住你 我已試夠別離並不很悽美 我還如何撇下你 年華像逝水衝走幾個愛人與知己-相依為命 陳小春

「撇。嚴格上說,其實現在還有用,棄置不顧、拋棄的意思。

不過現代人更喜歡用其他替代,如扔下。或者現在用作口頭禪,就是撤,離開那樣子。

就算你壯闊胸膛 不敵天氣 兩班斑白 都可認得你-約定 王菲

「認得」。同上,現代有用但是不常用,通常喜歡用「記得」等等替代。翻查字典,記得的意思引用在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詞:「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以及辛棄疾的《八聲甘州》詞:「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不過「認得」在字典中還有「認識」的意思,這個在目前普通話中依然在用,不過本歌詞似乎意思是「記得」。

七個矮仔佢諗計仔掯 果個巫婆望到心驚到發冷震-七個小矮人 尹光

「諗」。根據《大宋重修廣韻》裡面解釋,謀也,告也。而粵語裡面一般意思是想,謀劃。在這句歌詞裡面就是想辦法。

「佢」。第三人稱代詞,意思是「他、她、它」。現在普通話已經不使用。但是大家最印象深刻的,估計就是朱熹的「問渠哪得清如許,為由源頭活水來」。句中得「渠」字在現代漢語中意為「水道」,如「水渠」。在詩中卻作人稱代詞,意為「他」。

這兩個字在普通話當中就幾乎不適用,在粵語中甚至似乎被認為是俚語搬的存在,起碼,寫出來的都不多了。

到新春必有大運 營商必滔滔生意熟客多幫襯-四大才子發大財

「幫襯」。其實,「幫襯」一詞,古已有之,中有一義解作「贊助、資助、幫忙」,與今天粵語中的意思,完全一致。如元代曾瑞《王月英元夜留鞋記》第二折:「今日一天大事,都在這殿裡,你豈可不幫襯著我。」又《儒林外史》第一回:「又虧秦老一力幫襯,製備衣衾棺槨。」又見《說嶽全傳》第一回:「師父,虧我說了多少幫襯的話,員外方肯請師父到裡邊去。」

其實不少詞語已經漸漸消失在日常口語當中,唯獨部分粵語歌曲在填詞人的創作下才保留一絲痕跡,但也往往容易被人忽略。

棹忌

這個詞講就會講,寫出來也不是也容易的事。棹指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這裡代指船,「棹忌」原指水上人的禁忌、忌諱。源於廣東疍家。

拿籌

拿籌這個詞一聽就知道廣東人才說的。現在拿籌已經稱為:拿號。那麼拿籌的「籌」是什麼意思呢?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大家都記得吧?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籤籌;算籌 (chip)。木或象牙等製成的小棍兒或小片兒,用來計數或作為領取的物品的憑證。不過假如說「籌碼」,那目前在普通話當中還是很常用的一個標準詞語。

幾多

這個詞太常見,常見得也快成俚語了。從《水調歌頭》的「明月幾時有」,到《虞美人》的「問君能有幾多愁」。現在「幾多」已經被稱為「多少」。

飛入

假如說起這個詞,第一腦海印象就是《外來媳婦本地郎》的主題曲:「老屋飛入D外來雁」。「飛入」這個詞目前在普通話交流中,大部分用作「飛進」,你假如在搜尋引擎中搜索「飛入」,其實是很少造句的。不過,「進」和「入」意思上大概相似,在網上搜到:「進」和「入」都有「到某東西裡邊」、「到某環境裡邊的意思」,例如「進門」、「進場」也2113可以說「入門」、「入場」。5261但「進」的用途比「入」要更廣泛一些。一般而言,「進」可以代替「入」,而「入」不一定可以代替「進4102」。具體來說,其實這個「飛入」,我們可以詳見劉禹錫的《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其實更多例子還很多,不過我不是專門研究這玩意,網絡上也更多專業文章評析。只是偶爾說說,僅供參考。如有不對,及時指正。

