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脫貧路」淑一村:桃甜豆香,村民開懷

2021-01-09 華聲在線

淑一村:桃甜豆香,村民開懷

■開欄的話

貧困村,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貧困戶,都有黨員幹部結對幫扶。

要脫貧,怎麼辦?全省上下都在努力探索,扶貧幹部更是一馬當先。

脫貧各有千秋,黨建引領、產業驅動、能人帶領等等。一條條脫貧致富路,在貧困戶腳下鋪展開來。

從7月19日開始,湖南日報社14個市州分社記者深入探訪貧困村。為此,本報今天起推出專欄《記者探訪脫貧路》,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

7月19日,天空飄著小雨,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淑一村的黃豆種植基地,滿目青翠。今年5月播種的豆苗如今已有半個人高,枝葉層層疊疊,其間一些小白花與小豆莢探出腦袋。

而在村上另一頭的水庫旁,300多畝桃林鬱鬱蔥蔥,金燦燦的黃桃掛滿枝頭,煞是喜人。正在林中除草的貧困戶曹正新拍下美圖,上傳朋友圈:「俺家的黃桃熟了,數量不多欲購從速呀。」照片裡,他捧著桃,笑得格外燦爛。

甜甜的桃,噴香的豆,正是淑一村1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希望。

淑一村過去是一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典型農業村,由於產業單一,村級集體經濟十分薄弱,2014年被定為省級貧困村。

如何改變現狀?「這裡原名『桃林村』,史上有『十裡桃花』美譽,雖近幾十年來並無桃樹了,但地質土壤仍適宜種植桃樹。」淑一村黨總支書記文茂回憶,當時看到市面上30多元一公斤的黃桃,村委班子動了心,決定嘗試種植。很快,由勤勞肯幹的李哪和文友三帶頭,把110戶貧困戶組織起來,每戶流轉近3畝地,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從炎陵買來樹苗,在荒地上挖坑、栽苗、施肥,種下一片希望。

3年後,到了桃樹掛果時,眼看著村前村後的灼灼桃花,大家充滿期待。但沒想到,樹只開花不結果,好不容易掛果的又遭遇蟲害,一夜之間掉落了百分之八十,村民們心疼不已。村上沒有放棄,四處求教取經、反覆摸索、請來專家培訓,通過降低氮肥使用量、大幅度控枝、套袋防蟲等方式,終於在2019年讓又大又甜的黃桃掛滿了枝頭。

形正、色鮮、肉脆、甜度高,好品質的淑一村黃桃受到市場熱捧,新農人們採取線上線下「兩條腿」銷售,並推廣訂單式採摘、現場體驗等項目,32元1公斤仍供不應求。2019年,村上產出3萬餘公斤黃桃,獲純利潤50餘萬元,今年預計將產果8.5萬公斤。

「由於種植黃桃對技術要求頗高,今年我們又拓展了新的扶貧產業。」文茂介紹,村上成立舒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170餘畝土地發展黃豆種植,並邀請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村上負責平整土地、提供種子與技術指導,並兜底收購,收益平均分配給參與該項目的90餘戶貧困戶。貧困群眾可通過參與種植、務工、深加工等獲取勞動報酬,今年預計黃豆產量可達4萬餘公斤,實現每戶增收3000元左右。」目前,合作社已與食品公司達成合作,將黃豆加工成香乾、油豆腐等,並冠名「淑一豆香坊」上市銷售。

該村在2017年底成功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67戶540人,剩下的4戶10人將在今年實現兜底脫貧。

