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巴風 | 南江民歌:巴人文化的重要符號

2021-01-10 騰訊網

背二哥節目表演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楊壩鎮尖山村位於光霧山腳下,自古以來,村民就有唱民歌的傳統,村裡老老小小都會吼上幾句。由於旋律優美,直面生活,情趣盎然,故深受勞動人民喜愛,並自髮式學習演唱,其歌聲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特色,易唱易記,為群眾喜聞樂見,廣泛流傳於南江及周邊縣區。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南江民歌《犀牛望月》唱進了中南海……

在川北大巴山深處的南江縣城聽民歌,是一種享受。青山、綠水、愛情等都在民歌中幻化體現。有一首是這樣唱的:

哥在坎上薅黃秧,妹在河下洗衣裳;哥的山歌飛出口,妹的心裡發了慌;棒槌打在石頭上……

聽完民歌,還知道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說,以前在大巴山某縣城裡有一位民歌手,是盲人,他雖然目不識字,卻在民歌演唱方面頗有造詣。近些年,民間文化得到重視,他也被請到四處去唱歌,漸漸有了名氣。縣劇團有位女生,人長得漂亮,嗓子也好,但劇團業務不景氣,無戲可演,有時就跟著盲人歌手搭班子走場子,去民間演出掙些外快。日子一長,倆人竟產生了愛慕之情,要結連理之好。

消息傳出,山城譁然,女演員的美貌,早有無數雙眼睛緊盯不放,其中不乏官員和大款的公子。盲歌手儘管長相還算瀟灑,民歌也唱得出色,但畢竟是行動有礙的殘疾人。首先是女孩的父母不同意,單位領導不支持,親朋好友也同聲反對,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可女孩有主見,某天晚上,她給單位留下了辭職信,給父母留下了告別書,然後與心愛的人悄悄從縣城裡消失了……據說,他們最近出現在武漢、重慶等地賣唱賣藝,生活不錯。

不知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南江民歌的韻味卻讓人回味無窮。

昔日

大山深處歌聲不絕

南江民歌是巴人文化產生的重要符號,具體年代已經無從可考。史載代表巴人文化的《巴渝舞》現已歷盡滄桑而消失,而一直在民間流傳的南江民歌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南江縣楊壩鎮尖山村位於光霧山腳下,自古以來就有唱民歌的傳統,村裡老老小小都會吼上幾句。由於旋律優美,直面生活,情趣盎然,故深受勞動人民喜愛,並自髮式學習演唱,其歌聲頗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特色,易唱易記,為群眾喜聞樂見,廣泛流傳於南江及周邊縣區。

上世紀60年代,尖山村村民嶽尚平10多歲,她最喜歡跟著哥哥姐姐一起唱民歌了。「不管是在地裡勞作,還是休息,只要有一人吼起來,便會持續不斷。」嶽尚平回憶,那個時候南江人嫁女,出嫁頭天晚上一家人都會圍坐在一起唱歌,唱的內容多是即興,一般是父母輩囑咐新娘子嫁到婆家要勤勞持家之類的。平日裡,女人們在農田耕作或者收工回家的路上都愛唱幾句民歌,嶽尚平小時候在村子裡經常能夠聽到歌聲。

南江民歌第六代傳承人方昕的父母是當地以演唱南江民歌為主而出名的民歌手,他一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薰陶。「一(呀)愛(的)姐好人(囉)才,好似(那個)仙女(兒)下凡(囉)來,月亮彎兒月,賽過(那個)當年祝英(囉)臺……我的(那個)寶貝(兒)瞌睡(喲)來!」悠揚、甜蜜的民歌搖籃曲《月亮彎兒月》伴隨著方昕的童年生活。

南江民歌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最風光,《犀牛望月》唱進了中南海,通江茅山歌《豆芽蔥蒜葉》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金獎……

「文化大革命期間,民歌漸漸沒有多少人唱了。」嶽尚平今年64歲,仍然難忘幼年時在村裡村外經常能聽到的民歌。雖然最近幾年《巴山背二哥》、《高高山上一樹槐》等作為優秀代表曲目,被推薦到全國參賽和展演,並多次獲獎,但是對年輕一代來說,民歌似乎只是一曲曲老得掉了牙的小調,他們已經羞於在大庭廣眾之下放聲唱民歌了。「我多次喊我女兒學習民歌,她說唱起來丟人。」嶽尚平很無奈。

