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民歌,不但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門能使我們增加文化自信、對自己的文化產生驕傲感,甚至讓全國人民有一種向心力的藝術。在不中斷文化、不讓文化出現斷層的情況下,民歌對真正復興傳統文化,一直到最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其中一個很關鍵的、能起到很重要作用的一部分內容,所以現在大家對民歌重新喚起了一種感情。
我們今天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那麼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究竟是哪些內容?我曾經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做過一個比喻,我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三根柱子、兩層樓」。所謂「三根柱子」,就是「儒、釋、道」,缺一不可。「兩層樓」,上層是以文字作為載體的,包括唐詩宋詞、經史子集、孔孟老莊等,這些用文字記載下來的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上層,且這個上層有一個極其堅固的底層或基礎,那就是,我們所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年聯合國剛出來的詞就是「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以文字記載的文化不同,它是以口頭傳承作為傳承方式的,而我們的民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10類,第一類是口頭傳說口頭文學,第二類就是傳統音樂,而且傳統音樂裡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民歌。
中國民歌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開始,民歌不像其他的文明,比如說樂器—一個原始人拿著一個最粗陋的弓、一個樹枝加一根線就可以是弓,可以射箭。射箭是生產,當把空的弓撥弄幾下,發出聲音,樂器也就產生了。但是民歌比樂器產生的還要早,人們為什麼要唱歌?《樂記》中有一句話:「情動於中,故形於聲」,就是說,有一種情感在心中激蕩,要通過聲音表現出來,但是語言有局限,有些微妙的感情語言表達不了,那怎麼辦?「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語言表達不了充沛的感情,那就要唱;語言表達不了哀怨,「心中難活唱一聲」,民歌就出來了。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女愁哭,男愁唱」,就是說,女人的愁苦可以用哭來表現,男人呢?男人就用唱。「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於是,舞蹈也出現了,這就是藝術的發展。
中國的民歌具體開始的時間已經無法確定,但是,當人們有了感情,民歌也就產生了。中國古籍上記載的我國最早的一首歌,應該是最早的一首歌詞,是大禹的時代,所謂塗山氏之女唱的「候人兮猗」,這首歌只有四個字,大禹途經安徽塗山,遇到塗山氏之女,相傳二人一見鍾情,但是大禹要去南方治水,留下塗山氏日夜等他,於是就唱了這四個字的歌,但是,這四個字中還有兩個是虛詞,只有兩個字有內容,「候人」就是「等你」,「兮」「猗」都是語氣詞,都是感嘆。兩個不同的感嘆詞連用就出現了音調,就有了旋律,意思就是「等你啊」。這是中國最早被記載的大禹時代的一首歌詞。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我國第一部歌詞集《詩經》出現,為什麼說是「第一本歌詞集」呢,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詩經》裡所有的詩,不管是風,還是雅和頌,都只有一種傳播方式,就是唱歌,一直到唐詩宋詞。現在的唐詩宋詞都成了案頭之作,我們讀唐詩,讀的都是書。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還沒有印刷術,所以準確來說,《詩經》是詩歌集。當然,今天的詩和歌詞是有區別的。
《詩經》中的「風」指的便是民歌。據說西周時代就有採風制度,我認為這採風制度未必真實,但在古籍中有這樣的說法,說周天子設立了一個官位,在此官位上的人,手裡拿著一個木鐸,鐸是一種帶把的鈴,到民間去就敲這個木鐸,四野的野老就來了,然後唱民歌,史官就把它記下來,回去給周天子看,周天子便以此「觀風俗,知得失」。不管這種說法是否真實,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知道,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已經認識到通過民歌可以了解人民生活情況,統治者能夠知道民間疾苦了。所以,《論語·陽貨》中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孔子用了四個字總結了民歌的作用:「興」就是一種向上的力量,可以抒發情志;「觀」,就是能夠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群」是把人民群眾團結起來,能夠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怨」,就是可以提意見,要把老百姓的心聲、建議,通過民歌表達出來。所以「興、觀、群、怨」四個字,是孔子對《詩經》的一個很好的概括。
孔子編訂的《詩經》中這305篇詩,代表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中原地區、主要是漢族的民歌,產生地域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南到長江北岸。長江以南的,就不得不提《楚辭》了,它是楚國的民歌,是屈原根據楚國民歌的題材和風格創作的楚歌,不僅有他的創造,也有他的採風,還有原始的歌詞。
