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收集關於貓頭鷹的郵票,幾年前,買到一枚2011年拉脫維亞共和國郵政部門發行的貓頭鷹郵資明信片。郵資圖由一張攝影照片而來,圖案中一隻貓頭鷹站立在一棵松柏枝杈上,旁邊的樹幹上露出一個近似圓形的樹洞,透過反射的光線,至少三顆貓頭鷹的蛋隱約出現在眼前。呈現給觀者的是一幅自然、和諧的生態畫面。
說到拉脫維亞,我們有必要通過簡短的文字對他進行簡單地了解。國名源自民族語,意為"鎧甲"、"金屬制的服裝",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西鄰波羅的海,與在其北方的愛沙尼亞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是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拉脫維亞脫離原蘇聯獨立。2004年5月1日,拉脫維亞正式加入歐盟。2014年1月1日,拉脫維亞正式成為歐元區第18個成員國。1993年拉脫維亞發行拉特作為國家貨幣,輔幣是拉分(1拉特等於100拉分)。因為2011年拉脫維亞還未加入歐元區,故此郵資片依舊使用舊幣值為45拉分。
下面,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隻拉脫維亞的貓頭鷹。從它標註的拉丁文名字(L.Strix aluco)看,它實際上是一隻灰林鴞的歐洲亞種。灰林鴞是鴟鴞科、林鴞屬中的中型鴞類,體長約37至40cm, 頭圓,無耳羽簇,面盤明顯。顏色上有紅褐色、灰褐色,也有介乎於兩者的。灰林鴞主要棲息在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喜歡河岸和溝谷森林地帶,灰林鴞的天敵是較大的長尾林鴞、雕鴞、蒼鷹等鳥類,田鼠則是它的主要食物,兔子、蚯蚓以及甲蟲也吃,偶爾在水中捕食魚類。
灰林鴞的耳朵不對稱,左耳高於右耳,這樣有助於增強對由下而來聲音的敏感度,它的聽覺強於人類10倍,可以聽到低頻率的聲音,所以說,在夜間僅憑聽覺就可以獵食。不過,滂沱大雨會影響它的聽覺,雨季對於灰林鴞來說是難過的季節。白天,它常一動不動地、直立地棲息在靠近樹幹而又有濃密枝葉的粗枝上,黃昏和晚上才出來活動和獵食,常會吞下整隻獵物,不能消化的毛及骨頭在胃中形成「食丸」後吐出,研究人員會依據「食丸」分析出灰林鴞的日常食物。
灰林鴞的繁殖期在1月至翌年4月。主要營巢於樹洞中,有時也會選擇喜鵲舊巢、松鼠巢或建築孔洞。每窩產蛋1-8枚,通常2-4枚。顏色呈光白色。蛋的大小為48×39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8-30天。雛鳥晚成性,經過母鳥約29-37天的餵養才能長出羽毛。雛鳥長出羽毛後10天就會離開鳥巢,躲在附近的樹枝上。研究表明灰林鴞的壽命約為5年左右,人工飼養的灰林鴞或野生的有超過18歲及27歲的記載。
從分布上看,灰林鴞在中國東北西南部、河北東北部、山東、陝西、湖北、四川、甘肅南部、貴州、雲南、西藏南部、廣西、廣東和臺灣可見。歐洲、西伯利亞西部、中亞、朝鮮、印度和非洲西北部也有生存。
灰林鴞在全球分布地區達到1千萬平方公裡,僅歐洲就可有有97-200萬隻。所以在IUCN紅色名錄中屬於最低關注的物種。儘管如此,它同所有的野生動物一樣需要人類公平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