相關焦點

  • 「記者探訪脫貧路」千斤塔村:石頭山上,豬肥雞歡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姜鴻麗 通訊員 黃曉炎 賀斌9月18日,雨後初晴。沿著盤山路抵達石門縣新鋪鎮千斤塔村時,怪石嶙峋的山坡上,推土機正在平整土地。村民還喝上了自來水,家裡電壓也穩了。「村裡有這麼大的變化,離不開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萬厚林。他為我們村的發展,吃了不少苦呢!前段時間,他視網膜脫落,手術後3天就回到村裡。」邱茂雲說。萬厚林是石門縣稅務局副局長,2016年駐村幫扶。為改變村裡落後面貌,他帶領村民修路、改水、架電網、跑項目……要想富,興產業。但石頭縫裡怎麼能刨出「金疙瘩」?
  • 「脫貧攻堅·村村道」這年村:感恩黨的好政策 幫了村民 富了村子...
    這年村隸屬貞豐縣沙坪鎮,距沙坪鎮政府13.4公裡,距縣城61.4公裡,共有3個自然寨,7個村民組,446戶2127人,主要以發展零星養殖豬牛,種植蜂糖李、無患子、甘蔗為主。全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7戶1527人,目前還有18戶51人未脫貧,貧困發生率2.43%。
  • 「我的脫貧故事」只要肯幹 就能脫貧丨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
    我叫胡文邦,是七星關區放珠鎮毛家屯村村民。在脫貧攻堅中,我們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要感謝黨的好政策。  多年前,我與村寨裡大多數村民一樣,守在大山裡,靠著自己與妻子的勤勞把家撐起。生活雖然清貧,但一家人過得有滋有味。
  • 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拉薩8月31日電題: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新華社記者王澤昊初秋,雅礱河谷迎來了豐收季。一大早,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哈魯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間地頭,操弄著農機收割成熟的青稞。
  • 「我的脫貧故事」種藥材是我的脫貧良方丨錦屏縣啟蒙鎮魁洞村村民...
    我,林世枝,被群眾們推選出來,擔任村主任,不怕說出來,我也是我們村582個貧困人口中的一員。以往,兩個孩子上學,妻子只能在家幹些農活,收入微薄,為了讓子女能夠完成學業,我不得不隨波逐流,跟著打工熱潮,遠離家鄉,謀求生路。
  • 「我的扶貧故事」爭做脫貧領頭雁 帶領村民奔小康
    帶領村民奔小康  ——滴水巖村黨支部書記趙輝的扶貧故事  來到以朵街道滴水巖村,首先看到的是古香古色的觀景平臺,沿著寬敞的旅遊公路繼續向前,一排整整齊齊的村民住宅,圖文並茂的塗鴉文化牆,綠意盎然的花草樹木,……這展現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面貌。
  • 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
    新華社拉薩8月31日電 題:系在糌粑口袋上的深情——西藏昔日「乞丐村」的脫貧路新華社記者王澤昊初秋,雅礱河谷迎來了豐收季。一大早,山南市乃東區頗章鄉哈魯崗村的村民便忙碌在田間地頭,操弄著農機收割成熟的青稞。昔日的「乞丐村」舊貌換新顏,辛勤勞作的身影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勞模故事③」脫貧路上的「追光者」
    「『闞哥』還是促成『村企聯姻』的『紅娘』。」村民告訴記者,在闞閱「撮合」下,大黑山村成了吉林省卓軼健康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原材料生產基地。這家企業不僅給農戶無償提供農資、為村民提供打工機會,每賣出一件產品還給村集體計提兩角。目前,大黑山村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產業園區、育肥牛養殖、光伏發電3大支柱產業為主,木耳種植、養蜂、養鹿、林下「溜達雞」養殖為輔的產業發展格局。
  • 南雄這個村種的「網紅」番薯,真香!
    發展特色產業開闢脫貧增收新路子坪田鎮老龍村是典型的風化紅沙土壤,非常適合種植香薯。今年來,該村通過流轉土地,大力發展杏香薯特色產業,增加村民收入。產業興旺了,村集體收入壯大了,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今年3月,在省貿促會的幫扶下,老龍村盤活閒置的土地資源,採用「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杏香薯特色產業,提供就業機會,帶動村民錢袋子鼓起來。杏香薯,又名板慄番薯,是番薯界的「網紅」。
  • 「我的脫貧故事」那年,那村,那些事丨黃平縣重安鎮重興亮寨村網格...
    四季往復,春去秋來,轉眼間,駐村已兩年了。2018年9月,我被安排到重安鎮重興亮寨村。  到村報導的第二天,作為網格員的我有了自己的責任區域,為了儘快熟悉和了解自己區域內貧困農戶的基本情況,將住處收拾停當後,便開始了入戶走訪。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責任區域內的村民我拜訪了個遍。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感恩路丨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村民吳仕瓊
