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遊戲防沉迷簡史:從「身份證生成器」到「人臉識別」

2020-11-25 手機鳳凰網

#愛否精選#

防沉迷」這個具有年代感的詞彙,近年來又被頻繁提起了,它不像「網癮」那麼尖銳,卻也一度掀起波瀾,被看成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寶。但說到底,網遊防沉迷系統從2007年就全面鋪開了,這十二年裡,沉迷真的被防住了嗎?

————————

本內容經授權轉載自「BB 姬」;由愛否科技精選推送。

作者 / mikasa

來源 | BB 姬(ID:bibiji300)

如果你還有印象,《王者榮耀》就是在 2016 年春節期間嶄露頭角,在 17 年春節狂砍 27 億月流水,並在 18 年的春節日活破億,就此一步步坐穩「全民手遊」的寶座的。

不過,今年的形勢可能會有微妙的變化,趕在春節前,一些遊戲廠商竟然想著法子,要把最大的一批潛在玩家群體--未成年人擋在門外。

1 月 22 日,騰訊把微信小遊戲納入了「成長守護平臺」,家長可以在該平臺綁定孩子的微信號,查看未成年人玩了什麼遊戲,玩了多久,充了多少錢。

如果未成年人在小遊戲裡充值了,家長會第一時間收到推送,甚至還能設置「可玩時段」,孩子偷偷上遊戲,可以將其踢下線。

網易的舉措更全面,從本月起陸續在旗下15款手遊上線未成年人保護系統,根據年齡和時段不同,每天能玩 1~3 個小時不等。

最狠的是,晚上 9 點半之後直接實施宵禁。

保護系統上線測試服之後,在《陰陽師》玩家圈內引發了不小的爭論,很多未成年玩家抱怨,只能玩 2 個小時也太嚴了,也有老哥說「網易要損失大量玩家了」。

是什麼讓大廠做出此般自斷一臂的決定?也許是內心的克制和責任感,也許是「求生欲」,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經歷過網遊時代的玩家可能覺得大驚小怪,這不就是變種的「防沉迷系統」嗎?

「防沉迷」這個具有年代感的詞彙,近年來又被頻繁提起了,它不像「網癮」那麼尖銳,卻也一度掀起波瀾,被看成是保護未成年人的法寶。

但說到底,網遊防沉迷系統從2007年就全面鋪開了,這十二年裡,沉迷真的被防住了嗎?

今天,BB姬就來聊聊中國特色的「防沉迷」是怎麼發展起來的,而如今的防沉迷系統能做的更好嗎?

防沉迷的背景

時間回到21世紀初,隨著民用網絡通進千家萬戶,網路遊戲的負面影響開始受到社會主流的關注,尤其是2002年的藍極速網吧事件,把未成年人玩網遊的現象推到了審判桌前。

2004年4月21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於禁止播出電腦網路遊戲類節目的通知》,其中要求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電腦網路遊戲節目。

這一紙禁令被認為直接扼殺了主機、單機遊戲在國內發展的黃金機會,初生的電競行業也被迫轉移到「地下」,蟄伏十幾年。

但這件事對真正的網路遊戲行業發展反倒沒那麼大影響,網遊巨頭們照樣該賺錢的賺錢,該上市的上市。

到了2004年年底,全國網路遊戲用戶數突破2000萬,網路遊戲初版市場的實際銷售收入達到24.7億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47.9%,超過同年的電影票房收入。

相對的,那段時間關於網遊的負面新聞層出不窮:3月29日,重慶某某市15歲男孩因遊戲中起爭執,刺死了一名17歲男孩;13歲學生玩《魔獸世界》還寫了8萬字的同人小說,被父親發現後撕碎了小說筆記本,最終跳樓自殺...

