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有著《新華字典》、兔兒爺和「京B」車牌的垃圾場裡,一群傑裡科貓出動了。一年一度的傑裡科舞會,貓族領袖將選出一隻貓登上貓族的天堂,並且獲得重生!決定將在黎明之前作出,貓們在舞會上歌唱舞蹈,講述貓族裡那些風雲人物的前世今生。黎明降臨,誰會是那隻獲得新生的貓呢?
這是一場持續了31年的狂歡Party,這一站在上海。
如果你了解傑裡科貓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場已經在世界26個國家、300多個城市舉辦過的Party裡,多了很多新成員,過去24~26隻貓來到人口大國中國後,繁衍生子到34隻之多。
不管怎麼說,音樂劇《貓》終於來了。8月起在上海、西安、重慶、武漢、廣州巡演之後,將於12月21日來到北京世紀劇院,演出會持續到明年2月3日。
有責任提醒觀眾,觀看音樂劇《
貓》,最好的位置不是票價更貴的劇場前排或者中間,而是走道兩側。當然,前提是你很樂意和傑裡科貓互動,甚至,他們會爬到你身上。這34個大活人是怎麼變成貓的?
作為目前亞洲唯一獲得服裝和假髮製作許可的國家,中國「貓」們的裝備絕對最接近貓的品質。「變貓」從「頭」開始——音樂劇《貓
》的假髮完全按照每個演員的頭型單獨製作,選用昂貴的進口犛牛毛,再加上複雜的染色工藝,屬於比普通民用假髮更具專業性的高級定製產品,而且都是用針一根一根地在網底上鉤織出來的。
若不是導演瓊-安·羅賓遜透露,沒有人會想到,舞臺上惟妙惟肖的貓妝居然都是演員自己化出來的。瓊-安·羅賓遜觀察得很細緻,「並不是妝容難度更大,演員自己化的時間更長。我倒發現寫得一手漂亮漢字的演員化妝起來更得心應手,寫字慢又不好看的演員可能就不太擅長化貓妝。」
演員們透露,三個月的魔鬼訓練中,他們除了「變貓三件套」香體滾珠防汗、「貓」水壺補水、護膝護體之外,還要「讀貓書」,原來是瓊-安·羅賓遜為每個人特別準備的一本《變貓寶典》,全方位解讀貓型、貓性。
「貴族貓」一句上海話「再會」,掀起了全場第一個高潮,觀眾顯然很滿意,這是中國的《
貓》。其實,音樂劇《貓
》的「漢化」過程豈止這一句簡單的「再會」。
這三個月,音樂總監菲茲有點興奮,把獨一無二的漢語和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音樂結合起來是一件看上去充滿挑戰,但也有無數可能的事情。
漢語特有的聲調起伏,是《貓
》之前26個國家的語言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當歌詞的旋律上揚而漢字音調向下時,只能保旋律來修改歌詞。另外,為多音節英文寫出來的音樂與單音節的漢語也並不匹配。
最難的還不是音樂。形容詞和動詞在漢語和英語裡出現的位置並不一致,這個區別可給團隊編舞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固定的詞語要搭配固定動作,所以中文版《
貓》的編舞和原版相比,必須做瑣碎而全新的改變。
撇開這些專業的改編,觀眾肉眼所見的變化就有三倍於實物的巨大垃圾場大舞池上的月餅盒、鐵皮水壺、兔兒爺和《新華字典》等四寶,這是兩個月前,劇組向全國召集的舊物中票選出來的中國特色「記憶」。
31年前,曾經的演員瓊-安·羅賓遜專注幕後並作為吉莉安·萊尼的助理導演與編舞,參與了音樂劇《貓》在倫敦西區的首版製作,隨後她執導並為《貓》在世界範圍內的各個製作版本進行過編舞,陸續登陸了南非、泰國、澳大利亞和韓國等。瓊-安·羅賓遜還是多個版本的《歌劇魅影》《西貢小姐》《變身怪醫》等的導演和編舞。今年,這位年屆60的「老貓」來到中國,執導中文版《貓》。
「我們是在製造有可信度的幻覺」
記者(以下簡稱記):你帶著《貓
》走過南非、泰國、澳洲、韓國等國家,可以分享一下各個國度版本的不同嗎?
