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間,大陸總兵力減弱,臺灣國民黨軍為何不趁機反攻?

2020-12-05 史源歷史專欄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連續爆發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

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在1950年6月份,美國便封鎖了臺海,使得已經丟了海南的老蔣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原因很簡單,雖然解放軍的陸軍實力非常強悍,但是正規的海軍力量當時卻少得可憐,在至少100多公裡的海峽距離面前,想要衝破美軍的嚴密封鎖,然後再攻取臺灣明顯是不現實的。於是我軍只能優先解決東北邊境問題,暫時擱置臺灣。在韓戰期間,大陸調動的總兵力高達200百萬之多,這就使國內的預備隊大量減少,整體防禦能力也隨之有所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臺灣當局確實也有反攻這個念頭,並且差一點就真的付諸行動。1950年美軍登陸仁川港,攻守局勢驟然變化,國民黨軍趁機對聯合國軍提出了帶上自己的第52軍一同前往朝鮮戰場的要求。國民黨第52軍可以說是老蔣在退守臺灣後手中最強的一支軍隊,足足有3萬多老兵,裝備的武器也都是美式槍械。但是美軍並沒有同意這一請求,對於美國而言,如果沒有打下朝鮮半島反而把臺灣這個橋頭堡也一併給弄丟,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其實老蔣提出這種請求也是另有陰謀,他表明上是要幫助盟友美軍作戰,其實想借著美軍的力量從朝鮮半島這個踏板進一步突入我國東北地區,在控制東北地區後繼續向大陸增加兵力。這一招算得上是極為陰險,因為以當時國軍的兵力來講,想從正面攻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沒有什麼勝算的,但從朝鮮繞道東北地區開始反擊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明顯增加了。

在被拒絕以後,臺灣方面並沒有死心的意思,韓戰結束之前,老蔣又兩次向美軍提出類似的請求。在美軍論證出志願軍堅守三八線難以突破的結論之後,老蔣又被婉言拒絕了——派一個軍的國民黨部隊去朝鮮,其效果不過是杯水車薪。如果第52軍真的如老蔣所願,隨美軍一同前往了朝鮮戰場,真的可以完成對我軍的反擊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陸往朝鮮調動的200多萬兵力是三年裡總共出擊的人數,而不是同一時間。很明顯,韓戰期間我軍本土的兵力並沒有少於400萬,對付蔣軍足夠。以國軍殘餘部隊的實力,就算真的能進入東北地區,所謂的反攻也只不過是自取滅亡罷了。