北方有《詩經》,南方有《楚辭》,這兩大系統的音樂,歷經千百年始終沒有斷裂過。自漢以後,民歌就更多了,當時還專門設立了一個專業的音樂機構——樂府,樂府同時也採編、傳承這些民歌。特別是在南北朝時期,樂府裡有很多現在依然傳頌的民歌,比如《木蘭辭》,還有很多蒙古草原的民歌,如「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到了唐宋時期,民歌就更多了。唐朝很多詩人、文人,對當時流傳的民歌非常喜愛,並且主動地向民歌學習。像劉禹錫寫了幾十首《竹枝詞》,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和「情」是同音字,東邊日出西邊雨,倒是(對我)有情還是沒有情?這樣的表達方式,大多是從民間民歌中學習而來。
明清以後,開始有文人主動地收集、整理民歌了。比如,明代作家馮夢龍,他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是大家熟知的。他除了「三言」小說集外,還編寫了民歌集《桂枝兒》和《山歌》。
民歌之所以好,是因為民歌是人民創造的。民歌和民歌風的創作歌曲,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人民創造。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體現,它流傳到今天,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創作,凝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
比如,山西左權開花調《桃花紅杏花白》中,「爬山過嶺尋你來」和「爬山過嶺找你來」,一個「尋」,一個「找」,到底哪個正確呢?其中「找」又該怎麼解釋?是尋找的「找」,還是關照的「照」?不同的使用,意義就會不一樣。「找」的含義是尋找一個未知不明確地點的東西,但是如果唱成「爬山過嶺照你來」的「照」,也很好,在佛經裡有這麼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果有這層意思的話,意義就更有所不同。所以,每個演唱者怎麼唱?我認為,只要唱出感受來就都可以,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民歌是個集體創作,它的創作屬於人民。
中國民歌的分類與藝術性
首先還是要先講一下民歌的分類。中國有56個民族,僅漢族民歌的分類,音樂學家們就有不同的見解,有的專家把它分為七個色彩區,有的專家把它分為十個色彩區。簡單來講,自南北朝時期,南北文化就出現了不同的風格,雄渾壯闊是北方地區的共性,南方地區的特點便是清麗婉約。
從大的地域層面來看,南北差異較大。從小的地域範圍看,每個地區又有著差異。比如西南地區的瑤族和苗族,由於其受歷史等原因影響,他們的民歌既有高亢雄渾的特點,也有柔和婉轉甜美的特點。再如,東北地區,內容多與當地文化、當地生活實踐以及當地的勞動人民的精神信念有關,像《搖籃曲》特別能感動人。
當你來到中國的西北部,從新疆出發,途經甘肅、寧夏,再至陝西、山西,到內蒙古的南部,這一段地區也是顏色最濃重的色彩區,其中,出產優質民歌最多的是河套區域。為什麼這一地區能留下那麼多優秀的民歌呢?因為,這一地區的民歌在風格上有著高度的統一性,這跟這一地區的人民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交流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陝北的信天遊,到了山西就叫山曲,在內蒙古就叫漫瀚調,內容、風格上都高度相似,所以這個地區的民歌,即使其他民族,其他省份的人們也都在相互傳唱、相互影響。這個地區的民歌之所以好聽,在於聲音上的遼闊、高亢,深沉地傳達出人飽滿的情感,這種極具穿透力和衝擊力的聲音也讓人感受到這個地方文化的厚重。因為這一地區歷史上民族融合的時間長、次數多、範圍廣,各個民族文化交融共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獨有的文化。蔡文姬被擄到匈奴,她用漢文寫下了《胡笳十八拍》,當然裡面也會有匈奴草原文化的痕跡,所以當年在唱的時候,不僅有漢族古琴之韻,還有胡笳之風,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融合。
除了文化的融合,還有就是文化的堅守。每個地方的民歌,其風格也都由不同的民族文化匯合、融合、碰撞而形成。再往中國的西南地區走,少數民族很多,如貴州、雲南,不同的少數民族有不同的民歌,不同的民歌也有不同的風格,各有其特色,都是中華民族民歌寶庫中的瑰寶。
民歌發展到現在有它自身的魅力。就拿山陝蒙地區的民歌來說,比如山西的河曲和左權兩個縣,他們的民歌是出了名的好,好在什麼地方呢?從歌詞結構上來看,它短小,上下兩句,也有四句的,當然還有多句的,多句的就是一個大的結構。雖然它們結構短小,但是內涵深刻,感情真摯,旋律優美,藝術表達直指人心。就拿電視劇《平凡的世界》中的《神仙擋不住人想人》來說吧,「山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雲彩;樹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風;神仙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人想人;神仙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擋不住人想人。羊啦肚子,手巾哎三道道藍;咱們見啦面啦容易,哎喲拉話話難;一個在那山上呦,一個在那溝,咱們拉不上那話話,咱們招一招手;瞭的見那村村呀,瞭不見那個人;哎喲淚蛋蛋拋在那個沙蒿蒿林」,它的歌詞結構就是上下句。類似「神仙擋不住人想人」,民歌裡還有一句「大青石上臥白雲,難活不過人想人」,這世界上什麼最痛苦?不是挨餓,也不是挨打受罵,而是人想人是最痛苦的。沒有經歷過這種真摯強烈的愛情的人唱不出這樣的句子,所以這樣的歌詞,就像「天要下雨,人想人不由人」,如此直白的表達,民歌裡有很多,如「想你想你實想你,三天吃不下一粒米」「想你想的手腕腕軟,拿起了筷子端不起碗」等等,它們都是非常平淡的歌詞,但又極度地誇張。這類民歌的特點,就是從平實中直指人心,再加上它的曲調和旋律,讓人感覺到強烈的力量。
