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地球上能看到星星,月球上是一片漆黑?

2021-01-12 騰訊網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謠言,相信的朋友還不少,大意說的是阿波羅11號登月後太空人回地球後緘口不言,因為他們發現月球上根本就看不到星星,所謂的星空就是太陽系皮殼層透鏡和銀河系皮殼層透鏡投影給地球看的,事實上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來做個簡單分析即可知道。

相傳這個皮殼層理論源自特斯拉,所以現在相信皮殼層理論的朋友大都是特斯拉的狂熱鐵粉,不過種花家倒是要提醒一句,特斯拉是一個極具才華的發明家,一生中發明太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包括人類文明基石之一交流電,也有超級炫酷、卻毫無卵用的特斯拉線圈,但他從未說過所謂的太陽系皮殼層。

月亮上真的看不到星星嗎?

月面上看不到星星,這倒是有部分證據,因為從美國太空人在月面活動的照片中確實看不到一顆星星,這從多個視角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張圖中能看到國旗以及飛船,也能看到黑黢黢的太空,沒有一顆星星

這張圖中太空人在月面布置儀器,黑色的背景面積更大,依然看不到一顆星星。

這是太空人提著設備前往布置,背景顏色黑黑太空還是沒有星星,所以這些照片公布以後很多陰謀論者就開始造謠了,月球上看不到一顆星星,這是因為地球正處在太陽系牢籠中,夜空中的一切都是皮殼層透鏡投影給人類的。不過包括絕大部分朋友卻忽略了一張廢片,為什麼叫廢片呢,因為拍攝目標過曝了,把地球拍成了「太陽」!

這是月球上拍攝的地球,當然你已經看不出地球的本色了,因為過度曝光下地球幾乎就成了一個月亮,當然這不是關鍵,主要在地球周圍的星星一顆顆都暴露了,當然這也是讓所謂月球上看不到星星的謠言破產最有力的回應,但很多朋友仍然看不明白為什麼一張廢片卻能看到星星,正兒八經的相片卻看不到星星?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們用相機的膠捲就能說明問題,當年的傻瓜相機買膠捲的時候都要考慮一個問題,是大白天用有陽光,還是陰天,或者傍晚,因為這三種條件的光照條件不一樣,所以膠捲的感光度要求也不一樣,天氣不好選400,大晴天選100,當然現在的數位相機也一樣,如果傍晚或者晚上,一般選ISO1600,甚至3200,或者更高的6400直至12800,當然越高噪點可能就會越多,但至少保證了能不能看到。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光圈,數字越小的光圈表示進光量越大,比如18-155的狗頭最多3.5的光圈,50的定焦小痰盂可到固定固定光圈1.8。

廢了那麼多話的意思就是拍地球那麼亮的目標,ISO400,用8或者11的光圈,1/24-1/32的快門就夠啦,但是要拍星星,至少要3.5光圈,2-4S的曝光時間,甚至更高一些,比如在地球上拍銀河,至少也要15S以上,最好能到30S左右才能拍出銀河。所以當拍清楚星星的時候地球早就過曝成太陽啦。

因此如果要在每張照片上看清楚背景的星星的話,很抱歉每張照片都將成為廢片!

為什麼會出現皮殼層這種超喪的太陽系牢籠理論?

也許我們得從旅行者從飛出太陽系開始說起,1977年從地球出發的旅行者給了大家太多的話題,當然也可能給很多別有用心者留下了很多可利用的「漏洞」:

太陽系的日球層

旅行者的速度

其實這兩個非常能說明問題,現代的日球層畫法比較比較貼近實際,但早期的日球層畫法給人以一個封閉球體的概念,我們來對比看看:

上圖是現代日球層的渲染處理方式,我們很容易看出日球層在面對星際風時的激波現象,當然這是藝術處理的懸殊放大結果,而實際根本就看不到,但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確實如此。

