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時我們在超市等購買到的雞蛋,都是沒有受精的雞蛋,簡單來說,就是母雞並不需要和公雞交配,就可以產蛋,而且如今很多養雞場也為了增加收益,會專門飼養只用來產蛋的母雞,從營養的角度來說,即使沒有受精的雞蛋,它的營養價值也仍然很高。這就有了一個新的問題,公雞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呢?
雞蛋是如何形成的?
雞蛋其實就是母雞的卵,當母雞發育成熟之後,它體內的卵母細胞就會開始生長發育,同時卵黃物質也會逐漸累積,時間長了,就會形成卵黃結構,最終變成一顆雞蛋。
有的時候當母雞產蛋後,會發現母雞生下的雞蛋是沒有蛋殼的,甚至說蛋殼非常薄,這裡一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母雞體內缺鈣,另一個原因是母雞受精後還沒有等到卵殼形成,就開始產蛋了。
什麼是受精蛋?
雞蛋在母雞的卵巢中發育之前,通過交配和公雞的生殖細胞相結合,便會形成受精卵,等到時機成熟了,便會生下受精蛋。如今在人類飼養的情況下,母雞無論是否受精,每天都會產蛋,可是對於野外環境下的野雞來說,與絕大多數的動物一樣,都是擁有繁殖期的,只有在繁殖期到來的時候,才會產蛋。
當然,受精蛋可以孵化出小雞,平時我們在市面上購買的雞蛋,只要都是正規渠道購買的,基本上是不會買到受精蛋的。
人類是如何馴化蛋雞的?
人類馴化家禽的時間已經有很漫長的歷史了,對於母雞而言,產蛋是一份能量消耗很大的工作,所以,母雞在野外環境中,也就是未被人類馴化之前,並不會每天產蛋,不過,人類為了獲得雞蛋,便通過人工的手段來馴養母雞,最終讓它們變成蛋雞。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古代開始,人們便會專門挑選那些產蛋量較多的母雞,留下它們來一代代進行精心的培育,最終才有了如今的品種。
公雞存在的意義?
可能一些朋友會好奇,既然母雞不需要交配就可以產蛋,為何還需要飼養公雞呢?其實,公雞的作用除了繁育後代之外,還有一個對人類來說非常具有價值的事情——產肉。
除了蛋雞之外,在養雞場還有肉雞,而因為公雞出欄的時間要比母雞更短,所以對於養雞場來說,他們也更傾向於飼養公雞,這樣成本會大幅度降低。
而且從口感上來講,公雞的口感也要比母雞的口感好很多,比方說很多有經驗的人如果吃到一些口感比較柴的雞肉,都會說可能是母雞肉,這就是原因之一。因此,無論是公雞還是母雞,它們對於人類來說都各有各的意義,如果少了公雞,雞蛋無法受精也就無法孵化出小雞來,人類的雞蛋、雞肉的需求量也就無法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