除了這種在直白的語言裡蘊含著極大的感情力量外,民歌還有細膩和生動的一面。有一首歌「淚蛋蛋本是心上的油,誰不難受誰不流」,用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是最好的手段。河曲民歌《聽見哥哥一聲唱》,描寫的是一個女人在家裡做女紅、繡花,她遠遠地聽見一個男人在唱,好像是自己的丈夫,「聽見哥哥唱一聲,支稜稜耳朵吊起心」,聽見好像是哥哥在唱,支稜起耳朵聽清楚,吊起那心:他是不是回來了?很遠,聽不清,慢慢地近了,還在唱,「聽見哥哥唱一聲,格顫顫斷了一根二號號針」,如果一號號針是最粗的話,那麼二號號針應該也不是最細的,斷了一根二號號針,一句話就表明了女人內心的激動!接著便是:「聽見哥哥唱上來,熱身子撲在一個冷窗臺」,這詞我聽得拍案叫絕。詩人寫詩講究詩眼,講究練字,「熱身子撲在一個冷臺」中,「熱」「撲」「冷」,三個字用得極其凝練。一個「熱」,一個「冷」,熱身子與冷窗臺的對比,這是溫度;一個「撲」字,這是動作,意思就是說,我聽清楚了,是我那哥哥回來了。最後一句,「聽見哥哥唱上來,開開柜子換紅鞋」,為了迎接哥哥的到來。全首歌詞沒有多少字,但卻表現了一個女人等丈夫的心情和心境。
我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河曲、左權這些並不發達的縣城,會有這麼多好的民歌?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嚴酷的自然條件,讓這些地方的人們在大自然的壓迫下,會有富裕地區想像不到的各種困難,而面對惡劣的環境,生活中沒有任何的快樂,唯一能夠有的就是蒼天給的一點庇佑和讓他們感受到一點生活幸福的愛情。所以這一地區有很多的民歌都是跟走西口有關。為什麼《走西口》好聽?「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男人都走了,女人在家半年見不到,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女人邊挖野菜就邊唱,一傳十、十傳百,誰唱的好聽就跟誰學,所以就出現了這麼多好聽的民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民歌恰是窮鄉好》,為什麼說民歌恰是窮鄉好?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人們的情感是不一樣的,窮鄉人身上那種對生活的掙扎、困難以及對愛情的嚮往和思念是富庶之地的人們無法想像的,所以他們表達的感情強烈飽滿,讓人難以忘懷。
民歌的種類有很多,有山歌類,包括信天遊、漫瀚調、爬山調等,還有一類是小調,如《茉莉花》,分布於全國。小調和爬山調不一樣,小調是城鎮化的產物,他們所要表達的人物生活和情感與農民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小調中人們可能會稍微富裕一點,小調的流傳有一個很重要的環境或場所,那就是風月場所或青樓茶館,如「我有心掐朵花戴,又怕那看花的人兒罵」中的輕佻、俏皮,和山陝蒙地區農民們的戀愛心情是完全不一樣的。早年間,我做民歌傳承的採集、收集工作,就發現,民歌中情歌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人們表達真實情感,特別是愛情中男女的一種真實的具有當地特色的一種藝術方式。這樣的民歌是人們最本質情感和狀態的體現,而令我們感動的是,民歌中那即使在最嚴酷的環境下,人們依然對愛情、對生活抱有的積極心態和堅定的信念,以及它生動精彩的表達方式,令人心曠神怡。
中國的民歌還有一部分是屬於勞動歌曲。勞動歌曲是人們過去的那種集體勞動,為了統一動作,要有民歌做引導。《淮南子·道應訓》中有一句話是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意思就是說,咱們大伙兒抬一個大木頭,前面的一個人喊了一聲「嘿呦」,後邊跟著「嘿呦、嘿呦」,這就是舉重勸力之歌,統一步伐,一塊上肩,一塊邁步,怎麼上坡、怎麼下坡,都有一首曲調來做指引。但現在的勞動歌曲,由於產生它的環境改變了,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改變了,包括插秧歌、薅草歌、打樁歌、船夫號子、碼頭號子等也在漸漸消失,這也是非遺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還有一類是和宗教儀禮有關的歌曲,比如祭祀、薩滿、東巴、畢摩等,少數民族的宗教職業者,他們做法事的時候都有一套儀式,伴隨的還有一套歌曲,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類,但也在逐漸消失。當然還有一類是生活中的歌曲,比如繡荷包,這是早些時代表達愛情的一種方式,而今由於生活方式和表達愛情的方式有了巨大的變化,繡荷包這樣的也在逐漸失去它的功能。
當然民歌中最重要、最多的還是情歌。如果說勞動創造了音樂的節奏的話,愛情應該是創造了旋律,它是一種人性的直接的表達。
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民歌、學習民歌,不僅僅是從民歌當中學習這種表達的方法、真摯的情感和它的智慧,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今天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好好地繼承和弘揚像民歌這樣優秀的民族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為我們的文化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原標題:中國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