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紅網時刻記者 周丹 通訊員 蔡頌 長沙報導
鮮美的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優點,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品。在湖南這個「魚米之鄉」,有一位「科研漁夫」,為了「讓大家吃好魚」,他用畢生精力研究魚類遺傳育種,培育出一種又一種優質魚類,豐富了老百姓的菜籃子。
他叫劉少軍。
11月22日,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教授當選,這成就了湖南科學家中第一對 「父子雙院士」,他的父親劉筠院士,長期從事魚類及水生經濟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種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劉少軍手捧著寶貝魚苗。
「科研漁夫」
一輩子跟魚打交道
20世紀80年代,劉少軍開始著手研究魚類遠緣雜交和染色體倍性操作。
「以前做魚類研究是為了攻克『吃魚難』問題,現在要解決的是如何才能『吃好魚』問題。」
每年的3-6月份是魚類產卵季節,劉少軍只要在長沙,一定待在實驗基地勞作幹活。他總是說「像養崽一樣,天天看著」。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漁民」,連他的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我的父親劉筠,對我影響很大,從小我就經常跟著他去池塘邊觀摩和學習養魚技術,基本上每天早上6點準時出發,而這個習慣我也一直保持至今。」劉少軍如是說。
科研除了堅持,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劉少軍帶著團隊精心設計、耐心收集。他們在近30年的時間內做了37個雜交組合,其中30個組合能夠形成存活後代。也因此,揭示出了遠緣雜交的相關遺傳和繁殖規律,為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建立起適合於魚類遠緣和近緣雜交的一步法育種技術和多步法共性育種技術等奠定了重要基礎。
偶爾,劉少軍也會讓一些同事感到「苦惱」。湖南師範大學生科院的門衛感嘆:「每年的大年三十我想不開學院大門了,劉少軍教授總是會和其他的節假日一樣,準時準點來到學院工作,我想偷偷懶都不行。」
劉少軍帶領團隊研製的湘雲鯽2號、雜交翹嘴魴、鯿鯝雜交魚、合方鯽,已經獲得國家級水產新品種證書,並推廣到多個企業,通過「良種良養」進行產業化推廣,受到廣大養殖戶和消費者的歡迎,產生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劉少軍說自己是一個「漁民」,連QQ和微信名都是「fish farmer」。
從教一線
「魚塘即課堂」
「我不僅僅是一個科研漁夫,更重要的使命是教書育人,這才是我的老本行。」每每聊起學生,劉少軍總是滿臉慈愛。
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劉少軍始終腳踏實地堅持幹好本職工作,他在科研、教學任務十分繁重的前提下,他仍然準時到場參加每一次黨員學習活動和每一次民主生活會。
30年來,他堅持在教學一線,魚塘就是他的課堂。他主持培養畢業了25名博士和73名碩士,為我國水產研究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38歲的湖南師範大學教授覃欽博是劉少軍的助手,覃欽博回憶:「2008年冰災的時候,劉老師帶著我們堅守在基地,每天帶頭破冰,很多魚類雜交魚品系等寶貴的魚類資源材料才得以保留下來。」
「劉老師是我們師兄弟的偶像,對待科研非常嚴格,每天基地巡池兩三次,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如此,大年三十那天都在給我們發簡訊,探討研究想法,」師從劉少軍6年、現在從事博士後研究的小夥子胡方舟說,「更佩服的,是他的火眼金睛,每次巡池總能找出我們沒發現的問題,一眼就能指出魚兒健康狀況、寄生蟲等問題。」
「為我國魚類遺傳育種和健康養殖提供系統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研製一批優良魚類品種;推動實現湖南千億漁業產值目標,促進湖南乃至全國現代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就是劉少軍團隊明確要追尋的目標。歸根結底,還是要讓大家都吃上好魚、吃上放心魚!
來源:紅網
作者:周丹 蔡頌
編輯:馬麗紅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1/23/6255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