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遺體捐獻解剖後,會被火化還是扔在垃圾桶裡?

2020-11-23 騰訊網

題圖:《入殮師》

如果我的遺體捐獻解剖,

使用完畢後會被火化還是把我扔在垃圾桶裡?

答主:元宿six(2.6 萬+ 贊同,外科學碩士,醫學話題下的優秀答主)

醫學院對遺體捐獻的整個流程都有嚴格的標準和儀式,不可能當成垃圾,一般會做成人體標本,成為我們行醫路上的大體老師,哪怕是內部器官損壞嚴重(如車禍碾壓、墜樓等機械性損傷),我們也會保持最大的尊重與敬仰讓遺體得到妥當的安排。

我用個人經歷說一下遺體捐獻的儀式,題主就會明白遺體捐獻對我們醫學院來說,是一件多麼值得重視和尊敬的事了。

當年我剛正式進入醫院實習那會,我負能量很大,覺得自己真的就是處在醫院食物鏈的最底端,啥事都得接,不僅上班忙,夜班累,還常常碰到奇葩的患者家屬,就連上網也時不時見到各種抱怨聲,天天負能量都很多。

師姐看我總是悶悶不樂,就提到正好今天有遺體捐獻的儀式要求醫院各科室出個代表參加,要不你去參加一下,正好賺一點時間休息。

我想想有儀式時間應該不長,就想著偷懶去了,正好也從來沒有參加過遺體捐獻儀式。

去的路上我昏昏沉沉,還沒睡醒樣子,心裡還想著怎麼把地點放的那麼遠。然而,到了現場後我一下子晃過神來了。

現場的氣氛,就像一塊拔地而起的大理石,學生老師隊列整齊,除了致敬和交接的程序,沒有任何竊竊私語。

大家在集體默哀,每個上前鞠躬的人,都深深地彎下腰,又在片刻停頓沉思後,後緩緩抬起頭,一步一步走到前獻花。

家屬的眼裡雖然依然閃著淚花,但和醫院病床前的眼淚不同,有許些釋然,許些安慰。

與醫院的 ICU 相比,雖然氣氛同樣讓我感到一種生命的重量,但 ICU 裡讓我覺得無奈,而捐獻儀式上的這份重量卻讓我感到希望。

這份希望,是逝者對醫者的信任,是醫者對逝者的誓言。

捐獻者是來自陶山的戴阿芬老師,聽介紹說曾被檢查出患有惡性黑素瘤之後,經歷過 4 次化療,2 次放療。

雖然最後沒有出現生命的奇蹟,但是在治療期間,由於很多素不相識的好心人為她奔走、捐資,讓她萌生了捐獻遺體的想法。

圖片來自學校當時官方的推送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少數人在用生命的餘輝點亮更多人的生命。這些人雖然少,但份量卻很重,他們是真的對醫學事業有期待,有信任。

和這些人相比,有時候覺得工作上的那些負能量, 乃至我這個人,似乎都顯得極其渺小。

我曾經在醫院裡看多了太多無奈和眼淚,有那麼一刻,我認為我們所做的努力,不過是在拖延時間而已。生死有命,該及時行樂。人在生死的自然規律面前是渺小的。

然而,當我走在人體科學館,看著那些擺在走廊上的人體圖譜,那些浸泡在藥液裡的人體標本時,我頓時覺得比起生死有命的規律,人類對於生命發展的努力與傳承更令人震撼。

學校官方,人體科學館一般禁止拍照

比星空更大的是人心,地上的細胞不比天上的星星少。

我時常想起上解剖的第一節課上,我的老師曾對我們說:「其實你們現在所學的東西,並不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多是來自一個個單純普通人的身上。」

他們之中有些人曾有著不幸的命運,卻仍然對我們有殷切的期望。

他們可能只是社會上的少數人,卻願意將死後僅有的軀體留給我們醫學。

他們只是少數人,但也足夠成為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了。

所有的流言蜚語,一旦與性命相託的期望相比,都不過是渺小的。

所以,面對這樣的一份厚重的期望與信任,怎麼可能會當作垃圾對待?

