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西北岸一處開闊地帶,歷時3年建造的西岸美術館11月8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這是一座玉石質感的半透明建築,由英國建築師戴衛·奇普菲爾德帶領的建築事務所設計。日光穿過通透的屋頂流入建築內部,在光潔的牆面上投射斑斕光影。旋轉排布的展廳外部,巨大的落地窗向它的第一批觀眾展示著濱江水岸的城市風貌。
與西岸美術館一同揭幕的,還有一項中法文化交流成果——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西岸美術館開館後,將首先與蓬皮杜中心共同呈獻兩場開幕展覽,展出數百位世界頂尖藝術家的作品,涵蓋各領域創作。
西岸美術館選擇蓬皮杜中心作為首個合作夥伴,因為它是現當代藝術的殿堂,擁有龐大的館藏體系,能夠協助起步階段的美術館成為與國際一線藝術機構進行文化交流的平臺。除此之外,它為美術館運營提供了一條新路徑。40年來,蓬皮杜中心一直承擔著向廣大公眾傳播藝術和文化知識的職能。因此,從空間設計到運營布局,西岸美術館希望能夠與蓬皮杜中心一樣,成為「親民的文化服務者」。
在西岸美術館,觀眾首先能夠以低廉的票價接觸到世界頂級的藝術品。首個常設展《時間的形態》匯集來自蓬皮杜中心的百餘件館藏,包括畢卡索、保羅·克利、夏加爾、康定斯基、蒙德裡安、蔡國強等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向公眾介紹蓬皮杜中心在藝術收藏方面的定位和歷史。首個特展「觀察」則聚焦新媒體藝術發展,從蓬皮杜中心的新媒體藝術館藏中精選15位藝術家創作的16件作品,並特別關注張培力、周滔等中國藝術家對該領域的討論和貢獻。
未來5年,西岸美術館將與蓬皮杜中心共同策劃,呈現3個為期一年半的常設展和約10個為期半年的特展。基於上海的藝術文化生態,還將策劃多場不同主題的特展以及面向不同年齡觀眾的公共文化藝術項目,邀請公眾自由參與、感受、理解和創造藝術。
親民的文化服務者
坐落於巴黎塞納河右岸的蓬皮杜中心於1977年建成,當時以反傳統的建築造型挑戰人們的觀念,廊道裸露,鋼架林立,管道縱橫,它是巴黎古典建築中特立獨行的存在,每當夜幕降臨,燈火通明的藝術空間如同一座巨大的煉油廠,發出屬於當代的獨特光輝。如今,蓬皮杜中心的館藏藝術品達到12萬件。
如果說羅浮宮是古典文明的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建成,則填補法國在現當代藝術領域的空白,同時滿足民眾的精神需求,它改變了觀眾對於博物館的舊有印象,使之不再被看作是高懸在象牙塔內只為精英階層提供服務的場館,而是為大眾提供源源不斷的藝術滋養。
自1977年開館以來,蓬皮杜中心開展豐富多元的展覽、電影放映、論壇、舞蹈、劇場表演、兒童展覽、工作坊以及圖書館等文化項目。正如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龐圖斯·赫爾騰所指出的那樣,美術館應該是生活的場所,它可以包括休閒空間、兒童專區、圖書館、餐廳、影院等各種生活場景。
西岸美術館執行館長陳安達在調研過程中發現,巴黎市民進入蓬皮杜已經成為一種日常習慣,美術館與市民生活如此親近,令他感到驚訝。「蓬皮杜在功能設置、公眾活動等方面的投入與展覽旗鼓相當。」陳安達告訴第一財經。
陳安達說,這有些顛覆他對傳統美術館、博物館概念的認知:「它不僅僅是欣賞藝術的展覽空間,也是給周邊市民使用的空間。」蓬皮杜中心的理念給西岸美術館的設計諸多啟發:「西岸美術館設計了公共教育空間,也有放映、表演等多功能空間,未來還會有許多餐廳、書吧,它將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一個擁有非常好的藝術作品的展館。」
西岸美術館打破固有的美術館運營體系,場館開放時間為上午10點至晚上10點,公眾不僅可以前往展廳欣賞作品,美術館其他空間,書店、咖啡館、餐廳、酒吧等也將作為沿江公共配套服務,歡迎公眾來到這裡休憩。「未來這裡的大門將會365天向公眾敞開,即使不買票也可以走進美術館去享受它的公共開放空間。」
