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歷史,為什麼熱愛飼養寵物,寵物之風盛行?環境觀念理念影響,朱溫殺死唐昭宗的寵物猴。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歷史,由劇中細犬我們知道了唐朝飼養寵物十分盛行,無論是在宮廷和民間,飼養寵物種類繁多,有觀賞魚類,各種豔麗的鳥類,還有大型獸類獅子、犀牛、大象等各種奇珍異獸,可以說唐朝寵物飼養達到了歷史的高峰。
唐代人為何那麼熱愛飼養寵物呢?唐代人之所以對各種寵物表現出高漲的熱情,除了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資源充足外,人們世風開放,魏晉遺風的影響外,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寵物能滿足唐代人多種需求:唐代養寵物並不全是為了閒情雅趣,而是這些寵物具有實用性,養狗能看家護院,養雞能打鳴叫鍾,養馬、牛、大象等能馱負重物,家禽的羽毛可以做羽衣和扇子等等。
《朝野僉載》曾記載,唐太宗飼養白鶻,善捕鳥雀,傳遞書信,從京城到東都,日往返數次。張九齡養信鴿,寄信時,以書系鴿足上,鴿子會飛往收信人處,將消息傳出去。
寵物可以當審美和抒情對象,滿足人們精神需要,色彩絢麗的鸚鵡,聰明辯慧,卻被常年關在籠子裡,與古代女性命運相似,成為女性處境的象徵,就像大戶人家中深藏後房的閨秀,也像歌舞伎及婢女,更代表了後宮女性生活的苦悶。
在時局動蕩之時,人們很容易將個人情感轉移到寵物身上,如「安史之亂」爆發時,安祿山攻佔洛陽後,想用舞獸表演來象徵自己是真命天子,舞獸們瞪目憤怒,安祿山被惹怒,把它們關進檻井中用火燒死,又扔進深洞裡,摔傷流血而死。朱溫叛唐時,收養唐昭宗的寵物猴子,此猴乘其不備,跳起來擊打朱溫,最後被朱溫殺死。可見,安祿山、朱溫都是曾通過寵物來轉移自己的個人情感,緩解當時所處的壓力。
在唐代初年,養鶴更多的是為了表演娛樂功能,具有明顯的實用性,而到了中晚唐時期,鶴只是聞琴而現,士大夫們營造出一種「彈琴見鶴」的氛圍,鶴被琴聲吸引,來到士大夫身邊做「伴」,形成一種風雅的氣氛。唐代文人們,在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遺世而獨立,孤高清麗的身影,是他們文化精神寄託與象徵。
唐代人獨特人居環境觀念影響,由於唐代經濟發達,物質繁榮,人們生活水準很高,他們對居住環境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山、有水、有花草、有鳥獸,回歸自然和諧美的環境。
文學作品中,「窗外鳥聲閒,階前虎心善」「鶴靜共眠覺,鷺馴同釣歸」以及「入鳥不相亂,見獸皆可親」
以上詩句都說明了,在唐代喜歡用動物點綴在人的居住環境,人與動物和諧相處,親密無間的自然生態生活。
人與動物共同生活在同一空間,在皇家園林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秦漢時期的上林苑,有眾多鳥獸存在,隋煬帝的顯仁宮,採用奇禽異獸,花草樹木等作為點綴宮苑的獨特景觀。唐代禁苑更是森林蔥鬱,河流、湖泊密布,禽獸,蔬果,應有盡有,還專設垂釣、放鷹、馴馬、觀象、鬥雞等場所,例如長安城內,長寧公主池,安樂公主宅,玄宗興慶坊龍池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皇家林園,這裡也是寵物的天下。
此外,在民間,寺觀、廟宇舉辦的宗教活動與世俗的經濟活動相結合(例如廟會),這些佛寺、道觀、廟宇成了百戲表演,供人遊玩取樂的場所,這些都需要寵物的配合,對寵物需求量很大。
中唐以後,士大夫參與治國理政的熱情度降低,紛紛建立私家院庭,種植名花異卉,飼養珍禽猛獸,希望逃避現實生活,極力營造出一種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例如,白居易的洛陽履道裡,杜甫的鏡花草堂,韓愈的樊川別院,這些文人雅士甚至把某些家畜視為寵物,例如,雞、鴨、驢、馬、豬等等。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