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的民歌

2021-01-08 陝西法制網

民歌,是民間歌曲、歌謠的總稱和簡稱;用曲調演唱者為歌,無曲誦者為謠。它是民間世代廣泛流傳的歌曲,是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豐富著集體智慧的民族傳統文化結晶,是直接表現勞動人民思想感情和要求願望的詩歌,也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具有非常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文章合時而著,詩歌合時而作」。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人們用歌聲來傳承文明,用吟唱來傳遞情感,用音樂來袒露心聲,這就是民歌形成的歷史淵源。例如「窮人莫把富人愛,多少有錢的窮三代,江山也有興和敗;昔日孔明祭東風,東風河西又河東,蓮花栽在藕池中,人爭閒氣一場空。」又如《朝代歌》:「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治神州,三十六朝輪流數。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一統,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如今又把民國進,中華上下五千秋。」再如:《四古清官歌》:「上下縱橫幾千年,四大清官美名傳,哪個不稱古聖賢。包拯為民斷奇案,海瑞為民罷了官;況鍾匡正懲貪嚴,狄仁傑恤民公斷案。」更如《古人賢文五更曲》:「鼓打一更月發白,單鞭救主胡敬德,近水樓臺先得月。昔日太公夢佳人,渭水釣魚將她尋,君無言,壽旦慶,一十八國她為尊,得遇文王訪賢臣,向陽花木早逢春。…

鼓打三更月升高,昭君和番在漢朝,紅粉佳人休使老;昔日有個趙匡胤,賭博場上耍光棍,贏了錢,他要要,輸了錢就亂打人,後在東京坐龍廳,風流浪子莫教貧。…鼓打五更月照柱,魯班造下擎天柱,山中也有千年樹;昔日有個佘太君,她保宋王坐龍庭,頭髮白了又轉青,牙齒掉了又重生,百歲掛帥統三軍;世上難逢百歲人。」由此可見:一首歌就是一部史詩,一段曲就是一幅畫卷,一個音符就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又經過千百年時間的錘鍊與打磨,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寶石一樣的藝術珍品,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民歌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自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後,勞動人民就處於社會最底層,他們終日勞累,創造了社會財富和燦爛的文化,卻過著牛馬般的生活,政治上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民歌唱出心中的不平,表達對統治者、剝削者的反抗、憤懣,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抨擊。「太陽出來扯歌喉,山歌本是古人留,留在世上解憂愁。世上多有不平事,它都裝在歌裡頭,只管開心把歌唱,一切憂愁丟腦後。」 「長工苦」、「長工怨」 、「長工恨」等,都是血與淚的控訴,不少民歌則採取諷刺謾罵或以委婉曲折的手法來影射社會黑暗和各種腐邪勢力與醜惡現象。所以,歷來統治者對民歌都由怕生恨,視民歌為洪水猛獸而加以禁忌;然而人民群眾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民歌唱的:「任憑你有遮天手,難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枯石頭爛,唱得黃河水倒流。」 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裡,民歌唱出了生活中的種種不幸遭遇:繁重的勞動、窮困的生活、不幸的婚姻、家庭的離散等天災人禍;也唱出了人民群眾對愛情、幸福、美好理想的嚮往與追求。人民以歌聲來抒發感情,減輕心中的憂愁。正如我縣一首山歌所唱:「日出東山月落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世事無常說不齊; 十個指頭有長短,山中樹木有高低,有朝一日時運轉,三十年河東轉河西。」在舊社會,婦女更是處於封建的政權、神權、族權和夫權的四重壓迫之下,民歌《人人都說黃連苦,我比黃連苦三分》等,就是婦女在重壓下的痛苦呻吟。它真實地反映出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這些盡顯民歌無窮魅力與風採。

商南民歌的產生、形成與發展,有著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與歷史淵源。商南縣,地處秦嶺東南麓,位於秦、豫、鄂三省結合部的丹江兩岸,居古「商於」及「商於古道」中心地段,故素有 「秦頭楚尾」之稱。

古商於之地,系商(今陝西商洛全境)、於(河南省的西峽、淅川及內鄉縣部分。)兩地的合稱。原屬於楚國,為楚文化的發祥地;後被秦國佔領,成為商鞅的封邑。它是中原華夏文化與南方苗蠻文化的過渡交匯地帶, 是南北文化與東西文化薈萃交流的走廊與大熔爐,對於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溝通、交流作用紅極一時。

