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能孵出小雞的蛋,肯定都是受精蛋,而母雞沒有與公雞交配產出的蛋,是未受精蛋,這種蛋肯定是不能孵出小雞的。那麼母雞生出這種未受精的雞蛋後,還會回去孵這種蛋嗎?
一般來講,母雞產出這樣的蛋後,還是會去孵這種蛋的。
這是因為母雞的孵蛋行為,是一種本能,這種行為受母雞體內內分泌的影響。當母雞腦垂體前葉分泌的催乳素增加時,其卵巢就會萎縮,這時母雞就會停止產卵,並出現報窩性(孵蛋的欲望),也就是我們農村常說的"母雞開始抱窩"。
事實上,母雞經過一個產卵周期後,都會出現抱窩這種現象。當然雞的產卵周期有長有短,它主要受品種、氣候、飼養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母雞對蛋是沒有辨別能力的。只要它有了抱窩的狀況,不管是雞蛋也好,鴨蛋也罷,甚至是鵝蛋,只要我們將蛋放進它的窩裡,它都照樣會去孵蛋。當然它們更不會知道,它們所孵的蛋有沒有受精。其實,我們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都知道。即使雞窩裡沒有任何蛋,就是一個空窩,母雞隻要出現了抱窩的狀況,它照樣也會去報窩(假孵蛋)。
當然,母雞會不會去孵蛋,其實還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飼料的營養水平,飼養方式,甚至是品種,有無公雞等,都會影響母雞對孵蛋的興趣。
舉個例子吧,在野生或散養的情況下,由於雞的飼料營養水平較低,雞一般產二三十個蛋就是一個產期,到時它們就會自然的去孵蛋。也就是說這種雞抱窩性(母性)強,到時候不管什麼蛋,它們都會去孵。而採用配合飼料養的蛋雞,由於它們的飼料,營養水平全面,甚至還含有某些激素。因此它們的產蛋周期會很長,而且即使它們停產時,由於受飼料水平的影響,它們的內分泌也不會發生多大的改變,因此它們也不會出現抱窩的現象,也就是說這種雞抱窩性差,當然它們肯定就不會孵任何蛋了。
總之,只要母雞有較強的抱窩性,它們肯定會去孵沒有受精的蛋。但如果母雞產蛋後,還沒有出現抱窩性,它們肯定就不會去孵任何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