一邊是飛速發展的網路遊戲市場,另一邊是面臨危險的未成年人和外界輿論壓力,有關部門毫不猶豫地做出了割捨:

「如果當產業和社會發生尖銳矛盾時,我們必須先考慮社會,這點毫不含糊。"

而用於解決矛盾的大招就是「防沉迷系統」,通過技術手段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路遊戲。

防沉迷系統的誕生

雖然防沉迷系統2007年才正式上線,但設想從2004年就開始了。延續到今天的「3小時收益減半、5小時降為零」的規則,也不是一拍腦門決定的。

2005年8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標準》,要求國內7家大型網路遊戲運營商預備開發防沉迷系統,並給出了「健康時間」的標準:

根據青少年的身心發育特點、當前網路遊戲的基本內容,以及對遊戲使用者的調查分析,累計3小時以內的遊戲時間既有益於青少年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又能使他們享受充分的遊戲樂趣。如玩一盤圍棋的時間一般也需2-3小時。

消息一經發布,九城的股價在三日內下跌了20%,各大國內遊戲公司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緊接著,2005年10月,防沉迷系統首次在當時國內最火的7家網遊運營商的11款遊戲中試運行,《傳奇》、《魔獸世界》、《夢幻西遊》等都在其中。

然而,這波試運行雷聲大雨點小,既然是試運行肯定有空子鑽,網易就在《大話西遊2》和《夢幻西遊》中分別開通了新伺服器,專門進行防沉迷測試。

起初的防沉迷系統很簡陋,甚至沒有區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功能,說白了,能正常遊戲的玩家也不會選這幾個測試區玩。

直到一年多以後,遊戲廠商才意識到狼真的來了。2007年4月,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聯合宣布,將在全國所有網路遊戲中全面推廣防沉迷系統,同年7月16日起全面實施。

醞釀了兩年的防沉迷系統終於要正式上線了。當時,騰訊遊戲頻道做了一期名為「防沉迷系統究竟防住了誰」的專題報導,把防沉迷投入使用的7月16日稱為「生死線」。

就這樣,防沉迷系統伴隨著網遊行業走過了十二年之久。尷尬的是,從上線的第一天起,「防沉迷」三個字能引起的風波,甚至比不上它上線前的任何一天。

中間也出現了幾次調整,比如2011年,八部委聯合發文,啟動了防沉迷實名驗證。從防沉迷系統剛落地就被人提起的實名制,用了整整四年時間才實現。

為什麼被寄予厚望的防沉迷系統會逐漸淡出大家的視野呢?

馬奇諾防線


實際上,防沉迷系統在試運行階段就不受各方待見,被戲稱為「馬奇諾防線」--一條二戰時造價昂貴,但卵用沒有的著名軍事工事。

首先是它本身就有很多漏洞。

在玩滿3小時,進入不健康遊戲時間後,未成年人可以下線等5小時,累計時間會逐漸清零,然後就能重新上線玩了。這樣滿打滿算一天也能玩9小時之久,何況等待的5小時裡,玩家還能切換玩別的廠家的遊戲。

而起初簡陋的防沉迷系統根本沒有和公安系統聯網,所謂的身份證驗證就是走個流程,網上隨處都可以下到「身份證生成器」。

我就是在防沉迷推廣初期剛知道,身份證的7到14位代表出生年月的,因為我甚至可以自己編一個身份證,來通過防沉迷驗證。

等到具體實施時,遊戲廠商是否配合也是個未知數。頭部的幾家公司確實籤署了《網路遊戲防沉迷》承諾書,但剩下的小公司不乏偷工減料的。

2008年初,新聞出版署就再次重申,如果網遊公司不根據規定推行防沉迷系統,警告三次後悔斷網,可見那小半年的實施情況並不理想。

客觀來說,加入防沉迷系統會增加運營成本,網易自研的防沉迷系統就花了上百萬,而正規的防沉迷系統要接入公安的伺服器,查詢一次的費用在5~6元,這是相當高的成本。

當然,最大的問題在於,即便有公安系統的加持,拿父母長輩的身份證註冊帳號,不就繞過防沉迷了嗎,還一勞永逸。

如何判斷在屏幕背後操縱的是否為未成年人,並且和註冊身份信息一致,一直是防沉迷系統沒能解決的痛點。

那麼,能不能通過更強硬的技術手段,讓未成年人能合理安排遊戲時間呢?說實話,那會兒還真有嘗試,但最後鬧了個大笑話。

2009年,工信部下達通知,從7月1日之後在中國境內生產的電腦,都要預裝一款名為「綠壩-花季護航」的軟體,用於保護未成年人健康上網。

雖然綠壩的設計初衷不是單單防沉迷,但也算是搭著網遊監管的熱潮誕生的,內部也有控制上網時間的功能。

然而,綠壩的實際使用體驗堪稱災難:屏蔽功能不成熟,連「黃頁」兩個字都會遮擋,兼容性極差,與當時主流的作業系統衝突,還被人挖出抄襲的醜聞。這個造價4000多萬的系統,還沒真正投入使用就胎死腹中了

