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13: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時間的形態
這是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為期五年的展陳合作項目。在未來五年中,三種不同思路的重要作品展將於上海西岸美術館呈現,而「時間的形態」便是此次三場系列展覽的開端。
此次展覽的第一部分匯集了國立現代美術館自1930年代建館後,在第一個十年中根據現代性概念所建立起的核心館藏。它主要關注法國藝術舞臺—20世紀上半葉以來大流散的交匯路口。1970年代初,在西方盛行已久的關於「進步「的烏託邦式理想開始廣泛遭到質疑。它所暗示的線性時間的簡單化圖像,已不足以適應對當下之複雜性的考量。隨著1980年代地緣政治的加速巨變及全球化的突飛猛進,這一切變化引起了多重歷史敘事的交鋒。
後現代性這一概念揭示了一種普遍性的歷史幻覺的消失,並激起史學史和哲學領域的諸多爭論。概念藝術與後概念藝術,則同樣表達出面對國際藝術市場持續擴張而產生的一種批判式反應。文本、攝影影像、物品及裝置重新定義了藝術的形式,以及藝術回應社會現狀的方式。藝術家不再局限於運用特定的形式或技術來構想創作的狀態。
展覽的第二部分匯集了國立現代美術館中通過再度挪用和重新創造時間以啟迪人們重新思索自身與歷史關係的作品。藝術家們的思考轉向檔案及自然的時間,並對傳統媒材的聲音提出發問:例如像繪畫這樣的傳統媒材如何面對當下的攝影「編年史」,以及藝術自身見證一個全球範圍快速過度時代的能力。
喬治·庫布勒在《時間的形態:造物史研究簡論》一書中寫道:「不論歷史學家的學識專長是什麼,他們的目的都是描繪時間。」不過,再現時間的方式並非只有一種,而是多種。時間的形狀是一個文化概念,在不同時刻及不同環境下的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各不相同。
19世紀末,西方興起了現代性這一概念。「現代性」源於拉丁文「方式」一詞,就夏爾·波德萊爾而言,其意指「短暫、瞬時、偶然,它是藝術的一半,而藝術的另一半是永恆和持久」現代性的時間或直接或間接地呼應著工業時代的節奏。
它追求探索前所未有的概念和經驗,想像藝術和社會之間的其他關係,以此回應社會結構下的快速轉換。它試圖擺脫歷史進程,開啟並寓居於新空間,重新創建人類與世界的關係。
從20世紀初期到60年代,藝術創作格外活躍,割裂、變化和實驗精神深刻地轉變了藝術實踐。
參展藝術家包括埃特爾阿德南、貝恩德·貝歇、希拉貝歇、伊莉莎白貝納奇、約瑟夫博伊斯、克裡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康斯坦丁布朗庫西、布拉塞、羅伯特布萊爾、丹尼爾·布倫、蔡國強、亞歷山大考爾德、馬克·夏加爾、陳箴、達達梅諾、威廉·德·庫寧、羅伯特德勞內、索尼婭德勞內、丁乙、馬塞爾·杜尚、雷蒙杜尚-維永、艾瑟埃可曼、盧齊歐封塔納、山姆弗朗西斯、伊薩·根澤肯、阿爾貝託·賈科梅蒂、娜塔麗婭·岡察洛娃、漢斯哈同、蘇珊·席勒、羅妮霍恩、法布裡斯海博、克裡斯蒂娜-伊格萊西亞斯、瓦西裡康定斯基、埃爾斯沃斯·凱利、保羅克利、弗朗提歇克庫普卡、胡裡奧·勒帕洛、李禹煥、李應魯、費爾南萊熱、李永斌、雷恩,萊、喬治·馬蒂厄、羅貝託·馬塔、諾曼·麥克拉倫、安妮特梅莎捷、享利米修、胡安米羅、瓊米切爾、維拉·莫納爾、彼埃蒙德裡安、弗朗索瓦莫爾萊、馬爾科姆莫利、達德利墨菲、歐赫麗內穆、巴內特紐曼、河原溫、羅曼·歐帕卡、讓·潘勒維、克裡斯託杜勒斯帕納尤圖、久賽普·佩諾內、巴勃羅畢卡索、西格瑪爾波爾克、傑克遜波洛克、託比亞斯雷貝格、格哈德·裡希特、路易吉魯索洛、絲娜·席迪拉、白髮雄、羅伯特·史密森、赫蘇斯·拉斐爾·索託、皮埃爾·蘇拉熱、塔基斯、賽湯伯利、維克多·瓦沙雷利、趙無極、張洹等。
時間:2019年11月8日-2021年5月9日
地址:西岸美術館展廳2&3
策展人:瑪切拉·莉絲塔(蓬皮杜中心新媒體部門主管)
記者:陸翔
原標題:《藝術品交易月|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時間的形態》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