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唐詩宋詞讀起來彆扭,原來用粵語讀更押韻?

2021-01-09 解憂文史

唐詩宋詞裡的押韻,是指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韻母,或者平仄相統一的聲調,以達到朗讀的和諧狀態。和諧即語言契合,從而產生美感。但是不知大家在讀某些詩詞的時候,是否感到了些許彆扭?比如杜甫的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hen)。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xin)。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jin)。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an)。

尤其最後一句,「簪」字顯得十分突兀,有一種詞不達意之感,讀起來很彆扭。但是有研究者發現當用粵語去讀它時,它聽起來會悅耳很多。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sam)。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sam)。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gam)。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am)。

不難發現,粵語中《春望》的韻腳是相同的。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唐詩宋詞都有嚴格的格律標準,或者說是韻律的固定模板,詩人定然不會主動破壞,縱然是桀驁不馴的李白也是一樣。我們來讀讀他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gaan),

千裡江陵一日還(waan)。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saan)。

押韻說白了就是讀起來順口,但上面兩首詩用普通話去讀不押韻,反而以粵語去讀更加順口,這是為什麼呢?不少讀者或許已經發現了,因為普通話更接近北方,而粵語靠南,這與地理因素有很大關係。

中國歷史上有過幾次大遷徙活動,原因多是戰亂影響,尤其以宋元時期最甚。本土語言也跟隨民眾進行了南遷,也就是說最原始最地道的方言已經去了南方,而剩在北方的人則變成了「混血兒」。我們經常講,歷史上多支少數民族同化於漢族,但不可置否的,少數民族語言對語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今我們使用的普通話中就遺存了很多滿蒙方言。比如「胡同」的叫法就是蒙語中的「浩特」(hoton)。

此後,粵語便一直長久地存在於相對封閉的環境內發展,由於沒有外部幹擾,所以粵語發展緩慢且穩定,從而保留下來大量中古音,可以說粵語是最接近唐詩原味的語言之一。同時,同屬南方的客家話中也遺留了不少古音。

普通話取消了古漢語的入聲,即平聲中的陰平、陽平與仄聲中的上、去,而以其他音節代替,這就導致了用普通話讀詩詞會有不滿足感,達不到古人的情感寄託。比如嶽飛的《滿江紅》,剛好寫在語言遷徙交亂之際,我們來分析一下。

《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每句結尾「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用普通話讀起來抑揚頓挫,有娓娓道來之感。但其實這些字在粵語中都是短而急促的入聲字,讀起來迅速、急切、激烈,恰恰能夠充分表達嶽飛之悲憤,更容易引起情感爆發。

實際上,對粵語有所了解的讀者,或者平時喜歡聽粵語歌曲的讀者,會發現他們在提問詩往往會用「幾時」、「幾何」、「幾多」等「幾」字型問句,而普通話的用法則完全是白話。粵語中還有其他不少聽起來拗口的詞彙,其實都是古語。

我們喜歡讀唐詩宋詞,就需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與詩詞談情,與古人對話。然而事實上語言的這一方面正慢慢瓦解,我們有必要拾起古音,尋找它們丟失前的樣子,或許這樣子讀唐詩宋詞會更美。