魅力

彰顯獨特文化內涵

南江民歌是巴中人民的生活狀況、情感世界和樂觀向上的體現,其語言入俗,鄉音濃重、內容多、題材廣、唱腔美,充滿嚮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特質。

唱了40餘年民歌的方昕告訴記者,民歌唱腔有固定基調,但在各種唱法的基礎上可以自由發揮,每個人的唱法既有共同點,又具有個性風格。同一首歌,不同的歌手演唱,常常會產生大相逕庭的藝術效果。常言「一曲千家唱,巧妙各不同」。一條歌首百條歌尾,體現南江民歌依腔活唱、依題發揮、即興創作的藝術手法。

「彎彎背架像條船,情哥背鐵又背鹽,雞叫三道就起身,太陽落坡才團圓。」就在採訪的時候,方昕見走來幾位背二哥,手呈弧線往上一拋,眉毛一擠隨即唱了起來,鏗鏘有力的歌聲引來不少人駐足觀看。

「民歌是民間最純淨的精神文化的象徵。」方昕說。歷史上,山裡人幾乎沒有其他文化娛樂活動,便把對幸福生活的嚮往、美好愛情的追求、艱辛勞作的感受以及人情禮節的規範等,凡是與生產生活相關的事項通通編成民歌來吟頌和傳唱。演唱民歌是人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手段,其方式自然,猶如清清的山泉在流淌。於是乎,在山坡、在田間、在早晨、在黃昏、在集中勞作時、在朋友相聚時、在艱難行程裡、在炎炎烈日下、在融融日光裡……人們用民歌去試探、去溝通、去聯誼、去暢想、去比喻、去釋放、去傳情、去罵趣……

「好久沒到這方來,妹兒瘦得像乾柴,你若得了相思病,咋不早些帶信來?」「月亮彎彎兩頭尖,兩顆星星掛兩邊,哥心掛在妹心上,妹心掛在哥心間。」這是多麼美妙的傳情佳句,還有對聯:「你唱山歌沒響過,我歌比你多得多,屋裡裝了幾船子,坡上塞了幾巖殼。」寄物達意,別有情趣。

南江民歌中有高亢嘹亮的山歌,如《巴山背二哥》;有低婉壯美的情歌,如《孟姜女》《月兒落西山》等;有舒心明快的小調,如《十把扇兒》《蕎子開花杆杆紅》等;有盪氣迴腸的勞動號子,如《築夯號子》《拉石號子》《抬工號子》等等;還有自由散板等多種調式,在唱法上有獨唱、對唱、合唱、領唱、表演唱等多種形式。「其內容豐富而精彩,其演唱技巧看似簡單卻奇特,其甜潤傳神之味是必須受過南江民歌藝術的薰陶後方能有所悟,南江民歌尤其對襯詞、吐音以及歌手的音質要求很有講究。」一直致力於民歌傳承的袁吉芳老人說。

南江民歌是在南江的歷史、自然條件、勞動環境、生活狀況下形成的基本格調和主要內容,承載著南江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是南江人民靈魂之所在,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命運

幾起幾落難逃沒落現實

縣文化館負責人李頡介紹,南江民歌盛行於明末清初,雖然世代相傳,但是人們長期以來仍然用口口相傳的模式進化民歌,少有文字或聲相資料來記錄和規範,造成了許多遺憾。尤其是在「文革」時被打成黃色歌曲,禁止傳唱。

嶽尚平回憶,當時根本沒有人敢公開唱,一旦發現將會被懲罰。對於民歌的熱愛,很多人從娘胎生下來就受到薰陶。「就是喜歡唱,那咋辦呢?就只有偷偷摸摸唱。」一提起唱民歌,嶽尚平臉上就充滿了笑容,皺紋立馬膨脹開去,隨口唱道:勸郎酒一巡,合心有幾人,不是惹子不沾身,同床共枕人……歌聲優雅婉轉,無不讓人陶醉其中。

雖然那個時代不允許唱,但這只是對民歌的外部衝擊,並沒有使民歌從此消亡。「當年我們的父輩都是聽著民歌長大,唱著民歌一路走來的一代人,對民歌有深厚的感情。」方昕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江民歌春風化雨,枝葉叢生,一批民歌保護傳承人,開始自發地投入到南江民歌保護傳承工作中。還有一批民間歌手也活躍在鄉村歌場上。社會環境的寬鬆,民歌得以恢復生機。