而藍於古道,則自古以來,就是南達荊襄與湖廣,北通關中與晉隴通衢之要道,承載著交通命脈功能與重大的紐帶作用。尤其是漢唐時代,更是古都長安通往中國東南各地的一條重要通道。也是東南各地向朝廷進貢、商賈往來與物資運輸的商貿幹線;亦為朝廷官員南下與東南生員進京趕考的「黃金路」; 或職務調遷,或去各地視察,或赴京拜謁, 或貶謫江南,皆取道於此。 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歷史篇章,記載了歷史滄桑、風雲變幻與興衰,凝結著燦爛文化深厚積澱與秦風楚韻之民俗風情。故而又有「詩歌路」、「商運路」、「名利路」之美譽。亦歷為兵家必爭之軍事戰略要道。商鞅、張儀、楚懷王、四皓、劉邦、李自成等都在這裡有過精彩的歷史表演。

藍於古道,開闢於商末周初,自陝西藍田關通往河南省內鄉縣柒於鎮而名,全長約六百裡。主要利用秦嶺北側灞水河谷和秦嶺南側丹水河谷連接開闢而成。而丹江自龍駒寨(今丹鳳縣城)以下,則偏南而去,又因其間不僅多彎道、峽谷與險灘,且兩岸多陡峭的懸崖峭壁,不便人馬通行,故而古道取直由北穿越丘陵,經桃花鋪、鐵峪鋪(古層峰驛)、武關入商南境,穿越清油河、試馬寨、捉馬溝到商南縣城,然後出富水關進入河南,再往南延伸直接貫通南陽盆地與江漢平原。因而,就唯獨在商南境內形成了古道與丹江漕運相向並行的雙重格局。

而商南人口源流,又主要來自各省流民與明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大槐樹以及清初乾隆年間由安徽安慶地區與江南湖廣等地移民而來。因之,這裡就形成了四面八方文化的匯集地帶;又因地處三省八縣交界地,自然形成了民俗風情的綜合區域;更是歷來人們北朝華山,南朝武當的中心客棧……。以上這些特殊的因素,也就使得商南成為民歌海洋的歷史淵源「我的山歌多又多,裝滿千筐與萬籮,用排載來用船拖;前船到了丹江口,後排還在武關河,串連排,緊挨著,船船裝的都是歌。」——這就是商南民歌的真實寫照。

藝術起源於勞動,民歌來自於生活。民歌就其內容而言,真可謂包羅萬象,它是整個社會歷史發展變遷的記錄,也是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包羅萬象的史詩。就我們商南人來說,可謂是民歌伴隨著一生:處在襁褓之中嬰兒,母親為他唱「催眠曲」、「搖籃曲」;當孩子呀呀學語時就學唱各種童謠、兒歌;少年時期,唱起了「兒歌」、「放牛歌」、「盤對歌」等;青壯年時期,複雜的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開拓了更為廣闊的歌唱領域:勞動、生活、愛情、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無所不有,各種頌歌、山歌、情歌、勸世歌等數不勝數。民間小調裡內容更加廣泛,望郎歌、留郎歌、愛郎歌、送郎歌、私情歌、各類十二月、十二時、十繡、十愛、十杯酒、十把扇子、十條手巾、四季歌、五更歌、節氣歌等;節日慶典時,更形成歌舞的高潮,正月玩花燈時的各種彩歌、秧歌、花鼓、旱船歌、竹馬歌、跑雲歌、採茶歌等更是精彩紛呈。在傳統的習俗活動中更離不開民歌,例蓋房奠基、營業開張等活動中的儀式歌;婚嫁娶親中的「迎轎歌」、「拜堂歌」、「撒帳歌」、「鬧房歌」等;老人過生日有「祝壽歌」,親人亡故後,要唱「輓歌、孝歌」等。還有各種隨想曲、大實話、倒轉連、顛倒顛、反唱歌、十八扯等等。簡直是無地不歌、無事不歌、無時不歌;總之,民歌是勞動人民心靈深處的聲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與情感,經萬人之口,通萬人之心,它是勞動人民思想、感情、願望和理想的寄託。可以說,哪裡有人民、有生活,哪裡就有民歌。民歌是人民生活的鏡子,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的忠實伴侶。它承載著土地上的悲、歡、離、合,源源不斷,綿綿流淌;經歷千錘百鍊後,變得更美、更加完善。如此不斷發展、繁衍,使民歌具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

