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風景」,山窩裡「長出」脫貧路

2020-12-05 華龍網

春節持續放晴的好天氣,不僅溫暖了人們歡度猴年新春的心情,也帶熱了呂梁山風景區倪園村旅遊市場,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的遊客量都在5000人以上,山水遊、生態遊、倪園古村遊、民俗遊成熱點。

走進倪園東村的農家樂經營戶王星宇的院子,聽到的是他爽朗的笑聲。趕集剛回來的他,手裡拎著兩個裝滿蔬菜、食品的袋子。「我預計今年大年初一的人流量肯定多,所以年前就備好了貨源,年初一不休息,大戰春節黃金周,從初一開始,連續5天,每天都能開二十幾桌飯,一天的純收入能有1000多元呢!」

作為村裡第一批農家樂經營戶,王星宇娓娓道來:「我們倪園村三面環山,一面環水,景色秀麗,是旅遊的一個好去處,挖掘旅遊資源,發展農家樂,能賺到錢,如今村民們都行動起來,農家樂已發展10餘家了。」

「上一次來倪園村遊玩是去年的事兒了,今年再次來到這裡,感覺變化好大,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旅遊這個行業,在這裡吃一個地皮菜盒子、山芋麵餅、農民夏天曬的幹豆角,原汁原味的,真好。農戶的旅遊生意越做越火、越做越有自己的特色,真是一個好地方啊!」聽遊客劉豔這樣誇自己的家鄉,王星宇開懷大笑,「來,給這位姐姐免費加兩菜!」

別看現在的倪園人談起旅遊來頭頭是道,若放在5年前他們除了抱怨自己的家鄉路沒有路、錢沒有錢,出去打工的都不願意再回家。「路是蚰蜒路,拉平板車、騎三輪車都亂蹦躂,更別說小汽車了,你說這樣的地方誰願意來?」村黨支部書記尹慶華介紹,幾年前,村集體收入基本為零,青壯年全都出去打工了。

作為經濟薄弱村,如何脫貧致富呢?在市、區扶貧政策指引下,倪園村依託山、水、林、泉、花等資源優勢,找到了發展鄉村旅遊這條精準脫貧路子。發展旅遊首先要整治環境,在市、區、鎮大力支持下,倪園村對村莊進行了「融明清建築風格、匯蘇北石山民居特色」的改造,村內綠化率達到了50%,地下排水管網、村內石板路、溢洪道橋梁、旱改水廁工程、汙水處理廠也紛紛落實,同時整修鄉村旅遊道路20餘公裡,新建了停車場、休閒廣場6個,整個村莊展現出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鄉村特色鮮明、公共服務配套齊全的鄉村新面貌,創造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新模式。

環境好了,發展也有了基礎。倪園村將旅遊、農業發展相結合,通過引導和鼓勵農民將土地作為股份入股公司,以房產置換等形式壯大村集體資產,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採摘休閒農業,先後成立徐州呂梁開發有限公司、徐州市懸水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推動村級經濟加快發展,村裡還成立了「農產品推銷合作社」,開發推銷懸水湖鯉魚、懸水湖香油、老磨豆腐、玫瑰花茶、野山雞、土雞蛋、食用菌、老八區雜糧等系列農副產品。讓大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切實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種風景」,「賣風景」,山窩裡飛出金鳳凰,前不久,倪園東村、懸水湖景區又被評為4A級風景區,倪園人發展旅遊的底氣更足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心勁兒更大了。劉尚魏 倪鳳堂 李 剛