而小範圍實驗的綠壩之所以能火遍當時的各大中文社區,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2009年的ACG愛好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二次元群體。

他們把綠壩擬人化為「綠壩娘」,人物性格和設定都參照了綠壩的缺點,頗有調侃諷刺的意味,這個形象在短期貢獻了海量的二次創作作品。

好在防沉迷系統在淪為雞肋之後,沒有搞出什麼么蛾子,不然和「綠壩娘」齊名的,應該非「防沉迷哥」莫屬了。


新時代的防沉迷


「防沉迷」重新被提起,是因為手遊時代來了。

相比端遊,手遊更加便攜易上手,沉迷的風險大了許多,新時代的防沉迷手段也隨之進化了。

2017年2月,騰訊上線了成長守護平臺,允許家長和孩子的帳號關聯,從而監督未成年人玩遊戲的情況;同年,7月上線了號稱最嚴的防沉迷規則,13歲以下的未成年人每天只能玩1個小時;

2018年年中,《王者榮耀》接入公安權威系統,該系統能校驗玩家是否為未成年人;2018年年底,騰訊開展了小規模人臉識別測試,玩家需要通過人臉校對信息,拒絕識別則直接被劃分為12歲以下。

也許有一天「用爸媽的身份證破解防沉迷」的日子真的會成為歷史。

甚至有消息稱,騰訊專門組建了一個團隊,研究怎麼用高科技監督防沉迷的運作。文章開頭提到的網易防沉迷新規算是對騰訊的一種跟進。

然而,就算是騰訊、網易等大廠花費了巨大的研發運維投入,防沉迷的效果也不見得有多好。

現在去B站搜索「防沉迷」,最前排映入眼帘的還是那些破解教程,就像十二年前搜「身份證生成器」一樣方便。

十二年過去了,沉迷似乎還是沒能防住,防沉迷的概念也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現實壓著一頭。

諷刺的是,真正讓人們走出網路遊戲的,往往不是系統層面的約束,而是他們知道了更好玩的遊戲,下了Steam和WeGame。

就像殺死黑網吧的,不是更豐富的業餘活動,而是家裡條件好了不必將就,或是轉移陣地,去了環境更好的網咖。

不通宵玩遊戲的原因不是不喜歡遊戲了,而是年齡大了熬不動了,現實的壓力多了精力有限,兄弟們都在打拼聚不到一起了。

而讓一部分人根本不再碰網路遊戲的元兇,有可能是抖音、快手、拼多多...一個「沉迷」之下緊跟著下個「沉迷」。

這TM誰防得住啊?