然而,改革開放30多年來,南江民歌的生存境況卻又不大一樣。老一輩藝人已帶著心中的歌離開人世。多元文化的衝擊,使人們的文化觀念與環境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流行歌曲、搖滾音樂、電影、電視、歌廳舞廳遍及城鄉每個角落。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南江民歌難於在青年人心中佔有一席之地。

「民歌老藝人越來越少,幾乎寥寥無幾。」談起民歌傳承問題,方昕和袁吉芳心痛不已。現在會唱南江民歌的多是流落在民間60歲以上的老人。方昕告訴記者,他所了解的幾個老藝人都年事已高或身體狀況欠佳,楊壩鎮茶溪村馬開壽老人一生鍾愛南江民歌,對民歌已到痴迷的程度,歌聲悠揚,每天晚上唱歌到12點才入睡;赤溪鄉有位雙目失明的嶽姓老人,演唱30年代的民歌《十勸當紅軍》,聲情並茂,感人至深。

隨著老一輩會唱民歌的人逐漸離世,加上傳統文化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現在知道民歌、了解民歌、會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南江民歌雖然在一些老藝人的心中一息尚存,但是南江民歌和眾多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難逃沒落的現實。隨口哼民歌小調的傳統,已步入歷史。

傳承

讓南江民歌煥發生機

2008年11月,南江民歌進入了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並在楊壩鎮設立了南江民歌傳習所,方昕被確定為唯一的傳承人。從小受到民歌薰陶的他,學會了在生活中即景演唱和民歌發音的技巧,並培養了演唱民歌的興趣和愛好。

為此,這一生中,方昕一直致力於民歌的傳承發揚。四處演唱、收徒弟、民歌進學校……只要能讓民歌發揚光大,他都不遺餘力去做。

「一勸我的郎你要聽,我勸我的郎當紅軍,月亮彎兒月,紅軍個個為窮人……」這首民歌,幾年前只有赤溪鄉雙目失明的嶽姓老人會唱。方昕聽說後,走了30多公裡山路,專門找到老人家去學習。老人告訴他,這是1933年紅軍在南江燕山鄉活動時,當地老百姓廣泛流傳的一首民歌。方昕如獲至寶,不但學會唱,還錄了音,詞曲也記錄下來。這幾年,他走遍巴中、廣元、陝西等地收集民歌民謠,整理唱腔唱詞,目前已收集整理南江民歌資料60餘冊、700餘首。

「我的首要任務是把民歌收集保護起來,收集手抄文本,記錄口頭傳唱歌,把南江民歌融入當前多樣性的文化生活,絕不能把南江民歌孤立起來保護。」身為南江民歌傳承人的方昕為了彌補民歌來源渠道單一的不足,四處尋找民間藝人拜師學藝。聽說楊壩鎮柏林村80歲高齡的高攀明民歌唱得好,就跟著他學了幾個月,懂得了《太陽飄飄落》等民歌唱法;拜原新民鄉罐壩村70多歲的陳玉順為師,學得民歌《上茶山》《勞動號子》等。

不僅如此,他還充分利用民歌調式,填進既現實又民間的詞句,注重新民歌的開發。同時,又組織了18人的南江民歌演出隊,經常到校園、社區免費演出,擴大影響力。「要在大的文化環境中,讓南江民歌與多元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共榮,民歌才能煥發生機,傳承發展。」方昕說,雖然不能做到讓每個人都來唱南江民歌、聽南江民歌、愛南江民歌,但可以力爭讓大家都知道南江民歌的存在,知道南江民歌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喚醒人們共同關注與支持南江民歌,讓它生生不息、世代傳承。

