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上海時間」⑤|工業遺產「變身」濱江展館的因借體宜

2021-01-10 澎湃新聞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前不久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本期對話建築師柳亦春,聽他講述他所親歷設計的,工業遺產轉變為龍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等黃浦江兩岸的藝術場館。

柳亦春說:「工業建築雖然不同於園林,但原來建築與工業運輸、與黃浦江之間構成的獨特關係,都是一種既有的、可以被捕捉的場地的特徵。園林有一個建造規則叫『因借體宜』,就是說要能夠發現並挖掘場地的潛力,充分利用好對建築設計有利的部分,形成一個得體合宜的空間。這些特徵如果能夠在新建築中得以延續,將會成為新建築的歷史的底蘊、文化的承託。」

浦江兩岸的藝術空間已成為建築師發揮創意的所在。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在2007年由著名英籍建築設計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改造為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也是他的作品。震旦博物館的設計來自安藤忠雄,上海船廠的空間改造設計者是隈研吾,復星藝術中心的設計來自英國建築設計師託馬斯·赫斯維克(Thomas Heatherwick)、西岸藝島Art Tower是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在中國的首個設計作品,正在建設的浦東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出自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之手……

中國建築師在其中也不容小覷,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大舍建築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柳亦春。從2014年建成運營的龍美術館(西岸館),到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直至楊浦濱江的一堵名為「邊園」的望江長牆。這些由工業遺產改建而來的建築,在留存城市遺蹟的同時,也構成了濱江岸線上一道道特別的風景。其實除了美術館外,打通徐匯與黃浦濱江公共空間斷點的日暉港步行橋也出自大舍。

柳亦春澎湃新聞:有評論說2010年至今堪稱是大舍和柳亦春的「黃金十年」,2010年也是黃浦江濱江建設的開啟之年,作為直接參與改造的建築師,您對10年來濱江的變化有什麼直接的感受?柳亦春:這十年是上海從新城建設轉入城市更新的重要轉型期,世博會開啟了上海城市更新的進程,沿著黃浦江工業岸線的改變,也造就了城市變化最大的片區。2017年底從楊浦大橋到徐浦大橋間的濱江岸線全線貫通對上海城市面貌和公共空間的提升效果顯著。

徐匯濱江開發之前,廠房林立的狀態。 大舍澎湃新聞:2011年,大舍開始設計龍美術館(西岸館),2014年開館,也開啟了西岸乃至濱江的藝術生態的注入,您在2019年10月接受2019UED年度建築師獎時說:「我想,這個獎應該是頒給2014年的上海的」,當時龍美術館的建造有些怎樣的故事?柳亦春:「龍美術館」所在位置最初的定位是徐匯濱江遊客服務中心,但這個定位顯然不足以帶動濱江地區的開發進程。大約在2011年下半年,徐匯區有了把徐匯濱江打造為徐匯乃至上海文化藝術走廊的想法,考慮引進民營美術館與政府來共建濱江文化帶。

龍美術館,設計前的狀況。大舍「龍美術館」是徐匯區引入的第一個民營美術館的項目,並把項目放在了徐匯濱江的公共空間,編號為「G建築」。大舍在2011年10月底接手該項目開始美術館的設計,到2014年的3月完工,花費了兩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在整個設計和建造的過程中,無論是建設方、運營方,還是我們設計方,以及政府監管部門等所有介入該項目的團隊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可以說,沒有多方共同參與和合作,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建立這麼高質量高水準的美術館,幾乎沒有可能。 回想當時,大家都是不計得失只為把這個項目做好,不僅是建築師、建設方,特別像徐匯西岸集團的領導,可能比我們建築師去的次數還多,幾乎每天都會到現場去關心項目進展,了解哪些難題問題需要解決等等。這個項目也讓我感受到一個好的建築誕生,不是僅靠建築師的設計,而是靠項目相關多方力量共同合力完成。這也是我在2019年因龍美術館的設計獲UED年度建築師獎時說「頒給2014年的上海」的原因,這個獎真的應該頒給參與這個項目所有的人。