民歌的形式簡明、樸素、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在它的形式中積澱著一個民族或地區的自然的藝術美。就其形式而言,我縣就有一句式的打夯歌、號子歌;有兩句式的信天遊,有三句式的還陽調,有四六八言式各種小調,有五句式的姐兒歌,有七句式山歌與孝歌,有多段式的敘事曲;形式多彩多樣。尤其是民歌裡的情歌佔有相當大的分量,最大妙處在於它的執著、大膽、熱烈、火辣、不裝飾、不應景,一如意中所出。例如:「郎在山上起歌聲,姐在房中慌了神;靠背椅子坐不穩,手拿棉線亍不勻,情哥哥勾了姐的魂。」又如「想姐想的軟癱癱,四兩燈草也懶擔;隔山聽見姐召喚,一口氣翻了八架山,百斤重擔也沒換肩。」更如「我想嬌姐沒到手,娘娘廟裡許燈油,有朝一日想到手,頭頂香盤手提油,老和尚敲鐘我磕頭!」思念之情,思念之真,思念之切,直言不諱,寄於歌唱。

商南民歌類型諸多,主要分為有山歌、情歌、姐兒歌、勞動生活歌、勸世歌、民間小調、歷史歌、孝歌、儀式歌、盤對歌、戲謔歌、時政歌、兒歌等。

總之,商南民歌既有著自己的地方特色,也有著鄂、豫、川、陝各地的共性;既有著西北民歌的蒼涼、高亢、深沉,也有著西南民歌的奔放、明亮、幽默;更有著江南民歌的曼麗、輕柔、嫵媚。風格不一的民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當地人性格的生動映照。民歌是血肉俱全、淚笑並存的,是他們心靈的呼喊,他們需要悽涼婉轉或豪放粗曠、高亢悲蒼的調子來抒發情感。在商南舊時的歷史舞臺上,普遍唱的是「曲子」、「二黃」和 「花鼓」;「商南花鼓」大有安徽老家「黃梅戲」的情調。每年正月各地普遍都要「玩花燈」和「打花鼓」民歌中除孝歌外,都可在花鼓中演唱。

香花出生於沃土,藝術起源於勞動。商南民歌不僅內容廣泛,思想性強,知識面廣,教育意義大,而且趣味性、藝術性極其濃厚。像「翻田埂」,也叫「比歌」,這是相互攀比、嘲諷或罵笑的戲謔歌,不僅詼諧、滑稽、幽默、深刻,而且是雙方知識、智慧和藝術的較量。例:「歌師唱歌別謙虛,文臣還要武將對,自古英雄配美女。『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鎮守雲南吳三桂,跨海徵東薛仁貴,迫害白袍張士貴;『周吳鄭王,馮陳禇衛』;黃連、附子和烏梅,不知仁兄會不會?」這首歌裡用了一句「論語」與兩句「百家姓」, 又用了三個帶「貴」字的古人名及其歷史典故,還用了三味中草藥名;明講「和貴」與「禮讓」,暗藏男尊女卑分比忠奸之罵機,藥性諧音雙關語,有影射譏笑對方父子吃醋酸苦和激將之意;又例回對的一首:「八洞神仙來過海,內中不見鐵李拐;他在南山把藥採。漢鍾離,去跟腳,狂風吹的浪翻波;鬧得老龍不安樂,好似二郎遊五嶽。『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而不仁,如禮何?』,車坐中心馬踏腳。落得老將無處躲,『閒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當歸、斑蝥與芍藥,相陪仁兄唱幾個。」 歌中引用了倆位八仙人物與過海故事,一段三字經和一句論語,還引用了一句賢文和一幅古訓聯,外帶三味中草藥名;不難看出,其諧音雙關語意是:「大家唱歌本來像八仙過海一樣,各顯神通,你卻古怪、離奇,大吹大擂惹人生氣,是沒有教養不懂禮儀的小人,你走歪門邪路,逼人過急,欺人太甚,恐不多時會遭報應的,到那時就晚了!勸慰其還是要遵循『勤、忍』古訓的好!又嬉罵對方為有病的女人,給開了治療婦女氣血不活、月經不調和打胎的藥,還影射對方應當離開歌場回去,不當站立在此不走」的意思。這些都充分展現了歌手的創造力,是雙方歌手知識、智慧、藝術的較量!不難看出民歌的博大精深之所在,充分顯示了群眾藝術才能。如不身臨其境,誰又能估量得到,在這深山曠野、荊叢泥土中,竟藏涵、孕育、潤養著這等樣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底蘊呢?