比如,西岸美術館地下一層智造展廳,內部的遊樂場空間是一個面向0至6歲兒童及其父母的互動式展廳。11月8日起,該空間首先帶來中國藝術家沈遠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地心引力」。自開幕之日起,西岸美術館還推出為期兩周的開幕季活動,帶來包括放映、表演、論壇、工作坊、兒童活動等60場公共文化藝術項目。
釋放藝術集聚效應
西岸美術館臨江水岸,大色塊的幾何圖形劃出一片公共休閒區域,一面豎起的正方形黃色立牌上寫著:「玩耍(play)、相遇(cross)、跳躍(jump)、歡笑(smile)」。遊客三三兩兩穿越此地,輕聲交談。
2012年,徐匯區提出打造「西岸文化走廊」的品牌戰略計劃,經過十年發展,已形成11.4公裡世界級濱水公共開放空間。沿著龍騰大道自西向東,油罐藝術中心、西岸藝術中心、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餘德耀美術館、龍美術館錯落排布,香格納畫廊、大田秀則畫廊、馬凌畫廊等國際知名畫廊雲集,勾勒出大規模的藝術區輪廓。西岸美術館的落成,為這條「美術館大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上海的城市藝術版圖自此多了一個亮眼的地標。
西岸所產生的藝術文化集聚效應延伸整座城市,上海藝術展覽、藝術交易進入飛速發展期,隨著西岸美術館啟幕,上海最繁盛的藝術時間到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海廿一當代藝博會同期舉辦,多家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畫廊推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展覽。洛杉磯郡立美術館與餘德耀美術館合作帶來《製作中:藝術和電影的工作場》,油罐藝術中心帶來《凸面/凹面:比利時當代藝術展》,龍美術館推出周春芽個展《東南形勝》等。
11月,西岸引領首個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並成立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平臺並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國際機構入駐上海。日前剛剛落幕的第六屆西岸藝博會吸引全球109家畫廊參展,多家一流畫廊攜重磅作品返場,28家畫廊首次亮相,為藏家和觀眾呈現當代藝術語言的多樣性以及現當代藝術發展的最新風貌。
國際頂級雲集帶來重量級作品,同時形成各自的策展思路,使得藝博會不僅僅是繁忙的交易市場,也成為向公眾進行藝術觀念推介的重要平臺。佩斯畫廊重點推介了裡奧·維拉瑞爾融合電腦編程和多種媒介的燈光裝置,霍夫肯畫廊帶來美國重要現代肖像畫家愛麗絲·尼爾的作品,豪瑟·沃斯畫廊呈現奧地利藝術家瑪利亞·拉斯尼格個展「畫如其人」以紀念她的百年誕辰。豪瑟·沃斯畫廊參展方告訴第一財經,此次是藝術家作品首次在亞洲集中展示,目前已收到內地多家美術館的垂詢,合作正在洽談當中。
在西岸乃至更廣闊的城市藝術空間,越來越多的國際藝術機構入駐上海,東西方藝術文化頻繁碰撞交流。正如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的展覽並不是單一向度,合作期間,蓬皮杜中心也將呈現3場聚焦中國現當代藝術作品的展覽。截至目前,蓬皮杜中心收藏了超過百位中國藝術家的200多件作品,包括潘玉良、陳箴、黃永砯、方力鈞,以及馬德勝、王克平、劉建華等卓越的現當代藝術家作品。
蓬皮杜中心主席塞爾日·拉斯維涅表示,希望通過與西岸美術館的合作,進一步豐富蓬皮杜對中國藝術家作品的收藏。他笑稱:「我們非常希望能夠融入到上海的當地的藝術生態當中,我們不是要將巴黎風格帶到中國,我們要成為『新上海人』。」
陳安達介紹,西岸未來會根據文化現象探索藝術發展線索:「明年,這裡將會有4個劇場同時對外亮相。西岸的美術館群、劇場群,科技與人工智慧企業集聚,會成為文化發展線索的重要指引。未來這裡還會有視覺藝術、表演藝術、新媒體藝術和藝術設計的組成部分,共同形成統籌發展的格局。」
(本文圖片由西岸美術館、西岸藝博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