相關焦點

  • 「倔」支書揮「三板斧」 劈開「山窩」現「山沃」
    50歲的張勤英當了6年村支書,時間不算長,卻在豫西新安縣的山窩窩裡闖下三個名頭——「倔」支書、「乖」支書、「好」支書。  新安縣石井鎮山沃村距縣城近50公裡,6年前,山沃村還叫「山窩村」,群山環抱,道路難行,吃水困難,全村320餘戶人家中近六分之一是貧困戶,是個名副其實的窮山窩。
  • 窮山窩裡出了11個博士!
    父親斯尚富除了種好家裡的五畝地,還要兼顧距家一公裡外的打米加工廠的生意,生活捉襟見肘。為了更好地供斯揚讀書,斯尚富在村裡的幫助下,開始開拖拉機搞運輸。人窮志不能短,斯揚不負眾望,不僅考上了大學,還在2015年獲得西安石油大學工學碩士學位,並在2019年年底順利取得西北大學油氣田地質與開發專業博士學位。
  • 靖州:高山裡金秋梨助力「甜蜜」脫貧
    金燦燦的金秋梨掛滿枝頭,種植戶們眉開眼笑,金秋梨不僅是排牙山一道風景線,更是當地老百姓「甜蜜」脫貧的「搖錢樹」。林場相關負責人介紹,林場平均海拔600米左右,具有獨特的小氣候和優質的土壤條件,加上科學的種植方式,「排林金秋梨」成為市場上名氣最響的品牌,目前金秋梨已佔全場農業產值比重60%以上。
  • 天水:鄉村旅遊助脫貧 「開門見山」成風景
    天水:鄉村旅遊助脫貧 「開門見山」成風景 2021-01-08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丨王得念:現在的我變成了「你」
    我叫王得念,今年23歲,剛剛踏出大學校門,是新中街道松源社區的鄉村振興後備人才,同時也是享受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和國家助學貸款的脫貧群眾。 我的老家在永樂鎮源泉村,家中除了我,還有少不更事的弟弟、年邁多病的奶奶和含辛茹苦的父親。
  • 種出「小洋房」走出「脫貧路」
    「不種烤菸,想買房子,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烏東德鎮原「一碗水村」,菸農高慶華告訴記者,他家現在不僅在鎮上有一棟三層「小洋房」,還購置了兩臺私家車。靠著種煙,他家一年有近30萬元的收入。而這樣的收入,在當地也並沒有和其他村民拉開多少「貧富差距」。
  • 石頭縫裡種出「脫貧瓜」
    說起種南瓜,其中有故事。2014年,徐躍進受學校委派,到建始參與扶貧工作。劉波邀請他到老家周塘村查看種植條件,希望能為鄉親們帶去新品種、新技術和銷售渠道。  在石頭較多的山地裡仔細查看後,徐躍進充滿信心地對村民們說:「你們就種南瓜吧,我們包技術、包品種、包銷售。」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議論:平時經常用南瓜當飼料餵豬,靠它脫貧,行嗎?
  •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走出脫貧路
    雲南會澤大井:念好「山字經」 走出脫貧路。供圖  依託牛欄江氣候、水源優勢,大井鎮著力打造「萬畝蔬菜之鄉」,穩定發展2萬畝冬早蔬菜,戶均達到1.46畝,其中,貧困戶戶均不少於2畝,成為脫貧重要抓手。  「這裡有108畝大棚蔬菜,9月初種下,現在已經進入採收期。」穿過一道山隘,來到一片寬闊的平地,一排排白色的大棚格外搶眼。湊近一看,裡面種著豌豆。
  • 【脫貧攻堅】種下花椒樹助力扶貧路 志願者進山村除草除蟲
    【脫貧攻堅】種下花椒樹助力扶貧路 志願者進山村除草除蟲 2020-05-29 04: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索新路促增收 生活更上一層樓(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
    核心閱讀黑龍江省樺川縣多措並舉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壯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探索致富新路;發揮資源優勢,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實行積分激勵,樹立脫貧典型,開展技能培訓,扶志又扶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2019年2月,黑龍江省樺川縣45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 肉桂飄香 深山趟出脫貧路
    這是永坑村決戰脫貧攻堅的縮影。過去,永坑村路爛、房破、人窮,是雲浮市羅定33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從2016年5月起,在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和南海區金融業發展辦公室的精準幫扶下,該村打通環山路,大力發展肉桂特色產業,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永坑村「道路通、產業興、荒山綠、村民富」。
  • 大山町,一個日本貧困村的脫貧路