瓊-安·羅賓遜(以下簡稱瓊):每個版本的特色區別取決於我們能找到的演員,演員必須具備這個角色的條件才可以,主要是需要演員自己來塑造角色。
記:選角的過程中你大約接觸了多少中國演員?
瓊:哦,天哪,我真的不知道具體數字。真的很有趣,總有人問我數字,但我關心的不是數字,而是個體,而且我會儘可能地密切觀察他們,不要錯過任何細節,不要錯過任何適合這個劇的演員。因為儘管劇是一個整體,呈現它的卻是一個個個體,所以我把時間給了個人,而不是整體。
記:那中國演員的特色是?
瓊:他們有強烈的願望來演出音樂劇。另外,中國演員比其他國家演員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當我們給他們一個任務的時候,他們會真的很下功夫,非常勤奮。這種專注對於這部戲非常重要,也是我們很看重的。但中國演員總期望我們告訴他們一招一式怎麼做,我和一隻「貓」說,你從梯子爬上去,她就爬上去了;但是假如我和他們說,帶著各自的特性來做動作,他們就希望導演可以給他們做出示範。中國演員還習慣於模仿,某隻「貓」某個動作做得特別好,另外的貓就會模仿,所以把角色鮮明的各個「貓」區分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記:我想起來上個世紀80年代,阿瑟·米勒來北京排演《推銷員之死》時,也是遭遇一樣的情況,演員不僅等著導演給標準答案,而且拿著紙筆規規矩矩等待記錄導演說的每一句話。
瓊:這在舞臺上是絕對不可以的。我們國家還有另外一個極端,《歌劇魅影》的導演給演員就三點要求,剩下的全部由演員自己去創作,這樣才可能是一個更真實的舞臺。
記:中國演員被評論為「冷靜有餘,熱情不足」,你認可嗎?
瓊:原導演魯恩說過,不要示範,要演員自己去創作,這是30年前紐約版的要求,現在也一樣。當時的美國已經有六七十年的音樂劇歷史了,而中國音樂劇才剛剛起步,所以任何人都不該批評中國演員「冷靜有餘,熱情不足」,只要一步一步地堅持,市場和演員都會成熟起來的。
記:很想了解三個月的魔鬼訓練裡有哪些好玩的事兒。
瓊:表演這個行當就是一個幻覺,我們是在製造有可信度的幻覺,所以會有很多訓練貓性的即興表演。貓的行為動作是未經雕琢的,演員要追求天然的感覺,但有些演員非常像,有的就沒有可信度。另外,貓是不受人的清規戒律束縛的,母親教我們不要對著人打哈欠,貓怎麼會有這些禁忌呢?有時候我們在排練中也會說一些粗話。我們當年排練結束後吃的每一頓飯都沒完整吃完,大家會在玩鬧中繼續模仿貓的動作。
記:印象深刻的演員都有哪些?
瓊:這麼說不太公平,因為大家的進步空間還很大。我說一個好,沒準他的發展又不好了。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進步和完善,更何況同一個場景每次的演出都不一樣。
記:已經過去31年了,劇中的舞蹈動作會不會變得更摩登?
瓊:最早的編舞吉莉安·萊尼完全根據貓的動作來編舞。30多年來貓沒有變,舞蹈動作也沒有改變的必要。有時我們會根據不同劇場客觀條件做些動作和走位調整,但整個舞蹈的基礎是不變的。隨著搖滾音樂有變化,搖滾貓也有變化。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員如何來詮釋動作。
記:《貓
》演了31年,對大家而言,它的魅力何在?《貓
》於你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瓊:確實對我有特殊意義。首演當日正好是我的生日,也就是在那天,我遇到了後來成為我丈夫的那個人。如果我知道為什麼它這麼流行,我就會做一部和它一樣成功的劇了。這真的很難說,這部劇有優雅、漂亮的舞蹈動作,有打動人心的音樂,以及對被社會邊緣化人們的關心,這是超越語言、全世界相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