來源:知乎日報

小健說:

相關焦點

  • 哪些領導人去世後捐獻了器官和遺體
    遺體捐獻,是指自然人生前自願表示在死亡後,由其執行人將遺體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獻意願的自然人死亡後,由其家屬將遺體的全部或部分捐獻給醫學科學事業的行為。 其實,許多老一輩革命家都放棄了墓葬,而選擇將骨灰灑向大海,寓意「毫無保留地獻給黨和人民」。
  • 遺體和器官捐獻有關問題解答
    答:為確保報名登記者今後可以順利達成捐獻的意願,請儘可能取得直系親屬(配偶、成年子女、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同意。在此基礎上,報名者攜帶本人有效身份證,到縣(市)區級以上紅十字會報名,填寫《福建省自願捐獻遺體登記表》或《福建省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行動不便者,可電話預約,由紅十字會派人上門接受報名登記;也可來電告知詳細住址,由紅十字會郵寄表格,填妥後回寄給當地紅十字會收即可。
  • 女子因病去世後捐獻遺體,家屬要求送回骨灰時遭拒:自行領取
    我們都很清楚地知道,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高貴還是低賤,人生最終都是平等的,死亡是最後的歸宿。都說人生應該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然而當死亡降臨時,有多少人能夠坦然面對,又有多少人能夠戰勝死亡的恐懼,毅然決定捐獻遺體,為社會做出自己最後的貢獻。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孩子一聽說我要遺體捐獻,很反對,不能理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裴風岐說。對裴風岐的兒子而言,傳統觀念教育他的就是要孝順父母,父母百年後讓他們入土為安,可父親的選擇讓他內心很是掙扎。不順從父親的意願,他便是不孝;可順了父親的意願,會不會被人說閒話……袁桂芳的兒子也同樣糾結。裴風岐用了大約半年的時間與兒子溝通。在他的觀念裡,他希望孩子是真心接受他的選擇,「這樣我才能安心。
  • 苦命女孩患白血病去世捐獻遺體,三年後魂歸故裡卻面臨尷尬
    紅星新聞記者從四川省紅十字會了解到,目前四川尚未出臺遺體捐獻條例,對於使用後的遺體骨灰如何交接沒有明確依據,「既沒有規定接收單位送,也未規定家屬自己去取。」紅星新聞記者從筠連縣紅十字會了解到,楊家珊是筠連縣首例遺體捐獻者。筠百姓網負責人陳毅萍告訴記者,楊家珊捐獻遺體對筠連網友觸動很大,此後陳毅萍及紅會陸續接到多起遺體、器官捐獻相關諮詢。受楊家珊捐獻遺體的影響,2017年10月,時年23歲的筠連縣巡司鎮小河村患病青年謝正強,也決定在去世後捐獻遺體,奉獻於醫學研究。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
  • 解剖課上學生向遺體捐獻者鞠躬 尊稱"大體老師"
    張老師說,老奶奶希望去世以後捐出遺體,但不知道怎麼辦手續,張老師拿出申請表給她填寫時,老人說她不識字。接近中午了,她從包裡面拿出炒米,問我要開水準備衝炒米當午飯。張老師隨即就去食堂為老奶奶打了一份盒飯。「可她並沒有吃,而是小心地收好,說是留到晚上。」   「這樣貧寒,可她想要捐獻遺體,這讓我感動。」張老師說,她在同學們本學期的第一堂解剖課講了這個故事。
  • 志願者趙連翠:手搖輪椅的遺體捐獻「大使」
    ,成為全縣第一個承諾死後捐獻遺體的人。 後來通過我做工作,特別是對我兒子做工作,如果去世火化了,什麼都沒有了。要是把眼角膜捐出去,讓更多的人見到光明,多好啊;把腎臟捐給需要的人,能夠讓他們重獲新生,多好啊。」時隔多年,趙連翠依然痴心不改。而且,在她的帶動下,姐姐趙連珍也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家人不理解,趙連翠可以做工作說服!社會上的人不理解,甚至惡言相向,通過網絡攻擊趙連翠。
  • 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大體老師」值得尊敬,做事莫讓其家人寒了心
    「大體老師」是醫學院學生對遺體捐獻者的尊稱。其實不光是醫科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對無私捐獻遺體以供教學的逝者心存敬意。沒有他們,往小裡說就完不成對醫學生的培養,往大裡說則是缺失了守護生命的重要一環。「大體老師」是醫學界對遺體捐贈者的尊稱。
  • 你不了解的「大體老師」:低齡遺體捐獻樣本不足1%
    ­  對話­  上課前需向「大體老師」默哀鞠躬­  對話人:首都醫科大2012屆臨床專業生鄭超­  遺體捐獻完成交由學校保管後,將以「大體老師」的身份在醫學院的實驗室內度過「延長」生命的最後一段旅程。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上午,北京市紅十字會和北京解剖學會在北京市長青園骨灰林生命紀念碑前,舉辦了具有特殊意義的追思會,悼念志願捐獻遺體的逝者。位於北京市長青生命紀念園生命紀念碑前,多了許多黃白相間的鮮花。「2002年前後,母親自己做主辦了遺體捐獻手續,得知這個消息時,我們非常感動。」朱林說,母親的奉獻精神也影響了自己,他希望百年後將遺體捐獻,為國家的醫學和殯葬改革貢獻一份力量。上午10時整,莊嚴、肅穆的生命追思會儀式正式開始,各界代表向生命紀念碑敬獻鮮花,向遺體捐獻志願者默哀。6所醫學院校12名學生飽含溫情地誦讀祭文《無語良師》。
