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們正在緊張排練。
中文版《貓》演出現場。
截至2012年12月23日,音樂劇《貓》中文版總票房超過7000萬元。接過中文版《媽媽咪呀!》的接力棒,中文版《貓》繼續為國內音樂劇市場加溫。
連鎖反應還在持續,有的已超出市場之外。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隻「貓」已經成為值得解讀的文化事態。
解讀一:市場開拓
種棵大樹好乘涼
參與中文版《貓》演出的演員,有不少是幾年前國內音樂劇還沒興起時被迫出國發展的中國演員。說到回來參加演出,他們最看重的是新興的市場。他們願意和製作方亞洲聯創一起做這件有意義的事:為中國市場種下音樂劇這棵大樹,今後讓更多熱愛音樂劇的中國演員找到舞臺。
對於製作方來說,在中國發展音樂劇不僅需要熱情,更需要眼光。先期來到中國市場的兩部音樂劇是千挑萬選的好樹苗。用中國對外文化集團董事長張宇的話說,演藝業門類中,最適合產業化發展的就是音樂劇,因為它便於複製、適合多場演出。畢竟,有了規模化才談得上產業化。而《媽媽咪呀!》和《貓》都擁有多個外文版本,已經在全球市場經受住了規模化、複製式發展的考驗。
解讀二:版權引進
向上遊努力
音樂劇《媽媽咪呀!》、《貓》中文版製作人田元把音樂劇的產業鏈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像過去那樣單純的引進西方經典劇目是從中下遊做起,而通過版權引進位作中文版,則是一次從上遊做起的努力。
好的方面是,現在全世界都很重視中國市場。為了開拓這個市場,版權方給的價格都較低,從成本核算看比引進原劇更經濟。
不過,成本並不是製作中文版的主要考慮因素,更多的是為了培育音樂劇的中國力量。對觀眾來說,中文版更容易拉近距離;對演員和製作團隊來說,世界頂尖團隊手把手教是最快的提高方式。中文版製作最堅持的一點就是中文環境、中國人製作。外國來一個團隊,中方往往派出幾倍的人員,同一崗位多名替補。學習結束後,後期運營由中方全權負責。田元說,中文版音樂劇今天的發展離不開10多年的探索實踐,從單純引進國外劇目到製作中文版,再到原創劇目誕生,是音樂劇發展的必由之路。
解讀三:團隊合作
多一點黃金組合
亞洲聯創成立於2010年,由3家公司共同投資: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和韓國CJ集團。
其中,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是老合作夥伴。早在2005年就和上海雜技團一起投資成立公司,推出了雜技劇《ERA——時空之旅》。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演出場次最多、累計票房最高的雜技劇。去年起,兩家又攜手地方,推出時空之旅地方版,開始探索複製式擴張模式。韓國CJ集團演出事業部部長李性勳表示,韓方願意參加這個項目,主要是因為和對外文化集團曾經有過合作關係。而且CJ集團本身曾排過韓版的《媽媽咪呀!》,對中國市場也非常有信心。
強強聯手的黃金組合,是亞洲聯創接連創出佳績的重要原因。對投資方來說,蛋糕做大了自然大家都受益。
解讀四:「走出去」
國際市場在身邊
表現形式是引進,但中文版《媽媽咪呀!》和《貓》都被認為是「走出去」的典型案例。看似有點矛盾,但對張宇來說關鍵是理念不同。雖然是在家門口,但學習的是國際先進經驗,等交完了學費能獨立製作的時候,做出的產品自然帶有國際化的基因。從這個意義上看,完全可以把這一階段的引進行為視作是「走出去」的預備期。
多年關注中外文化貿易,使張宇不自覺地考慮「走出去」的問題。雖說看上去繞了個彎,道理卻還是那個道理。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整體水平尚比較低。現階段還處於學習提高階段,要想像歐美那樣以版權貿易為主,「走出去」成為國民經濟重要力量,還需要艱苦的學習和消化過程。換個角度說,包括文化在內的整個國際市場正在東移,越來越多一流企業把目光轉向華語市場,家門口的演練,其實已經身處國際之中,確實算得上為進軍國外市場所做的預演了。
解讀五:亦教亦樂
思想娛樂兩不誤
和《媽媽咪呀!》相比,《貓》更強調思想性。中文版《貓》的出現,讓更多觀眾發現音樂劇原來不僅是嘻嘻哈哈、唱唱跳跳,也可以寓教於樂,或者說亦教亦樂。
看一場《貓》,可以總結出不少通過輕鬆的方式表達嚴肅思想的方法。但對國內文化產業從業者來說,理念層面的影響更甚於技術層面的意義。既然《貓》這樣面向大眾市場的作品完全可以把思想與娛樂結合起來,那麼,我們本土的文化產品當然也可以做到。
更有意味的是,與一些論者對中國觀眾素質的看法不同,李性勳認為就音樂劇來說,中國觀眾比韓國觀眾接受面更廣。在韓國,觀看音樂劇的多以20歲到30歲的未婚女性為主,集中的觀眾分布導致市場成長空間不足和多類型作品發展的局限。而在中國,音樂劇觀眾分布較均衡。《媽媽咪呀!》和《貓》都擁有大量家庭和中年觀眾,這使他對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發展潛力更有信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