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一村:桃甜豆香,村民開懷
■開欄的話
貧困村,是脫貧攻堅的第一線。貧困戶,都有黨員幹部結對幫扶。
要脫貧,怎麼辦?全省上下都在努力探索,扶貧幹部更是一馬當先。
脫貧各有千秋,黨建引領、產業驅動、能人帶領等等。一條條脫貧致富路,在貧困戶腳下鋪展開來。
從7月19日開始,湖南日報社14個市州分社記者深入探訪貧困村。為此,本報今天起推出專欄《記者探訪脫貧路》,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謝璐
7月19日,天空飄著小雨,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淑一村的黃豆種植基地,滿目青翠。今年5月播種的豆苗如今已有半個人高,枝葉層層疊疊,其間一些小白花與小豆莢探出腦袋。
而在村上另一頭的水庫旁,300多畝桃林鬱鬱蔥蔥,金燦燦的黃桃掛滿枝頭,煞是喜人。正在林中除草的貧困戶曹正新拍下美圖,上傳朋友圈:「俺家的黃桃熟了,數量不多欲購從速呀。」照片裡,他捧著桃,笑得格外燦爛。
甜甜的桃,噴香的豆,正是淑一村1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走向美好新生活的希望。
淑一村過去是一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典型農業村,由於產業單一,村級集體經濟十分薄弱,2014年被定為省級貧困村。
如何改變現狀?「這裡原名『桃林村』,史上有『十裡桃花』美譽,雖近幾十年來並無桃樹了,但地質土壤仍適宜種植桃樹。」淑一村黨總支書記文茂回憶,當時看到市面上30多元一公斤的黃桃,村委班子動了心,決定嘗試種植。很快,由勤勞肯幹的李哪和文友三帶頭,把110戶貧困戶組織起來,每戶流轉近3畝地,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從炎陵買來樹苗,在荒地上挖坑、栽苗、施肥,種下一片希望。
3年後,到了桃樹掛果時,眼看著村前村後的灼灼桃花,大家充滿期待。但沒想到,樹只開花不結果,好不容易掛果的又遭遇蟲害,一夜之間掉落了百分之八十,村民們心疼不已。村上沒有放棄,四處求教取經、反覆摸索、請來專家培訓,通過降低氮肥使用量、大幅度控枝、套袋防蟲等方式,終於在2019年讓又大又甜的黃桃掛滿了枝頭。
形正、色鮮、肉脆、甜度高,好品質的淑一村黃桃受到市場熱捧,新農人們採取線上線下「兩條腿」銷售,並推廣訂單式採摘、現場體驗等項目,32元1公斤仍供不應求。2019年,村上產出3萬餘公斤黃桃,獲純利潤50餘萬元,今年預計將產果8.5萬公斤。
「由於種植黃桃對技術要求頗高,今年我們又拓展了新的扶貧產業。」文茂介紹,村上成立舒宜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170餘畝土地發展黃豆種植,並邀請省農科院專家現場指導。「村上負責平整土地、提供種子與技術指導,並兜底收購,收益平均分配給參與該項目的90餘戶貧困戶。貧困群眾可通過參與種植、務工、深加工等獲取勞動報酬,今年預計黃豆產量可達4萬餘公斤,實現每戶增收3000元左右。」目前,合作社已與食品公司達成合作,將黃豆加工成香乾、油豆腐等,並冠名「淑一豆香坊」上市銷售。
該村在2017年底成功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截至2019年底已脫貧167戶540人,剩下的4戶10人將在今年實現兜底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