相關焦點

  • 玩家下載"中國身份證生成器" 破解防沉迷系統
    昨天下午,記者兵分幾路到網吧和未成年玩家家中進行探訪,發現不少玩家見招拆招,有人已想出了一大堆破解防沉迷的招數。  本報記者 陳軼珺 實習生 陳易錦  未成年玩家擁有幾個帳號  防沉迷系統的核心內容是,在超過5小時的「不健康」遊戲時間,玩家收益為0——「玩了也白玩」,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線學習和休息。
  • 用臉玩的遊戲,爆紅海外的「表情跳舞機」——Facedance Challenge
    「試一試」,然後你就有了你朋友面部抽搐的視頻了~面部識別技術,AI 遊戲新方向?用面部識別做遊戲,這會不會開啟一個類型手遊的新思路?這款遊戲很多人都會注意到是運用了目前最常見的 AI 實用技術——面部識別,看起來這樣一款神經病一樣的遊戲背後竟然還有高科技,讓人刮目相看。
  • 用臉玩的遊戲,爆紅海外的「表情跳舞機」Facedance Challenge
    (可以一鍵把遊戲視頻發送社交媒體哦)別在人多的地方玩就行,容易被當成神經病被偷拍……P.S.另外告訴大家一個絕招,因為這款遊戲是默認自動錄製遊戲畫面的,So…… 你可以下載這個遊戲後讓朋友到你手機上「試一試」,然後你就有了你朋友面部抽搐的視頻了~面部識別技術,AI 遊戲新方向?用面部識別做遊戲,這會不會開啟一個類型手遊的新思路?
  • 「極客公開課·Live」5 分鐘帶你複習「刷臉解鎖」技術背後的技術...
    人臉——生物識別中的「另類」指紋、虹膜、指靜脈、鞏膜以及視網膜,這幾個都是常見的生物識別的方式。觀點總結成兩點即:第一、人臉與其他生物識別特徵相比缺少「私密性」;第二、人臉更適合人腦來做,但不一定適合電腦來做。
  • 「猴臉識別」了解一下,這是派來救猴子的救兵
    隨著全面屏手機的潮流到來,不少人已經通過手機體驗過人臉識別技術。其實面部識別除了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也可以用在動物身上,甚至拯救一些瀕危物種,「獸臉識別」了解一下?研究人員曾將人臉識別技術用在這些靈長類動物上,出現了「過度擬合」的問題,也就是說細節不夠明顯。(狐猴,圖自:YouTube)這是因為動物的毛髮和眼睛顏色等特徵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研究團隊不得不手動標記動物的眼睛和嘴巴協助系統識別。
  • ...深圳交警利用人臉識別技術曝光闖紅燈行人個人信息 | 極客早知道
    不過,到昨日下午,微信團隊以涉嫌多級分銷等違規行為,將該課程二維碼關閉。「新世相讀書會」的帳號也因違規暫不能被關注。新世相公關總監回應「接受處罰,已關閉分銷機制,此前獲利用戶不影響提現。」(來源:新京報)抖音下個版本將啟動「防沉迷」系統,玩久了屏幕會自動鎖定昨日,短視頻平臺抖音在發布全新口號「記錄美好生活」的同時還宣布,抖音將在下個版本中加入「時間限制」和「風險提示」兩個新功能。
  • 想和流浪貓做朋友,你得先了解一下「貓臉識別」
    iPhone X 能識別人臉,那能不能識別貓臉、狗臉呢?當 2017 年 iPhone X 發布後,腦洞大的網友們提了這個問題,有人還進行了實驗,不過答案卻是否定的。作為 iPhone X 上主打安全方便的新特性,蘋果在研發過程中針對人臉進行了很多訓練,但動物的臉無法識別。
  • 他抓屍體「人臉辨識」想登錄 驗證人員傻:雙眼失焦
    ▲張男將女友殺害後,竟拿其遺體進行人臉辨識。(人臉識別示意圖/)廈門一名29歲張姓男子被女友小美(化名)提分手,竟氣得拿繩子將對方勒斃,還強行將屍體的雙眼睜開,想藉此通過手機的「人臉辨識」上網借貸,但無奈活體辨識需眨眼,讓他憤而放棄。
  • 人臉識別應用遊戲領域,公安系統保障未成年遊戲沉迷
    網際網路從單個計算機輔助人類計算數據開始到形成區域網類的區域化協同,再到整個城域網、網際網路的發展,再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誕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而遊戲呢,從單一的計算機遊戲類,如掃雷、撲克牌等,發展到區域網協同遊戲,如暴風的魔獸爭霸、星際爭霸、紅警、CS等;再到PC網際網路的發展,暴風的魔獸世界誕生了,還有各類遊戲平臺;直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誕生,國內的遊戲產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各類經典遊戲層出不窮,比如最火的幾款遊戲
