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就有一個謠言,相信的朋友還不少,大意說的是阿波羅11號登月後太空人回地球後緘口不言,因為他們發現月球上根本就看不到星星,所謂的星空就是太陽系皮殼層透鏡和銀河系皮殼層透鏡投影給地球看的,事實上是否真的是這樣,我們來做個簡單分析即可知道。
相傳這個皮殼層理論源自特斯拉,所以現在相信皮殼層理論的朋友大都是特斯拉的狂熱鐵粉,不過種花家倒是要提醒一句,特斯拉是一個極具才華的發明家,一生中發明太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包括人類文明基石之一交流電,也有超級炫酷、卻毫無卵用的特斯拉線圈,但他從未說過所謂的太陽系皮殼層。
月亮上真的看不到星星嗎?
月面上看不到星星,這倒是有部分證據,因為從美國太空人在月面活動的照片中確實看不到一顆星星,這從多個視角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這張圖中能看到國旗以及飛船,也能看到黑黢黢的太空,沒有一顆星星
這張圖中太空人在月面布置儀器,黑色的背景面積更大,依然看不到一顆星星。
這是太空人提著設備前往布置,背景顏色黑黑太空還是沒有星星,所以這些照片公布以後很多陰謀論者就開始造謠了,月球上看不到一顆星星,這是因為地球正處在太陽系牢籠中,夜空中的一切都是皮殼層透鏡投影給人類的。不過包括絕大部分朋友卻忽略了一張廢片,為什麼叫廢片呢,因為拍攝目標過曝了,把地球拍成了「太陽」!
這是月球上拍攝的地球,當然你已經看不出地球的本色了,因為過度曝光下地球幾乎就成了一個月亮,當然這不是關鍵,主要在地球周圍的星星一顆顆都暴露了,當然這也是讓所謂月球上看不到星星的謠言破產最有力的回應,但很多朋友仍然看不明白為什麼一張廢片卻能看到星星,正兒八經的相片卻看不到星星?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我們用相機的膠捲就能說明問題,當年的傻瓜相機買膠捲的時候都要考慮一個問題,是大白天用有陽光,還是陰天,或者傍晚,因為這三種條件的光照條件不一樣,所以膠捲的感光度要求也不一樣,天氣不好選400,大晴天選100,當然現在的數位相機也一樣,如果傍晚或者晚上,一般選ISO1600,甚至3200,或者更高的6400直至12800,當然越高噪點可能就會越多,但至少保證了能不能看到。
另外一個影響因素就是光圈,數字越小的光圈表示進光量越大,比如18-155的狗頭最多3.5的光圈,50的定焦小痰盂可到固定固定光圈1.8。
廢了那麼多話的意思就是拍地球那麼亮的目標,ISO400,用8或者11的光圈,1/24-1/32的快門就夠啦,但是要拍星星,至少要3.5光圈,2-4S的曝光時間,甚至更高一些,比如在地球上拍銀河,至少也要15S以上,最好能到30S左右才能拍出銀河。所以當拍清楚星星的時候地球早就過曝成太陽啦。
因此如果要在每張照片上看清楚背景的星星的話,很抱歉每張照片都將成為廢片!
為什麼會出現皮殼層這種超喪的太陽系牢籠理論?
也許我們得從旅行者從飛出太陽系開始說起,1977年從地球出發的旅行者給了大家太多的話題,當然也可能給很多別有用心者留下了很多可利用的「漏洞」:
太陽系的日球層
旅行者的速度
其實這兩個非常能說明問題,現代的日球層畫法比較比較貼近實際,但早期的日球層畫法給人以一個封閉球體的概念,我們來對比看看:
上圖是現代日球層的渲染處理方式,我們很容易看出日球層在面對星際風時的激波現象,當然這是藝術處理的懸殊放大結果,而實際根本就看不到,但帶電粒子的運動軌跡確實如此。
從早期的日球層圖示中給大家的感覺是什麼?太陽系正被一個全封閉的球體包裹在內,當然在天文學家能徹底理解的示意圖中,在圍觀群眾看來卻成了太陽系牢籠,而且這圖是誰出的?NASA,美國宇航局,權威性不言而喻,所以這個傳說中的太陽系皮殼層理論就炮製出爐了。
另外一個就是旅行者的速度了,旅行者前往太陽系外從出發時的每秒四十多千米到現在大約17千米/秒,速度確實下降了,但要說明下的是旅行者走的是一條雙曲線軌道,越往上速度越慢,但它現在的速度已經超過太陽系的逃逸速度,因此它最終將離開太陽系,而並不是所謂的皮殼層減速撞毀的謠言。
假如真的存在皮殼層,月球和太空中就見不到星星嗎?
其實這完全就是放屁,我們知道望遠鏡都有一個調節焦距的調焦座,我們要看清楚目標那麼必須將通過晶狀體的光線聚焦到視網膜上,但我們視網膜分辨清晰度是有極限的,比如在即高精度的1:10無齒頂級的羽毛調焦座下:
天文愛好者肯定知道這羽毛調焦座(Feather Touch)的精度,其實個人在用目視的時候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在微調時發現前後轉幾圈感覺都差不多,這個時候就到了你肉眼分辨對角度極限的時候了,這個範圍大約零點幾個毫米,有些朋友可能範圍更寬一些,也有朋友更敏感一些,但都會存在一個範圍,一般望遠鏡的比如80/500的APO,焦距是500毫米,如果焦點範圍是0.1毫米,那麼肉眼的容錯範圍是1/5000!
而日球層距離大概是100天文單位,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38.4萬千米,按比例大約只有焦距的0.256%%,即萬分之零點二五六,這個精度遠小於人類肉眼分辨的焦距容錯度。也就是說假如皮殼層望遠鏡存在,那麼在月球上一樣清晰!
減焦平場鏡
另外還有一個超喪的技術是,假如距離焦點過近怎麼辦?因為從地球出發前往太陽系外,這個焦距會越來越近,我們還有減焦鏡,即將光線提前聚焦,以達到縮短整個光路的目的,而且大部分望遠鏡都具有一定的減焦功能,也就是說所有在近地軌道上或者環太陽甚至前往太陽系外的探測器都具有這個功能,因此在太空中看不到星星就是鬼扯。
關於皮殼層的謊言,一個羽毛調焦座就可以讓其圓形畢露,各位還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