然而,文革期間,這猶如大山之雄魂,流水之幽韻的民間老歌舊曲,被視為「四舊」而遭到破除,從此民歌便銷聲匿跡再沒人敢唱。隨著廣播喇叭、收音機、錄放機、VCD、卡拉OK現代化音響、MP3、電腦網路的不斷發展,民歌僅成為老年人頭腦裡的記憶了;現在,大多數中青年都不知曉民歌為何物?然而,代表人民群眾心聲的事物,總是有著無限的生命力。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改革開放以後,留連過去自由歌唱時代的人們,總是不忍拋開祖先留下來的寶貴文化遺產,開始小心翼翼試探性地抄錄著一些歌集,禁不住在無人時哼唱起來。隨著自由空間的擴大,思想越來越解放,唱民歌的人就越來越多,歌聲也就越來越高。上世紀90年代,被禁錮了將近30年的民間獅舞花燈開始復甦,「民間小調」以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得以重新唱了起來,農村老人去世時,又興起了「打代式」唱「孝歌」。

本人對民歌情有獨鍾。從小就喜歡聆聽父輩們在山間地裡邊勞動邊唱著的悠揚歌聲,少年時代就對民歌的詞與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回鄉勞動期間,學會了不少的山歌、姐兒歌、孝歌和各種小調。尤其酷愛一些歷史典故歌曲,讓人學得了許多歷史知識;更喜歡那些「勸世歌」,它教會了你怎樣做人。生產隊集體在山上挖地、鋤草時,經常由一人領唱,大家跟著和唱或么號子,都忘記了勞累與飢困,呈現出一派輕快與歡樂的場面。

隨著老年人的行將就木,民歌存在逐漸消亡的危機。多年來,本人一直存心積慮,搜集、挖掘、搶救、整理民間歌謠資料,但是難度相當大。由於民間不少老歌手大都相繼謝世,現存會唱舊歌老調的人已經為數不多了;即使還有一些倖存者,也大多是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由於長期不唱歌而被遺忘的差不多了;由於民歌大都為口頭傳唱的,書面資料極少,所以誤傳甚多;即使有一些手抄本,但也大都是支離破碎,有頭無尾,殘缺不全、差七錯八。由此可見搜集、挖掘、搶救、整理民歌之重要性與緊迫性了。

自由民主,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文化復興,百家爭鳴,是國家興旺強大的盛世標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文化需求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壯鄉國際民歌節的成功舉行,中央電視臺原生態民歌賽的展播等等,皆表明我們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新路徑。神州大地肥沃土壤孕育的優秀古樸、悠揚、明快、美妙、悅耳,令人感動、神往的原生態民歌,必將得以重新認識與估價,必然會進一步得到發揚光大,任何力量皆不能阻擋百花怒放文藝春天的到來!

挖掘文化遺產,振興地方經濟,加強文化強縣建設傳承民間風土文化,弘揚傳統道德精神,是我多年來潛心挖掘、整理出的《山魂水韻》這部商南民歌選上下集,得以與大家見面的原因和目的之所在。夙願得以實現,幸莫大焉!正如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過的:「音樂,有人將它比作花朵,因為它鋪滿在人生的道路上,散發出不絕的芬芳,把生活裝飾得更美」!(雷家炳)