龍美術館鳥瞰圖。田方方回想當時,黃浦江濱江岸線剛剛開始啟動改造,徐匯濱江是步子邁得最早的一段,最初便具備了土地儲備基礎,開發的定位、目標也都非常的明確。除了龍美術館,徐匯濱江岸線上餘德耀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西岸藝術中心,以及「西岸建築與藝術雙年展」(2013年,後發展為「城市空間藝術季」)和西岸博覽會也都同步進行著,感覺大家不是做某一個具體項目,而是介入到黃浦江沿岸的工業建築更新,其中包括基礎設施、文化建築、濱江的公共空間等。好像每個人都參與到歷史性的使命中,那種工作態度和激情,讓我特別難忘。

2020年第七屆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現場尤其徐匯濱江以「西岸」命名,更具國際視野,也暗示了這塊區域對標的是巴黎左岸、倫敦南岸,也更讓所有參與者感覺自己從事的工作的歷史性,並帶著這種熱情進行著相關的城市更新工作。

未來徐匯濱江俯瞰圖澎湃新聞:龍美術館無論是運煤碼頭保留和改建的,無論是建築外觀、內部展廳的設計都開了先河,其次是外部衍生出公共空間,內部大型裝置作品與建築的關係、藝術作品與室外的關係,都讓人覺得結合出更多的化學反應,在設計時如何考慮內、外部空間的?柳亦春:龍美術館雖然是一個美術館建築,但也是一座城市的公共建築,美術館只是它的一個功能,龍美術館所在區域作為原本是北票煤炭碼頭(1929-2009,也是新中國成立後華東地區的能源中心),在世博會前夕才終結了作為城市運煤碼頭的歷史使命。

當時這片場地除了煤碼頭,還有一些相關構築物,有高架的運煤輸送帶,還有運煤的漏鬥、運煤鐵軌,這在過去與城市貨運軌道系統相連,但如同倫敦等國際化的大都市一樣,在進入後工業時代後,原來的運輸方式、生產模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來的工廠也不再需要了,同樣,曾經在城市主要航道上煤炭、糧食的碼頭也都面臨著退場的命運。上海借世博會的契機,把城市中心區域的運輸碼頭遷移到郊區,那麼城市更新過程中,保留哪些、拆除哪些,是非常關鍵的,它與城市的歷史與未來發展有關。

龍美術館,煤料鬥卸載橋。大舍對於龍美術館所在的北票煤炭碼頭,在我們接手時大部分工業設施都拆除了,但110米長的煤碼頭被保留了,它如何用,如何與跟新建築整合,是設計的關鍵。我們希望新的建築,首先能夠保持原來場地(煤碼頭)的重要特徵,當時看到一組垂直於江面的煤漏鬥,我們希望煤漏鬥本身和其所構築的空間的系統能夠保留住,這個空間系統恰好是人流從城市去往江邊的方向,所以我們就把美術館一分為二,中間的煤漏鬥區域為行走活動的公共空間,一邊是主要展廳,另一邊是藝術品商店、公共講堂、咖啡廳等一些輔助性的空間。這樣的設計一方面區隔出了展覽和服務性空間,並圍出了一個以歷史留存煤碼頭為主題的公共空間。最終人們也的確因為這個歷史構築物了解此地曾經的歷史,並與場地的歷史對話。

柳亦春 手稿我們設計的新建築也借鑑了煤漏鬥的形式,用了類似的構築方法。比如,煤漏鬥由混凝土建造,新的美術館是不是也由混凝土建造?但因為建造時間的不同,美術館用了最新的清水混凝土技術,營造出一個特別光潔的混凝土表面,與原來受到時間侵蝕的、粗獷的、帶有一定時間感的煤漏鬥形成一種新與舊的對比,同時又是一種連續性的設計。

建成後的龍美術館 Hufton Crow除材料外,龍美術館的設計也用了與煤漏鬥可以類比的結構。當時煤漏鬥因為其功能性重複建造(煤炭從漏鬥上落到對應的火車的車廂中,然後車廂沿著軌道把煤運走)。美術館也經歷了功能性空間發展的過程,它最早源於王宮或帝王別墅,他們把收藏掛在牆上。比如巴黎羅浮宮原是法國的王宮,這也奠定了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空間的序列作為美術館的空間構成的歷史原型,它們是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的展覽和參觀過程。