    我叫吳仕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永從鎮豆洞村六組村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六年來,我從一名家境困難的貧困戶變成一名戰貧濟困的扶貧幹部,被幫扶到幫扶別人,其中的心路歷程我深有體會。  2014年對我來說是艱苦的一年,我家有4口人,兒子孫智富讀高中,女兒孫智源在讀初中,而自己的腰椎又經常疼痛,做不了重活路,只有老公孫遠剛外出打工維持生計。 吳仕瓊在村辦公室工作  當年,村裡進行貧困戶識別時,我家被評為貧困戶。自那以後,得到了鎮村幹部的更多關注,幫扶政策也越來越多。幫扶幹部孫瑤經常上門走訪,解決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宣傳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村民的笑臉,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盤州市雙鳳鎮...
    來到下沙溝村的第一件事,便從困擾當地村民祖祖輩輩發展的路開始了。2017以來,下沙溝村的駐村幫扶幹部和村幹部齊心協力,結合「三改三化」、通組公路建設、人飲安全工程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等,一步步打通了群眾的通行路。
  • 北京援建「掃把產業」,和田貧困村近百人增收
    「駐村第一書記此前的走訪中發現和田是沒有掃把廠的,而這個村有手工編織的習慣,這一產業很適合在這個村發展。」墨玉縣阿克薩拉依鄉黨委書記蔣鴻波介紹。經過簡單培訓後,村民便開始上崗製作掃把了。據介紹,前期投入4條生產線,實現年產量35萬餘件。
  • 肉桂飄香 深山趟出脫貧路
    這是永坑村決戰脫貧攻堅的縮影。過去,永坑村路爛、房破、人窮,是雲浮市羅定33個省定貧困村之一;從2016年5月起,在佛山市自然資源局南海分局和南海區金融業發展辦公室的精準幫扶下,該村打通環山路,大力發展肉桂特色產業,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永坑村「道路通、產業興、荒山綠、村民富」。
  • 百名記者進百村|船山區老池鎮福龍村:近2000畝土地在流轉中煥發活力
    近年來,福龍村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引能人回鄉發展特色產業,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帶領村民增收致富。2019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9戶371人全部脫貧並實現整村退出貧困村序列。基礎設施大變樣群眾脫貧有保障「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
  • 「脫貧攻堅·村村道」黎平岑躉村:思想觀念在轉變 脫貧致富在眼前
    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人口256戶98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435人,2018年底已脫貧61戶264人,未脫貧51戶171人,屬深度貧困村。岑躉村一角群山環繞的岑躉村,山高地險,氣候惡劣,自給自足一直是岑躉村民遵從的生活方式,受環境、生活方式等局限,群眾思想觀念滯後,對外聯繫少,致使岑躉村貧困落後。
  • 阿公80年來第一次抱貓 大讚「柔軟好摸」合照笑開懷
    (圖/網友鍾桓嵱提供)實習記者魏筱芸/採訪報導80歲的阿公即將成為貓奴啦!貓咪「蹼仔」的阿公過去覺得貓很陰,因此80年來從沒碰過。這天在阿嬤不斷勸說地助攻下,阿公終於試著抱了蹼仔,沒想到第一次抱貓才瞬間發現「原來貓咪這麼柔軟好摸」,讓他卸下心防笑得十分開懷,還和貓孫留下許多合影。
  • 老區脫貧攻堅的成效如何、老區人民的生活過得怎樣?記者踏訪東部...
    渡陂村黨支部書記謝新發欣喜地說:「這條路修通後,我們村就能融入湘贛紅色旅遊圈,遊客可以更加便捷地體驗從三灣到井岡山的紅色之旅。」過去,渡陂村是兩個紅色景區的邊緣地帶,偏僻的地理位置影響了村裡的經濟發展。近年來,在東部戰區機關的對口幫扶下,渡陂村基礎設施煥然一新,紅色旅遊和綠色生態產業成為全村脫貧的兩大支柱。
  • 「我的扶貧故事」三載風雨駐村路 一枝一葉總關情|黎平縣永從鎮高...
    再次走進高貢村,是寬敞的柏油路,田地裡的鉤藤長勢正好,村民們正忙著收鉤藤。看著村民們幹勁越來越足,臉上的笑容越來越燦爛、生活越來越富足,眺望著全村一棟棟的房子,剛來到高貢村的景象歷歷在目。龍啟輝幫助群眾搶收稻穀2018年2月,根據縣委組織部和鎮黨委、政府工作安排,我到高貢村擔任駐村幹部,歲月荏苒,轉眼間已快3年了,高貢村是我傾注感情最多的地方。
  • 【涼山脫貧·一個都不能少 | 喜德篇】白蠟蟲助力火覺莫村脫貧
    從2015年到火覺莫村扶貧以來,吉裡呷呷知道村裡要脫貧,離不開產業發展。但是火覺莫村處於山區,主要作物就是玉米和土豆,可以開發利用的附加值不大。2018年,四川省軍區參與對口幫扶火覺莫村後,吉裡呷呷與省軍區的幫扶幹部進行了多次商談。在一次商談中,吉裡呷呷提到當地有村民在零星的養殖白蠟蟲,通過銷售白蠟蟲獲得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