作者/來源:商南縣融媒體中心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徐沉」商南包穀酒傳統工藝
    商南包穀酒傳統工藝文/徐沉自古以來,酒與生活、文化、歷史、藝術、詩歌結下不解之緣。酒的製作方法很多,各有各的特色,而商南人自己釀製的玉米酒,工藝獨特,味道香醇柔爽,品質不凡。商南人釀酒的歷史從明代開始,至清代已經很普遍了。這與商南人淳樸、厚道、豪爽的個性,好客的風俗分不開的,因嗜酒而釀酒,因好客而贈酒。
  • 白鷺現身商南城區,美麗身影超吸睛
    近日,商南市民在縣河水域發現有兩隻白鷺在河中或悠閒踱步,或覓食嬉戲,或翩翩飛舞,宛若一幅美麗的生態畫卷,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拍攝翩翩白鷺的到來不僅為縣河增添了不少姿色,也是商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體現。
  • 商洛商南境內發現首例灰臉鵟鷹鳥類新紀錄種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商南臺經查相關資料記錄,這種猛禽種群數量少,是商南境內發現的首例灰臉鵟鷹鳥類新紀錄種。自2018年12月商南縣在新開嶺自然保護區布設了17臺紅外自動觸發照相機以來,已拍攝到獸類7種,鳥類11種,其中包含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斑羚、勺雞、灰林鴞、松雀鷹、灰臉鵟鷹等,以及豹貓、花面狸、豬獾等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民歌聯唱200首
    001 採茶舞曲【浙江民歌調】李玲玉002 回娘家【河北民歌】張彤003 編花籃【河南民歌】俞淑琴004 崔咚崔【湖北民歌】周友金005 姑蘇風光【江蘇民歌】趙莉006 斑鳩調【江西民歌】屠洪剛007 崖畔上開花【陝西民歌】李玲玉008 蘑菇頭號【浙江民歌】周友金009 趕小海【雲南民歌】趙莉010 放馬山歌【雲南民歌
  • 丹巴的原生態民歌
    丹巴的原生態民歌   □馬忠  位於甘孜州的「丹巴美人谷」遠近聞名,傳聞谷中風景秀麗,美女如雲。前不久我與幾位好友邀約,到美人谷來了一次自駕遊。這次自駕遊給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丹巴美女,而是當地少數民族婦女演唱的原生態民歌。
  • 裕固族民歌唱響海外
    自小過著放牧唱歌生活長大的薩爾,2002年大學畢業後雖然走進了都市,但對於裕固族民歌卻還是依依不捨。裕固族民歌內容豐富,曲調優美,節奏明快,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我忘記了故鄉的時候,故鄉的語言我不會忘;當我忘記了故鄉語言的時候,故鄉的歌曲我不會忘。」這是裕固族的一句俗話,薩爾從小就常常聽長輩說到。
  • 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呼倫貝爾民歌專場——唱草原民歌,講...
    、著名鄂溫克族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烏日娜日前應邀到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課堂,與同學們一起分享了呼倫貝爾民歌的藝術魅力。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呼倫貝爾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歌體裁形式,也造就了呼倫貝爾人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烏日娜是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呼倫貝爾人, 1980年在當時的呼盟藝校跟隨民間藝人巴達瑪學習長調,後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跟隨糜若如學習聲樂演唱,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歌系黨支部書記兼系主任。
  • 商南:發展產業脫貧 建設生態種豬繁育基地
    商南:發展產業脫貧 建設生態種豬繁育基地時間:2016-07-26 09:24:02來源:陝西日報作者:編輯:實習生 趙文庚 「三元溝養豬場建起了兩層樓,豬都上樓了。走,看看去!」7月17日,商南縣青山鎮青山社區貧困戶姚秀禮帶著疑問和好奇心,向全鎮最大的養豬場興衝衝走去。
  • 中國民歌:比樂器產生的還要早
    中國的民歌具體開始的時間已經無法確定,但是,當人們有了感情,民歌也就產生了。自漢以後,民歌就更多了,當時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專業的音樂機構——樂府,樂府同時也採編、傳承這些民歌。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樂府裡有很多現在依然傳頌的民歌,比如《木蘭辭》,還有很多蒙古草原的民歌,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到了唐宋時期,民歌就更多了。唐朝很多詩人、文人,對當時流傳的民歌非常喜愛,並且主動地向民歌學習。