龍美術館內部展覽空間 蘇聖亮美術館所有房間的功能為了展覽而存在,但其實所有的畫都是掛在牆上的,所以「牆」比「房間」更為重要。所以我們就想,如果能夠把美術館建成看上去好像由一片片牆構成,其實與美術館展覽的本質更為對應,這也構成了龍美術館設計的核心概念。當然牆如果要在空間中被強化出來,最好是相互分離的(如果牆連續還是會圍成一個房間,不是一片牆)、只有在獨立的時候它才會形成「牆」的概念,一旦牆分離之後,展覽空間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就不再是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線性的展覽過程,而是由一片牆到另一片牆離散的展覽空間,觀眾可以看完這片牆、看那片牆,再回到這片牆,成為一個自由觀展的過程,離散的牆體形成了漫遊式的展覽空間,這是龍美術館區別於其他美術館最重要的特點,也帶來了當代美術館布展理念上的變化。也是由於他獨特的結構,構成一個非常具有標識性的空間特點。我們當初在為了讓一面面牆能夠相互獨立,用了特別「傘拱」結構,這個是一個獨立懸臂的結構,傘拱幫助獨立懸臂延展出最大的空間可能性。

在龍美術館空間展示安東尼·葛姆雷作品《臨界物質II》 龍美術館供圖當然因為龍美術館的結構牆體是在原來已經建好的兩層地下室框架結構的柱網上完成,所以,這些牆體也都落在原來柱網上獨立承重。傘體在空間中不同的位置,最終形成了對稱的拱、垂直半拱,十字拱等內部的空間,最後呈現出的狀態讓空間自身的特點特別強烈,高大的空間尺度在給展覽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的同時,也激發出一部分藝術家的創造性,特地為這個空間定製藝術裝置或大幅作品,並與策展人一起以作品回應空間,讓展覽與空間形成某種獨特的對話,也形成了同樣作品的不同觀感。龍美術館的不同之處,也在於每一次展覽中尋求一種建築空間和藝術策展展之間的對話,最終形成一個獨特的展覽。

「劉韡:散場/OVER」展廳現場,圖為作品《暗物質》《微觀世界 No.3》,龍美術館(西岸館),2020,攝影:夏木。圖片由劉韡工作室提供澎湃新聞:龍美術館之後,西岸藝術中心、藝倉美術館、八萬噸筒倉、邊園都屬於工業遺產的改造,這些建築是否有設計理念上的延續?柳亦春:做了龍美術館之後,開始陸續接觸更多的江邊工業建築改造項目,比如說浦東老白渡煤倉改造為藝倉美術館;民生碼頭八萬噸筒倉改造後在2017年成為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季主場館;再到去年完工的楊浦濱江的「邊園」也是一個運煤碼頭。

楊浦濱江的「邊園」。田方方所有的這些項目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都是工業建築的遺址、除了筒倉外,其他都不是特別重要,卻都有著巨大的建築尺度、特殊的構建形態,又不屬於保護建築級別,這種匿名性的舊建築構件通常允許做一些改造和更新。在更新過程中,如果能找到與現有工業空間相適應的功能,是對工業建築最大的保護,因為最終工業空間被再次利用,才能延續其生命。

筒倉原始狀況但從龍美術館的煤漏鬥到藝倉美術館運煤的老白渡碼頭,再到筒倉、邊園,它們的空間特點、保留價值、重要性相互不同。其中,筒倉有百年歷史,曾經是「亞洲最大容量散糧筒倉」,現在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建築。它由30多個圓形的筒構成陣列,尺度巨大、氣質震撼,可能因為儲存糧食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種空間以後也不會再有了,所以建築需要最大程度的保護。因為它曾經用於儲存糧食,所以封閉性很強、不需要開窗。但筒倉建築要由新的功能介入,需要打開一些洞口去建立建築與黃浦江之間公共空間開放性的聯繫,同時又需要去保持其自身空間封閉性的特點,這會是一個矛盾,那麼如何化解這個矛盾?在筒倉的改造中,我們用了一個外掛的自動扶梯附著在舊的建築之上,在結構上與筒倉脫開,相互獨立。這樣在以外掛的、透明的、開放的新的建築要素建立其與黃浦江景觀的關聯性和空間的開放性的同時,又維持住了筒倉本身的封閉性。作為展覽空間,這種內在的封閉性也是合適的。澳洲的《巴拉憲章》中工業建築的改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適應性再利用——找到適用它的功能去利用這個空間,就是對空間的最大的保護。