從早期的日球層圖示中給大家的感覺是什麼?太陽系正被一個全封閉的球體包裹在內,當然在天文學家能徹底理解的示意圖中,在圍觀群眾看來卻成了太陽系牢籠,而且這圖是誰出的?NASA,美國宇航局,權威性不言而喻,所以這個傳說中的太陽系皮殼層理論就炮製出爐了。

另外一個就是旅行者的速度了,旅行者前往太陽系外從出發時的每秒四十多千米到現在大約17千米/秒,速度確實下降了,但要說明下的是旅行者走的是一條雙曲線軌道,越往上速度越慢,但它現在的速度已經超過太陽系的逃逸速度,因此它最終將離開太陽系,而並不是所謂的皮殼層減速撞毀的謠言。

假如真的存在皮殼層,月球和太空中就見不到星星嗎?

其實這完全就是放屁,我們知道望遠鏡都有一個調節焦距的調焦座,我們要看清楚目標那麼必須將通過晶狀體的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但我們視網膜分辨清晰度是有極限的,比如在即高精度的1:10無齒頂級的羽毛調焦座下:

天文愛好者肯定知道這羽毛調焦座(Feather Touch)的精度,其實個人在用目視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微調時發現前後轉幾圈感覺都差不多,這個時候就到了你肉眼分辨對角度極限的時候了,這個範圍大約零點幾個毫米,有些朋友可能範圍更寬一些,也有朋友更敏感一些,但都會存在一個範圍,一般望遠鏡的比如80/500的APO,焦距是500毫米,如果焦點範圍是0.1毫米,那麼肉眼的容錯範圍是1/5000!

而日球層距離大概是100天文單位,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38.4萬千米,按比例大約只有焦距的0.256%%,即萬分之零點二五六,這個精度遠小於人類肉眼分辨的焦距容錯度。也就是說假如皮殼層望遠鏡存在,那麼在月球上一樣清晰!

減焦平場鏡

另外還有一個超喪的技術是,假如距離焦點過近怎麼辦?因為從地球出發前往太陽系外,這個焦距會越來越近,我們還有減焦鏡,即將光線提前聚焦,以達到縮短整個光路的目的,而且大部分望遠鏡都具有一定的減焦功能,也就是說所有在近地軌道上或者環太陽甚至前往太陽系外的探測器都具有這個功能,因此在太空中看不到星星就是鬼扯。