  • 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桂林舉行 無伴奏多聲部合唱原生態民歌
    圖為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開幕式。 趙琳露 攝中新網桂林11月3日電(趙琳露 王亞東)11月2日至6日,第四屆中國民歌合唱節在廣西桂林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七十多支合唱團競相上演一場場民歌盛宴。趙琳露 攝中國合唱協會已經在廣東、內蒙古、貴州成功舉辦過三屆中國民歌合唱節,來自全國各個民族的合唱團體同聚一堂,數千人共同歌唱世代廣泛流傳的民歌、中華優秀的傳統少數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此次合唱節以「讓最美合聲唱響最美山水」為主題,旨在弘揚、傳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經典中國民歌 100首(典藏版)
    相約天籟迴響聽一首好歌,享美好生活民歌,歌頌著五顏六色的生活;民歌,吟唱著悲歡離合情緣;民歌,記錄了起起伏伏的過往,最具風情而又最貼近生活的民歌,細緻的描繪著生活百態,傾訴著中國不同民族對生命的感悟有多少人從辣妹子裡看到了廣西姑娘火辣辣的性格,有多少人從阿里山的姑娘裡看到了溫柔如水的姑娘……民歌裡的人物,映射著一個地方的文化,一個地方的性格。對家鄉的描摹是民歌的一個主題。簡簡單單的幾句就把家鄉寫的淋漓盡致,多樣的歌曲以不同的的方向展示著家鄉的美麗富饒。
  • 中國科爾沁民歌烏力格爾大賽總決賽落幕-新華網
    本報興安1月16日電 (記者賀喜格寶音)1月16日上午,由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自治區民委、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廣播電視臺、興安盟盟委行署主辦的「魅力內蒙古,唱響科爾沁」――中國科爾沁民歌烏力格爾大賽總決賽在興安盟烏蘭牧騎宮落幕。
  • 王洛賓與西部民歌演唱會
    王洛賓與西部民歌演唱會  時間:2009年9月18日 20:00:00  地點:廣州中山紀念堂  票價:80、120、180、220、380元    訂票熱線:400-810-1887 020-38251642/38251643    http://gz.228
  • 巴人巴風 | 南江民歌:巴人文化的重要符號
    「當年我們的父輩都是聽著民歌長大,唱著民歌一路走來的一代人,對民歌有深厚的感情。」方昕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江民歌春風化雨,枝葉叢生,一批民歌保護傳承人,開始自發地投入到南江民歌保護傳承工作中。還有一批民間歌手也活躍在鄉村歌場上。社會環境的寬鬆,民歌得以恢復生機。 然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南江民歌的生存境況卻又不大一樣。老一輩藝人已帶著心中的歌離開人世。
  • 商南角鋼法蘭生產線設計獨特
    商南角鋼法蘭生產線設計獨特北京一峰達「高配」角鋼法蘭生產線,硬體與軟體配置行業高端,下料速度與精度行業!一峰達數控角鋼法蘭生產線改變傳統衝床帶衝孔模具的操作模式,全數控下料,直接由液壓衝孔系統成型,可同時衝螺栓孔和鉚釘孔,孔與孔間距可數控調整,並可定尺剪斷。效率非常之高!
  • 臺灣民歌四十年:潮起潮落 不忘初心
    同年,楊弦出版《中國現代民歌集》,引發激烈的批評和論爭。   「有人說,楊弦的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幾乎就只有一個『集』字是對的。」臺灣著名廣播人馬世芳對這段往事的描述十分生動。學院派們質問:「這種既非口耳相傳、又未經歷史淘汰,由少數人製作演唱的歌曲是否能稱作民歌?」儘管後來民謠、新樂府等各種替代名稱紛紛提出,人們還是習慣用「民歌」來稱呼這一新音種。
  • 他培養了宋祖英、何紀光等歌唱家 被譽為湖南民歌之父
    &nbsp&nbsp&nbsp&nbsp民歌是他一生最痴情的愛。向民間學習,向民間藝人學習,以民間音樂為創作源泉,是他一輩子音樂創作的宗旨。 不到兩歲的時候,他就跟著奶娘學會了她唱的山歌;他走遍了民歌資源豐富的湖湘大地,發掘整理了上千首民歌。
  • 一曲民歌諾恩吉雅,德德瑪、騰格爾、那英、雷佳、胡斯楞都唱過
    奈曼民歌及其代表歌曲《諾恩吉雅》文/王建海奈曼民歌源遠流長,題材豐富,內容廣泛,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在迄今發現的奈曼民歌中,尤以蒙古族民歌最為出色、最為有名、廣為流傳。據考證,奈曼民歌大多產生於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約有 150多年的歷史。通過文獻資料記載和人們口口相傳,奈曼民歌大約流傳下來 60多首,其中 55首有完整的詞曲記錄。
  • 愛唱廣西各民族的原生民歌的組合——梢麗組合
    她們擅長演唱廣西各民族的原生民歌,歌聲裡既有精湛的技巧,同時也保留了古老民歌淳樸的味道。她們致力於將廣西的山歌唱出大山,唱出廣西,唱到全世界。他們的表演形式新穎,演唱曲風突出,舞臺展示豐富,青春活力無限,是一支頗具年輕時尚的民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