  • 起底人臉認證黑產:破解接單月賺3萬,800元傳授「保過」黑科技
    在此次調查中,機器之心圍繞中遊進行展開,其營利模式包括兩類,一是通過多次代過人臉認證牟利;二是單次售賣「代人臉認證」(圈子裡也稱「過人臉認證」)軟體及方法。為深入人臉識別認證黑產,我們潛入了一個名為「測試樣本」的社群。
  • 中心化流量 + 買量扶持,QQ 想尋找小遊戲版「王者榮耀」
    QQ 小遊戲中心產品負責人朱輝穎在峰會上總結了遊戲行業的 60 年簡史,從最早的 Tennis For Two、Pong,到任天堂的紅白機引領的主機時代,在到觸控螢幕上的《憤怒的小鳥》,而 QQ 空間上的「偷菜」意味著社交遊戲的新階段。QQ 小遊戲的前身就是 QQ 空間小遊戲,「偷菜」讓很多人體驗到了對戰、互動的樂趣。
  • 「您要找的網頁不存在」,舶來品「404 錯誤」簡史
    其實,對於中國網民而言,404 錯誤作為網際網路的附屬產物,屬於舶來品。這也意味著,就像整個中國網際網路世界一樣,從存在的第一天起,404 錯誤同樣就被打上中國的烙印。在中國,404 錯誤有了更多延伸的意義,它可能是網頁不存在,可能是因為內容非法,也可能是因為內容創作者主動刪去。不過,無論中外,最起碼都形成了一個共識:「網絡技術,由人類創造,受人類控制,並非完全可靠。」
  • 被狠狠打了「馬賽克」的圖片,就這樣被AI還原了
    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AI還原技術是如何實現的?我們知道,馬賽克是圖像像素化處理的一種手段,它通過將影像特定區域的色階細節劣化並打亂色塊,達到一種模糊圖像的效果。像素化在許多領域被用於模糊圖像信息,其中線性盒濾波器( Linear Box Filter)是一種較為普遍的處理算法。盒子濾波也稱為方框濾波,它採用一個像素框,用該框中所有像素的平均值覆蓋像素。
  • 「鐵拳」與「偶像大師」聯動遊戲PV 偶像服裝登場格鬥擂臺
    「鐵拳」與「偶像大師」聯動遊戲PV 偶像服裝登場格鬥擂臺 2015-07-21 09:31:28
  • 「微軟小蜜」微信小程序正式發布!
    17年2月21日,我們Team發布了微軟中國第一款微信小程序 - 「微軟小蜜」預覽版。接下來的半年時間裡,「微軟小蜜」不斷更新功能,如生成長圖,表格識別等。我們也受邀參加了微信公開課,收穫了各界的好評。
  • Tinder 開放「護照」功能,讓你約遍全球;羅永浩:主播賺的不是髒錢...
    (來源:雷鋒網)微軟變賣爭議人臉識別公司股份,宣布停止該領域投資3 月 28 日消息,在美國前司法部長埃裡克·霍爾德受微軟委託、對以色列人臉識別公司 AnyVision 進行調查後,微軟公司周五宣布計劃賣掉該公司的股份。「經過慎重考慮,微軟和 AnyVision 一致認為,微軟變賣 AnyVision 股份符合雙方企業的最佳利益。
  • 一夜爆火,這款換臉 App 可能會把你的臉「賣掉」
    一夜之間,一款叫做「ZAO」的換臉 app 火了。朋友圈的張三李四,突然都擁有了一張「明星臉」,還跟愛豆們在屏幕裡談情說愛。相信很多人對類似的換臉技術並不陌生,從將女明星變成小電影主角的 Deepfake ,到 B 站上朱茵變楊冪的換臉視頻,類似的技術已經多次登上過熱搜。
  • 「貓草」「貓薄荷」與「木天蓼」
    上次為大家科普了神奇的貓薄荷,今天乎乎再為大家分享一下與它十分類似的兩種植物:「貓草」與「木天蓼」這三者有什麼區別呢?「貓麥草」的植物,貓麥草本身富含纖維且對貓咪無毒無害,能夠刺激腸胃蠕動,可以有效幫助貓咪排出累積在胃裡的毛球。
  • 「俺妹!」將發行「黑貓if」與「加奈子if」輕小說!
    「俺妹!」將發行「黑貓if」與「加奈子if」輕小說!(俺の妹がこんなに可愛いわけがない)」,宣布將製作「if 系列」的新作小說「黑貓if」與「加奈子if」!
  • 身份證號生成器走俏 網遊實名註冊遭遇尷尬
    從2007年開始,一些網路遊戲運營平臺就開始載入「防沉迷系統」。該系統要求玩家在註冊時提供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否則你的遊戲時間就會受到限制,同時遊戲所取得的積分還會縮水或者歸零。因此,不少資深玩家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實名了,他們紛紛表示「不為這事兒操心」。玩家小J、XL、「飛刀涼」等甚至在被問及最新實施的「網遊實名制」對其是否產生影響時,都說連聽都沒聽說過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