改造後的筒倉,用一個外掛樓梯建立建築與黃浦江之間開放性的聯繫 蘇聖亮

改造後的筒倉內部對於藝倉美術館,原本煤碼頭的建築並不具有鮮明的外觀,但建築內部有八個鬥,這是特別空間特徵,所以我們就把八個鬥把完整的保留在美術館內部,在原來建築頂部新加了鋼結構挑梁,層層下掛,增加美術館的使用空間,外觀上是一個採用了陽極氧化鋁板的新建築,進入到建築的內部就會發現裡面藏了一組特別粗獷的煤漏鬥,而且煤鬥也作為美術館展廳使用,這已成為藝倉美術館獨特的自身特點。

藝倉美術館所在煤碼頭運煤廊架舊景 大舍

改造後的藝倉美術館。 田方方澎湃新聞:從建美術館空間,到楊浦濱江「邊園」的一堵牆,在工業遺產改造的實踐中,對於工業遺產的改造是否有新的想法?柳亦春:在我參與的黃浦江邊的工業場所的改造過程中,設計都有著某種連續性和內在規律性,這種規律性與我早期對園林的興趣關聯。園林有一個建造規則叫「因借體宜」,就是說要能夠發現並挖掘場地的潛力,充分利用好對建築設計有利的部分,形成一個得體合宜的空間。工業建築雖然不同於園林,但原來建築與工業運輸、與黃浦江之間構成的獨特關係,都是一種既有的、可以被捕捉的一些場地的特徵。

楊浦濱江的「邊園」。田方方這些特徵如果能夠在新建築中得以延續,將會成為新建築的歷史的底蘊、文化的承託,同時如何能夠成為新設計的契機,這也是每個項目會仔細考慮的。

改造前的「邊園」原是輸送燃料運煤碼頭的一部分。 大舍在工業遺產改造項目中,它們首次進入我眼帘時,都是某種廢墟一般的存在,因為長期閒置、那些梁柱已經破損,有些泥土落在上面,長出了雜草,甚至樹木,似乎這些廢墟都在以某種方式向自然回歸,我們今天要在廢墟上重新去建造,從某種程度上是在終止它向自然回歸的過程,這樣的終止對廢墟意味著什麼?我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講述「邊園」的時候,用了兩個詞「廢墟」與「痕跡」,同一個東西,既可以理解為是「廢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痕跡」。當廢墟已經轉化為新建築的一部分時,它就變成了原來場地上的一種痕跡,並以一種新的方式把它固化。所以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對於時間的理解,「廢墟」好像是一種消失,「痕跡」好像是一種保持。所以在「邊園」的設計中如何去理解「廢墟」和「痕跡」,可能更加有意識地邁出了一個與之前建築相對不一樣的起點。

改造前幾乎回歸自然的運煤碼頭長牆。 大舍第一次到「邊園」看到的就是長長的一堵牆,好像它是以某種方式存在於場地上。這堵牆在碼頭上,碼頭與防汛牆之間有一個四五米寬的縫隙,縫隙裡有很多的混凝土碎塊。後來我們了解到原來此處有兩堵牆,另外一堵牆被粉碎之後,建築的碎塊被扔在了碼頭跟防汛牆之間,日積月累,泥土進入縫隙當中,長出了雜草樹木,叢生的雜草、保留下的那堵牆、粉碎的另外一堵牆的碎片共同形成了一種風景般存在的整體。儘管是風景,卻是荒蕪的、廢墟般的存在,但也恰是這種風景,傳遞了黃浦江邊工業歷史的時間感,也傳遞了楊浦濱江過去相對處於上海城市邊緣地帶的地理特徵。所以會有電廠、煤氣廠,以及輸送燃料的運煤碼頭,我想讓這個地方被改造了之後,仍然能極大程度保留住原來場地與都市生活有所疏離的荒蕪場景。我覺得這種場景一旦被完全被新的、過於網紅化、熱鬧的氛圍替代,與原來場地的氣質就完全不一樣了。

改建中的「邊園」大舍

改造後的長牆成為了「邊園」。田方方我覺得現在的黃浦江邊的公共空間的改造,有可能會進入一個誤區。儘管大家都不同程度保留了一些工業片段,但景觀的氣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有,但是我總覺得多少也應該有一些原來的氣質能得以保留下來。「邊園」地方不大,只是一堵90米長牆,但卻與原來的場地、現有的雜草樹木形成了相對非常完整的一種風景,可能做簡單的介入就可以。所以在設計中,只用了一個單坡的屋頂以建立過去碼頭內外不同尺度的對應;並把夾縫中建築碎片、因為潮水不斷的洗刷所構成的獨特都市景觀加以保留;最後,碼頭的一塊地面稍作拋光,可以用來溜旱冰、玩滑板,作為都市日常活動的場所,同時又能夠保存了原來的工業地帶的獨特的氣質。

