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生物習性與羊在社會生活中的位置,以及人們賦予羊種種道德文化品質,使羊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是幸運的象徵。
古文之中,「羊」、「祥」相通,羊被視為吉祥象徵的淵源很早,漢代出土的銅洗、銅鏡上常見「大吉羊」的字樣,即是指吉祥。《說文·羊部》有云:「羊,祥也。」《說文·示部》也有:「祥,福也。從示羊聲。一曰善。」由此,「善」字也與「羊」、「祥」和「美」相關,《說文》釋其為:「吉也,從言從羊。此與義(義)、美同意。」
商代青銅器普遍使用的饕餮紋,即是由各類鳥獸的形象幻化而成,其中便有諸如羊角的紋飾,也有直接將羊的形象鑄於青銅器之上的。
四羊方尊乃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者,四角各塑一羊,肩部是卷角羊頭,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肩飾為龍紋,正中兩羊比鄰處,各有龍首探出,羊龍並舉,展示了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羊之吉祥,源自其個性溫順,知禮感恩,也在人們「以己度人」的思維定式下逐漸被擴大化,成為社會生活交往中的常見現象。
土族男女結婚,男方會送女方家裡一隻代表吉祥如意的母羊。錫伯族結婚有搶羊骨頭的習俗,男方親友搶到寓意新郎勤勞能幹,女方親友搶到寓意勤儉持家。蒙古族新生兒要包進羊羔皮裡,以求平安吉祥。羌族為孩子舉行成年禮時,巫師用白色牡羊毛線作為贈禮圍在冠禮人脖子上。
哈薩克族流行羊頭敬客的習俗,羊臉朝向客人的方向,以示歡迎。蒙古族人以烤全羊待客,將羊身上最鮮嫩的部分以小刀片下,獻給尊貴的客人或老人。在這些習俗中,人們都把美好的願望寄托在羊的身上,羊也成了祝福、吉祥、平安的象徵。
三陽開泰,喻指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祥之象,常用以稱頌歲首,以求萬物更新。漢代劉熙《釋名·釋姿容》云:「望羊:羊,陽也。音陽氣在上,舉頭高,似若望之然也。」古時,「羊」、「陽」相通,因此也做「三羊開泰」。
明代雜劇《鬧鐘馗》中的三陽真君每逢正旦便會領三個綿羊太子在三陽閣擺宴慶賀。除此之外,民間年畫、刺繡、擺件中很多以《三陽開泰》為題的作品都會有羊的題材寓於其中。
除此之外,民間還有「九羊啟泰」的說法,寓意福星高照,百事順遂。清代宮廷每年元旦懸掛「九羊消寒」裝飾圖,也有乾隆曾題七言律詩曰:九羊意寓九陽乎,因有消寒數九圖。子半回春心可見,男三開泰義猶符。
宋時創作真精巧,蘇匠仿為了弗殊。謾說今人不如古,以雲返樸卻慚吾。在重陽節,人們在重陽糕上麵塑兩隻小羊,象徵重陽吉祥。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15年1月刊《三羊開泰:羊與中國傳統禮俗》原文作者:蕭放、鄭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