在一輩輩傳承人以及民歌愛好者的努力下,2014年,楊壩鎮已成功申報「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民歌)之鄉」。「不久的將來,這裡一定是名副其實的『民歌之鄉』。」方昕充滿信心地說。(作者:劉旭 作者單位:巴中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巴人巴風巴文化 鮮活生動
    巴山夜雨時,共話巴人情。10月14日,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在巴中市恩陽區市民廣場開幕。本屆藝術節以「巴人巴風·相約巴中」為主題,聚焦巴文化的挖掘整理、闡發展示、推介傳播,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 「巴人巴風 相約巴中」 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開幕
    人民網成都10月15日電 (王軍)10月14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與巴中市聯合主辦的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開幕,共有來自全國6省29個市(州、區、縣)共同參加,活動時間將持續至本月16日。本屆藝術節以「巴人巴風·相約巴中」為主題,深度挖掘巴文化的歷史文化內涵,展現巴人精神,講述巴人故事。
  • 巴人巴風 相約巴中
    投資籤約儀式現場。10月16日至18日,第五屆巴人文化藝術節在巴中市舉行,5省17市嘉賓齊聚巴中,秉承「合作共贏,互補共享,為民共建」理念,緊扣「巴人巴風·相約巴中」這一主題,舉辦了一系列異彩紛呈的活動,在泛巴區域城市之間架設起了友誼的橋梁,推動區域文化交流協作和發展共享走向更高層面、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也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提供了堅實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 「巴人巴風·相約巴中」 這份巴人文化藝術節攻略 等您查收!
    人民網成都10月14日電 (王軍)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將於今日舉行,並將持續至10月21日。期間,將上演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舉行「群星耀巴山」——首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頒獎典禮、「巴山巴水·巴人巴風」——泛巴區域文化旅遊攝影展、5 N」城市文化旅遊聯盟推介暨考察暢遊活動、「巴山技藝巴人匠心」——泛巴區域文旅創意產品交易大會暨「巴中有禮」文創展、「商行天下財富巴中」——巴中重點項目招商籤約活動、「巴山夜語」——巴文化專題訪談等系列活動。
  • 巴人巴風 相約巴中 四川省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14日啟幕
    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記者從四川省第八屆巴人文化藝術節新聞發布會獲悉,10月14日晚,藝術節將正式拉開帷幕,活動持續至10月21日。期間,各種文藝活動精彩紛呈,除上演大型民俗歌舞《巴河春秋》之外,還將舉行「群星耀巴山」——首屆大巴山文藝推優工程頒獎典禮、「巴山巴水巴人巴風」——泛巴區域文化旅遊攝影展、5+N」城市文化旅遊聯盟推介暨考察暢遊活動、「巴山技藝巴人匠心」——泛巴區域文旅創意產品交易大會暨「巴中有禮」文創展、「商行天下財富巴中」——巴中重點項目招商籤約活動、「巴山夜語」——巴文化專題訪談等系列活動。
  • [評論]巴風古韻《巴人河》
    譚明和 王大菊鄧斌筆下的巴人河,既取材於現實中的一條河,那就是蜿蜒流淌在鄂西南大山之中的清江,又泛指土家族五千多年來求生存、求發展的歷史長河。關於清江,古今不少文人學士曾對它傾注了豐富的情感,留下許多美輪美奐的佳辭妙章;從土家族廣為傳誦的民歌民謠中,也可窺見清江景觀的旖旎多姿和文化底蘊的富麗多彩。
  • 巴人巴風相約巴中 第六屆巴人文化藝術節落下帷幕
    巴山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巴人是我們共同的稱謂,巴文化是我們共同的名片。10月22日晚,歷時三天的第六屆巴人文化藝術節落下帷幕。巴中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平出席閉幕式並宣布閉幕。短短三天時間,巴人文化藝術節先後端出了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圖片展、泛巴區域巴文化歷史研究成果展、文化旅遊創意產品展、花鼓戲《麻鄉約》、巴人鄉村音樂節、泛秦巴區域新聞宣傳合作聯盟成立、話語巴山·晏陽初鄉村建設試驗暨鄉村振興戰略研討會等一道道富有內涵的「文化大餐」,很好地傳承與弘揚了巴人文化藝術,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文化成果,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留下更多的「巴人印記」。
  • 「文旅宣漢」巴人巴風,巴人歌舞唱竹枝
