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小的村落
18年的時間
孕育出了11個博士、32個碩士
171個大學生
.....
這其中有什麼樣的「秘方」??
奇蹟:一個村出了11個博士
姜家嶺村位於松滋市斯家場鎮西南方,這裡綠樹環繞,油茶遍野。
村口,一個雕刻著村名和「荊州博士第一村」字樣的石碑赫然醒目。
這個村莊僅有一千多名村民,卻孕育出了11個博士,32個碩士、171個大學生。
探秘:是什麼成就了「博士村」
西北大學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博士斯揚就是其中一位。
和村裡的大多數孩子一樣,斯揚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父親斯尚富除了種好家裡的五畝地,還要兼顧距家一公裡外的打米加工廠的生意,生活捉襟見肘。
為了更好地供斯揚讀書,斯尚富在村裡的幫助下,開始開拖拉機搞運輸。
人窮志不能短,斯揚不負眾望,不僅考上了大學,還在2015年獲得西安石油大學工學碩士學位,並在2019年年底順利取得西北大學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博士學位。
下面
來聽聽博士家庭怎麼說
西北大學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博士 斯揚:
村裡走出去了很多高學歷長輩們,他們跟我父親很熟,我經常聽父親說,所以,我也想像他們一樣,實現自己的求學之路。人的命運有很多種,但是讀書可以給你提供更多的機會,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斯揚的父親 松滋市斯家場鎮姜家嶺村4組村民 斯尚富:
因為我和我老婆當時書沒念好,我們把最大的希望放在斯揚身上,讓他讀更多的書,收穫更多的知識,再來回報家庭和社會。
目前斯揚在外地繼續進行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方面的科研工作,同時也正在申請博士後工作站。
不止斯揚一家,在姜家嶺村,家家戶戶都瀰漫著書香,「崇文尚學」已經成為村裡的鄉風民俗。
在這樣的文化氣息薰陶下,一批批農村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奮發向上。
為了激勵村裡的孩子們向這些優秀前輩學習,發奮讀書,姜家嶺村委會裡專門設立了「博士館」,裡面陳列了很多知名博士學者的事跡展板。
他們曾經都是從姜家嶺村走出去的村裡娃,也是村裡後輩們學習的榜樣。
在「博士館」的中央,一座手捧書卷「啃讀」的孩童塑像格外醒目,上面寫著「晴耕雨讀」的字樣,體現出姜家嶺村少年發奮讀書的文化形象。
啟示:耕讀文化助力新農村建設
18年前,姜家嶺村還是地形條件惡劣,資源匱乏的「窮山窩」。
「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過,天旱半月無水喝,有女不嫁窮山窩」,老百姓根本無法靠傳統農業種植增收致富。
面對「資產稀缺、發展乏力」的窘境。2002年,以梅啟新為首的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決定轉變發展思路,用知識改變鄉村命運。
在深入走訪黨員群眾的基礎上,村「兩委」班子成員統一思想,明確提出「黨建引領、支部帶頭、教育興村、產業致富」的工作思路。
用20年時間,每戶培養一名大學生,這樣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以黨風促家風,家風帶學風,形成一種耕讀文化。
除了營造濃厚的人才培養氛圍,村委還擠出資金設立獎學金,獎勵每年考取大學的家庭,以此激勵後學。
不和別人比做屋
就和別人比讀書
18年來崇文尚學,弘揚學風,姜家嶺村已經形成了尊知重教、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當年的貧困村也在書香的浸潤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獲湖北省綠色示範鄉村、湖北省文明村榮譽稱號。
從姜家嶺村走出的高等人才,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他們正在用自己所學建設美好的祖國,幫家鄉積極奔走找項目,回報自己的家鄉。
扶貧先扶智,如今的姜家嶺村,不僅書聲琅琅,油茶、臍橙等特色產業也發展得有聲有色,產業帶動就業,推進脫貧攻堅。
目前,村裡正在籌建「合作社」,以學促耕,發展原生態種養殖業,把傳統農業推向現代農業,讓博士村的原生態健康食品,走出大山,推向市場。
知識改變命運
姜家嶺村實現了鄉村教育的逆襲
祝願姜家嶺村發展越來越好
荊州能有更多的博士村
【來源:荊州電視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