關於皮殼層的謊言,一個羽毛調焦座就可以讓其圓形畢露,各位還信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天空是藍色的,而在月球看是黑色的?
    在上世紀70年代風靡全國的一套科普書《10萬個為什麼》,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天空為什麼是藍色?所以,空氣中的微粒可以阻擋太陽光,霧霾天的時候,你看到的是灰濛濛的一片,遮天蔽日。那麼,天空為什麼是藍的呢?其實,空氣中除了灰塵、水滴和霧霾顆粒之外,還存在大量比可見光波長更小的氣體分子,比如,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氧氣和氮氣,這些氣體分子的直徑為0.3納米左右。光線遇到這些氣體分子的時候,一些光子被吸收,之後釋放出另一些光子。
  • 為什麼月球上看天空是黑色的,而且星星不眨眼?
    有小夥伴看了之前的文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而在其他星球上拍攝到的照片看到的都是黑漆漆的天空?在這裡我就不抖機靈的告訴你們因為是晚上觀察的緣故了,其實,是因為我們地球特殊的大氣層,也就是說如果把我們的大氣層丟掉,我們看到的天空也是漆黑一片。
  • 為什麼在地球上看月亮是亮的,上月球卻是黑的,沒有光呢?
    地球和月球本身都是不會發射光的,只有通過反射太陽光才能被我們看見,在地球上看月球,月球發出的是清冷色的光線,但是如果在月球上看地球的話,那麼地球發出的光線就是魅藍色的,地球看起來就像是一顆藍寶石一樣,異常美麗動人。由於地球比月球要大,直徑大概是月球的3.6倍,而且反光率是月球的4倍,所以在月球上看地球,要比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要大,而且亮度是月球的80倍。
  • 為什麼從地球上看月球周圍是亮的,而從月球上看地球周圍是暗的?
    簡單來說,這是因為地球有大氣,而月球沒有大氣所造成的不同現象。大氣的存在會造成光的散射,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與在月球上看地球是會有不同的現象。地球被一層大氣覆蓋著,來自太空中的光在穿過大氣層時,就會被其中的氣體分子以及其他顆粒所散射。
  • 登月是騙局:月球天空是黑的,但為什麼沒有星星?
    其中一個主要的反駁觀點是,月球上的天空是黑的,但沒有看到星星。在地球上,在晴朗夜晚的野外,背景天空看起來會是黑色的,而且天上會布滿星星。但在NASA公布的阿波羅登月照片中,黑暗的天空中看不到任何星星,難道當年的載人登月真的是偽造的嗎?NASA都是選擇在月球的白天進行登月,但這並不是看不到星星的原因。
  • 在沒有大氣的星球上,白天比夜晚還要黑,若地球沒有大氣會怎樣?
    生活在地球之上,我們會關注海洋、關注山川河流以及湖泊,卻極少會關注地球的大氣,而地球大氣的存在卻是我們以及所有地球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地球擁有大氣層,這對於我們而言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在宇宙之中,沒有大氣的星球卻有很多,而這些星球對於生命而言,環境都極其惡劣,比如我們身邊的小兄弟月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麼,在一顆沒有大氣的星球上,會看到怎樣的景象呢?
  • 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為什麼有人覺得恐怖?
    古代的人類看待月亮還只是神話中的存在,1969年人類第1次登上月球,拍攝到了在月球表面看地球的照片。但有些人卻覺得這張照片有些恐怖,這是為什麼呢?通過拍回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地球閃爍著蔚藍色的光芒,在黑暗的夜空中成為了唯一的璀璨光景,就像一顆永不墜落的藍色寶石。在小編看來,這張照片是是非常有意境的,有些人之所以感到恐怖,或許與木星恐懼症有關。
  • 難道48年前登上月球是假的?
    說到登月,我們首先能想到美國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乘坐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留下來人類第一大步。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承載著人類對月球以及對外太空的所有好奇和希望。 按理說,這一大步成功過邁出去了就應該能夠擁有更好的發展。
  • 在地球上60公斤的人在月球上有多重?
    重量的本來原意是指因物體具有質量而受到地球引力產生的對支持物的壓力大小。從這個意義上說重量又表示重力的大小。在這裡,如果重量指的是質量,那這個問題很好回答:物體的靜質量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是不變的。那在地球上60公斤的人在月球上同樣是60公斤。
  • 如果月球突然消失了,地球會發生什麼?人類會受到傷害嗎?
    月球對於地球的作用和重要性,應當無人懷疑過,不論月球是因何來到地球身邊,是否出於某種未知的秘密,至少月球來了之後,地球不孤單了,也更加安全了。 地球是人類溫暖的家園,是因為地球一直在保護著人類,但地球暴露於宇宙中時,誰會保護它呢?還真的有!便是太陽、木星和月球了。