  • 捐獻遺體角膜成為「大體良師」 長沙一女子離世前最後一條微信讓人...
    在生命的最後,她給我發了一條微信,希望將遺體捐獻給紅十字會,器官用於救治患者,遺體用於科研和教學。她來得平凡,走得卻不平凡!」11月23日,說起捐獻遺體器官的妻子蔣琳鳳,歐陽貴東淚如雨下。沒有隆重的葬禮,沒有滿目的輓聯,就連最後的告別都是匆匆。11月21日凌晨3時,在長沙市三真康復醫院的病房,年僅46歲的蔣琳鳳因患癌症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愛人的陪伴下,她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 重病後,湖南22歲女大學生想親自籤名捐獻角膜遺體,可惜走得太突然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 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聯繫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遺體捐獻接收站,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捐獻角膜遺體的意願。
  • 國展展出人體標本"做體操" 助力遺體捐獻(圖)
    「生物塑化」技術研究負責人,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主任隋鴻錦教授稱,展覽希望真實、科學、直觀地展示動物和人類的內在形態結構,幫助人們了解人與動物的生命起源,全面認識生命的孕育、誕生、成長和死亡,從全新的角度感悟生命、探尋生命奧秘。由中國解剖學會、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培訓交流中心、中華醫學會科普部共同主辦的此次展覽,分為和諧生命、生命奧秘和珍愛生命三部分。
  • 成都每年10萬寵物離世 四成主人扔垃圾桶
    成都每年10萬寵物離世,四成主人扔垃圾桶  而另一面,成都尚無一家有資質的寵物殯葬公司  成都每年待處理的寵物屍體已接近10萬。成都商報記者調查顯示,43%的成都寵物主把寵物遺體當垃圾扔掉。寵物殯葬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 特殊「夫妻合影」:雲南醫學伉儷捐獻遺體,骨骼標本放在一起
    >學生在我身上練熟後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過腦腔梗、高血壓、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後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學使用」這是李秉權教授留下的遺言…… 圖為李秉權。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種開始晚年,李秉權、胡素秋夫婦又做了同一個決定——百年後把遺體捐獻出來2000年,夫婦倆一起填寫了遺體捐獻表 圖為胡素秋遺囑。
  • 寵物去世後,遺體要不要火化?
    生命為本,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知乎上出了一個熱議,話題是自己的狗狗死了,找了一家寵物火化機構火化了,告別了這段和愛寵的美好記憶。對於寵物火化好不好眾說紛紜可以說寵物遺體火化是未來的大趨勢借鑑國外如日本、美國、韓國、泰國的處理寵物遺體的經驗國外寵物火化普及率已經非常之高,人們已經形成共識寵物火化,既環保,又能防止病毒傳播國內大型的養殖場,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如飼養場有相應的無害化處理設備,病死的家禽牲畜會集體焚燒,還能享有補貼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
  • 想不到殯儀館居然這樣火化遺體
    到殯儀館送親屬遺體火化,整個火化過程含送屍、進爐、點火焚燒、出骨灰、骨灰冷卻、骨灰裝盒等。具體是在爐外爐炕面上先放一張燃燒毯(避免燃燒後骨灰與爐面接觸),將遺體放上,由親屬整理遺體告別,進屍車將遺體和炕面同時送入火化爐內焚化,焚化結束後出灰車連同炕面和完整的骨灰一同移出火化機,冷卻後親屬按照各自的需要檢取骨灰,裝入骨灰盒。
  • 醫學生的第一堂解剖課:向「無言老師」鞠躬後想哭
    醫學院學生上解剖課,就是這樣的狀態。9月19日,山東青島一所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同學們,上了他們入學以來的第一堂局部解剖課,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見到完整的「大體老師」(遺體)。與其他課程不一樣,上課前,同學們會向遺體默哀1分鐘,然後集體鞠躬。有同學告訴作者:「遺體也是老師,我們對遺體心存敬畏。」
  • 陝西16人再次組團登記捐獻人體器官
    11月16日,邱金花和大家一起組團登記捐獻器官和遺體,回去後,將這事告訴了小她兩歲的妹妹邱銀花,並迅速得到響應,24日,她陪著妹妹一起,到達陝西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填寫登記表。隨後,姐妹倆各自拿著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證書,合影留念。