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又稱天后、天妃、娘媽等,是東南沿海地區歷代漁民、船工、商客、海員共同信奉的神祗,據史料記載,媽祖的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她的一生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媽祖的信眾遍布世界各地、為其興建媽祖廟供奉香火,尤其在廣東、福建、臺灣、海南最為廣泛。
汕尾市地處南海之濱,有著悠久的媽祖文化傳承。宋元之際,由於戰亂,從福建莆田、湄洲一帶的林氏族姓遷徙到陸豐縣時,把媽祖信仰的習俗也帶到了陸豐,並代代相傳下來。千百年來,媽祖信仰一直是汕尾人的精神寄託,汕尾大大小小的媽祖廟更是汕尾人寶貴的物質精神財富。
全國最高媽祖石像所在地——鳳山媽祖廟
鳳山媽祖廟位於汕尾市區東面的品清湖畔,是福建湄洲媽祖廟在廣東的分靈宮,廣東著名的媽祖廟和媽祖民俗活動中心。鳳山頂峰上塑有一座高達16.83m的全國最高的天后聖母石像,由中國現代雕塑大師李維祀教授設計,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巖石雕刻而成,旁有石刻"天后聖母"四字,是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所題。鳳山媽祖石像是中國大陸最大型的媽祖藝術石雕像之一,也是汕尾港的標誌。
如今鳳山媽祖廟已列為汕尾市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修葺一新,並開闢為旅遊區,重修古戲臺、鳳山公園,建造天后閣、鐘鼓樓、石牌坊,旅遊區內還建有鳳儀臺展廳,展示汕尾漁家民俗風情;有海陸豐戲曲臉譜園,展示中國稀有劇種正字戲、白字戲和西秦戲臉譜;有媽祖聖跡造型藝術館,展示媽祖一生的動人事跡和美麗傳說;與鳳山旅遊區相連有鼎蓋山、嶼仔山和品清湖。站在鳳山頂上既能俯瞰汕尾市區的全貌,更能環視鳳山景區周圍山水景色。
傳統工匠技藝的精華——上墩媽祖廟
上墩媽祖廟坐落於汕尾市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田墘墟東郊,白沙湖畔西郊之上墩鯉魚地上,相傳建於明朝中葉,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二年。彭湃和抗日合作軍也在此留下過紅色的足跡。
白沙湖天太后宮的屋頂是懸山頂,左右的則為卷棚頂,乃中國傳統建築中較有代表性的兩種屋頂工藝,有防水、散熱的作用。屋頂的頂飾是由具泥水功底的剪花匠完成的,其製作工序有打底和剪黏。打底:先用鉛絲、鐵絲紮成骨架,再用灰匙將灰泥或水泥逐層粘上塑出坯體雛形,這一步稱為打底。剪黏:把不同顏色的瓷碗和玻璃打碎,用鐵鉗將碎片的稜角剪去,修剪成三角形、鱗甲等形狀,根據所塑造的物體,將各種顏色的瓷片和玻璃一片一片黏貼或插入未乾的粗坯上,由內到外,從上到下一層一層覆蓋成形。宮廟分前後兩殿,中間天井和拜亭。前殿屋頂為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正脊上為雙龍戲珠,有激浪霖雨,降壓火祥之意。
國內最靠近海岸線的媽祖廟——淺澳天后宮
淺澳位於廣東陸豐市碣石鎮碣南半島,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自然環境優越、歷史遺蹟眾多。這裡的淺澳天后宮,是國內最靠近大海的天后宮,邁出門檻沿著臺階往下走數十米,就與海水親密無間。
據史載,清朝道光十三年總鎮臺師兵中營遊擊府衛軍官兵齊力捐銀兩,在原淺澳炮臺基址上啟建淺澳天后宮,林則徐親題"蒼海恩波"匾額,扼守國門、莊嚴雄壯的炮臺,與庇護百姓、慈祥溫和的媽祖石像互相呼應。故此,這座境內外獨一由軍曹府主持、官兵捐資建造的媽祖殿堂更是聞名遐邇。
文:馮嘉煒
圖片來源:汕尾無影只、海陸豐潮生活、美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