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連續爆發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解放軍在49年年底的時候總兵力已經超過了500萬,在殘餘的國民黨軍面前是有絕對優勢的。但在1950年的朝鮮戰場,我軍先後派出了240萬志願軍戰士,在這段時間裡我軍和蔣軍之間的兵力差距明顯減少,對於臺灣方面看起來是一個絕佳機會,那為什麼蔣軍沒有趁機展開對大陸的反攻行動呢?
在抗美援場戰爭的初期,可以算是臺灣方面一個難得的反攻時機。在1950年6月份,美國便封鎖了臺海,使得已經丟了海南的老蔣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原因很簡單,雖然解放軍的陸軍實力非常強悍,但是正規的海軍力量當時卻少得可憐,在至少100多公裡的海峽距離面前,想要衝破美軍的嚴密封鎖,然後再攻取臺灣明顯是不現實的。於是我軍只能優先解決東北邊境問題,暫時擱置臺灣。在韓戰期間,大陸調動的總兵力高達200百萬之多,這就使國內的預備隊大量減少,整體防禦能力也隨之有所下降。
在這樣的情況下,當時的臺灣當局確實也有反攻這個念頭,並且差一點就真的付諸行動。1950年美軍登陸仁川港,攻守局勢驟然變化,國民黨軍趁機對聯合國軍提出了帶上自己的第52軍一同前往朝鮮戰場的要求。國民黨第52軍可以說是老蔣在退守臺灣後手中最強的一支軍隊,足足有3萬多老兵,裝備的武器也都是美式槍械。但是美軍並沒有同意這一請求,對於美國而言,如果沒有打下朝鮮半島反而把臺灣這個橋頭堡也一併給弄丟,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其實老蔣提出這種請求也是另有陰謀,他表明上是要幫助盟友美軍作戰,其實想借著美軍的力量從朝鮮半島這個踏板進一步突入我國東北地區,在控制東北地區後繼續向大陸增加兵力。這一招算得上是極為陰險,因為以當時國軍的兵力來講,想從正面攻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沒有什麼勝算的,但從朝鮮繞道東北地區開始反擊計劃,成功的可能性就明顯增加了。
在被拒絕以後,臺灣方面並沒有死心的意思,韓戰結束之前,老蔣又兩次向美軍提出類似的請求。在美軍論證出志願軍堅守三八線難以突破的結論之後,老蔣又被婉言拒絕了——派一個軍的國民黨部隊去朝鮮,其效果不過是杯水車薪。如果第52軍真的如老蔣所願,隨美軍一同前往了朝鮮戰場,真的可以完成對我軍的反擊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陸往朝鮮調動的200多萬兵力是三年裡總共出擊的人數,而不是同一時間。很明顯,韓戰期間我軍本土的兵力並沒有少於400萬,對付蔣軍足夠。以國軍殘餘部隊的實力,就算真的能進入東北地區,所謂的反攻也只不過是自取滅亡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