南人北相 不是東西

愛攝影+城市漫遊 有空寫城事+旅行日記

極具探險精神的獨行客 發現不尋常地方

文風詭異嬉皮笑臉 寫出一切不正常的奇怪事

怪俠一撮毛

相關焦點

  • 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並非你想的那樣!
    我們知道普通話是一種人為規定的語言,北方方言不等於普通話,北京話也不等於普通話,也就是說漢語方言中沒有一種方言可以與普通話劃等號。因為北方方言區人口佔絕大多數,北方方言理所當然地要在普通話中體現出來。普通話是一個大熔爐,可以海納百川,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各種方言得詞語,也吸收了很多粵語的方言,如"單車"、"的士"、"沙發"等。
  • 粵語才是古代的「普通話」?
    如「路」聲旁為「各」,普通話兩字讀音根本就不搭界,但古人會用「各」做「路」聲旁,說明古代兩字讀音必然接近。司永祿先生描繪的《觀滄海》,該詩就算用切韻音讀也已經不押韻《觀滄海》中古漢語朗誦版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粵語中的「焫雞」究竟是什麼意思?四招教你學好粵語
    之前看《粵知一二》的某一期,郭嘉峰又出來介紹粵語正字了。看他介紹了一個詞語,叫「焫雞」,粵語讀音為naat3 gai1。身為一個廣東人,我當場黑人問號臉,這是啥?從來沒聽說過。就連我一個廣東本土人對粵語都尚且有這麼多不懂的地方,相信很多對粵語感興趣的朋友,就更苦惱於如何學好粵語了。下面給大家說幾個學好粵語的方法。一、學粵語拼音。普通話有普通話的拼音,粵語也有粵語的拼音,如果能學好粵語拼音,那看到任何粵語都會讀了。但是與普通話的拼音不一樣,粵語有19個聲母和56個韻母,九聲六調。
  • 二百五,在粵語怎麼說?
    唔使聽佢講課(不用聽他講課) 粵語老師007隻不過系一個老襯 唔使聽佢講課(不用聽他講課) 大家覺得我是二百五/老襯嗎 如果覺得是記得關注粵語老師007 下堂課再見,拜拜 普通話有一個詞語在廣東話特別有意思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 學粵語:走雞
    廣東話中的【咪走雞】是什麼意思 咪走雞的【咪】是不要的意思 【走雞】直譯成普通話就是 溜走了的機會 合起來就是【不要溜走機會】 不要錯過機會的意思 【咪走雞】=不要錯過良機
  • 湖北妹子稱粵語沒文化 陳小春笑答: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廣州粵語與香港粵語,哪個才是正宗的廣東話?
    這首知名的情詩也是古漢語文學的代表作,不直接表達而運用了古漢語內「語意雙關」的表述手法,用天氣的「晴」的有無,來代表男女之間的「情」的有無。在粵語裡「青、平、聲、晴」均是同一個韻母的,讀來完全符合詩詞的韻律美,用粵語一讀就能體會出詩詞的意境了。 但胡化的普通話,「聲」字的韻母卻變了,結果用普通話讀的話第二句完全不押韻,連詩詞最基本的韻律要求都達不到,大煞風景!
  • 陳小春倡議保護粵語不贊同湖北妹稱粵語是沒文化的地方語
    陳小春 陳小春倡議保護粵語,2月6日凌晨,陳小春在微博上寫下長文,談及對粵語使用與保護的看法。陳小春稱,他在一朋友聚會時聽到粵語沒什麼內涵,已被邊緣化的說法,感到不以為然。粵語的語音和語彙傳承了大量的古代漢語,陳小春以唐詩宋詞中的一些粵語詞彙,和粵語中傳承的古代漢語四聲八調等為例,力證粵語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陳小春還舉出粵語在海外廣泛使用的例子,申明粵語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並未被邊緣化。
  • CNN怕「粵語滅絕」?怎麼有股奇怪味道
    一個威爾斯人「在香港生活不忘母語」的事兒,在CNN筆下演變為對粵語即將滅絕的擔憂,和對「中國政府打壓粵語」的指責,所以環環(ID:huanqiu-com)決定動筆了。先看看這是篇怎樣的文章吧↓:在文章,署名James Griffiths的CNN記者認為,粵語在香港正走向與威爾斯語相反的方向,「對他們來說,語言正變成一個關鍵戰場」。等一下,誰是「他們」?CNN說了,「他們在試圖抗拒中國的入侵,試圖在比自己大得多得多的鄰居的影影下,強調這座城的獨特身份」。
  • 其實,我們粵語才是正宗
    本刊評論員/閆肖鋒近日,上海小學課本中的「外婆」被全部改為「姥姥」一事引發網絡狂歡。南方人各種抗議,連北方長大的孩子也同抗議。上海市教委回應稱,修改課文的原因,是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姥姥」是普通話語詞,而「外婆」則屬於方言。