    大山町自辦超市。 55年前,這裡的村民水稻自己種、飲水河裡取,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按當時當地的標準,大山町就是一個貧困村,全村都是貧困戶。後來,大山町成立農業協同組合,引導村民發展烏梅、板慄產業。現在,大山町戶均年純收入實現350萬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1萬元),村民早已過上了富足的生活。
  • 央視《焦點訪談》聚焦阿布洛哈脫貧路
    本網訊 12月10日,央視《焦點訪談》聚焦涼山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因路脫貧、因路致富。節目介紹了阿布洛哈村惡劣的自然環境與生活條件,這裡的村民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交通條件的改善是阿布洛哈村實現脫貧的關鍵,四川交通人發揚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不屈精神,克服修路的重重困難,在今年五月底,成功打通了通往阿布洛哈村的最後一公裡。阿布洛哈村成為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建制村。道路通則百業興,公路打開了阿布洛哈通往外界的大門,也讓村民有了走出貧困的勇氣。通過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阿布洛哈村順利實現脫貧,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 《焦點訪談》:阿布洛哈的脫貧路
    《焦點訪談》:阿布洛哈的脫貧路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然天有不測風雲,10年前的一天,我在勞動時從高處意外摔下來,身上有三處地方骨折,導致整個人癱瘓在床。我臥病在床,妻子趙成全身上的擔子一下重了許多,一邊要照顧孩子,維持家裡的生活,一邊還要照顧我。
  • 一根數據線串起脫貧路
    雲南脫貧看昭通。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一根小小的數據線把東莞和昭通兩座城市連在了一起,串起了一條山區百姓的脫貧路。數據線串起資金鍊工作要做在點子上,扶貧要扶到根子上。區域經濟學中有一個「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認為落後地區由於人均收入水平低,儲蓄和消費能力都不足,這就限制了資本形成,使落後地區長期陷於貧困中。
  • 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拉薩8月31日電題: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新華社記者王澤昊初秋,雅礱河谷迎來了豐收季。一大早,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哈魯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間地頭,操弄著農機收割成熟的青稞。
  • 南寧移動:打通線上線下「兩條路」,助力貧困村坐上脫貧快車
    從那時候起,中國移動廣西公司隆安分公司的倫家盛、馬鯤新、韋慶文等5名扶貧幹部,成了隆文烈家裡的「常客」。「多虧了小馬他們,每次都來跟我說國家最新的扶貧政策,還告訴我怎麼用智慧型手機學習養殖技術。這幾年,他們不僅給我爸申請了養老補貼、門診慢性病卡,還幫我申請了小額信貸,加上前幾年養點羊、雞掙的錢,讓我今年蓋上了新的養豬棚!」隆文烈高興的說,「終於可以安心的在家照顧我爸,也不愁沒收入啦!」
  • 「記者探訪脫貧路」淑一村:桃甜豆香,村民開懷
    淑一村:桃甜豆香,村民開懷■開欄的話貧困村,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貧困戶,都有黨員幹部結對幫扶。要脫貧,怎麼辦?全省上下都在努力探索,扶貧幹部更是一馬當先。脫貧各有千秋,黨建引領、產業驅動、能人帶領等等。
  • 這些歌聲裡,流淌著2020脫貧記憶
    在一片片已經脫貧的熱土上,唱響起一首首發自肺腑的幸福之歌,飽含著脫貧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記錄與期待。請跟隨新華社記者的腳步,一起體味歌聲中的「脫貧2020」。「土坑坑」裡真的長不出「金果果」?華溪村人不認命。「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農村還是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在決定帶領村民發展生態農業產業時,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一連幾個晚上沒睡好覺。「空中」有蜂飛,「地上」飄果香,「土裡」藏黃精--一張立體農業布局的藍圖,在村幹部和老百姓心中漸漸明晰。「小目標」既定,奮鬥不可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