    巴人喜歌善舞,在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巴人舉矛揮戈,載歌載舞衝在最前鋒,嚇得敵人氣餒心驚,倒戈而逃……春秋戰國之際的「下裡巴人」故事,描述了巴人且歌且舞、即興唱和的民歌特色。巴人戰舞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為夔州刺史時,將巴人「前聲斷咽後聲遲」的唱腔和伴以「竹枝」為道具及和聲的舞蹈帶到京城長安。在元稹、白居易等詩人的大力推崇下,竹枝歌舞大紅大紫,風靡全國。
  • 鹽巴、牙巴、巴心巴腸……重慶人的口頭禪「巴」是什麼?
    巴人是中國先秦時期西南和中南地區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重慶、川東、鄂西、陝西、陝南一帶。重慶是巴人的故鄉。在重慶人的口頭禪及地名中,常常帶有一個「巴」字。比如重慶的鹽叫「鹽巴」;重慶說牙齒叫「牙巴」;重慶說嘴叫「嘴巴」;餅子在重慶叫「粑粑」;重慶人說「巴適」意思是「舒服、妥帖、合適、很好」等;重慶人說「巴心巴腸」意思是全心全意、竭盡全力;重慶的山叫「巴山」;重慶的水叫「巴水」。「巴」是什麼意思呢?著名古文字學家唐蘭從甲骨文中識出了「巴」字。
  • 嚴志斌:四川滎經同心村墓地出土巴蜀符號探析
    通過印章符號組合可以發現由滎經、犍為、宜賓、重慶而涪陵的水路與峽江地區的聯繫更為緊密。滎經同心村遺址是四川盆地西南地區一處平原與山地、巴文化與蜀文化重要的文化交流的節點。 一 同心村墓地概況 四川省滎經縣同心村墓地是一處經過考古發掘的戰國時期巴蜀文化的重要墓地。
  • 相思巖,巴蛇吞象,重慶市博物館!
    屈原在《天問》裡就曾經發出過這樣的疑問:「巴蛇吞象,厥大如何?」意思是說,蛇能夠吞象,那麼,蛇該有多大呢?「巴」是一條盤著的蛇的形象。所以巴國也就是蛇國。據傳說,巴族人是太峰之後,太皞就是伏羲。伏羲和他的妻子女媧都是人首蛇身。抗日戰爭時期在本市沙坪垻地區出土的石棺上,刻的伏羲和女媧的象,就是這個樣子,可以推知,巴族人是以蛇為圖騰的。
  • 從「南江黃羊」看南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
    南江黃羊  四川新聞網巴中9月7日訊(熊苑清)過去,南江黃羊都是農戶零散養殖,不成規模,產業發展效益不高,作為「中國南江黃羊之鄉」,南江縣瞄準市場,在南江黃羊產業發展上大做文章,不斷在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上下功夫,讓南江黃羊品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 中國音樂學院「新山歌社」舉辦呼倫貝爾民歌專場——唱草原民歌,講...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呼倫貝爾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歌體裁形式,也造就了呼倫貝爾人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烏日娜是土生土長的內蒙古呼倫貝爾人, 1980年在當時的呼盟藝校跟隨民間藝人巴達瑪學習長調,後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跟隨糜若如學習聲樂演唱,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聲歌系黨支部書記兼系主任。
  • 巴山巴水巴東 景中情中心中||秘境巴東歡迎您!
    境內山川秀麗,民風淳樸,是土家文化的搖籃,巴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駐足於此,留下傳頌千年的詩篇。現在,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巴東。巴人河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北緯30度線上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山谷,被稱為「男人陽剛之山,女人溫婉之河」,是一部山、峽、林、泉、洞等景觀絕美組合的山水畫卷,是集「奇、秀、險、幽、情」於體的巴人故園。
  • 戒嚴=假新聞+13種精英符號及其含義
    埃及金字塔金字塔形狀顯然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符號。古埃及人崇敬地認為它是一種精神象徵,基部是男性的神奧西裡斯,直立的是女性神伊希斯,而斜邊是他們的兒子荷魯斯。4.巴風特今天,它被有些人誤解為「搖滾」的手勢。7.撒旦五芒星
  • 《冒險島2》冷血巴風特在哪裡 冷血巴風特位置一覽
    導 讀 冒險島2冷血巴風特位置一覽 冷血巴風特有什麼獎勵由九遊小編為大家帶來,冷血巴風特擊殺它的難度還是很大的,冒險島2冷血巴風特有什麼獎勵?
  • 第四屆中國·南江黃羊(成都)美食文化節啟幕
    央廣網成都12月22日消息(記者賈宜超)12月21日下午,第四屆中國·南江黃羊(成都)美食文化節啟幕。舉辦此次美食文化節旨在進一步將「南江黃羊」特色品牌及優質產品推向全國市場,提升「南江黃羊」品牌知名度,助推南江縣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
  • 商南的民歌
    …鼓打五更月照柱,魯班造下擎天柱,山中也有千年樹;昔日有個佘太君,她保宋王坐龍庭,頭髮白了又轉青,牙齒掉了又重生,百歲掛帥統三軍;世上難逢百歲人。」由此可見:一首歌就是一部史詩,一段曲就是一幅畫卷,一個音符就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又經過千百年時間的錘鍊與打磨,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寶石一樣的藝術珍品,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