  • 「粵語,你今日講咗未?」
    現在走在大街上,聽不見粵語了。在廣州,無論走到哪裡,普通話出現的頻率比粵語還要多。每次在地鐵上聽見幾個小孩子的對話。說著一口純正的普通話。有些小孩在學校的同學都是說普通話。說粵語就會被人笑、被人歧視,甚至有同學跟老師投訴有人不說普通話,覺得說粵語丟人。為什麼覺得說粵語丟人?
  • 微信發送語音過程轉文字功能上線:支持普通話、粵語和英語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微信最新資訊 > 正文 微信發送語音過程轉文字功能上線:支持普通話、粵語和英語
  • 專家復原宋朝普通話:河南官話為啥像粵語?
    宋朝「普通話」為什麼像廣東話?馬未都在節目中介紹,這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科學家、學者用音韻模擬技術,結合史料中的音律記載,還原了宋朝人的口音。有網友感慨:「我活了20多歲,聽了這麼多年河南話,卻不知道宋朝人說話帶著港腔!」也有網友質疑:「這樣的語音還原有多少準確性呢?」
  • 李小龍皮膚語音首曝光,普通話版本太平庸,這句粵語臺詞成05後最愛...
    李小龍皮膚語音首曝光,普通話版本太平庸,這句粵語臺詞成05後最愛,欣賞 另外官方在設計李小龍這款皮膚的時候,還針對這款皮膚設計了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語音包,語音包分別是普通話版本和粵語版本,這也是王者榮耀以來第一個皮膚擁有兩種不同的語音包。
  • 粵語是否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說,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建立之初,國民政府在討論以哪一種方言作為國語時,粵語僅以一票敗給了北京話。也就是說,粵語差一點就成了現在的普通話。這個說法被描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國內某以著作通俗史火遍大江南北的中學歷史教師在其代表作中還煞有介事地提到說,現在西方國家拍的電視劇、電影,每當劇中出現了中國人,就會安排演員說粵語,因為,他們以為那個就是中國的國語,不知道蒙古人已經用北方話佔領了國語。的確,這個說法是有一定迷惑性的。
  • 很多唐詩宋詞讀起來彆扭,原來用粵語讀更押韻?
    但是有研究者發現當用粵語去讀它時,它聽起來會悅耳很多。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am)。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sam)。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gam)。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am)。不難發現,粵語中《春望》的韻腳是相同的。
  • 講了粵語那麼多年,粵語正字你會多少?我可能是個假的廣東人吧!
    粵語,又叫廣東話,俗稱白話,是廣東人的母語。廣東的城市很多,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本地語言,但是每種方言都包含著粵語文化。粵語在廣東人的心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身在廣東的你,講了那麼多年的粵語,那些粵語正字你又認識多少呢?
  • 那些有關粵語的口頭禪
    粵語口頭禪也是學習粵語的其中一個環節,其實粵語口頭禪和粵語俚語是一個道理,都是一些通俗易懂順溜的語句,具有很強的地方色彩,只不過相對來說粵語口頭禪更更常用一些。接下來就介紹出現在粵語人生活中比較頻繁用到的口頭禪。烚熟狗頭。
  • 粵語益智show《粵講越掂》珠江頻道周六開播
    【慘遭喊「Cut」】吳瑕把「開」念成了「嗨」身為江蘇妹子的吳瑕雖然紮根廣州近十年,但要讓她說粵語,可還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接到邀請的時候,我心裡還說『珠江頻道』的膽子可真大啊!可能因為一直在衛視的關係,大家一直都很照顧我跟我說普通話,所以一直缺乏一個很好的學粵語的環境。因此我的粵語一直是停留在『識聽不識講』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