相關焦點

  • 國民黨軍敗逃後,臺灣的「國語」為何跟大陸普通話發音如此相近?
    客觀而言除了帶有些許「臺灣腔」外,國語和大陸從50年代起推廣的普通話發音非常相近,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兩岸的人溝通起來完全沒有障礙。仔細想想這種情況似乎十分奇怪,由於近代歷史原因,國民黨軍49年敗退臺灣後,兩岸緊張對立過很長時間,所以根本不可能對漢語發音進行統一的教育普及,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發音一致的情況呢?
  • 西南和海南都是易守難攻,1949年,國民黨軍撤退時為何首選臺灣?
    解放戰爭末期,臺灣島成了國民黨軍敗兵的最後容身之地。眾所周知解放戰爭的整體進程是從北往南推進,到49年時,國民黨政府先後從南京遷到廣州、重慶,最終才敗退臺灣。這裡有一個疑問,西南國土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抗戰時就是大後方;海南島和臺灣情況相似,也是可供退守之地。
  • 讓人目瞪口呆的臺灣士兵,還想反攻大陸?
    近日臺灣「內政部役政署」正式確定了在政府規定的一些服務業中工作可以替代服兵役,這些服務業的公司包括鍋貼四海遊龍,統一超商連鎖便利店、泰式料理餐廳、計程車公司、快遞黑貓宅急便等。 臺灣「兵役法」規定,替代役是服役方式之一,服役期間一般致力公共事務和其他社會服務,如警察役、消防役、醫療役等。替代役男不具備現役軍人身份、但享有部分軍人福利(如軍警票)。
  • 兩大海島之中,為何國民黨軍能拼命守住臺灣,卻根本守不住海南?
    中國有兩大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裡的海島,一座是臺灣島,另一座就是海南島。49年國民黨軍從大陸全面敗退,剩餘的60多萬部隊企圖據守這兩座島嶼,作為日後的「反攻」基地。然而最終國軍只在臺灣島實現長期死守,海南島卻在1950年5月便被我軍解放。為什麼都是重要的島嶼,國軍能守住臺灣,卻保不住海南呢?下面我們來解析一下。首先是防衛力量完全不同。
  • 1953年東山島戰役,胡璉率上萬人大舉反攻,被葉飛擊敗
    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不甘心失敗,他將兵力分散部署在臺灣,舟山群島,大小金門島,澎湖列島,海南島等島嶼,企圖憑藉東南沿海地區的島鏈封鎖大陸,伺機反攻。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蔣介石改變了部署。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1960年,解放軍進入緬甸境內20公裡,打擊這支國民黨殘軍
    在逃往東南亞國家的國民黨軍部隊中,很多後來都被國民黨軍接到臺灣了,但是有一支部隊不但沒有回去,反而在東南亞紮下了根,這支部隊是國民黨93師。國民黨軍93師在二戰時期曾被編入遠徵軍,參加入緬作戰,給予日軍重創。解放戰爭期間,這支部隊被編入了李彌的第八軍。
  • 新中國建立後唯一敢反攻的國軍,連奪四座城市,二野調三師擊退
    國民黨軍93師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抗日戰爭時期,這支部隊曾被編入遠徵軍序列,參加了入緬作戰。在第一次入緬作戰和第二次入緬作戰中,這支部隊曾多次重創日軍,讓日軍遭遇了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重大打擊。
  • 在遼瀋戰役中,放棄抵抗的新7軍軍長李鴻,為何後來又跑到臺灣?
    在1948年9月至11月爆發的遼瀋戰役中,隨著我軍成功攻克錦州,被包圍在長春的國民黨守軍惶惶不可終日。當時,負責防守長春的國民黨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企圖負隅頑抗,計劃率領手下的新7軍和第60軍兩個軍突圍。
  • 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五大兵團司令,為什麼這兩個能夠逃脫?
    大家都知道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期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略對決,它規模之大在世界軍事界也是數一數二的,當時解放軍兩大部隊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共計參戰的戰鬥人員60萬,而國民黨方面有80萬的兵力,大體上可以分為五個兵團,分別是邱清泉第2兵團、黃百韜第7兵團、黃維第1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以及孫元良第
  • 志願軍50軍,第一支整軍起義的國軍部隊,抗美援朝率先打進漢城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雲南王龍雲立刻宣布出兵10萬人,出動壯丁30萬人,而當時雲南的地方軍隊並不多,也不過十萬之眾。龍雲迅速從法國購買了一批法式裝備,將滇軍60軍擴充到了四萬人的規模,由盧漢擔任軍長,率部開赴前線。最初這支部隊因為裝備精良,軍紀嚴明,被蔣介石派到了武漢閱兵,以鼓舞國人的抗戰熱情。1938年徐州會戰期間,60軍奉命開赴魯南地區。
  • 國民黨的新五軍軍長,投誠後主動留在大陸,卻在「鎮反」中被處決
    1949年,隨著三大戰役結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眾多追隨蔣介石的國民黨將領也等來了不同的結局:有的選擇繼續追隨蔣介石,最終逃到臺灣,比如周至柔等;有的選擇留在大陸繼續頑固抵抗,比如胡宗南(1950年才逃到臺灣);還有更多的將領選擇起義投誠,加入解放軍。
  • 官至國民黨軍中將的地下黨,犧牲後骨灰被從臺灣秘密運回大陸
    民國時期,當時不論是國民黨方面還是共產黨方面,都有自己的情報機構。在國民黨方面,比較有名的是陳立夫,陳果夫領導的中統,還有戴笠領導的軍統局,而在共產黨方面,最早是上海特科,還是李克農,潘漢年領導的社會部。
  • 英媒:臺灣經濟事實上高度依賴大陸 國民黨諷刺蔡英文當局「親中...
    臺灣對中國大陸歷年出口佔比(依存度);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期間為2008至2016年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根據資料,2020年臺灣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口達1,367.4 億美元,佔臺灣總出口值的43.8%,較2019年同期約951億美元增加了14%。
  • 致敬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遷安英雄!
    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遷安英雄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前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歷時3年,先後有千餘名遷安籍志願軍指戰員,隨所在部隊開赴朝鮮戰場。(寧振貴)65軍194師582團營長曹廣友(貫頭山村人),在朝鮮5次反攻戰役中,身先士卒,帶領戰士頑強戰鬥,擊毀敵坦克7輛,生俘美軍57人。戰鬥中,他左足貫通槍傷,右足骨軋傷,仍繼續堅持戰鬥,受到軍、師表揚,榮立二等功1次。40軍119師356團警衛連長王金星,入朝後隨所在部隊參加了一至五次反攻戰役及後來的陣地防禦作戰。
  • 臺灣普通民眾眼裡的臺灣80年代(下)
    幾十年來許多人是依靠"反攻大陸"這個信念活下去的,這也成為一個沒人敢挑戰的"神主牌"。所以當1987年臺灣當局承認"反攻大陸不可能"時,你就可以知道,這引起多大的震撼了。
  • 重溫60年前盪氣迴腸抗美援朝戰爭
    作為連接大陸和海洋的紐帶,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朝鮮半島長期處於地緣政治的邊緣。一方面是大陸國家東向防禦的盾牌,另一方面又是海洋國家向西進攻的橋頭堡。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韓戰,朝鮮始終是進攻的灘頭陣地。
  • 解放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軍?
    這期間主要寫了三本關於解放戰爭的書,都是在人民出版社出的,寫了一本長徵後期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爭的書《北上》,三聯編輯看了這些書以後希望我再拓展一些視野,把國民黨和共產黨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做比較,然後再挖一些深層次的東西,於是我就寫成了《中國的1948年》。寫了這本書以後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因為有些東西也不可能放開來寫,總是要在表述上比較婉轉,內容上也是要有所保留。
  • 大陸要紀念二二八,臺灣怎麼看?
    【觀察者網綜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於2月8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二·二八事件」七十周年之際,大陸有關部門會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臺灣多家媒體對此進行了報導,各方反應不一。 臺灣《旺報》在9日再度引述了大陸方面關於2012年舉辦的「二·二八事件65周年學術研討會」的相關報導。並表示,此前為紀念「二·二八」事件60周年,大陸方面不僅出版新書、舉辦大型座談會,中央電視臺更是播出紀錄片以強調兩岸的共同歷史。今年紀念形勢為何,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