  • 地球上的石頭會不會墜落到火星,月球等其它星球上?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地球、火星、月球三個星球的引力大小:地球重力加速度9.8米/秒2,月球只是地球的1/6,而火星是3.72 m/s2,是地球0.4左右。地球引力這麼大,一塊石頭無緣無故不會落在火星上或月球上,即使從宇宙來的石頭也容易被地球所捕獲,照顧引力比較大的地球,引力小的火星、月球次之。
  • 小鳥在月球上飛,會比地球上快多少,後果會咋樣?
    這是回答網友問題:月球重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鳥在地球上飛20公裡用1個小時,把它放到月球上,要飛多久?這是一隻有夢的小鳥,但如果這隻小鳥真的想上月球實現這個夢,那就一定是個噩夢。既然這隻鳥在這裡招標解夢,俺時空通訊就給它先說說在月球上飛20公裡需要多久的問題。簡單幹脆的答案就是:一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什麼在1972年以後,人類再也沒去過月球?
    登月只有成功或者失敗兩個觀點,但事實上在登月成功中的支持者中還有一個極端支持論的派系,我們不妨就這三個展開一個簡短的討論: 美國人登月是造假,攝影棚裡拍出來的 美國人登月成功,後期因為其他原因放棄登月 美國人登月成功,並且發現月球上沒有星星,還被外星人警告
  • 關於地球與月球的冷知識,你知道哪一個?南極比北極還要冷!
    1.我們能夠在白天看到月亮是因為它有固定的繞地軌道和周期,而且在晴朗的天氣更容易看到。2.在地球上我們可以看到月球的升落,但在月球上我們卻看不到地球的升落,這是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同,在月球的一面可以永遠看到地球,而在另一面則永遠看不到地球。
  • 月球是空心的?為什麼只有一面朝向地球?月球是偽裝的外星飛船嗎
    直到近代,人們才明白月球不過是繞地球公轉的一顆衛星。上世紀60年代末,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才真正意義上踏上這片夢寐以求的土壤。此後,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才有了更深的了解。人類踏上月球之後,登月飛船助推器掉落到月球上了,太空人此前就在月球表面搭建了一個探測器。當助推器撞擊到月球後,探測器居然收到了持續的震動波。這讓科學家們很疑惑,這也導致了月球空心說的提出。
  • 月球上的土,為什麼這麼珍貴?
    嫦娥一號實現了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二、三、四號實現了月面軟著陸、月面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而這次的嫦娥五號,則要實現無人採樣返回。說的簡單點,就是去月球挖點土帶回來。要是比作外賣,就好比是中國下了個單,內容就是月球上的土,然後嫦娥五號就像快遞員,接了單去月球挖土再帶回來。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實現,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
  • 我們小時候玩的雷射筆,真的能照到月球上嗎?
    這個時候從空中往下觀察,雷射筆的光點亮度大概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差不多。如果再遠一些,比如說國際空間站這樣的位置,那麼從這裡觀察雷射的光源,也就跟我們平時在夜空當中看到的星星差不多了。說到這裡可能有不少看官都明白了,以這種雷射筆的原理來說,如果單單從理論上講,雷射是可以照射到無窮遠的地方的。那麼回到最初我們提出的問題,雷射筆到底能不能照射到月球上去?
  • 月球上美國旗幟隨風飄揚,而中國旗幟紋絲不動,美國登月是假的?
    宇宙浩瀚無垠,對人類來說是一個神奇且遙遠的存在,古時候科技不發達,更不知道什麼叫做宇宙,那時候世界只有天地之分,天上是太陽星星月亮,地上是土壤人類海洋,但是進入科技時代後,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索太空,想了解太陽為什麼會發光,想了解月球的環境,也想知道這些天體是怎麼運動的。
  • 月球上為什麼會有鏡子?
    月球上的確有5面"鏡子",是美國阿波羅登月和蘇聯月球計劃放上去的。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反射雷射,地球上發射的雷射返回後就可實現精確測距,這個精度可以在毫米級。
  • 小時候經常能看到銀河,為什麼現在卻看不到它了?人類該反省了
    小時候,每到夜晚都能看到滿天繁星,又閃又亮,有大顆的也有小顆,有零零碎碎的,也有抱團的,那時候不懂什麼星河,只知道滿天星辰很美很美。如今,隨著我國工業科技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在城市的夜空根本看不到任何星辰,有的只是灰濛濛一片,當然偶爾還是能看到幾顆零散的星星,為什麼會這樣呢?那是因為城市的光汙染和大氣汙染嚴重。一、銀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