相關焦點

  • 粵語沒文化?陳小春深夜叫屈: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這令陳小春十分不滿,他便於今天凌晨1點多發表長文,羅列了「保衛廣東話」的種種理由。
  • 湖北妹子稱粵語沒文化 陳小春笑答: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的
    【觀察者網綜合】「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為什麼讀唐詩宋詞還押韻呢?
    —阿諾德 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想到過:用普通話讀古詩,為什麼會押韻?古代漢語跟現在的普通話不是有很大的差別嗎? 古人的文字,我們學習過以後,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們幾乎也能讀下來。 所以,古詩詞,我們能夠讀懂,並不奇怪。
  • 如果是詩為什麼讀起來不押韻?
    我們中國人大多從小學習過詩詞,有這樣一首詩和《靜夜思》、《詠鵝》一樣家喻戶曉,但是這首詩為什麼讀起來好像有點彆扭呢?仔細分析,原來是因為前幾句讀起來不押韻,那麼這首詩為什麼前面讀起來不押韻呢?不押韻的還叫作詩嗎?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而香港演員陳小春在2月6日發了一篇長微博也用上了傳統詩詞的例子,稱「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就此,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他明確表示「古代文學作品都不可能用方言寫」,但粵語的確是一門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說現在的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成分是對的。」
  • 古詩中常見的「斜」字在古代該如何讀,又能和哪些字押韻呢?
    《山行》《山行》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這首詩中關於「斜」的讀音說法有很多,關於讀xie2還是xia1爭論不休,讓許多人很困惑,今天我就這以問題展開討論,一次性解開大家的謎團。叶韻是錯誤的,讀音會變的哦大家用現在的漢語發音去讀古詩遇到不押韻的詩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明代陳第說過:「蓋時有古今 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 音有轉移 亦勢所必至」深刻地解釋了這一現象,不止我們現代人讀唐詩宋詞有時候覺得不押韻,
  • 我國最神奇的字,大多數方言讀起來都是一個音,卻很少有人能讀對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漢字文化便是如此。當然,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普通話是人們溝通的橋梁,也是中華兒女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 為什麼有些格律詩讀起來不押韻
    唐代大詩人寫的詩,讀起來竟然不押韻?如果有這個感覺,應該恭喜您,普通話還是挺不錯的,測試水平起碼過二甲了。這首詩從今天的語音角度讀,的確不怎麼合轍押韻。更要命的是,這一類的詩並不少見。今天讀著不押韻,唐人讀就押韻嗎?其實也未必,但這並不影響它是一首中規中矩合乎格律的五言律詩。
  • 99歲譯界泰鬥,親譯唐詩、宋詞、詩經,分毫不失中文之美!丨21讀書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每周一本書讓閱讀,豐滿人生59位詩人的百味人生,165卷唐詩的風骨流韻,289年大唐的盛世華章。長安古道、煙雨江南、天山明月、大漠孤煙……唐詩中有江山如畫、金戈鐵馬。56位詞家的百味人生,143闕宋詞的紅塵煙雨,320年從容的大宋風雅。宋詞中藏著兩宋文採風流,經風雨而妖嬈,歷歲月而彌香。
  • 宋詞裡一首非常憂愁的詞,卻道天涼好個秋,讀了令人感慨萬千!
    宋詞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另一座高峰,它與唐詩完全並駕齊驅,成為了我們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說起宋詞,相信大部分的中國人,那都是比較熟悉,隨口都能夠說出幾位偉大的詞作者來,例如歐陽修、王安石、範仲淹、秦觀、柳永等等。
  • 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
    為什麼我們如今讀古詩詞依舊朗朗上口,在古詩詞上,古代是如何統一全國各地的方言問題呢?0字 提交 有9個回答 有很大差別,很多詩歌現在讀起來不會
  • 範姓寓意吉祥的唐詩宋詞男寶寶取名
    (範雲新) 「雲新」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池州李使君沒後十一日處州新命始到後見歸妓》中「縉雲新命詔初行,才是孤魂壽器成。」 (範海生) 「海生」一名出自唐詩宋詞《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中「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範濤雲) 「濤雲」一名出自唐詩宋詞《朝中措》中「彩繩朱乘駕濤雲。」
  • 想讀《唐詩三百首》,要讀哪個版本好?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唐詩三百首》,水平良莠不齊,甚至有的註解錯誤百出。要想讀唐詩,一個好的註解本必不可少,為此,小樓選出幾本經典的唐詩選注本,跟大家分享。《唐詩三百首》,是清人孫洙和其繼室徐蘭英合編的唐詩選本。
  • 懷念亡妻的唐詩宋詞,這兩首用情至深,相比較卻勉為其難
    相比於唐詩的嚴格對仗,我更喜歡宋詞那種長短句的形式,以及比較自由的格式。但是,這種比較其實不是很好辦,因為兩種文學形式興盛的時代不在一起,不能拿一個人的作品比,每個人的功力不同、文學素養不同,所表現當然也不同。舉兩個例子比較一下吧。以懷念亡妻為題材的作品在唐詩和宋詞中都有。
  • 宋詞和唐詩的區別 宋詞和唐詩的不同地方
    我們經常說唐詩宋詞,二者都是非常優秀的古詩詞,我們學習的詩詞中也有很多優秀的唐詩宋詞,那麼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叫唐詩  唐詩指的是唐朝詩人所作的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唐代出現了許多優秀的詩人與作品,對許多民族和國家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什麼叫宋詞  宋詞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在宋代最為流行。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2015年11月30日11: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用日語讀唐詩】白居易——草
    【用日語讀唐詩】白居易——草 2016年01月08日10:1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一首被《全唐詩》拒之門外的詩,讀起來讓人笑掉大牙,卻講透了世間...
    本 文 約 1320 字閱 讀 需 要 5 min先講個「有味道」的故事:有一回我們去吃韓國料理——需要脫鞋的那種,一位兄臺一抬腳,大家都笑他:你襪子穿反了。這20個字,既不合格律詩的轍,又不押普通話的韻 (韻腳是入聲韻裡的「十藥」,和新韻差別很大,所以讀著會很彆扭) ,除了字數能對得上之外,看起來真是跟我們認知中的「唐詩」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事實上,你在《全唐詩》裡真的找不到這首詩,或者說,找不到這個作者的任何一首詩。這位名叫王梵志的白話詩人,因為太過「不走尋常路」,被《全唐詩》這部官方典籍拒之門外了。
  • 《蔣勳說唐詩宋詞》青少名畫版,讓文學之美照亮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  如果在學生時代聽過蔣勳先生講唐詩宋詞,怕是會打破原本的認知——那些我們已經爛熟於胸的唐詩宋詞,其實還能離我們更近一些。看過他的《蔣勳說唐詩宋詞》,我們也許就能找到課堂上失去的與詩詞的共鳴。  樓一蓋起來,圍籬就拆了,然而那些詩詞書畫卻給他們、給路人留下了很多記憶。  「我一直認為我喜歡的藝術和文學都不是「學院」的,它們如果不是在街頭,就沒有什麼意義。在工地圍籬上畫畫的時光,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日子」蔣勳說。  他覺得詩詞就在身邊,寫的同樣也是每個人身邊的事情。
  • 祿豐舉行唐詩宋詞展演 傳統文化之光綻放水韻龍鄉夜空
    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情懷,充分展示祿豐「水韻龍鄉、康養之城、產業高地、美麗祿豐」的新形象,12月30日晚,祿豐縣舉辦了「夢回唐朝·江南憶唐詩宋詞」展演活動。現在就請大家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去現場領略一下民族文化的精彩和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