改造後的「邊園」原來的場地、現有的雜草樹木構成風景。 田方方澎湃新聞:完成了「邊園」設計後,再回看龍美術館,其公共性意義是否可以探討?柳亦春:龍美術館把原來煤碼頭垂直於江面的運輸空間,轉化成市民從城市抵達江邊的主要公共空間。它的公共性有賴於如何強化一個場所,讓人們能夠感受到場所的城市性、場所的歷史的變化、我覺得這是更重要的公共性。並不是「公共場所」就有公共性,如何建立場所自身的公共性的特點,這是「公共性場所」的核心的理念,在黃浦江邊的探索是如何把原來的工業歷史以一種新的方式轉化為日常生活空間,同時讓人們體會到這種轉化。我覺得這是一種獨特的公共性。這也是我們在黃浦江邊所做的工業遺蹟改造案例中核心思考的內容。

筒倉改造後在2017年成為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藝術季主場館,圖為主入口立面。 田方方澎湃新聞:您覺得未來濱江地帶如何和城市有更多的連接?柳亦春:以西岸為例,我覺得未來隨著西岸傳媒港、金融城的建成,西岸本身就開始漸漸形成了城市的副中心。回想龍美術館剛開始建設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西岸」的存在,因為當時這裡都是城市煤碼頭、水泥廠、飛機場等基礎設施,都是日常生活所到達不了的地方。如今西岸的龍騰大道已經變成了美術館大道,一些城市的功能空間、辦公居住和商業的場所也都逐漸開了出來,已經是方便到達的生活場所。

為什麼一些濱江地帶,依舊不被認為是城市中心,我覺得可能在心理上,「內環高架」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割裂,好像穿越內環就離開了城市的中心地帶,城市的快速幹道將城市做了地理的分離,但如今地鐵的存在,可以去化解這種隔離,鑽到地下鐵中再出來就到了另一片區域,所以未來隨著地鐵網絡越來越密集,城市對於連續性和被隔離,會產生新的空間概念。上海也在建高架步行系統,希望能夠去跨越一些被隔離的城市空間。但目前體驗還不是很理想,反而我覺得地下空間的建設會更好地減弱內、中、外環線的分區體驗。

