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自己做飯健康,感覺菜裡油也不多,為啥還是吃胖了?甚至血脂都高了?
因為你忽略了——有些家常菜,也是吸油大戶!
而這道「家常菜」吸油率43%!
食材也是會吸油的,尤其是在炸或炒制的過程中。《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就給出了油炸食物的吸油率,有的甚至高達80%。比如:
炸麵包片的吸油率高達80%;
炸散雞蛋(炒雞蛋)的吸油率高達43%;
茄盒的吸油率17%;
……
炒雞蛋是一道國民家常菜,製作時候多放點油,炒出的雞蛋蓬鬆又香嫩,一點都不油膩。
畢竟,炒雞蛋吸油率達43%,不少人做西紅柿雞蛋的時候會倒2次油,第一次只炒雞蛋,第二次炒雞蛋和西紅柿。最後成品菜裡,確實沒看出多少油,吃著很香,但其實熱量一點沒少攝入。
不僅僅是西紅柿炒雞蛋,平時炒菜,蔬菜的吸油能力也不可小覷。一項實驗設計測量了油麥菜、茄子、土豆幾種菜品在涼拌、清炒、焯水炒油幾種烹飪情況,發現蔬菜的吸油能力在30g油/100g原料的烹調用油範圍內並未達到飽和。
《蔬菜烹調後油脂含量及消費者相關認知和選擇的研究》
不少家庭用油都是超標的,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指出,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調油攝入量為25~30g。
這10道家常菜都是吸油大戶!
1. 地三鮮
雖然食材都是「素」的,但是油脂含量並不低於肉菜。正宗做法是把土豆和茄子塊裹上麵粉,放入油鍋裡炸成金黃色,本身它們就吸油,再放油鍋裡翻炒一遍,更是油上加油。
2. 水煮魚、水煮肉
雖然叫「水煮魚」,但其實叫「油煮魚」更加貼合實際。吃過的人都知道,水煮魚或肉的湯裡,上面是油,下面是水,但當夾起肉時上面的油會吸附在肉和菜上,十分不健康。
3. 幹煸豆角、虎皮尖椒
幹煸只需少量油,但耗時間較長。所以為了降低等候時間,現在幹煸菜基本都變成了油炸。此外,虎皮尖椒表皮呈「虎皮」狀也是油炸的結果。油炸菜本身油量就高。
4. 乾鍋筍、乾鍋菜花
乾鍋菜,其實就把熟了的食材,繼續幹泡在半鍋油裡加油,不僅菜繼續吸油,而且長時間高溫還會損失營養素。
5. 炸藕盒、炸茄子、炸蘑菇
這類炸制的食物往往需要裹上麵粉,然後放到油中去炸,不僅食材吸油,而且澱粉在高溫油炸情況下還會產生丙烯醯胺等致癌物。
油吃多了,一身病!
多油的菜香,但吃久了,很容易帶來以下問題:
1. 肥胖
吃油多、攝入過多飽和脂肪,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肥胖,還會增加血液裡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油脂的單位熱量高,一般情況下,1克即可產生9千卡的熱量。如果每人每天多吃進1茶匙(15克)油,一個月後體重會增加700~800克。
2. 高脂血症
「高血脂症更多是吃出來的毛病!」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病房主任醫師和渝斌在2018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談到,水煮魚、麻辣燙、炸雞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這些食物使會體內的甘油三酯水平明顯升高。在短時間內,如果我們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迅速升高,就會出現血漿變成「豬油色」的特殊情況,於是抽出的血表面就會有一層油脂一樣的東西,在臨床中這種血叫乳糜血。
3. 脂肪肝
高油飲食攝入太多,很容易招來肥胖。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範建高2017年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談到,一般而言,肥胖的過程是先胖到肝,再胖到腰,最後是整體的體重超標,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胖子。因此,明顯的胖子生脂肪肝比較容易理解,簡單的判斷辦法是看腰圍是不是增粗。
4. 高血壓
吃油過多,長期血脂過高,甘油三酯囤積在血管很容易引發動脈硬化,就會導致高血壓。
5. 心腦血管疾病
油脂攝入過多,除了造成肥胖外還會導致血液中脂肪酸過多。脂肪酸過剩時主要以甘油三酯形式貯存,如果沉積在血管裡,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6. 胰腺疾病
高油飲食或是胰腺炎誘因。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李非2018年在活動上指出,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其實是膽結石、高脂血症和酒精,現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攝入增多,尤其是在節日期間,大部分人容易暴飲暴食、大量進食油膩食物及大量飲酒又是導致膽囊炎急性發作,血脂控制不佳的重要誘因,因此,此時往往是醫院裡急性胰腺炎病人最多的時候。
本文來源:健康時報
重要通知!重要通知!重要通知!
微信公眾號最近改版!為了方便大家能夠每天看到李醫生的文章,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按照以下方法把聽李醫生說的公眾號加個星標!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點亮「在看」 「點讚」 | 堅持原創不容易,以示鼓勵 | 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奮鬥 |點擊「分享」給您的朋友,一起為健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