夕陽映照下的徐匯濱江,與世博文化公園隔江相望澎湃新聞:作為最初投身濱江的建築師,你對未來濱江的暢想怎麼樣?柳亦春:我覺得除了岸線貫通外,應該更好地去挖掘黃浦江面上水上巴士的可能性,構建起江與江對岸的聯繫,如果黃浦江兩岸的聯繫能夠通過某種方式加強,將給整個濱江公共空間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新變化。最近聽說徐匯區和浦東一起計劃在龍美邊上要做一個纜車,從原來的西岸營地去通到世博公園。因為在黃浦江上建步行橋難度較大,如果有纜車、水上巴士等更多步行系統,加強兩岸,以及不同的區域之間的快速聯繫,如果水上巴士可以連通黃浦江兩岸諸多文化項目的節點,比如,從龍美術館到PSA,再到藝倉美術館、浦東美術館、外灘,把浦江兩岸的文化空間串聯,不同的表演、展覽輪番上演,尤其在春秋兩季文化活動比較密集的時間裡,能夠通過水上巴士相互溝通,建立更好的城市文化的氛圍,形成一種事件性的慶典氣氛,也是公共空間外化的一種表現。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徐匯濱江 深藏黃浦江下一個百年風華-上海,濱江,徐匯,城市...
    徐匯濱江原狀航拍以前,你很難把徐匯和黃浦江聯繫起來,因為在曾經漫長的一段時間裡,整個沿江區域都被工業基地和交通用地佔據著——水泥廠、油庫、北票碼頭,甚至火車站、龍華機場等等都曾在這裡紮根駐營,普通市民根本不可能走近黃浦江
  • 從「鏽帶」到「秀帶」,工業遺產蝶變背後的人文情懷
    編者按近年來,很多工業遺產「變身」創意園區、景觀公園、博物館,成為火爆一時的「網紅」打卡地、歷史與現代的光影交匯點,承載著城市記憶,刻印著發展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 濱江這5個「白胖子」猜猜是用什麼改造的
    作為全球首例油罐改造空間的案例,前身為航空儲油罐的「白胖子」究竟如何完成這番漂亮變身的,跟著記者一起去了解下吧。  全球首例油罐改造案例  除了5個「白胖子」般的儲油罐罐體,整個空間還有消防水池、碼頭及配套設施。油罐內部空間開闊,挑高15米,擁有極具工業特點的穹頂以及曲面圓周空間。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工業遺產尋訪│「小三線」汽修廠要變身「文旅綜合體」
    更為可喜的是,由於萊蕪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萊蕪區屬國企山東嬴泰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已經介入這片難得的工業遺產,計劃投資15億元,利用原有建築廠房,對廠區內具有修復價值的生產車間及生活區住宅、配套小學、幼兒園、食堂、禮堂等地上建築進行修復,計劃建設成一處集汽車工業博物館、工業遺蹟旅遊、親子教育等為一體的紅色文旅綜合體。
  • 五個大油罐華麗變身!上海油罐藝術中心3月23日起對公眾開放
    市文化旅遊局說,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將於3月23日起對公眾開放!這五個巨大的圓筒曾經是龍華機場的航空儲油罐,經過一番改造,如今變身為現場演出的Live House、自帶屋頂露臺的主題餐廳、大型藝術裝置展館……隨手一拍,都超有文藝範哦~一起來看↓有一些網友曬出的照片圖:網友Caroline_DuDu圖:網友飯糰打瞌睡nana圖
  • 合柴1972:擦亮工業遺產 喚醒城市記憶
    從去年開始,省會合肥也有了自己的「798」,它就是位於合肥市包河區的「合柴1972」工業記憶小鎮——擦亮工業遺產 喚醒城市記憶參與研討會的蘇州大學城市·建築·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泉介紹,合肥柴油機廠是獨特的、排他性的工業遺存,要高質量保護、高品質開發,讓歷史、人文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老柴油機廠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而留下來的大片廠房成了那個時代的最後見證。「尊重歷史,豐富合肥城市記憶內涵,是項目建設的首要功能。」
  • 2020上海購物達人賽網紅達人帶你潮逛船廠1862,感受夜上海潮生活
    「一帶」指浦東濱江帶,即聚焦黃浦江東岸沿線22公裡,近期重點推進船廠1862、富都濱江、藝倉、民生藝術碼頭等項目,大力發展與浦江東岸「世界會客廳」相適應,具有「國際範」、「上海味」、「時尚潮」的夜間經濟示範區,以保利劇院精品演出,民生藝術碼頭時尚發布、SPACEPLUS電音俱樂部夜娛、翡翠畫廊夜展、五峰書院驛站夜讀、東方明珠夜遊及濱江景觀餐廳夜食等吸引國內外中高端時尚人群
  • 劉伶醉古燒鍋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
    近日,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正式公布。這也是繼2017年之後,由工信部公布的第四批國家工業遺產。此次公布的國家工業遺產單位共六十二家,河北省兩家,其中就包括劉伶醉古燒鍋。許多年來,劉伶醉公司一直堅持採用傳統工藝釀酒,積極致力於自身現有工業遺產項目的有效保護和利用工作,為全面弘揚傳統釀酒文化做出了一定貢獻。
  • 油罐藝術中心要開放啦!火遍全球的teamLab大展來了!
    魔都這個超讚的藝術中心馬上要開放啦!就是位於徐匯濱江的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自帶屋頂露臺的主題餐廳大型藝術裝置展館等整個藝術公園佔地超過60000㎡! 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官宣來了!上海油罐藝術中心開幕後,未來會有更多很棒的展覽哦!感覺很快就要火火火火火了!想去打卡的舉手!
  • 難忘2020|這一年的藝術展館:用心策展,守望經典與人文
    此外,「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以極短時間而匯集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創作的美術作品近200件(套)。既有八十多歲的藝術名家作品,也有從小學生到大學生筆下的抗疫作品。上海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策展一直以其用心與展陳的精妙受到關注,今年疫情之中,上博亮點更多。尤其是,疫情初發時,上博在國內文博界第一時間關閉場館,疫情控制後,又最早打開大門迎接觀眾。
  • 上海魚市場,那些楊浦濱江的老故事……
    漫步黃浦濱江楊浦段,楊樹浦水廠向東不遠處,有一片造型極具特色的建築,從外形上來看,既有形似帆型的高層建築,又有遊魚一般的裙樓,而略小一些的「貝殼狀」建築更是別具一格。此處現為「東方漁人碼頭」。這個名稱可不是憑空而來,此處曾是歷史上著名的「上海魚市場」,號稱「遠東第一」,它引出一段悠遠往事,也是楊浦濱江深厚歷史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
  • 武漢最大規模工業遺址群落將變身文創藝術區,保護經典建築外觀也...
    12月26日,記者從武漢1890全球商業發布會上了解到,漢陽鐵廠工業遺址經修復改造,將變身文創藝術區。據介紹,漢陽鐵廠作為國家首批工業遺址,工業遺產建築物建築面積約6.2萬平方米,為目前武漢最大規模工業遺址群落。由融創中國華中區域集團參與的改造工程,建築面積約5.27萬平方米。
  • "經典慢生活·文化進濱江"首場演出於黃浦濱江火熱開啟
    今年「經典慢生活·文化進濱江」項目,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主題,結合貫穿全年的上海市民文化節「濱江市民文化系列活動」,進一步聚焦公共文化建設「最後一公裡」,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濱江新空間。作為本次活動的首場演出,8月24日由上海歌劇院帶來的「藝術之魅——綜合演出專場」在苗江路望達路路口的黃浦濱江公共空間舉行。
  • 30條上海浦東精品旅遊線路友情推薦,歡迎周末來打卡呦
    季春鶯時,萬物滋生,上海浦東新區迎來開發開放30周年。撫今追昔,30年前,曾經灘涂荒蕪之地,如今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閃亮的明珠。陸家嘴的華麗夜景,迪士尼的童話世界,張江的科技興國,臨港的國之重器,不無透露出浦東在科技、工業、經濟和生活的蓬勃發展。今天就推薦30條上海浦東經典的旅遊線路,讓我們愛上上海,愛上浦東!
  • 上海新增4家4A景區:小陸家嘴風景區、廣富林文化遺址、七寶古鎮...
    上海小陸家嘴風景區身處陸家嘴核心地段,以觀光旅遊、商業休閒、文化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主客共享的城市中心公共休閒空間為特色,範圍內主要涵蓋濱江大道南段1.4公裡、濱江公園、陸家嘴中心綠地等主要區域。小陸家嘴風景區坐擁著現代高樓群的城市形象,江邊是老碼頭遺址,遠處是外灘歷史建築,新和老、歷史和未來在此處交匯。
  • 刻記光榮 見證變遷(工業遺產)
    一條棉紡路,從東到西,不過3公裡,卻像長長的時光隧道,在每一個時間站點,標註鄭州人近70年的輝煌與夢想。起點站,有一個帥氣的小夥兒。他背著臉盆,手提木箱,風塵僕僕從上海趕來,支援建設。此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一五」計劃正在實施。在他眼前,一個個棉紡廠拔地而起,10萬紡織工人穿梭忙碌。中途站,有一群勤勞的鄭棉職工。
  • 2.7公裡楊浦濱江:兒童樂園、手搖噴泉、沙灘排球場、江景籃球場...
    去年我們寫到楊浦濱江的時候,就發現還缺了一段,等著它補齊就全線能貫通著玩。今年十一,這就補齊了!這一段就是楊浦濱江南段大橋以東2.7公裡公共空間。昨天趁秋高氣爽,去遛了一圈,真的要連連驚呼上海的公共空間越做越好、越做越親子了!
  • 在上海必去的濱江,你需要注意這些(多圖)
    它從生產「鏽帶」轉為生活「秀帶」的設計被廣為報導和知曉。「單純的擺拍,容易因缺乏實際功能被人拋棄。」隨行的同濟大學學生姚梓瑩分析,這裡離江邊風景有一段距離,四周也無太多服務和娛樂文化設施,平日裡在大臺階上坐著,似乎有點無聊。從漁人碼頭乘坐擺渡船,到達對岸浦東新區的民生碼頭。
  • 十年,同濟智慧助推上海打造全球「設計之都」
    ——「上海-佛羅倫斯中意設計交流中心」揭牌成立,成為中國首個海外設計產業基地。(2014年)  ——上海中心大廈竣工,成為建築設計新標杆、上海第一高樓、中國地標。(2016年)  ——黃浦江兩岸濱江開放空間景觀、照明、市政設計全面提升,「工業鏽帶」變「生活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